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的策略

时间:2022-08-22 06:04:10

合作学习的策略

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小组为学习单位,按照责任分工通过互助学习来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学习模式。它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模式。被广泛地应用到课堂学习中。对改善同伴关系,增强班级凝聚力,提高学习兴趣,大面积提高学习成绩,特别是“后进生”的学习成绩有着显著效果。但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以下问题:

1 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程度不同,老师在给出问题后,学生不能立即投入到小组讨论中,“后进生”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听者角色,不能投入到学习过程中。

2 部分学生缺乏自制力,不专心易受干扰,讨论跑题,讲一些与主题无关的话题,严重影响合作学习效果。

3 合作学习过程中小组成员责任不明确,各抒己见,讨论过程过于混乱,费时较长,却得不出实质性的结论。

4 学生缺乏合作学习交流技巧,不能同其他同学建立互信,有效地解决讨论过程中的冲突。

针对以上小组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教学中我有以下几点体会,能有效地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

一、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传授交流技巧,激发学生交流热情

教师在接手所教班级之初。除了建立合作学习小组,传授专业知识外,还要传授学生基本的交往、交流技能,这些技能在以后的小组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它能极大地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这些技能包括:自我介绍;介绍他人;正确表述自己的想法:注意聆听他人的讲话:鼓励他人参与讨论;对别人的表述进行询问、质疑、反驳;说服他人等,这些技能要在平时及讨论时多加练习,使得以后的合作学习效率能够提高。

为了激发学生的交流热情。教师应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合理的评价机制能增加同伴的交流热情,增加小组的凝聚力。合作学习的评价应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结合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以小组学习态度、方法能力、参与程度等指标评价学习小组。教师要定期对小组的表现做出评价,使小组之间形成竞争机制,也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小组的成果及荣辱直接由小组成员参与程度决定,以激发小组成员的交流热情。

二、合理分组,明确责任。使人人参与到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小组及小组成员都不宜过多,一般情况下,应结合班级人数,学生学风情况,一般班级内6至8组为宜,这样的组数能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组员一般以4至6人为宜。过少收不到合作学习的效果,过多则容易使责任分散化,不能使人人参与到讨论中。每组成员在性别、兴趣、能力、学习成绩等主要方面合理搭配。要保证组内成员之间的差异性和互利性以及小组之间的公平性,只有这样学生间才能优势互补完成合作学习。

明确小组各成员的个人责任,使每位同学承担一定的任务,实践证明如果成员没有明确的责任就容易出现成员不参与群体活动,因此必须使每位同学承担一定的学习任务,明确自己的责任防止“责任扩散”逃避学习,使每位学生用很好的姿态完成合作学习。

三、合理组织、指导以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的组织和指导决定合作学习的成败。因此在日常教学中为了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我从以下几方面考虑具体操作:

1 为了能使小组尽快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教师应组织学生课前预习。

2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交流热情。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认知对象的知识结构,创设适合学生,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高度的热情中,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从而投入到对方案的设计和选择中去,最快探究出知识结论。

3 教师在合作学习前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在实际教学时,有些课堂为了追求合作氛围,教师呈现问题后,不留给学生思考空间,就宣布开始小组讨论,这样学生没来得及思考,更谈不上产生独立方案。这样很容易造成无学生发言,更谈不上讨论的效率了。

4 学生开始合作后,教师应主动参与到各小组中成为其中一员,观察各组成员表现同时分析小组合作学习情况,以获取各种反馈信息,必要情况下参与到困难小组中适时、适度加以引导、指正或参与讨论,以提高小组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的重要学习形式,也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往的重要形式,需要我们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探索、努力研究。使这种学习更完整、更合理、更有效。

上一篇:对“高效课堂”的一点思考 下一篇:在新课程教学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