农村一线培养工程报告

时间:2022-08-22 06:19:15

农村一线培养工程报告

为了破解农村基层人才匮乏难题,改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重庆市黔江区按照高位嫁接、夯实基础的工作思路,从2004年开始,通过引进大学生志愿者、下派机关干部到村任职、组建新农村工作队等方式,大力实施“农村一线培养工程”,积极探索加强基层工作与培养提高干部双赢的新路子,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经验。

一、“农村一线培养工程”的主要内容

“农村一线培养工程”,主要采取“引、派、驻”三种方式。

——引:即引进大学生志愿者进村服务。2004年8月以来,黔江区先后引进大学生志愿者共三批70名。2004年引进了第一批志愿者18名,结合志愿者的专业特点,在充分尊重他们服务意愿的前提下,安排到最能发挥知识才干、教师紧缺的农村基础中学任教。2006年,又引进了重庆计划志愿者2名,参加“百名志愿者进百村行动”分别在蒲花和路东两个新农村建设市级示范村服务。2007年,又从复旦大学、上海师范大学、重庆大学等市内外20所高等院校,招募了50名大学生志愿者到村(社区)担任党组织副书记或村(居)委会主任助理,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乡村就业创业,促进优秀人才向农村基层流动。

——派:即下派机关干部到村任职。近三年,黔江区先后从机关、事业单位分两批选派80名年轻干部到村(社区)担任党组织副书记或村(居)委会主任助理。2006年,从帮扶新农村建设推进村的区级机关中,选派了30名干部到30个新农村建设“千百工程”村任职,任职时间为一年。2007年,又从区级部门、街道镇乡机关事业单位选派50名干部到村(社区)任职,任职时间为两年。下派干部与原单位工作脱钩,其党团组织关系转到村(社区),并实行“三个不变”,即干部身份不变,工作待遇不变,工资发放渠道不变,仍正常参加晋职(含职称评定)、晋级,引导机关干部到农村一线锻炼,切实把基层一线作为培养锻炼年轻干部的“基础阵地”,让年轻干部培养在基层、成长在基层、发展在基层。

——驻:即组建新农村建设工作队驻村工作。2007年5月,黔江区委从区级部门、街道镇乡抽调了478名(其中:区级机关100名,街道镇乡378名)干部组成了30支新农村建设工作队,由区级部门帮扶牵头单位副处级干部任队长、街道镇乡有关负责同志任副队长、其余人员为成员,进驻全区30个街道镇乡、222个村社区,确保了每个村、社区均有2名驻村工作队员开展帮扶工作。工作队员驻村帮扶时间为1年,并保证每月有10天以上驻村开展工作。

二、“农村一线培养工程”的工作方法

(一)坚持选人用人标准,解决“无人下”的问题。一是精心部署,上下联动。按照“派得准、立得住、出成效”的要求,区委成立了专门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负责“农村一线培养工程”的组织实施和督促检查。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对引进大学生志愿者、下派机关干部到村任职、组建新农村建设工作队的有关要求作了具体规定,做到有章可循。各部门各单位按照区委要求,明确责任,落实措施,抓细抓实,有力促进了选派工作的落实。二是严格条件,优选对象。坚持高起点下派干部,把选派工作与培养选拔区管领导干部工作结合起来,有计划有目标地将政治素质好、有培养前途的干部选派到村任职锻炼。选派干部原则上要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和2年以上工作经历,年龄一般在40岁以下,特别优秀的和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可适当放宽条件。三是严格程序,层层遴选。通过召开干部职工大会、张贴公告等方式,公布选派干部的条件、村(社区)任职岗位、工作任务和要求。严格筛选,认真考核,采取“三推两评双向选择”的方式(三推:即群众推荐、组织推荐、个人自我推荐;两评:民主测评,组织考评;双向选择:干部选村社区和村社区选干部)遴选初步人选,经单位党委(党组)推荐后,由区委组织部组织考察,最后由区委常委会议定,保证下派干部质量。

(二)重激励促保障,解决“不愿下”的问题。一是经济上补贴。区委明确要求,不增加村上负担,下派干部和志愿者不得领取村里报酬或工资。干部在下派期间,仍享受原单位的工资和福利等待遇,并由原单位按260元/月的标准给予生活补贴,报销正常往返的交通费(街道镇乡下派干部的待遇,由街道镇乡自行确定)。大学生志愿者在服务期间,除享受市政府规定的每月600元的生活补贴之外,再由服务单位按不低于100元/月的标准给予生活补贴,并给予相应的通讯、交通、下乡等补助,按照每月、每季度及年底一次性等方式予以落实。二是政治上激励。区委把是否具有农村工作经历作为提拔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下派干部在下派期间工作出色、表现突出的,同等条件下优先提拔重用。对考核合格的志愿者,设置专场考试选优进入基层公务员队伍和事业单位,或优先选拔推荐进入企业;对有志扎根黔江创业的志愿者,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政策扶持;对服务期满,经考察特别优秀、有一定实际工作经验,被大多数党员和群众认可的,可通过推荐,按照法定程序参加选举担任村党组织书记或村委会主任。三是生活上关心。按照“食宿在乡镇、岗位在村(社区)”的要求,由各街道镇乡为下派干部和大学生志愿者提供食宿等,冯家、水田等乡镇为志愿者提供免费伙食,部分乡镇在职工住房条件较差的情况下,想方设法提供单独住房,确保下派干部和大学生志愿者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四是政策上落实。大学生志愿者在服务期间享有生活和交通补贴、体检、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住院医疗保险,并且享有户籍、档案保管的优惠政策。服务期满并符合相应条件的,可享受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政策;志愿者选择自主创业的,除国家限制的行业外,自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之日起3年内免交登记类、管理类和证照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享受小额贷款担保和贴息等有关政策。

(三)教方法明职责,解决“不会下”的问题。一是抓好培训,提高素质。下派干部和志愿者到岗之前,在区委党校集中一周时间进行岗前培训。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邀请组织部、党校、农办、办等单位领导授课,重点就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农村政策法规、现代农业知识、矛盾纠纷调解、新农村建设等相关内容进行培训,帮助下派干部和志愿者尽快熟悉情况、进入角色。二是明确职责,落实任务。要求下派干部和志愿者认真宣传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有针对性地开展调查研究,帮助所驻村做好村镇建设、产业发展等工作,协调做好所驻村新农村建设项目的组织实施,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切实当好“村情民意的调研员、政策法规的宣传员、富民强村的信息员、矛盾纠纷的调解员、排忧解难的服务员”,积极为农民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三是发挥专长,对口下派。根据下派干部和志愿者的所学专业或个人特长,将其分为综合型、技术型、经济型三种类型。综合型的,派到矛盾纠纷比较多、社情民意比较复杂的村;技术型的,派到产业比较发达或技术人才紧缺的村;经济型的,派到产业发展较弱或经济相对落后的村,从而把发挥下派干部和志愿者的专业特长和基层工作的实际需要结合起来,为他们实现自身价值提供用武之地。

(四)强管理严考核,解决“下得好”的问题。一是规范管理,跟踪督查。下派干部和志愿者的宏观管理由区委组织部负责;日常管理实行双重管理,以乡镇党委管理为主,派出单位协助;工作管理由所在村(社区)党组织负责。区委组织部、派出单位和乡镇党委及时沟通情况,定期或不定期地深入到村(社区),检查到岗履岗情况,帮助解决具体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管理要求。二是严格考核,奖优罚劣。下派干部和志愿者履行职责的情况,由乡镇党委考核、区委组织部审定,报派出单位备案。考核分为平时考核和年度考核。平时考核重点考核出勤率和工作业绩,严防“走读”现象和只挂名不干事的情况。年度考核重点考核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考核结果存入干部和志愿者个人档案,作为干部提拔使用、志愿者考试录用或享受各种优惠政策的重要依据,并以一定形式向村民公布。三是健全制度,务求实效。制定出台一体化管理制度,从职责任务、考核管理、工作待遇、纪律要求等方面都作出了明确规定。下派干部和志愿者不仅要接受乡镇的管理,而且还要接受所在村干部群众的监督,促使其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务实创新,真抓实干。

三、“农村一线培养工程”的初步成效

“农村一线培养工程”启动实施以来,下派干部和大学生志愿者带着责任和感情全身心地投入农村工作,置身农村、心系群众,放下架子、真抓实干,在促进黔江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激发了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活力,增强了村级班子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下派干部和志愿者有热情、有干劲,接受新事物快,创新意识强。选派他们到村任职,大大加强了村级组织领导力量,有效改善了村级班子的素质、结构,带去了新的思维方式、新的工作理念、新的工作方法,为农村基层注入了活力。他们充分发挥懂政策、懂经济、懂服务的优势,主动作为,大胆出击,给村干部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在下派干部和志愿者的影响下,村干部自觉学习各种知识的热情空前高涨,抓机遇、上项目、谋出路的意识得到增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执行政策的能力、加快发展的能力、服务群众的能力、依法办事的能力、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明显增强。

(二)提高了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农民增收的能力,加快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下派干部和大学生志愿者充分发挥了解市场经济和具有一定行政、社会资源的优势,通过开展“访村组干部问策、访优秀党员问计、访致富能人问经、访困难农户问苦”的四访四问调研活动,全面了解掌握了当地新农村建设的有利条件、产业基础、农民收入、人居环境、制约因素等基本情况,帮助和指导所驻村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发展思路和措施。同时,积极引导农民围绕市场需要调整产业结构,创办龙头企业,搞活市场流通,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增收,加快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三)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巩固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下派干部和志愿者“吃住在乡镇、工作在村组”,或交钱到农民家中吃“派饭”,不给村集体和农民增加负担。他们做村上人,操村上心,干村上事,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带着感情下去、带着问题回来,带着解决问题的办法下去、带着新的思索回来。他们急群众之所急、帮群众之所需,用行动感化村民、用建设凝聚人心,千方百计地为村里办公益事业,为农户解决实际困难,成为人民群众信赖和依靠的“顶梁柱”、“主心骨”,村级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下派干部和志愿者的模范带头作用得到充分体现,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

(四)培养和锻炼了干部,在干部队伍中形成了争先到基层干一番事业的正确导向。机关干部和志愿者牢记组织重托,切实转变作风,沉到基层工作,变“遥控指挥”为“亲临前线”,使他们有机会在新的岗位和环境中看到过去在机关和学校看不到的事情,了解到过去了解不到的情况,学到过去学不到的知识,丰富了阅历、提高了素质、锻炼了体魄。通过锻炼,使他们既能从更高的层次、以更宽的视野驾驭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又能解剖麻雀,以点带面,推动面上的工作,提高了领导水平和能力素质,达到了搞活经济与用活干部“双赢”的效应。

上一篇: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报告 下一篇:干部思想政治状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