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闻出版业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的纵向测评

时间:2022-08-21 07:17:58

我国新闻出版业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的纵向测评

[摘要]文章围绕近年我国新闻出版业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各项指标的数据变化,对新闻出版业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的演变和发展趋势展开纵向测量与比较,以期找到提升新闻出版业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的对策。

[关键词]新闻出版业 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 测评

[中图分类号]G23[文献标识码]A

随着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产业化步伐的日渐迈进,我国新闻出版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从世界范围看,我国年出版图书和日报发行量排名第一,电子出版物总量位列第二,印刷业总产值排名第三,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出版大国,新闻出版业的国际影响日益显著。然而从总体来讲,我国仍不是出版强国,在世界新闻出版格局中的竞争力与影响力有限。本文重点围绕近年来我国各项指标的数据变化,对新闻出版业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的演变和发展趋势展开纵向测量与比较,以期找到提升新闻出版业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的对策。

一、我国新闻出版业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评价模型的构建与测定

本课题组分别从定量和定性两大方面设计构建了包括17个硬指标和11个软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如表1所示。因软指标属于定性指标,在短期内性质变化并不明显,所以新闻出版业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的纵向测定拟忽略软指标近年来的非显著变化,仅对评价指标体系中的硬指标体系进行定量测评,尽可能用客观数据分析产业竞争力与影响力的演变趋势。

(一)构建竞争力与影响力评价模型

鉴于影响新闻出版业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的因素相当复杂,展开评价时无法借助评价指标将其穷尽,加上指标数据的可获取性有限,本课题组主要采用邓聚龙灰色系统理论中的灰色关联分析法对近六年我国新闻出版业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的动态变化展开量化评价。

第一步,确定参考数列。选取Z0为参考数列,Zi为比较数列,则有:

式中,i=1,2,3,…,m;j=1,2,3,…,p;z0j为第j个指标的最佳值,zij为第i个评价单元(年份)的第j个指标的评价值。

第二步,数据的无量纲化。不同评价指标通常有不同的量纲。展开评价时不能直接比较原始数据,应先对它们进行规范处理,即无量纲化。计算公式为:

(公式1)

式中,xij∈[0,1]。参考数列 Z0经无量纲化处理后为X0;比较数列 Zi经无量纲化处理后为Xi。

第三步,计算关联系数。将X0作为参考数列,Xi作为比较数列,计算Xi对X0在第j个指标的关联系数εij,得到关联系数矩阵E。εij值越大,关联度越大,与最佳值指标越接近。计算公式为:

(公式2)

式中,ρ为分辨系数,值越小,分辨力越大,一般取值为(0,1)。当ρ≤0.5463时,分辨力最好,通常取ρ=0.5。

第四步,计算指标变异系数。为使评价结果更趋准确、合理,本课题组直接利用各指标所包含信息对之进行客观赋权,即采用变异系数法计算指标权重。在此之前,需先计算各指标的变异系数。设第n项指标为Xn(其中,j=1,2,3,…,n),取其无量纲化结果值X1,X2,X3,…,Xm(其中,i=1,2,3,…,m),计算xn的变异系数Vn,得到各指标变异系数向量V。计算公式为:

(公式3)

式中,σX为第n个指标的标准差;X 为第n个指标的平均数。

第五步,开展权重赋值。利用公式3对各指标进行权重分配,即得各指标权重向量W。设第n个指标的权重为Wn,计算公式为:

(公式4)

式中,n=1,2,3,…,k。

第六步,计算关联度。利用加权平均合成法计算各个评价单位(年份)的最终关联度,计算公式为:

(公式5)

式中,W为n个评价指标的权重向量;E为关联系数矩阵;T为矩阵空间中行向量的维度,由当前评价层指标的个数决定。

计算多层评价系统的最终关联度时,应进行不同层级评价指标关联度的合成。设当前评价层为第r层,若要将第r层的关联度合成到它所属上一层即第(r-1)层,需对第r层的权重进行重新分配,计算公式为:

(公式6)

式中,t为第(r-1)层中指标的个数,进行权重的再次赋值后利用公式5即合成第(r-1)层的关联度,以此类推可将关联度合成到指标体系最高层。

第七步,竞争力排序。按照各个评价单位(年份)的关联度得分情况进行排名,结果即为我国新闻出版业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近年来的排序。

(二)竞争力与影响力的历时性测定

鉴于在宏观经济学中,“对经济周期,尤其是短周期波动的考察能够较为真实地了解产业在一段时间内的波动情况”[1],本课题组将考察范围定为2007—2012年,按照新闻出版业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收集了相应数据,具体指标值如表2所示。

将各指标6年内的最佳值单独列出,即得参考数列为表2所示的最佳值列。

利用公式1对表2的所有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即得如表3所示的指标无量纲化结果值。

经无量纲化处理后,将表3中最佳值列的结果值数列作为参考数列,将其中各年结果值数列作为比较数列,利用公式2计算各指标值与最佳值之间的关联系数,具体结果如表4所示。表4的主体数据部分即为关联系数矩阵E。

利用公式3计算硬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变异系数,得各指标变异系数向量V=(0.791,0.897,0.832,1.035,0.839,0.868,0.590,0.752,0.747,0.506,0.686,0.786,0.576,0.749,1.445,0.775,0.814)。

利用公式4对各指标权重进行赋值,得当前评价层中各指标权重向量W=(0.058,0.066,0.061,0.076,0.061,0.063,0.043,0.055,0.055,0.037,0.050,0.057,0.042,0.055,0.106,0.057,0.059)。

取T=17,利用公式5即可算出历年的最终关联度,即竞争力与影响力指数,结果和排名如下:

R2007(0.482)>R2008(0.461)

二、我国新闻出版业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的总体演变

尽管我国新闻出版业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的水平仍落后于世界出版强国,且随着全球化步伐的不断迈进,我国面临的世界出版格局日益复杂,竞争日益激烈,但就近年来我国新闻出版业自身的国际化发展状况看,它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正在逐年攀升,增幅明显。总体来讲,我国新闻出版业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的演变轨迹主要呈现两大特点。

(一)发展快速,呈日益增强态势

2007—2012年,我国新闻出版业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的增长态势稳定且强劲,总体水平持续提升。从图1可以看出,竞争力与影响力指数自2008年呈微幅负增长之后逐年提升,已增至2012年的最高值0.823,较2007年增长70.75%,年均增长率[2]11.29%。这种强势增长除了受到宏观层面我国经济发展对新闻出版市场需求的强力助推之外,主要得益于两大方面:一是政府为推动包括新闻出版业在内的文化产业发展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二是出版企业自身为实现产业发展和转型作出了一系列努力和尝试,如积极开拓市场,深化内部机制改革创新,通过企业间的重组、兼并、上市以及出版集团的组建等推动产业的国际化发展。

(二)稳中有变,局部范围增幅不一

近年来,虽然我国出版业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指数逐年增长,但就历年的增幅看,呈现较强的波动性,具体情况如图1所示。从图1中不难发现,竞争力与影响力指数的增长稳中有变,历年增长率存在较大起伏,分别在2008年、2012年达到波谷和波峰,增幅分别为-4.36%、33.39%,2010年出现回落,增幅降为0.90%,直到2011年才重新回到两位数的增长,逐渐走向加速发展的可喜态势。2008年的指数出现微幅下降,这与当年全球金融危机对各国经济以及新闻出版业经济的冲击不无关系。自2009年起,随着金融危机对我国影响的较快缓解,特别是出版领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数字出版的迅猛发展,我国新闻出版业进入转型发展的新时期,竞争力与影响力指数直线攀升,增幅高达19.96%。此后,世界范围内的总体经济水平开始逐渐复苏,国际出版竞争之势也日渐回升,我国新闻出版业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指数出现回落,增幅下降19.06个百分点。

三、我国新闻出版业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要素的纵向比较

本课题组利用各硬指标关联系数、变异系数、权重等测量结果分别计算盈利状况、市场占有状况、相关产业状况、需求状况四大要素的最终关联度,对四者历年竞争力与影响力的变化进行分析。

(一)结果性指标系统要素比较

结果性指标反映新闻出版业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的结果,是新闻出版业现实竞争力与影响力强弱的直接体现。

1. 盈利状况要素

盈利状况要素主要借助销售收入和销售收入占本国当年GDP比重两大硬指标进行衡量。从表2中销售收入的增长看,由2007年的170亿美元增至2012年的208亿美元,年均增长率4.12%。从销售收入占本国当年GDP比重看,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由2007年的0.49%下降到2012年的0.25%,降幅高达48.98%,年均增长率-12.59%。这是由产业销售收入的增速远不及历年GDP的增速所致,两者历年涨幅情况如图2所示。

盈利状况要素竞争力与影响力指数的增长情况如图3所示。它由2007年的最高值0.687下降为2008年的0.467,降幅高达32.02%。在2009年以0.21%的增速微幅提升后又开始呈负增长,于2010年降到低谷。此后渐趋稳定,开始呈逐年上升之势,并于2012年达到33.75%的可喜增速。不过总体而言,2012年的指数还是较2007年下降了0.041,年均增长率为-1.22%,可见,六年来我国新闻出版业的盈利状况欠佳,盈利水平亟待提升。

2. 市场占有状况要素

市场占有状况要素各指标的增长情况如表5所示,详细指标值参见表1。国际市场占有率逐年提升,年均增长率13.23%,这说明我国出版产品在国际市场所占的份额是日渐提高的。贸易专业化系数、显性比较优势指数的发展均有一定起伏,前者总体呈下降趋势,2012年较2007年下降0.038个百分点,年均增长率为-1.20%;后者总体呈增长态势,年均增长率为4.07%。版税与许可证服务出口额的年均增长率24.93%,但历年波动性强,两次出现两位数降幅,波谷、波峰之间更是相差110.49个百分点。可见,我国出版业的国际竞争力虽有提升,但总体水平仍不够稳定,与海外出版强国抗衡的整体实力有待加强。

市场占有状况要素竞争力与影响力指数由2007年的0.378提高到2012年的0.807,年均增长率16.38%。然而,它的增长并非稳态发展,起伏波动较大。如2008年增幅高达56.61%,却又在2009年、2011年分别出现18.75%、12.92%的降幅,至2012年又直线回升,达81.35%的最高值。具体情况如图4所示。

(二)直接原因指标系统要素比较

直接原因指影响新闻出版业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强弱的直接因素,是从产业国际化发展的内因——产业自身的角度展开竞争力影响要素的探讨。

1. 生产要素

在新闻出版市场开放程度方面,自加入WTO以来,我国进一步扩大外商在印刷业等出版相关行业的投资范围,并逐渐对外开放图书、报纸、期刊的零售和批发市场,在《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若干决定》等一系列政策的鼓励下,资本结构得到改善,中外版权贸易和合作出版活动日益频繁。然而,总体水平仍然有限,正如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研究人员表示,“新闻出版行业的开放仍然比较谨慎,迈的步子需要更大一些”[3]。在新闻出版从业人员素质方面,随着从业资格培训和管理工作的广泛展开和素质工程、领军人才工程等的大力实施,近年来总体素质已日渐提升,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人员比例上升显著,但人才队伍的储备和结构还有待优化。在编辑手段或技术的现代化水平和生产(印刷、复制或刻录)技术水平方面,已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以及互联网时代下绿色出版、网络出版、云出版等的出现得到提升,朝着多元化、现代化、个性化方向发展。

2. 企业要素

在新闻出版物内容质量方面,随着出版物质量管理与规范力度的加强以及编辑人员技能培训和质量优先意识的普及等,近年来精品力作频出,也越来越受到海外市场的欢迎,版权引进输出比逐年下降。在新闻出版企业管理水平方面,随着转企改制的全面完成,建立科学管理体系和高效管理模式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不少企业在管理机制、制度、模式等方面做了努力,管理水平有所提升,但从全国范围看,企业经营管理尚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转型。在数字化程度方面,据《2012年新闻新闻出版业分析报告》显示,数字出版营业收入达1 935.5亿元,比2007年增长446.88%,增幅大大超过其他行业,数字化程度呈快速增强之势。在产业集中度(CR4)方面,由2007年的21.32%增长为2012年的25.13%,年均增长率3.34%,这主要得益于出版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但不可否认的是,总体水平还是较低,属于企业规模小且多、分散度高的原子型结构(CR4

3. 相关产业状况要素

2007—2012年,相关产业状况要素各指标的增长情况如表6所示。其中,除了互联网普及率呈稳定、强势的发展势头之外,其他三项指标的增长都有不同程度的波动。如教育公共开支占GDP比重在连续两年微幅下降后于2011年达16.67%的增速;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在2011年出现超过两位数的负增长,至2012年又以12.34%的增幅快速回升。

相关产业状况要素竞争力与影响力呈平稳增长之势,由2007年的0.449提高到2012年的0.939,年均增长率15.90%,这主要得益于互联网普及率的强势增长。2008年,高新技术产业、信息产业等因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增长迟缓甚至出现负增长,使要素竞争力与影响力指数微幅下降,直至2009年大幅抬升后才走向稳态发展,并于2012年实现31.70%的两位数增幅,具体如图5所示。

(三)间接原因指标系统要素比较

间接原因指产业发展的外部影响因素,是从产业环境方面对新闻出版业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强弱的作用力进行剖析。

1. 需求状况要素

2007—2012年,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升,人均国民总收入增幅明显,年均增长率18.03%;人文发展指数逐年提高,发展稳健,年均增长率2%;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除了在2009年有微幅下降外,其余各年都保持一定程度的增长,年均增长率3.28%;个人教育、休闲、文化支出占总支出比重六年来呈下降趋势,有四年出现负增长,年均增长率-2.48%。各指标历年数据及增长率情况分别如表1、表7所示。

从需求状况要素竞争力与影响力的历年得分看,因环球金融危机对国民经济和个人消费结构的冲击,2008年降至0.405,较2007年的0.604下降32.95%,成为六年来的最低值。此后四年竞争力逐年增强,涨幅分别为7.65%、9.17%、18.28%、29.48%,于2012年达最高值0.729。这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升。具体增长情况如图6所示。

2. 政府行为与产业政策要素

在新闻出版业政策科学性方面,近年来,随着各项相关政策的制定,政府对产业的规划引导作用也日益凸显。如《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我国新闻出版业走出去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使产业政策体系逐渐完备,走出去政策体系逐步建立,参与国际竞争的成效明显。在政府知识产权保护度方面,对知识产权保护的高度重视以及现代知识产权制度的完善,使我国已逐渐形成较为完备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但是与国外相比差距较大。据2008年世界经济论坛(WEF)所做调查,中国的著作权保护水平仅3.4点,离最高值差2.6点[4]。在新闻出版业法律、法规完善程度方面,随着2011年3月新修订的《出版管理条例》等的公布以及对《出版物市场管理规定》《音像制品进口管理办法》等部门规章修订工作的完成,我国已基本建立“以宪法为指导、以3部行政法规为核心、以5部部门规章为支撑、以251件规范性文件为配套的新闻出版法律体系”。[5]

3. 文化软实力状况要素

作为文化产业主力军之一,新闻出版业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的强弱必然受到国家宏观层面文化软实力的影响,同时将反作用于文化软实力,对它的提升起到推动或阻碍的作用。在母语使用人数方面,全球使用汉语的母语人口数量排名第一,这无疑为立足于一定语言基础的文化产业以及新闻出版业的发展提供一大优势。随着孔子学院的逐年增多和“汉语热”的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人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这对实现出版业走出去具有重要意义。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方面,截至2012年,我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总数为36项,较2007年增加32项,在全球排名首位。在文化影响力方面,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综合国力显著提升的大环境下,中国文化的国际地位已随之上升,影响力水平呈增长态势。

注释:

[1] 徐小傑.图书出版产业评价体系.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1:161.

[2] 按可变价格计算(当年价格),全文同。计算公式为:z=t-1In(Pt-Po)-1。其中,z为年均增长率,t为时间差值,Pt为报告期值,即第t年的数据,Po为基期值,即2007年的数据。

[3] 张弘.总署加大出版开放度民间资本有望获专项出版权.新京报,2012-07-11.

[4] Klaus Schwab.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WEF,2008:377.

[5] 范军. 2011年度新闻出版业基本建立相关法律体系.光明日报,2011-12-20.

[本文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出版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项目批号:11BTQ001)和原新闻出版总署重点项目“中国新闻出版业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项目批准号:e-14-3)的研究成果。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

上一篇:企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下一篇:图书编辑应坚持三个“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