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百会穴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超敏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的影响

时间:2022-10-23 03:20:20

艾灸百会穴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超敏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的影响

[摘要] 目的 观察艾灸百会穴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D-二聚体(DD)的影响。 方法 60例ACI患者随机分为艾灸组和对照组各30例,艾灸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艾灸百会穴治疗,两组疗程均为30 d,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BI)改善情况,及血清hs-CRP和DD的变化。 结果 治疗后艾灸组和对照组血清hs-CRP和DD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百会穴;艾灸;超敏C-反应蛋白;D-二聚体

[中图分类号] R74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8(b)-0118-03

脑梗死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致残率和复发率均较高,严重地影响了人类的生活质量并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本研究对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采用艾灸百会穴治疗,同时观察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和D-二聚体(D-dimer,DD)的水平变化,探讨艾灸百会穴治疗ACI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6月~2012年6月在本院脑病科住院的ACI患者60例,中医诊断符合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诊断及疗效评定标准》(试行),西医诊断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或MRI证实诊断。患者发病2周之内就诊。排除标准:有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有急慢性感染者;合并恶性肿瘤者;血小板减少者;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者;严重痴呆或意识障碍者;过敏体质者。将6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艾灸组和对照组各30例。艾灸组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50~76岁,平均(60.9±8.5)岁;对照组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52~77岁,平均(61.7±7.8)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梗死范围、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合并症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口服,1次/d;尼莫地平片20 mg口服,3次/d;胞二磷胆碱注射液0.5 g,稀释后静脉滴注,1次/d;并按病情需要给予脱水,控制血压、血糖,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神经功能康复训练等对症支持治疗。艾灸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每日艾灸百会穴1次,根据个人反应的不同控制每次艾灸时间,患者自觉热感深透至颅内并沿督脉传导,灸至感传消失,每次艾灸的时间一般不超过半小时。两组疗程均为1个月。

1.3 标本采集及检测

所有患者于治疗前及治疗30 d后清晨采集空腹静脉血3 ml,于室温下静置30 min后分离血清待检,hs-CRP测定采用免疫比浊法,仪器为日立HITACHI-718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试剂盒购自北京九强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D-二聚体测定采用乳胶免疫比浊法,试剂盒购自日本积水医疗株式会社。

1.4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及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BI)在治疗前、治疗30 d后对所有患者进行评定[1]。在治疗30 d后进行疗效评定,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为0级;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病残程度为1~3级;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无变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无变化或增减18%。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两组间疗效比较用Ridit分析,以P

2 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hs-CRP和DD水平、神经功能缺损程度、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两组患者血清hs-CRP和DD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hs-CRP和DD水平的比较(mg/L,x±s)

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BI评分的比较(分,x±s)

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

表3 两组临床疗效的比较[n(%)]

与对照组比较,#P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发展,ACI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而动脉粥样硬化是ACI的病因之一。hs-CRP作为炎症反应的生物学标志物,不仅是反映机体炎症的敏感指标,也是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炎性因子。血清hs-CRP水平升高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并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ACI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2]。血清hs-CRP不仅参与了脑缺血后的炎性反应,而且与病变严重程度有关,血清hs-CRP水平测定对判断病情及评价疗效有重要的临床价值[3]。CRP在脑梗死中的作用主要有:①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与发展过程,黏附分子是启动动脉粥样硬化的关键步骤,而CRP能促进黏附分子的释放,从而导致白细胞黏附并穿过内皮层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4];②通过激活补体途径参与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从而促进血栓形成[5];③CRP水平的升高可以通过组织因子的表达影响凝血纤溶机制。

血浆DD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交联后再经纤溶酶水解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其水平升高标志着体内凝血酶生成增多、血栓形成和继发纤溶活性增强,可以作为体内血栓前状态和血栓形成的分子标志物之一[6]。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DD水平显著增高。在ACI治疗中,血浆DD含量变化对脑梗死患者的疗效、预后判定有重要临床意义[7]。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属于祖国医学“中风”范畴。艾灸治疗脑梗死历史悠久,研究表明,艾灸能有效地激发循经感传[8],起到疏通经络、扶正祛邪、调和阴阳的治疗作用,提高临床疗效。百会穴别称巅上,穴居巅顶正中,其名最早见于《针灸甲乙经》:“百会,一名三阳五会,在前顶后一寸五分”,为督脉要穴,是临床常用穴位,应用范围广,可单独使用,也可配合其它穴位使用。督脉为“督领经脉之海”、“阳脉之海”。因督脉是人体诸阳经脉的总汇,督脉分布于脑、脊部位,又与足厥阴肝经交会于巅顶,与肾、脑、肝经有密切的关系,故它的功能是督领阳气和真元。如《针灸资生经》:百会“百病皆主”、“人身有四穴最急应,四百四病皆能治之,百会盖其一也”。百会穴具有疏散风寒、温经、升阳固脱、镇惊熄风、安神健脑、醒脑开窍等作用,其祛风宣阳作用最强,为治风要穴;施以灸法对气不摄血,气虚升提无力之症效果较好,又为回阳救逆之要穴,临床疗效肯定。

现代研究表明百会穴浅表分布着丰富的神经和血管,如枕大神经、额神经分支,深层为大脑皮质运动区和旁中央小叶,局部为周边向中央结聚的动静脉网,因此刺激此穴对改善中枢神经的功能及血液循环有直接调节作用。任秦有等[9]研究发现,艾灸健康人百会穴5 d后,右侧大脑后动脉最大血流速度及搏动指数增加显著;左侧大脑后动脉最大血流速度及右侧大脑后动脉最小血流速度增加亦显著,说明艾灸百会穴使生理状态下脑血管搏动指数明显增加,脑血流速度明显加快,脑血流量增加,脑部供血有明显的改善。李爱华等[10]观察艾灸百会穴对中风偏瘫患者甲皱微循环的影响,发现灸后患者的血流速度加快,血流形态变为粒线状、线粒状,视野清晰度也有所改善,说明艾灸百会穴可改善微循环,对脑卒中患者的脑组织及患肢的康复有明显促进作用。

本研究采用艾灸百会穴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结果显示,治疗1个月后艾灸组和对照组血清hs-CRP和DD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及临床疗效评定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2.

[2] 温慧军,杨金锁,张建军.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血液炎症因子水平的关系[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2,25(1):54-56.

[3] 邓树荣,谭勇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测定的临床价值[J].临床医学,2011,31(10):69-70.

[4] Pasceri V,Willerson JT,Yeh ET,et al.Direct proinflammatory effect of C-reactive protein on human endothelial cells[J].Circulation,2000,102(18):2165-2168.

[5] Yasojima K,Schwab C,McGeer EG,et al.Generation of C-reactive protein and complement components in atherosclerotic plaques[J].Am J Pathol,2001,158(3):1039-1051.

[6] Bounameaux H,de Moerloose P,Perrier A,et al. Plasma measurement of D-dimer as diagnostic aid in suspected venous thromboembolism: an overview [J]. Thromb Haemost,1994,71(1):1-6.

[7] 常爱荣.血浆D-二聚体含量的变化与脑梗死患者疗效观察的临床分析[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2,29(5):468.

[8] 周楣声.灸法对经络感传作用的探讨[J].中国针灸,1982,2(3):20-22.

[9] 任秦有,赵宁侠,郭瑞林,等.艾灸百会穴对大脑后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4,28(3),48-49.

[10] 李爱华,万志杰.艾灸百会穴对中风偏瘫病人甲皱微循环的影响[J].中医药学报,2003,31(2):27.

(收稿日期:2013-07-01 本文编辑:魏玉坡)

上一篇:肺癌患者手术后呼吸道的管理措施 下一篇:CT定位微创穿刺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