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育中优化课堂教学的几点讨论

时间:2022-08-22 02:18:26

初中数学教育中优化课堂教学的几点讨论

摘 要:有效课堂教学应重视数学思想方法,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有效课堂教学应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初中数学教育中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本文将做几点讨论

关键词:课堂教学;优化;策略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对于教师的意义非凡,它是教师教书的主要阵地。尽管教师起着教授知识的作用,但是我们必须时刻明白教师在教学中充当着“引导者”的角色。所以,教师的“教”必须和学生的“学”形成默契。教师要运用自己已知的所有能力给予学生启发、引导,并让学生感觉到数学的科学严谨和美妙。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尽量在有限的时间里,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教师做好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效率提高的基本保证

所谓课堂教学设计就是指教师运用自己的教学能力在讲授新课之前将所教内容进行细致地规划、设计,并且明确教学内容以及对象,甚至思考课堂出现的问题以及采用的方式方法。如何准备好教学设计,下面从两个方面探讨:

(一)确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希望学生对所教内容达到的标准和预期情况,教学目标对于教学而言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因如此,中学数学教师在做教学设计之前为了更好地设立教学目标,应当认真分析自己的学生,对学生目前的思维状况、已有的知识与技能有所了解,然后才能确立自己教学过程所要达到的目标。当然这部分过程也是教师了解学生的一个有效途径。

(二)优化教学过程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一般分为组织教学、复习引入、讲授新课、练习巩固、课堂总结五个阶段。优化教学过程,重要的是要打破程序化,要充分考虑教材内容、学生现状和教师自身的特点,围绕教学目标合理、科学地设计教学过程,把握教学节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突出学生活动与教师指导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善于突出重点、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要掌握好每一个新的知识点,教师就必须严格把握好知识点的难易程度,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区分出什么样的知识对于学生而言,是可以一笔带过的,而什么样的知识点对于学生而言,需强调且要系统地练习才能掌握。区分了难点之后,教师就要在课堂教学的时候运用一定的手段让重点、难点被学生接受掌握。教师要通过语调、手势、板书等的变化或应用模型、投影仪等直观教具,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

三、教师要学会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

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上,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往往能够起到如虎添翼的效果。利用多媒体技术中图文并茂、综合处理功能,可以将例题编制成一题多解的形式,让学生有选择性地加以演示比较。通过比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灵活运用已学知识的好习惯。

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以及良好的学风的养成,必须通过一定量的练习才能实现。所以,练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发挥计算机容量大,信息的检索、提供、显示及信息类型的转换方便迅速,信息传播放率高的功能优势,巧妙设计练习,激发学生“乐学乐做”的情感非常重要。在教学中,应广泛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练习素材和表现自己能力与成就的机会。

四、教师要善于选取合适知识点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的统称。教是为了学,如果教学方法不够恰当,就不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课堂教学内容,更谈不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了。每一堂课都有相应的教学任务和目标要求。在教学中,教师应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选用教学方法。

五、实施情感教育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保证

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在渗透合作学习理念的过程中,往往会针对不同的学生发现不同的教学方法,依据这样的教学实践,教师要主动探究合适于自己学生的合作方式,进而应用于课堂教学。比如让学生围绕问题,通过多种渠道收集相关信息,对资料进行归纳、总结,形成结论。鼓励学生在探究活动中采用小组协作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中初步体验协作学习的乐趣。同时,教师也应为学习者提供有关的指导,帮助学习者改变错误的思路,改进不完整的推理。

总之,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要更新教学旧观念,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教学目标由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向以能力发展为中心转变,教学由“以教定学”向“以学定教”转变,师生之间应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关系。

参考文献:

[1]马德志.“345”优质高效课堂设计与评估(初中卷)[M].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9:5-8.

[2]叶助胜.数学课堂需要什么样的数学情境[J].小学教学研究,2008,(1-2):58.

[3]费玉林.我眼中的一堂好课[J].人民教育,2007,(06).

[4]赵正义.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原则与方法[J].湖南教育,2008,(02):25-26.

上一篇: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 下一篇:以审美的眼光看古诗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