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时间:2022-08-21 01:05:03

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摘要: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文化素质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应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从课程设计、教学计划、第二课堂及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入手,进一步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培养和造就千百万有思想、有知识、有能力的栋梁之才。

关键词:高等教育 文化素质 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1.089

从根本上讲,教育乃至高等教育都是一项公益事业,其本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但是,长期存在的中学文理分科以及高等院校尤其是高等理工科院校专业面过窄等问题,与上述要求是相悖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均衡而全面的发展。就中学的文理分科而言,其结果是理科学生不再学习地理、历史,也不再阅读经典的文学著作,不懂得或者说不甚懂得欣赏音乐和美术,知识面狭窄,人文精神淡薄;文科学生则远离物理、化学,渐渐淡忘了最基本的自然科学知识,科学思维与科学精神得不到应有的训练和培养。高等理工科院校专业面向过窄、针对性过强,其好处是能够缩短毕业生适应工作岗位的时间,满足用人单位眼前的要求,但从长远看,由于学科专业基础薄弱,缺乏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不足,发展的后劲受到一定的影响。由此可知,知识结构的失衡,其最直接的根源在于上述两个方面,即中学的文理分科、大学的专业面向过窄。但更深层的原因,则是应试教育的结果。改变目前的应试教育,这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涉及思想认识、制度设计等,绝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不再讨论。但高等院校尤其是高等理工科院校专业面向过窄的问题,却是可以通过一些措施予以调整的,毕竟现在的高校还是具有一定的办学自的。下面从思想认识、方法措施等方面就高等理工科院校如何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加以阐述。

1 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无论是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还是从事教育教学管理的人员,对于文化素质教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的意义,以及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所存在的相辅相成的关系,都是有一定地认识的。我校一位教授就说过这样一句话:数学是理科的基础,物理是工科的基础,而文化素质是一切的基础。但是,不论是教师,还是管理人员,当他们真正面对文化素质教育这个问题的时候,却显得有些担心、有些犹豫。担心文化素质教育会占用本来就不多的学时,从而冲淡了专业学习,而正是由于有这样的担心,当需要他们做出选择和决定的时候,就难免显得有些犹犹豫豫了。从根本上讲,还是思想不统一,认识不到位,即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狭窄的专业教育虽然能够使得受教育者在离开学校之后不久即能很快适应特定工作的需要,但由于其知识面过窄,很难适应未来的发展变化,而我们恰恰正处在一个每天都在变化着的时代。彼得・科斯洛夫斯基在其《后现代文化:技术发展的社会文化后果》一书说:“从1980年到1990年期间,大约有三分之一的人口变换了自己的职业。这种发展趋势对教育体制与文化机构提出了挑战。对学习进程必须加以改进,必须把知识的学习和文化、精确的专业知识和艺术、哲学的想象力结合起来。如果变换职业成为一种普遍现象,那么,就不能仅仅坚持原有的那种学会一种终生受用的方法的老原则,而是必须引进终生学习和艺术创造的各种形式。” 原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长刘凤泰也曾经指出:“素质教育不是一种教育模式,而是一种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因此,在高等教育中,必须将素质教育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始终。素质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思想政治素质,二是文化素质,三是业务素质,四是身体心理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根本,文化素质是基础,业务素质是本领,身体心理素质是本钱,这四个方面的素质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而美国的哈佛大学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即搞过一个名为《零点项目》的文化素质教育项目。项目缘于美国对其与前苏联在科学技术领域所展开竞争的思考,研究对象是艺术教育。美国的教育家认识到美国的科学技术教育是先进的,但艺术教育(文学、音乐和美术)落后于前苏联,这些文化艺术背景决定了俄国人的文化艺术素质优于美国人,于是这些教育家担忧美国将来会在科技方面后劲不足,因此他们认为需要加强对美国大学生的文化艺术素质教育。

上述论述和思考,既是对文化素质教育的定位,也是对在理工科大学生中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深远意义的诠释,值得我们认真研读和深入思考,有助于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形成共识。

2 构建专业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相结合的培养体系

目前,在一些理工科大学,虽然也在进行文化素质教育,譬如,有些高校开设了大量的选修课,其中很大一部分就属于文化素质教育范畴;有些高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人文社科艺术讲座、大学生辩论会、文艺演出和诗歌朗诵等,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但是,仔细分析一下,其文化素质教育是不成体系的,缺乏明确的目标,所能达到的效果也无非是让学生在紧张的专业学习之余,扩大一些知识面,培养一些兴趣爱好。要想真正实现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通,进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仅仅依靠上述措施是显然不够的。

在这方面,国内外一些大学的做法值得借鉴。早在19世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即在其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了两门课,即“当代文明”和“文学经典”,对当时的美国高等教育产生了很大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到上世纪90年代,美国高校的通识教育课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形成了包括写作、外国语言、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等多领域的课程体系,体现了时代的进步。而在国内,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石油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理工科大学都进行了文化素质教育实践,并收到了很好的成效。下面以武汉理工大学为例加以说明。武汉理工大学的文化素质教育通识课程由三大类别组成,即基础类、核心类、拓展类。基础类为公共基础必修课,课程门数16门;核心类是文化素质知识体系的核心部分,分为四大模块由87门课程组成,包括大学生学习与生涯指导、人文文化(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科技文化和艺术等四个模块共计87门课程;拓展类由172门课程组成,为任意选修课,凡是符合教学要求的都可申请并归入此类,要求学生至少修习2门,取得3个学分。

上述做法,从课程体系设计、教学计划层面,保证了文化素质教育的贯彻落实,也有利于文化素质教育质量的保证和提高,从而避免以往走过场的弊端。

3 开展第二课堂,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将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纳入课程体系、列入教学计划,是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主要手段,而结合课程教学,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如前面已经提及的人文社科艺术讲座、大学生辩论会、文艺演出、诗歌朗诵、科技竞赛、体育比赛、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是课堂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补充和拓展。后者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第一课堂的教学起到促进作用。

校园文化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譬如我们关于什么是大学的那个耳熟能详的通俗说法,即大师、大楼、大树,就是校园文化。大师们深邃的思想、睿智的目光、高尚的情操以及他们卓越的建树,如一只无形的智慧之翼,在校园上空飞翔,引领后来的学子去追寻他们的脚步;大楼作为建筑文化,尤其是那些见证了学校发展变化的老建筑,虽显沧桑,但却有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能够带给学生们强烈的心灵震撼,引发他们去探究去思考;而大树作为一种寓意,在讲述着治学之艰辛的同时,也在树立着一种信心,即小树终究会长成参天大树,长成栋梁之才,但在此之前则必须经历风霜雨雪,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很多,甚至于一草一木、小山湖泊,都无不对人才的教育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但是,长期以来,有些很重要的内容没有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譬如中国传统文化及中国古代科技文明。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对理想的追求,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即便在自然科学领域,我国古代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对人类发展与进步的贡献也是其他国家所无法比拟的,在许多方面比欧洲早几百年甚至上千年。这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作为他们的后代子孙,我们不能忘了自己的祖宗。我们理应继承下来,推陈出新,发扬光大。这对于增加民族自豪,树立民族自信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的讲话中指出:“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必须始终贯穿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各项工作之中。”这段论述,将教育教学质量提到了“生命线”的高度,同时也赋予了高等院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历史责任。我们应该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自觉实践,以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为手段,以文化传承创新为目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民族的复兴和国家的未来,培养和造就千百万有思想、有知识、有能力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彼得・科斯洛夫斯基著,毛怡红译.后现代文化:技术发展的社会文化后果[M].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136.

[2]刘凤泰.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N].光明日报,2001-1-4.

[3]秦志勇,谭旭东.理工科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论[J].中州大学学报,2008,(3):55-59.

[4]李俊,刘智运.构建理工科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研究[J].教学研究,2008,(6):493-498.

上一篇:高校学生自我导向学习的优缺点及对策思考 下一篇:建构主义视野中的高校舞蹈教学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