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

时间:2022-08-21 04:20:49

数学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

[摘 要]预习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培养学生预习习惯要教给学生预习方法;要坚持不懈进行引导;要创新课堂模式,把预习习惯培养基于课堂、用于课堂。

[关键词]数学;预习;方法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教学活动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预习对于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学习习惯,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积极意义。

一、 要教给预习的方法,让学生“会”预习

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要循序渐进、反复训练,学生掌握预习的方法是养成预习习惯的前提。

1.预习之前要学会用“目标指引法”,即在预习前先阅读学习的目标要求,对照目标来思考本节内容的重点,可以学习到什么知识和方法。

2.预习之中学会用“批注标记法”,即对概念、定理、例题、关键、疑问之处用符号进行标记,也可以对课本的内容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补充和归纳,或用符号语言、图形语言进行互换。

3.预习之后学会用“练习检验法”,即通过做练习题来检验预习的效果。一般说来,数学课本中每节课后的练习题就是较好的检验题。

4.鼓励使用“提问交流法”,即鼓励学生在独立预习的同时,敢于与同学或老师交流讨论。根据预习能力的高低,交流中可以相互复述课本中的主要内容,也可以针对疑惑之处或者知识拓展、规律推导、解释应用层次的体会进行交流研讨。

二、要明确预习要求,让学生“要”预习

预习要成为习惯,必须长期坚持,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制度的保证。

1.设立预习本。预习本用来专门记录预习中遇到的疑问和预习时做的练习,这样便于检查和反馈,也让学生知道预习是一种需要被认真对待的事。

2.建立学习小组。每组6个人左右,其中学生按学习基础好、中、差平均分配各2人,在组内每2人以自愿为前提,结成帮扶小组。明确“徒弟”需把预习中的问题向“师傅”请教,作业以及考试后的订正交由“师傅”检查,“徒弟”的进步亦可“师傅”的考核中加分,形成大组内可讨论探究,小组内有责任互助的学习氛围。

3.加强常规检查。把预习检测作为课堂常规,教师可在课前经常随机抽取学生上台演板。一方面检测预习效果,及时表扬好的或惩戒差的;另一方面了解学情,为上课作准备。

三、要创新课堂模式,让学生“乐”预习

要提高学生预习主动性、自觉性,必须创建生动的、可互动的、快乐的课堂,把课堂打造成学生展示的舞台、探索的乐园。学生会的,让学生说;学生想听的,针对性地讲;学生未想到的,一起来探索。基于课堂、用于课堂是培养预习习惯的重要方法。

1.将课堂练习提前,大胆让学生尝试。传统的教学中,常常在讲完新知识新方法后再进行练习巩固。教师可尝试基于预习的课堂中,将课堂练习提前至课堂伊始。作为预习检测题,一方面可以检测预习的成效;另一方面,大胆让学生尝试解决新问题能大大激发其学好数学的信心。

2.将讲解的主体换位,放手让学生表达。对于一些概念性知识让学生上讲台讲解,既可以检验学生预习的成效,也可以让其感受到预习带来的成功的益处。

3.将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敢于让学生提问。学习的主体是学生,通过预习,学生中的一些疑问代表学生的想法和学情,只有了解学情,才能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所以,教师要在课堂中经常询问学生还有什么疑问,引导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这种教学方法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提高教学的效率。

4.将问题设计精细,真正让学生领悟。即使学生没有问题提了,也不能说明已经完成任务了,因为受学生水平的限制,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往往较肤浅,所提问题也不一定能触及知识本质。所以,在充分研究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教师要准备许多精细的启发性问题,在恰当的时机抛出。这些问题,本身是对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提问的一种榜样示范。同时,还能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将预习成果引向深入,保证教学的有效性。

好的学习习惯能让学生终生受益,学好数学必须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良好预习习惯的养成需要教师的教育引导,需要教育智慧,更需要教师为学生负责的崇高精神。

上一篇:历史课程中多媒体教学的运用 下一篇:浅议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