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音乐剧初探

时间:2022-08-22 01:33:23

戏曲音乐剧初探

中国戏曲虽然历经千年的传承与发展,但时至今日仍旧归属于传统,甚至从艺术领域的主流地位退居次要位置。基于这种严峻的形势,多年以来不少有志之士纷纷呼吁,强烈要求振兴戏曲艺术,并指出振兴戏曲要从娃娃抓起。也正是在这种呼声中,古老的中华戏曲焕发出了新的光彩,演出剧目贴近时代,舞台呈现美轮美奂,唱腔表演趋于时尚化和现代化。无疑,这种做法是想争取更多的青年观众。

但是,据笔者多年的观察,剧场里坐的绝大多数还是老年人和中年人,很少能看到青年人的影子。静心思索,我们为什么没有争取到青年观众呢?笔者以为,一是演出剧目的内容没有被青年观众所熟知和接受,二是内容的载体——唱腔和表演没有引起青年观众的共鸣和好感。于是,笔者萌生了一种新的想法:能不能推出一种来源于中国戏曲艺术而又与时尚音乐艺术相结合的新剧,用此新剧来赢取青年观众的情感,然后慢慢地让其走近中华戏曲,最终成为中华戏曲的粉丝?那么,笔者就把这种新剧定名叫“戏曲音乐剧”。

有了想法之后,就要付之于行动。2005年笔者在由河南省教委、河南大学共同为纪念长征70周年举办的大型晚会中担任导演,也从此与高校艺术教育及实践结下了缘分。

那段走进校园进行排练的时光,特别是孩子们眼神中传达出的求知欲,使笔者深刻感受到了学生对舞台艺术和戏曲表演艺术的热情。众所周知,当今戏曲已成为剧场中最少被提及的、观众流失最多的演出形式,特别是无法走近青少年观众,这使我们这些专业戏曲工作者感到忧心重重。我们也试图把戏曲原封不动地带进校园,用讲座示范性的方式去引导学生了解和喜爱中国戏曲。然而这些努力也只是杯水车薪,只能在某一局部地区或是特定的环境使部分青年人燃起对戏曲艺术的兴趣,绝大部分学子还是表示戏曲离他们太远了,形式相对于既叫好又卖座的电影大片、明星演唱会显得死板、老套。针对这些现状,当时笔者就在想有没有一种艺术形式可以在传统戏曲的基础上,把现代音乐的旋律融入其中,可以让学生更广泛地去参与表演,从而开创一种新的艺术模式在校园里推广。

经过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几年后,豫剧音乐剧《大别山的女儿》成功上演了。这是一种全新模式下的演出剧目,此剧是笔者导演生涯中的第一部戏曲音乐剧,在这之前还没有“豫剧音乐剧”这样的称呼,把传统戏曲和西方的音乐剧有机融合搬上舞台奉献给观众,之前也未曾出现过。它是在豫剧音乐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创作的,运用了大量其他门类的艺术元素,如歌剧、话剧、音乐剧等表现形式;采用多画面、多演区的立体跳跃式结构形式;在演唱方面,大胆采用了合唱、独唱、轮唱、重唱、伴唱等,使之既有豫剧浓郁的乡土韵味,又有声乐演唱中的华彩之美,同时不乏音乐剧的活泼震撼之感;在导演处理方面,笔者着重于多变的时空转换,营造诗画般的浪漫氛围,力求在虚拟中变幻流转。在情节发展中,不断捕捉艺术多变的可能性,让观众在戏剧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接受新的艺术表达方式。值得欣慰的是,很多青年观众看后赞不绝口,甚至连看了数场。

豫剧音乐剧《大别山的女儿》是郑州师范学院、河南省豫剧一团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联合创演的献礼剧目,是在歌剧《党的女儿》、小说《党费》的基础上由剧作家高学检、李红喜创作的,并由王晓路作曲,魏俊英主演。故事主要描述了抗战时期,大别山区人民在红军北上抗日之后,共产党员李玉梅在白色恐怖下与敌人展开斗争,而后英勇牺牲的故事,为大别山区的儿女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革命理想信念之歌。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型演出活动中上演后,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也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列为“高雅艺术进校园”精品剧目,被河南省委宣传部定为向建党90周年大型献礼剧目,被河南省委、省纪委选为廉正教育巡演剧目,并荣获了2011年度河南省委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该剧先后在河南郑州“香玉大舞台”、群众艺术宫、郑州铁路公安学院、洛阳师范学院、信阳革命老区、平顶山矿区、南阳山区等地巡回演出,受到了观众们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特别是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百周年纪念讲堂、文化研究院在媒体中得知《大别山的女儿》上演盛况后,诚挚地发出了邀请,特邀该剧走进北大百年讲堂为大学生演出。

2010年4月27日,豫剧音乐剧《大别山的女儿》在北京大学百周年讲堂隆重上演,北大2000多名师生观看了该剧的演出,当主题歌《大别山》唱响时,当李玉梅英勇就义前的一段《万里春色》演唱完毕时,现场用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表达对革命前辈的敬仰。演出中再现了当年战火纷飞、艰苦卓绝的战争场面,北大学子们不止一次流下了眼泪……演出结束后,在与北大师生有关该剧的座谈会上,师生们对主创人员在创作上运用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塑造了有血有肉的女共产党员的英雄形象,表示十分认可,此艺术样式新颖、有看点,用音乐剧和戏曲结合的手法,适于当今大学生欣赏。一位学生感叹道:“《大别山的女儿》让人感动的不仅是故事,而且从中能看出当前文艺工作者的激情和真诚。”来自北大文化产业研究院的魏轩涛说:“原以为红色剧目离我们很远,但这部作品不仅是红色经典的再现,还能引起我们当代年轻人的思考。它的故事感人、人物亲切、音乐优美动听,能让我们感受到革命的共产党人为追求理想前仆后继而进行的不懈努力。”

作为主创人员,也作为一名受党教育多年的艺术工作者,观众给予的认可和高度评价,使笔者感到既欣慰又有了更多的感触。这些年来,笔者一直把戏曲能走近青年人、更好地弘扬传统戏曲文化,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探索戏曲如何打动青年观众,是笔者这些年来一直在追寻的一个课题。豫剧音乐剧《大别山的女儿》的成功演出,使笔者对这个课题有了更新的认识。只有在大胆的实践中探索,在了解青年人艺术需求上下工夫,才能真正找到当今青年观众喜爱的舞台演出样式。

通过这次豫剧音乐剧《大别山的女儿》的尝试,十几个城市近百场的演出让我们看到了一种新的方向,地方戏和西方音乐剧二者巧妙地结合,探索出一种全新的、为广大青年学子所接受的艺术模式。笔者相信,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这种艺术形式会在大学校园中越来越受欢迎,戏曲音乐剧一定能开拓出更广阔的艺术天地。同时,笔者也在想:在下一步的演出创作中,我们将重点推出反映大学生生活、教育、追求、情感、困惑等方面的剧目,这样既能丰富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又能为传统的戏曲艺术培养出更多、更好的戏迷群体。一旦豫剧音乐剧能在大学校园里占据较为重要的位置,那么豫剧的振兴与复苏也就指日可待。反过来,豫剧艺术、中华戏曲只要能得到空前的发展,又会推动戏曲音乐剧向新的高度迈进。

作者单位:河南省豫剧一团

上一篇:全媒体时代电视节目主持人发展的瓶颈与突破 下一篇:漫谈戏曲故事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