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临床治疗方法探讨

时间:2022-08-20 10:21:31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临床治疗方法探讨

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遵循循证医学证据,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积极的措施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45例,观察治疗后患者的心功能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 本组45例患者经治疗后显效25例,占55.55%;有效15例,占33.33%;死亡5例,占11.12%,总有效率88.88%。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患者左室舒张末期容量(EDV)、左室收缩末期容量(ESV)]、每搏量(SV)、左室射血分数%(EF),六分钟步行实验(6-MWT)等各项指标均有显著性改善。结论 对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无创正压通气(NPPV)等积极的治疗措施,可明显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改善患者心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积极措施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急症,以老年人为高发人群,当发生AMI时,约有32%~48%的患者合并不同程度的泵功能衰竭,心功能不全是AMI患者的最主要死因之一。我科自2011年1月~2013年12月采用积极的治疗方案救治了45例AMI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临床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所观察患者均为在我院首次住院治疗的患者,共45例,其中男性33例,女性12例,年龄60~84岁;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衰分级:III级25例,IV级20例;从发病到就诊时间0.5~12 h,平均6h;入院时发生心力衰竭8例、其他均发生在入院后1w以内。

1.2 纳入标准 ①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1];②左室射血分数(EF)小于35%;③NYHA心功能分级III级或Ⅳ级;④所有患者门诊随访超过半年;⑤年龄≥60岁。

1.3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绝对卧床休息,常规心电监护、加强护理,并予以吸氧、镇痛、通便等一般处理。针对病因给予抗血小板、抗凝、调脂等治疗,同时给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为基础的纠正心力衰竭的治疗。当患者急性心力衰竭发作时给予无创正压通气(NPPV)治疗改善血氧饱和度,帮助患者度过危险期,减少住院期间死亡率。所有患者均及时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开通梗死相关血管进行了早期血运重建,及时恢复顿抑心肌、冬眠心肌的血供,恢复心功能。患者出院后严格遵医嘱随访1次/2w,根据患者的血压、心率具体情况调整ACEI、β受体阻滞剂(BB)的剂量,使之达到靶剂量。

1.4 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前后患者心脏功能改变情况。治疗6个月后随访左室舒张末期容量(EDV)、左室收缩末期容量(ESV)]、每搏量(SV)、左室射血分数%(EF),6min步行实验(6-MWT)。

1.5 疗效标准 参照《内科学》[2]。显效:心功能改善Ⅱ级或以上,症状、体征明显减轻。有效:心功能改善Ⅰ级,症状、体征减轻。无效:心功能改善不足Ⅰ级,症状及体征无变化,甚至加重。

1.6 统计学方法 数据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用配对t检验,P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本组45例患者经治疗后显效25例,占55.55%;有效15例,占33.33%;(无效)死亡5例,占11.12%。总有效率88.88%。

2.2 患者治疗前后心脏功能测值比较 与治疗前相比,所有存活患者EDV、ESV、SV、EF、6-MWT等各项心功能指标均有明显改变,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

注:*与治疗前相比P

3 讨论

AMI是一种老年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心力衰竭为老年AMI患者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也是其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老年人伴随疾病多,大部分脏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减退,AMI并发心力衰竭的预后往往不佳,AMI并发急性左心衰竭的患者1年内病死率为28%~57%[3,4],且死亡多发生于6个月内。因此,探讨老年AMI合并心力衰竭的治疗方法是非常必要的。马福元的研究[5]显示,老年患者急性心肌梗死时一旦出现左心衰竭的症状,应立即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可及时有效地改善患者心功能与血液动力学状态,对提高危重患者的存活率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中当患者急性心力衰竭发作时均给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以改善血氧饱和度,帮助患者度过危险期。有研究认为合并心力衰竭的AMI患者,早期血运重建可以改善预后,院内生存率明显提高,急诊PCI仍是治疗老年AMI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相对安全有效的再灌注方法[6]。在本研究中,所有AMI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在抗血小板、抗凝、调脂以及纠正心力衰竭等治疗的基础上,都及时行急诊PCI开通梗死相关血管进行早期血运重建,及时恢复顿抑心肌、冬眠心肌的血供,恢复心功能,提高患者院内生存率。患者出院后严格遵医嘱每2w随访1次,根据患者的血压、心率及心力衰竭纠正情况的不同个体化地调整患者ACEI、BB的剂量,使之达到靶剂量。结果显示,随访6个月,共有5例(6.67%)患者死亡,其中3例经过积极抢救无效在住院期间死亡,2例在院外死亡,远低于文献报道[4,5]的28%~57%的水平。其余患者经过积极的治疗之后临床症状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显效25例,占55.55%;有效15例,占33.33%;总有效率达88.88%。与治疗前相比,患者EDV、ESV、SV、EF、6-MWT等各项心功能指标均有明显改善。分析原因①急性期治疗措施得力,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早期血运重建、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帮助患者度过危险期是非常重要的,极大地降低了患者住院期间的死亡率;②稳定期个体化地调整患者ACEI、BB的剂量,使之达到靶剂量,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上着手,改善其心肌重塑,在缓解患者心力衰竭症状的同时,降低了患者的住院率、死亡率,改善了其远期预后。

通过本研究我们发现,尽管老年AMI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病情凶险、死亡率高、预后较差,只要我们遵循循证医学证据,在患者及家属的配合下,坚持积极的、个体化的治疗措施就可以明显地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心功能状况、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从而改善患者的远期预后。

参考文献:

[1]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急性心肌梗塞诊断及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 志,2001,29(12):710.

[2]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61-166.

[3] 张义峰,急性心肌梗死就诊时间与预后的关系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1,15(6中):489-490.

[4] 王箴,葛均波,张峰,等.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点及短期预后的影响因素[J].老年医学与保健, 2003, 9(4):215-218.

[5]马福元.无创正压通气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左心衰竭的临床应用研究[J].临床探 讨,2013,51(20):134-136.

[6] 钟一鸣,王小萍,兰艳丽.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36例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J].陕西医学杂志,2006,35(8):1038-1039.

上一篇:运用品管圈提高先心病患儿家属健康教育质量 下一篇:葱白加盐敷脐对预防骨科术后便秘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