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监测资料分析与对策

时间:2022-08-22 05:17:14

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监测资料分析与对策

摘 要 目的:分析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探讨降低感染率的途径。方法:采用目标性监测方法,对373例ICU患者的医院感染情况进行监测。结果:ICU收治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54例次,感染率14.47%;其中肺部感染37例次(68.51%);尿路感染12例次(22.22%);血液感染2例次(3.7%);其他感染3例次(5.55%)。结论:ICU患者医院感染以肺部感染为主,因此,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加强消毒隔离及标准预防措施、合理使用抗生素是预防和控制ICU医院感染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重症监护室 医院感染 目标性监测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1.406

随着危重病学的发展,重症监护室(ICU)在救治危重患者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为收治患者病情危重、免疫力低下、各种侵入性操作及长期使用抗生素等因素使医院感染机会增加,ICU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性要比普通病房患者高5~10倍[1]。ICU患者一旦发生医院感染,就会加重患者原发病,使病情复杂恶化[2],引起多器官功能衰竭,增加患者死亡率;又由于ICU患者流动性大,常会随着患者转出而造成医院内的感染流行。因此,分析ICU院内感染的相关因素,对预防控制感染具有重要意义。对2010年1~12月373例ICU患者的医院感染情况进行监测分析,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0年1~12月ICU收治患者373例,男238例,女135例。转出ICU患者主要到神经外科、普外科、神经内科、心内科、呼吸内科,由专人到相应科室随诊48小时。

方法:设计《ICU病例院内感染前瞻性调查表》,采用前瞻性监测方法,由专职人员每天录入患者的年龄、性别、诊断、侵入性(气管插管、导尿管、深静脉置管)诊疗操作及各种导管留置时间,记录患者进入ICU后全过程中的病情变化和医院感染发病情况,并对医院感染病例及时采集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每个月将资料统计分析,汇总制表并反馈,使其资料数据化。

结 果

医院感染发生率:ICU收治患者373例,发生医院感染54例,感染率14.47%,ICU医院感染发生概率均比其他科室高[3],此结果与近年来国内学者报道相一致[4,5]。

ICU住院患者院内感染部位构成比:在54例感染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的部位占首位的是呼吸道感染37例次(68.51%);尿路感染12例次(22.22%);血液感染2例次(3.7%);其他感染3例次(5.55%)。

住院日:非医院感染患者平均住院日21.6天,54例医院感染患者平均住院日42.8天,平均每例延长住院日21.2天,二者间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

患者年龄:54例医院感染病例中60~69岁46.3%;70~79岁42.5%;≥80岁11.2%。

抗生素应用:373例ICU住院患者中299例使用抗生素,抗生素使用率80.16%;54例感染患者中100%使用了抗生素,联合用药及长疗程用药现象普遍。

侵入性操作:共发生侵入性操作相关性感染39例次,占医院感染总数的72.22%。其中留置导尿管相关的泌尿道感染的感染率为22.22%,动静脉插管相关的血液感染的感染率3.7%,呼吸机相关的下呼吸道感染的感染率46.29%。见表1。

讨 论

ICU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原因分析:①年龄及住院时间:老年患者是医院感染的主要人群[6],表1示,感染组年龄显著高于非感染组(P<0.05)。由于老年人组织器官发生退行性病变,多脏器功能衰退,其胸腺素和各种淋巴因子减少,血液中的淋巴细胞转化率降低,淋巴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此外,老年人血液中IgG、IgA等免疫球蛋白的水平随年龄的上升而下降,而自身抗体则随年龄增加而增加,自身抗体与其他抗体的相互作用可能是抑制其他抗体形成的因素之一。自身抗体还可以抑制补体结合反应并改变细胞的吞噬功能。这些都直接导致其免疫功能下降。此外,随着住院时间的延长,其感染概率亦相应增加。②疾病因素:患者病情危重、复杂多变、老年人居多、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大多数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吞咽困难、行动不便,易引起误吸,咳嗽反射迟钝、口咽部及呼吸道分泌物不能及时排出,增加了呼吸道感染的概率。③各种侵入性操作的应用:由于疾病本身的原因,许多ICU患者采用了各种不同的侵入性操作,如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使用呼吸机、留置导尿管、胃管、深静脉置管等,这些侵入性操作均存在一定的机械损伤,削弱了黏膜屏障,为细菌侵入机体和正常菌群移位提供了有利条件,易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留置尿管相关尿路感染、深静脉置管相关血液感染等。从表1可以看出,感染组侵入性操作使用率显著高于非感染组(P<0.01)。④抗生素的应用:抗生素应用在控制感染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引起人体正常菌群失调,增加了医院感染的危险性。表1显示,感染组抗生素使用率显著高于非感染组(P<0.01)。

护理对策:①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避免侵入性操作引起的医院感染:医务人员在进行各种侵入性操作时,特别是在进行气管切开、泌尿道插管、动静脉穿刺、呼吸机应用、换药等操作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对各种留置管道按照护理标准要求妥善护理,及时清洁、消毒、更换,保持通畅,固定良好。②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患者使用的各种设备、仪器及床单元及时进行清洁、消毒,包括病房地面、墙壁及空气都要按《消毒技术规范》要求定期湿式清洁、消毒,患者出院或转出必须做终末消毒,并定期进行环境卫生学监测,以达到标准要求。③合理应用抗菌药物:依据患者细菌培养针对性地准确、合理、有效的使用抗菌药物,尽快从经验抗生素疗法过渡到科学抗生素疗法的轨道上来[7],避免盲目长期使用抗菌药物,导致患者二重感染和耐药菌株的增加。④采取标准预防措施:进出ICU,应严格采取标准预防措施。接触每位患者前后或同一患者不同部位,用流动水或使用快速手消毒剂,规范实施卫生洗手或手消毒,进行有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的操作时必须戴乳胶手套,避免医源叉感染。⑤强化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干预措施:床头抬高30°~45°,每天评估拔管可能性,及时拔管,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⑥加强留置导尿患者的管理:操作前一定要评估导尿和留置导尿的必要性,严格掌握适应证,操作过程中严格无菌,避免污染。导尿管要妥善固定,防止因导管移动造成黏膜损伤。对留置导尿管者,要保持导尿管系统密闭,减少导尿管与尿袋的分离次数,可降低相关感染率。⑦加强感染监测力度:工作人员手每个月培养1次,不得培养出致病菌;空气培养每个月1次。每月对使用中的呼吸机管道、吸痰器连接管、动静脉导管拔出时端头、各种引流液、氧气湿化瓶、病历夹、水龙头等进行细菌学培养,及时发现感染源,预防感染发生。

参考文献

1 张莉莉,左改珍.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与对策[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8,7(2):103-105.

2 刘黎,王汉香,张风琴.经纤维支气管镜治疗各型支气管内膜结核的疗效观察[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2,5(1):62.

3 张耀亭.肺结核控制的重点难点和亮点[J].东南国防医药,2005,7(2):156-160.

4 徐欣欣,杨雪松,申玉玲,等.医院感染现状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10):1116-1118.

5 郑丽华,贺亚宁,张晓霞,等.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监测分析[J].宁夏医学杂志,2007,29(6):532-533.

6 李惠萍.老年住院患者医院感染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3,18(8):621-622.

7 张晖,栾兆鸿.现代感染性疾病病源学特点及对策[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2,2(7):1108.

上一篇:终南山中无隐士 下一篇:勇者刘琨 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