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白血病合并感染66例临床观察

时间:2022-08-20 09:33:03

急性白血病合并感染66例临床观察

【摘要】 目的:总结掌握急性白血病合并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通过对本院收治的66例并发感染的急性白血病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总结归纳,从患者感染率、致病因素、致病菌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结果:急性白血病患者的感染率达到92.4%,其中革兰氏阴性杆菌导致感染的比例为47.5%,革兰氏阳性球菌导致感染的比例为41%,真菌导致感染的比例为11.5%。患者容易出现感染的部位为上呼吸道、肺部及口腔。本文通过临床调查发现,感染的因素往往同患者年龄、相关治疗及病原体等因素有着直接的关系,此外患者骨髓增生的程度及粒细胞的数目同样对感染有着重要的影响。结论:急性白血病患者属于易出现感染的高危人群,应充分引起注意。

【关键词】 急性白血病; 合并感染; 临床观察

患有血液类疾病的患者容易发生医院感染,其中急性白血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几率远远高于其他患者,是病程中的一项主要的影响因素。尤其是接受化疗的患者,具相关文献记载,并发生感染的几率往往高达75%以上[1]。为了更好地了解急性白血病患者并发感染的特征及机制,本文通过分析总结本院2011年10月-2012年11月收治的66例急性白血病病例,探讨其致病因素,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本院2011年10月-2012年11月间收治的66例确诊为急性白血病的病例资料,其中男34例,女32例,年龄12~79岁,平均49.3岁。

1.2 诊断方法 当患者入院时,首先进行体温测量,若发现患者的体温已经超过37.5 ℃,且出现较明显的感染症状,例如呼吸道出现局部脓肿情况等,或患者的体温超过38.5 ℃以上,且可以将非感染性的发热因素排除,便能够确认患者发生感染。若患者的感染症状出现在入院48 h之后,且病原菌培养呈阳性,或者X线的检查结果呈阳性,则可以确认患者属于院内感染[2]。

2 结果

2.1 感染率与病死率分析 入选的66例病例中,发生感染的病例数61例,感染率高达92.4%。其中,入院时已出现感染者23例,占总感染病例数的37.7%;在入院48 h后出现感染症状的病例,即院内感染病例38例,占总感染病例数的62.3%。入选的66例病例中,死亡出院数7例,占总数的10.6%,其中由于感染导致死亡的病例数量为5例,占总死亡出院数的7.5%。

2.2 感染部位 本文对发生感染的61例病例进行了感染部位的总结分析。从中可知,出现肺部感染者13例,占总感染例数的21.3%,出现口腔感染者15例,占总感染例数的24.6%,出现上呼吸道感染者17例,占总感染例数的27.9%,出现肛周感染者6例,占总感染例数的9.8%,出现泌尿道感染者4例,占总感染例数的6.6%。此外,出现败血症者2例,占总感染例数的3.3%,出现胆道感染、肠道感染、导管感染及急性阑尾炎者各1例,各占总感染例数的1.6%。此外,有两个或以上部位感染者4例,占总感染例数的6.6%。

2.3 致病菌种类 通过对出现感染的患者进行血、痰、咽试子、大便及体液分泌物等进行培养所获取的病原菌资料发现,革兰氏阴性杆菌为29株,占总数的47.5%。其中包括大肠杆菌9株,醋酸钙不动杆菌2株,克雷白杆菌7株,铜绿假单胞菌5株,鲍曼不动杆菌6株;革兰氏阳性球菌为25株,占总数的41%,其中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11株,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4株;真菌7株,占总数的11.5%。

2.4 患者年龄 本文入选的66例病例中,超过60岁者17例,出现感染症状者9例,占总病例数的52.9%。由此可见,超过60岁的老年白血病患者为高危群体。

2.5 感染的持续时间 急性白血病患者接受化疗后,从发生感染到完全控制感染的持续时间为:中性粒细胞小于0.2×109/L的病例,感染的平均持续时间为25.5 d,中性粒细胞在(0.2~0.5)×109/L的病例,平均持续时间为11.5 d,中性粒细胞大于0.5×109/L的病例,感染的平均持续时间为7.5 d。

2.6 易感因素

2.6.1 中性粒细胞的计数与感染发生率的关系 本次入选的66例急性白血病病例中,中性粒细胞的计数低于0.3×109/L

的病例共12例,均发生感染,感染率为100%;中性粒细胞为(0.3~0.5)×109/L的病例为26例,发生感染者22例,感染率为84.6%;中性粒细胞为(0.5~1.0)×109/L或超过1.0×109/L者共28例,发生感染者14例,总感染率为50%。由此可见,若中性粒细胞的计数高于1.0×109/L,发生感染的几率则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

2.6.2 骨髓增生程度与感染发生率的关系 本次入选的66例急性白血病病例中,骨髓增生程度极为低下者6例,感染数6例,感染率100%;骨髓增生程度较低下者21例,感染数15例,感染率71.4%;骨髓增生程度较活跃者24例,感染数8例,感染率33.3%;骨髓增生程度极为活跃者15例,感染数5例,感染率33.3%。由此可见,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与急性白血病患者的骨髓增生程度关系较为密切,当骨髓增生程度处于极为低下或较低下的水平时,与骨髓增生程度较为活跃或极为活跃时,医院感染率的区别较为明显。

2.7 预防用药和侵袭性操作 入选的66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予以化疗药物及免疫抑制剂进行预防,当对患者实施腰穿或骨穿等侵袭性的操作时,穿刺部位未见发生感染的情况,注射部位也未见发生感染的情况。

3 讨论

急性白血病是一种恶性的血液疾病,通常是由于白血病细胞大量广泛地增生浸润,造成患者机体的免疫功能急剧下降,导致接受化疗后高度抑制了骨髓功能,机体内的中性粒细胞数量减少,机体的免疫机能遭到大幅度削弱,因此容易引发感染,导致患者病程延长甚至死亡[3]。其中,院内感染所导致的死亡率比非院内感染所导致的死亡率要高出很多,本文入选病例中,入院时已出现感染者23例,占总感染病例数的37.7%;院内感染者38例,占总感染病例数的62.3%,死亡者7例,其中院内感染所导致的死亡病例就占到了5例,占总死亡病例的71.4%。

院内感染若长时间得不到控制,容易导致化疗无法按原计划实施,从而引起急性白血病的复发,患者若由于复发而重新接受化疗,将毫无疑问地对长期的生存率造成严重影响。此外,院内感染还容易使住院时间更长,给患者造成经济方面的沉重压力,因此在预防急性白血病合并感染方面,应尤为重视院内感染的发生,从而降低治疗风险,减轻患者负担,提高长期生存率。

经研究发现,急性白血病患者在进行化疗的过程中非常容易引发感染,通过本文入选的病例统计,总感染率达到92.4%,其中中性粒细胞低于0.3×109/L病例均并发感染,介于(0.3~0.5)×109/L的病例并发感染率也高达84.6%,患者的贫血程度以及治疗过程中是否采用肠道消毒剂进行预防等因素均未发现对此有任何显著影响,而治疗过程以及治疗过程缓解也与并发感染没有直接关系,因此可以得出结论,中性粒细胞计数水平是引发感染最为重要的因素。

在研究过程中,患者的年龄分布也能够反映出急性白血病患者出现院内感染重要规律,通常情况下,患者的年龄越小或者越大,都越容易引发院内感染。年龄较小的患者由于自身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免疫能力较差,而老年患者通常伴有各种基础性的疾病,且自身的免疫功能也逐渐削弱,对于化疗的耐受性均较差,因此容易出现感染,在对此两类人群的治疗过程中,应格外引起重视。

其次,通过本文对入选病例感染部位的汇总分析发现,感染部位主要集中在上呼吸道(27.9%)、肺部(21.3%)及口腔(24.6%),这是由于急性白血病患者本身机体的抵抗力出现大幅度下降,口腔及呼吸道排出分泌物的能力有所下降。同时,由于白血病细胞对机体的浸润作用,引起出血,化疗药物对于机体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损害,导致呼吸道黏膜的屏障作用遭到破坏[4]。此外,存在于在呼吸道纤毛黏液系统的免疫球蛋白A及纤维素等具有清除细菌的作用,在化疗过程中,化疗药物及免疫抑制剂容易破坏这一作用,再加上呼吸道始终同外界环境是直接相通的,容易出现飞沫传播病原体,上述因素导致急性白血病患者引发呼吸道感染的风险极高[5]。

除了这部分外源性的感染因素外,还存在着较多的内源性感染因素,例如胃部的细菌出现逆行定植,导致口咽部发生感染,或者口咽部吸入导致细菌定植,经对本文入选病例的汇总分析发现,革兰氏阴性杆菌导致感染的比例为47.5%,革兰氏阳性球菌导致感染的比例为41%,真菌导致感染的比例为11.5%,这也是口腔感染的发病率位列第二的主要原因所在。当白血病细胞对机体的浸润加上化疗对机体的损害共同作用时,容易引发患者口腔黏膜出现损伤,导致出血,同时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大量使用抗生素,虽然抗生素的使用在治疗急性白血病合并感染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大剂量、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容易破坏人体内正常菌群的抗定植能力以及正常的微生态平衡,导致体内的菌群比例失调,使细菌更容易入侵并滋生,引发感染,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应加强对患者呼吸系统及口腔部位的消毒护理工作[6-8]。

鉴于上述因素的分析结果,在进行急性白血病治疗时,应采取严格的预防措施,降低引发感染的几率,具体措施可包括下列几种:(1)单一病种隔离,或普遍采用保护性隔离方式,患者病室应保持清洁卫生,病室内保证空气流通,室内温度湿度均应保持恒定,室温约18~22 ℃,湿度约为60%左右。病室进行严格的消毒隔离,谢绝探视,并定期消毒;(2)在对急性白血病患者进行各种侵袭性检查操作时,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的原则,当需要进行穿刺、注射、治疗或检查时,医疗人员应认真清洁手部及与患者接触的部位,对抗菌药物的临床使用指征做到严格掌控。

对于已经发生感染的患者,是否继续化疗始终是个具有争议的问题,目前大多数研究人员的建议是对于感染进行积极的控制,而不终止化疗,否则反而使感染情况难以控制[9]。在本文入选的病例中有61例发生感染,其中9例患者由于感染未能得到有效控制而终止化疗,其中病情无进展4例,病情恶化5例。余下52例患者在进行感染治疗的同时继续进行化疗,6例获得部分缓解,24例得以完全缓解,与大多数研究人员的观点相吻合,因此原则上应坚持控制感染的同时继续化疗。然而在具体操作上,对于是否坚持化疗应参考患者个人情况,若患者骨髓增生情况较好,即便粒细胞计数有所减少,则仍然可以坚持化疗。但如果患者的病情较重,且骨髓增生情况较为低下,则不宜坚持化疗[10]。

综上所述,急性白血病合并感染发病率较高,在治疗过程中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以预防为主,做到早发现、早控制,从而降低急性白血病合并感染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魏建波,王伟,奚伟星,等.2005-2010年急性白血病医院感染临床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21):4456-4458.

[2]罗建平.急性白血病合并感染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7):28-29.

[3]张莉,张永琴,马桂霞.急性白血病患者的感染因素分析与防护[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24):5471.

[4]吴光启,陈素梅,刘红,等.恶性血液病患者医院感染135例临床分析[J].白血病·淋巴瘤,2005,14(5):309-310.

[5]杨国华.急性白血病合并感染临床分析及对策[J].青海医药杂志,2002,32(1):23-24.

[6]杨文琪,李建平.218例急性白血病合并感染临床分析[J].白血病,1999,8(3):172-173.

[7]汪复.新世纪感染领域面临的任务与挑战[J].中国抗感染化疗杂志,2001,1(1):1-2.

[8]陈攀科,谭天海,段丽娜.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合并骨髓坏死一例报告[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12):51.

[9]屈玲,府伟灵.急性白血病化疗后医院感染及抗感染治疗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4):399-401.

[10]范小菊,梁昌达,严健,等.81例儿童急性白血病化疗后院内感染的临床分析[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52(2):44-46.

(收稿日期:2013-07-18) (本文编辑:欧丽)

上一篇:42例急性胰腺炎的超声诊断体会 下一篇:三杯酒/送个玩具老娘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