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电影 我有粉丝

时间:2022-08-21 08:31:38

你有电影 我有粉丝

买方和卖方“私下”交易的一种商品

从2011年的《孤岛惊魂》和《大武生》开始,我们电影院线正

>> 我有一个粉丝超百万的QQ 粉丝有真爱 古代也有“粉丝” 我是你的“粉丝” 灾难电影告诉你:逃生有窍门 苹果中国没有粉丝 古代也有“粉丝”吗? 古代也有“粉丝”吗 有明星,不怕没粉丝 黄渤的粉丝问黄渤:“王宝强老师,我有个问题” 我有一个粉丝超百万的微博 我有一个粉丝超百万的QQ群 王卓然:我是如何短时间拥有100万粉丝的 有你有我 我愿意做你的“粉丝” 拿什么呼你,我的粉丝 职业粉丝:你给钱,我追星 虽然我不是你的头号粉丝 你知道电影有几分真实几分虚构吗? 讨好小粉丝 明星有高招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医学 > 你有电影 我有粉丝 你有电影 我有粉丝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本刊编辑部")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买方和卖方“私下”交易的一种商品

从2011年的《孤岛惊魂》和《大武生》开始,我们电影院线正式地多了一种新产品:“粉丝电影”。粉丝电影跟其他类型片一样,有一个显而易见的噱头,只针对非常精准的目标观众,对于普通观众完全可以忽视。

瞄准主演或导演粉丝群的作品,就可以叫做粉丝电影,但其实在粉丝电影的体系内也有更加决绝的一种。上个月美国上映一部电影版《美眉校探》,这是由9万多名忠实粉丝联合捐款570万美元拍成的电影。无论是从行为的初衷和发起者,还是从整个事件的主导方,粉丝都成了这部电影的唯一重要元素。

从周杰伦的《不能说的秘密》到王力宏的《恋爱通告》,再到杨幂的《孤岛惊魂》、韩庚的《大武生》、五月天的《五月天追梦3DNA》,这些在院线上映的电影均有粉丝电影特质。青春偶像是卖点,俊男美女各个事出有因,在博得粉丝的爱之后,又为他们量身定做了一部可消费的消费品,这就是粉丝电影的意义。至于说优秀的粉丝电影还要吸引粉丝之外的观众,这是一个比较扯淡的评价体系,对于商品来说,能精准地找到一类消费群体已经是成功了,又不是央视春晚,怎么可能制造出来一个多种群体的共同审美产品呢?

至于广义上的粉丝电影,可以看成包含崇拜、仰望等心理元素去制作的电影,目的不一定是圈钱,还可以是致敬、仰慕等等。像那部关于宫崎骏的纪录片《梦与狂想的王国》,就是编导怀揣着敬仰之情制作的一部可以用粗制滥造来形容的电影。

导演、编剧,甚至原著作家,也可以成为粉丝电影的“致命元素”,前面说的宫崎骏,还有郭敬明、韩寒,他们对于相应的作品来说,不仅仅是一位明星号召力的问题,而是他们是粉丝观众对这部作品的唯一动力。某种意义上来说,粉丝电影是买方(粉丝)与卖方(偶像)合谋推出的一种看似公开但其实只能“私下”交易的产品,这种“私下”不是偷偷摸摸,而是只有你我的一种排他行为。 没有比“我喜欢”更重要的事儿了

有粉丝去电影院连刷五六次观看偶像电影的极端行为,也有粉丝群体制作大量花边小礼物号召路人支持电影的,热情、盲目、极端、倾情,粉丝花了力气去关注和消费自己偶像的商品,这在电影行业内看来不但具有合理性,且还值得大力鼓吹。因为作为市场经济,最重要的就是产生消费的推动力,粉丝电影有卖点、迎合市场需要、满足广大粉丝有的放矢地释放自己的爱,这当然是利大于弊的一件事。

如果将粉丝电影放在更广阔的电影评价体系里,艺术水准和内在质量肯定是在中等偏下,但这些对于目标粉丝来说,统统不是问题,质量好不好、制作是否精良、演绎是否用心都不重要,在这个消费行为背后的唯一原因就是:我喜欢。

而“我喜欢”作为一种审美存在,它实在是太奇怪的一件事,这个世界上没有比理解“我喜欢”更难的事了。这种理解障碍比隔行如隔山还要大,你给《建党伟业》的观众阐释为什么喜欢《小时代》实在太难了,几乎不存在沟通有效的可能性。“我喜欢”同时还是一种自我麻痹式的审美障碍,意思是我看不懂、我也不想看懂、我不了解、我也不想去了解,我只是想看到阿信的大脸奇迹般地出现在大银幕里,看到郭敬明的努力、耍贱就满足了。 粉丝电影的标准

国外的粉丝电影跟国内近几年出现的粉丝电影相比,不一定质量上更出色,甚至在吸引粉丝之外的观众上,也常常是无能为力的,但是真正好的粉丝电影,相对来说可以令粉丝的情意更长久一些。比如《暮光之城》,可能直到今天粉丝还会津津乐道,甚至几年之后它的品质保证这个电影不至于过时,也可以吸引到刚刚对吸血鬼产生兴趣的观众。像《永不言弃》这种通常意义上的励志粉丝电影,则照顾到的群体和时间段更广更长,作为经典励志电影,它可以滋润几代人,作为一种运动的追随者,它可以令人常看常新。 没有必要反感和排斥

粉丝电影是商业片中的一种极致产品,既是针对严谨目标观众群量身定做的产品,也是将逐利发挥到最大限度的产品。当然有些电影是可以兼顾粉丝电影和其他元素的,比如韩寒的《后会无期》,除了迎合粉丝也大打文艺牌,实现了召唤韩寒之外的其他明星粉丝的意思。还有的粉丝电影是对粉丝支持的一种回馈,盈利只是商机一部分,更重要还是扩大品牌影响力、给原有粉丝一种继续追星的动力等等,比如《我就是我》这部选秀歌手的纪录片和《中国好声音之为你转身》这种。作为普通观众,完全没有必要针对一部粉丝电影的上映产生反感和排斥心理,最多这不是你的菜,可以敬而远之,要知道“我喜欢”在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儿啊。尊重他人,也是关爱自己的心理健康。(文_朱白) 例证一

《小时代3》

粉丝要什么,我就给什么

几乎每个和郭敬明合作的人都对他有同样的评价“清楚并坚定自己要什么”,于是,《小时代》系列从1开始,郭敬明就给他的粉丝们定义了这是一部“来自未来的爆炸”的电影,他就是拍给年轻人看的,他非常自信确定年轻人要什么,那些奢侈品情结、光鲜亮丽的外表、画外音叙述体的忧伤、放肆狂妄的挥霍生命,甚至是柔美到喜欢穿斗篷的花样美男,都是小四粉丝们能够在大银幕上要到的福利。原汁原味还原小说的风格是郭敬明对粉丝群体的心理读解,他不要《致青春》和《中国合伙人》那般对青春的怀旧,要的就是华丽丽的当下和未来新时代青春展现。那些被吐槽的“撕B”大战在郭敬明和忠实小四粉眼里,是敢爱敢恨的年轻状态,那些在杨德昌镜头下的青春残酷物语在郭敬明导演这里全部都化成了“撕B”大战,依旧有小四粉丝在影院里哭和笑。

至于外界对《小时代》系列最有争议的对奢侈品崇拜的价值观展现,恰恰构成了郭敬明的电影成功学,他牢牢抓住了年轻人一个阶段对自我塑造的虚荣心,成长期脆弱的心灵借助一直拿“有内涵生活品质”做广告的奢侈品文化进行心理建设,裸展现对奢侈品的爱是他给予年轻人的一种“正能量”需求,无可厚非的是因为这一点存在真实基础,当下生活在城市中的年轻人中,存几个月工资去买一个奢侈品包包的事例屡见不鲜。

粉丝要什么,我就给你什么,郭敬明的《小时代》就是拍给以小四粉丝为主的这一代年轻人看的,物质的、光鲜亮丽的、美好的、对未来的成功学想象,有了这些,就有了小四粉丝电影的票房。 1 供求关系大鉴定

粉丝需求 结果

(1)时装包包秀、最IN服装搭配和品牌崇拜。

(2)对于梦想的膜拜,是否激发出了奋斗生活的正能量?

(3)有关青春伤感的诠释,为青春友谊鼓掌落泪。

(4)追星族们看到明星们光彩亮丽一面的喜悦感。

(5)欢乐搞笑的气氛,听歌看MV式无脑思考的愉悦感。

(6)在银幕上完成对物欲和小资高贵情结的。

(7)就是喜欢看女人间瞬间翻脸瞬间和好的撕B大战。

(8)对有蒂凡尼钻戒爱情的幻想,对美男子的热爱。

(9)还原小说的虐心程度,越狗血越来劲。

(10)对青春情感里和的期待。 2 粉丝意向调查

抽样3位小四粉,关于《小时代》续集,关于郭敬明这个人、关于美男子。

如果有《小时代》5、6、7……你会继续支持么?

Kity:会的,总要一直看到大结局。

小菲:会啊,反正电影票也不贵。

大宇:必须的,只是也有担心拍这么多会不会就没什么东西可拍了。

你是爱郭敬明这个人还是他的文字or电影?

Kity:都爱!全部!

小菲:文字>人>电影!

大宇:如果一定要选的话,选电影吧,毕竟拍电影难度更大!

你喜欢片里的美男子么,会不会觉得不真实?

Kity:喜欢啊,不会不真实啊,小说里就是这么描绘的啊!

小菲:除了不喜欢1、2部里的简溪,其他都很帅啊,看你们报道中小四说了,简溪果然不是他选的,哈哈哈!

大宇:还好啊,虽然我是男的,觉得里面的美男穿西装都很帅。 3 创作思路

郭敬明自述:非呈现普罗大众生活

我在《小时代》里表现的生活不是普罗大众的一个生活,戏中的生活方式就是本身比现实层面要高的,《小时代》的基调我是将它定义为是对未来的一种憧憬,就是要我的读者和观众产生憧憬的,对年轻人来说肯定是要引发他们对未来的想象。《小时代》是非常年轻派的一个电影,它的共鸣感差不多都集中在年轻人那里,你很难想象一个50岁的男人去看《小时代》有共鸣。大家都拿价值观来说事儿。

价值观并不是我首要去讲的,电影不是教科书也不是教学用的录像带,大家批判《小时代》1和2,我就得拍成一个三观超正,大家勤劳俭朴,每个人都不穿名牌不喜欢钱的电影吗?上海的每一个年轻人都是朝气蓬勃的,他们会喜欢看这样的电影吗?

我不会为这些争议区改变我的审美,在审美层面上你可能讨好了一些人,但有可能失去很多喜欢原本《小时代》风格的人,《小时代》并不是一无是处,不然就不会有那么多年轻人喜欢它。

我要的就是青春里那种不顾一切就要去追求一样东西的力量,友谊地久天长是我们青春里面很珍贵的东西,年轻人一定爱看。 非粉丝的尴尬自留地

在郭敬明的合作者中,有不少人在《小时代》筹备期都和郭敬明上演了一轮又一轮的撕B大战,尽管一些合作者和非粉丝的围观者都能感觉到这么一种尴尬:肤浅的青春、偶像剧的路数、MV式的唯美,华丽丽的视觉展示背后是故事的苍白。只是实打实的高票房将这些质疑声都达成了一个一个泡沫,泡沫恶心了已经远离青春期的成人的生理和心理反应,却让粉丝们得到了小说情绪幻化在大银幕上的。

从众人吐槽的点来看,这种尴尬在于似乎青春的感觉和价值观都像被了一般,在常规情境和人物发展史中,有关青春那些纯净的、羞涩的、经济尚未独立带来的单一感、在《小时代》系列里都被彻底毁灭,如果你把《小时代》当成一部常规(非粉丝)电影,没准儿你看到它的吸金效应,都禁不住问自己“是不是我真的不了解当下的年轻人了?”那么,请你把这种尴尬保留到《小时代4》吧,郭敬明说了,《小时代》拍到4就真的完结了,只是郭敬明电影计划仍会继续。 例证二

《我就是我》

粉丝电影玩高冷

在影片的宣传上,片方极力否认《我就是我》是一部粉丝电影。他们更乐意把《我就是我》定义为青春片,讲述青年人如何成长、如何追梦,再不济也要把电影的内容范围扩大到对湖南卫视十年选秀的回顾。

但是《我就是我》的快男标签和粉丝痕迹几乎明晰到无法回避。整个故事全部围绕2013快男选秀展开的。而对于选秀十年,更像是个噱头,除了请来李宇春、张杰等几位往届超女快男诉述心灵鸡汤外,很少对有往届选秀的回味。

更重要的是,立项伊始,《我就是我》就是由粉丝众筹而得以面世的影片。承认是粉丝电影并不丢人,2013年《我就是我》的电影预售票房就已经超过500万。而作为记录快男选秀过程的纪录片,《我就是我》的成本不高,更何况,还有一大拨快男的死忠粉吵着闹着要进影院呢。 1 供求关系大鉴定

(1)希望看到去年快男们在城堡里的故事。

(2)希望看到他们生活中的小暧昧。

(3)希望看到赛前的状态。

(4)希望看到赛后的状态。

(5)希望看到快男兄弟间各种温暖的片段。

(6)希望看到华晨宇吃肉的样子。

(7)让他们回忆一些童年经历。

(8)看到一群人热血追梦的故事。

(9)回顾选秀十年。

(10)痛痛快快哭一场。 2

看过片的粉丝

宁桓宇粉丝晓晓(深圳外企员工工作三年)

看完《我就是我》后感到一些小失望。宁桓宇的镜头比我想象中的少太多了。而作为粉丝我也对普通观众能否接受这部快男电影有些担心。因为电影的主题好像不是特别鲜明。

关于卖腐:我不是腐女,但是我也很喜欢看到他们的暧昧。那是他们作为朋友间的一种互动。

白举纲粉丝白了个白(北京大一)

电影比我想象中好看。尤其是小白和兄弟们在泳池旁说,你们有没有遗精的话题。(好害羞)真的能表现他们的真实无所顾忌的一面。还有小白倔强地说什么也不写出“谁最弱”。那一刻我看哭了。他对于比赛的不公正会很勇敢地说不。

关于卖腐:我不是腐女。我很高兴,电影里没有渲染他们兄弟间暧昧的画面。我也不想让乱七八糟的东西污染了这份干净的兄弟情。

没看过片的粉丝

于的粉丝千千(上海大二学生)

听说自家偶像在电影的戏份不少哦。我一定会买票支持。希望导演能够挖掘于的一些童年经历,让粉丝们过瘾。

关于卖腐:至少在我看来,我周围的粉丝中,腐女不多,大家都是比较理性的。我不希望为了电影票房,刻意表现他们暧昧的情节。

华晨宇的粉丝小小花(湖南娄底高二学生)

还没有看过电影,对华晨宇的镜头多少我不担心。毕竟花花是冠军啊,花花的粉丝也是快男中最多的,肯定戏份最重的。我最关心花花和其他快男在城堡里的生活,想看到花花吃肉的样子。期待去电影看。

关于卖腐:尽情地卖起来吧。 3 创作思路

范立欣:不抓眼球,抓内心

“不想抓人眼球,而是抓住观众的心。”导演范立欣在接受本刊采访时如是说。“第一次跟龙丹妮见面,我就坦白地说,我从来没有看过电视选秀。她说这样更好,没有偏见。”

作为拍摄过《归途列车》的纪录片导演,范立欣冷静和内敛。不窥探,不煽情,不搞基、不卖腐,这是他拍摄快男选秀纪录片的原则。

的确,范立欣不是无节操地迎合粉丝们预期。而是用一种更加真实方式展现快男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影片也没有快男们洗澡脱衣秀身材的窥探的镜头。“这些是房间里的监控录像就能完成的。那不是纪录片。”而对于更多的桥段是直指内心的。比如,父母们都在城堡看望孩子们,只有华晨宇没有让父母来。导演把镜头对准的花花强颜欢笑的脸。白举纲倔强地站了一个晚上,也不写下快男中谁最弱。

但是这些泪点,导演似乎处理得太过冷静了。粉丝们更希望在这里能痛快地哭出来的。范立欣说,很多观众习惯了被煽情,好像为了更好的票房,我们需要有更多的泪点。但是我希望《我就是我》里没有刻意的煽情。 非粉丝的尴尬自留地

理性地记录,不极端煽情,通过时间的发展,展现快乐男生的成长轨迹。这体现了导演范立欣对艺术高冷的追求。但是反观之,泪点不清晰,没有摸准粉丝诉求,也会导致《我就是我》既没有做到让粉丝满意,也不能吸引非粉丝的关注,这无疑是该片面临的尴尬。

直观体现在,线索太多难以捋顺,电影很难在一个半小时内展现众多快男的性格细节。粉丝不满自家偶像戏份太少,而路人粉则更难被吸引,就算偶然走进影院观看,恐怕也是完全不知所云,甚至连快男的名字都分不清楚。

而作为粉丝电影,《我就是我》更大的问题在于,相比《小时代》和《后会无期》,快男的粉丝并不多。其中最火的华晨宇的微博粉丝量也不过416万。而郭敬明和韩寒的粉丝都是千万起步的。《我就是我》营销方,伯乐营销CEO张文伯也对此也毫不避讳,毕竟《我就是我》是一个非常传统的纪录片。而在中国电影市场上,没有一部国产纪录片取得过令人印象深刻的票房。天娱传媒品牌中心总经理赵晖说,票房不是我们最在意的。《我就是我》是天娱的一次实验,有《爸爸去哪》大电影的成功,也经得起失败,而在敢于冒险和创新方面,天娱应该是首屈一指的。 延展

粉丝向一:偶像光辉 大卫・贝克汉姆 《探索未知之境》

塑造完美侧面

当年满15岁的儿子问贝克汉姆“爸爸要去哪儿?”时,刚刚退役的万人迷把目光挑向遥远的巴西。他当然不是以英格兰队长的身份去参加世界杯,而是作为一个已然离开舞台中心的大众偶像,继续走在追寻“个人价值”的道路上(也可以说为挖掘商业价值继续发光发热)。《探寻未知之境》并不是一部传统的纪录片,即便一群小伙伴煞有介事赶赴亚马逊雨林“探险”,可那些早已安排好的酒店,摩托、私人飞机和摄像机……无一不说明,这不过是场“真人秀”,一部塑造贝克汉姆完美侧面的“粉丝电影”。 郭涛陆毅们的套路

名为“探寻未知”,实际上贝克汉姆每到之处,所见所闻都不能算是“未知事物”。《探寻》中并未展现出多少珍稀的物种、壮美的景致、危险的秘境,与《探索》《国家地理频道》的专业度无法相比,划个小舟,开开摩托,钓尾小鱼,帮当地人干干农活,郭涛陆毅们在《爸爸去哪儿》里的玩法也差不多,贝克汉姆的真人秀只是没带孩子们罢了。可观众们就吃这套,百分之七十的镜头都对准了小贝迷人的笑容,银幕上的他帅气、随和,既有已为人父的慈爱与责任感,又有大男孩般的勇敢和友爱,还时不时来句英式冷笑话,揶揄一下老婆维多利亚,简直是完美的男人。 光环游戏

作为多年的大众偶像,贝克汉姆太清楚观众们希望看到什么了。“真人秀”里需要选择性地挖出真相,透露些扮酷外表下的人情味儿,才能更益于“塑造角色”。旅途中的小贝随时追忆自己的足球生涯,毫不避讳成就与过错,就像一次精心打扮的采访,背景则选在了巴西雨林。此外贝克汉姆的心理也值得玩味――他一路都在玩“当地人能不能认出我是谁?”的游戏,从机场、贫民窟到沙滩上,如同捉迷藏。享受多年闪光灯的环绕,当侥幸未被村里居民认出时,他内心的成功感固然多于失落感,可是十年,二十年后呢? 技术提升质量

当然在拍摄技术上,《探索》还是要比《爸爸》高上几个段位。除了专为小贝准备的近景特写,那些展现亚马逊的镜头,都足见摄影师在景深和色彩上的功力。配乐与剪辑的契合度,不亚于同题材公路片,最后的土著部落在主题上得以提升,补充了社会学与人类学的思考,颇有人文纪录片的深意,这些都是电视真人秀所不具备的优点。但,这本就不是一部纪录片,而是精心编排,拍给家人和粉丝的“偶像爸爸历险秀”。 粉丝向二:朝圣心态 《梦与狂想的王国》

怀念与示爱

从去年年中传来宫崎骏的退隐之声,到年底的这部《梦与狂想的王国》关于吉卜力工作室的纪录片发行,可以说来得恰到好处,如果说前者的退休和以此引来的阵阵挽留声,意味着大家对宫崎骏一生艺术成就的赞美之情,那么这部纪录片则可以看成观众以一种抒情的视角,对宫崎骏进行的一次集体怀念和示爱。 宫崎骏的细节

画面中,宫崎骏在工作室总是穿着一身围裙忙来忙去,不仅是白发老头系围裙让人产生对这个细节上的好奇,还有想知道,他系围裙是怕弄脏衣服,还是觉得这样工作方便呢?不管这条白色的围裙具体功用到底是什么,这个小小的细节都令我们对这位日本动漫行业巨匠留下了深刻印象,成了他的一个logo。透过纪录片中不经意的画面,忙碌、事无巨细、亲手操作、工于细节等等,似乎都可以让人看到。 美学解释

宫崎骏在片中说,自己公司的员工有些人称不懂自己的电影,但不懂又有什么所谓呢,“为什么要看懂这些电影呢”,感受到的气氛要比“懂”本身更重要。这一袒露,简直是将宫崎骏在文艺青年和普通青年文艺时刻中风靡这么多年的道理说清楚了,宫崎骏的动画片满足了人们对情景、情绪、气氛的需求,它们从不明确指向,更不说教和善于裹藏价值观之类的,而是用环境描写和画面调动每一个观影者的情绪,少女、龙猫、鬼神、红猪、飞行员这些形象,连同常年为宫崎骏做电影配乐的久石让等等这些符号性的事物,都是成了宫崎骏美学的见证。

能通过自己的艺术作品,成为一个具有符号性的人物,这当然非常困难,但在日本当代艺术史中并不缺少这样的大人物。摄影界的荒木经惟、建筑师安藤忠雄、设计师山本耀司、艺术家草间弥生等等,这些艺术家的个人已经成了他们艺术作品的一个元素。换言之,他们用多年的艺术实践,将自己这具肉身打造成了一件可供观赏的艺术品。 脑残粉的视角

这部纪录片让人不舒服的地方是,视角和选取片段皆是从宫崎骏脑残粉的角度,即,这首先是一位可爱的老爷爷,然后他很努力和非常执着,艺术地展现人性和相当从容地将人类美好却又常常失去的东西通过动画留给了我们……该片导演砂田麻美36岁,在日本文艺界应该归纳为新人类群体,所以这是一部尝试以新人类视角和女性唯美天真气氛为主的纪录片。过于讨好脑残粉和想当然地用这种抒情语调,某种程度上也忽视了宫崎骏的艺术造诣,他的动画在电影史上的意义,以及这位巨匠从原来人类未曾涉足过的领域中洞察出的种种美感,都在莺声燕语温暖爱意的讲述中被忽视了。

上一篇:浅析高中地理课堂的活力对教学的影响 下一篇:中国如何回应“正常国家”日本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