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

时间:2022-05-16 11:51:42

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

一、“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产生

根据权威调查,中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人。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这些在农村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由于父母监控机制弱化、学校教育和管理的缺失、政府与社区关注较少,致使部分“留守儿童”安全问题突出、学习成绩下降、心理障碍较多。因此,如何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已成为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

二、“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教育状况

1 父母关爱缺失,儿童严重“亲情饥渴”。据调查显示,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之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这些孩子遇到困难时不能从父母那里寻求到感情的支持,在学习生活中得不到及时引导、纠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内心压力较大、寻求保护或自我保护的意识特别强、在自我保护行为上出现过激行为等。

2 家庭监护不力,教育现状堪忧。据统计,80%以上的“留守儿童”是由其祖父母监护或由其亲友临时监护,年事已高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家庭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及初中教育的在学率都低于正常家庭儿童。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显示,进入初中阶段以后,农村“留守儿童”在校率大幅度下降,14周岁“留守儿童”的在校率仅为88%。

3 学校教育独立难支。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应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在农村学校,一些“留守儿童”课余时间甚至逃学光顾电子游戏室、玩电子游戏、看不健康碟片等。学校发现这些孩子犯了错误,经耐心教育效果不佳需要家长配合时,却经常联系不上家长,而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请来的监护人,却因各种各样的原因无法配合学校做好教育孩子的工作。

4 地方政府没有尽责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一是地方政府对义务教育的资金投入太少。二是政府对学校周边环境治理不够。学校周边有不少网吧、游戏厅,很多“留守儿童”因为缺乏管教,加上生活费由自己支配,就频繁光顾这些场所,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成长。三是落后的户籍管理制度至今没有得到改变。

三、对“留守儿童”教育的几点建议

1 家庭:努力承担教育子女的责任。把“留守儿童”变为流动儿童,让其呆在父母身边以便于教育;或者家长调整外出方式,父母中最好留一个在家照顾和监护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如果夫妻双方都出去打工,首要问题就是选好监护人。监护人最好是比较有文化、负责任且有时间和能力监督、指导孩子的亲朋好友。

家长要加强与监护人的联系与亲子问的沟通。一方面,加强与监护人联系,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另一方面,加强亲子间沟通,父母要明示他们对孩子的爱与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们的家境与现状。

2 学校:加强管理,倾注关爱。一是开展帮扶活动。学校应针对“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实行“一对一”帮扶机制;积极开展“留守儿童手牵手”活动,增加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学校设立“留守儿童”亲情电话,方便“留守儿童”与在外务工的父母交流,让他们尽量感受到父母的呵护、亲情的温暖。二是注重心理辅导。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要经常与“留守儿童”谈心,询问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帮助他们解决心中的疑虑,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家庭般的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 政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应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加大寄宿制中心学校建设,让“留守儿童”尽量住在学校。调整人口管理制度,逐步取消户籍差别,并将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与城市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有机结合起来,实行农民工市民待遇,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成立关心“留守儿童”教育指导机构,建立以社区为核心的教育和监护体系。建立对“留守儿童”家庭定期访问制度以及与在外务工父母联系制度,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健康、安全和心理状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应承担起更多的教育、关心和保护责任。

县、乡两级政府要大力整治学校周边环境,对网吧加强监管,坚决取缔那些接待未成年人的网吧、游戏厅、录像厅,加大对危害学生安全和学校工作秩序行为的打击力度,给“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上一篇:师生共读《森林报》的实践与思考 下一篇:初中数学教育中优化课堂教学的几点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