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教学法在Visual Basic程序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时间:2022-08-20 05:54:52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Visual Basic程序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VB程序设计语言作为一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课程,已成为国内高职院校计算机程序设计教学的主要课程。然而,在VB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教学方法的问题。通过比较,我们发现,传统的知识点式教学方法不能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严重的影响了教学效果和学生的掌握水平。因此,在本文当中介绍了如何利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改进教学内容的一些成果和体会。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法;VB程序设计;课程教学

作者简介:杨晨霞(1978-),女,江西瑞金人,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涂风涛(1976-),男,江西南昌人,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软件设计与开发。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8-0079-03

前言

VB程序设计课程是作为面向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下称“我校”)计算机类各专业(教育技术、计算机应用)开设的基础课程(必修课程),其先修课程是《C语言程序设计》,后续课程有《C#程序设计》,因此本课程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学生将从结构化程序设计过渡到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从字符应用程序设计过渡到图形化应用程序设计。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让学生掌握正确、规范的程序设计方法,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在多年的VB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发现该语言对于一般学生来说相对较难,它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采用传统的“知识点”教学方式,简单地按照课本的章节,从语法结构到控件操作遵循导矩的进行教授,会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中,容易让他们感到枯燥,失去继续学习的动力。通过对比,我们发现在进行该课程的教学时如果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会起到时事半功倍的效果,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他们的自学和动手能力,并能营造较好的学习氛围。

一、任务驱动的概念

“任务驱动”教学指的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任务”驱动下开展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1]。它与传统的“知识点”教学方式在教学内容组织方式上是有所不同的。“知识点”教学方式偏重VB软件平台工具的介绍、语法结构、控件和菜单的操作;而“任务驱动”联系实际,设计学生感兴趣的任务,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任务设计原则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基本的特点是:以任务为主线,学生作为主体,辅以教师的讲解。因此,教学质量的好坏,关键是“任务”的设置。好的“任务”,它应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我们在设计时一般要考虑以下六个方面的问题。

(一)“任务”要紧密围绕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设计

在实现教学总体目标的基础上,我们把每个教学章节细分成多个学习模块,每个模块即是一个 “任务”。各章节任务模块如表1如示:

(二)“任务”要突出操作性

VB程序设计是一门操作性非常强的课程。因此,我们在该课程教学中贯彻以“任务”带动程序设计的学习,推行“三步教学法”,形成了“任务——理论——实践(基础与验证型实验)、理论——实训(综合与设计型实验)、理论——应用(研究与创新型实验)”这样一个循序渐进、交叉进行、螺旋式上升的教学模式,注重实践环节,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三)根据学生的能力设计“任务”

进行“任务”的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掌握程度,按照学习规律,遵循循序渐进的学习原则,把“任务”的难度分为“基础与验证型”、“综合与设计型”和“研究与创新型”三个等级。不同难度的“任务”,目标要求也不相同。“基础与验证型”要求熟练掌握;“综合与设计型”要求掌握;“研究与创新型”要求学会。

(四)“任务”要注重个体化学习和团队学习的统一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设置相应的教学任务,对于“基础与验证型”和“综合与设计型”任务,我们适当设置相应的重点、难点,采取个体化学习方式,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操作能力;而“研究与创新型”任务则由多位学生组成兴趣小组,共同协作完成。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五)“任务”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坚持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的理念,注意把握认知规律,推行“三步教学方法”,形成了“任务——理论——实践”循环往复的教学模式,把语言知识的学习和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算法的本质。

(六)“任务”要有代表性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任务”要具有代表性,要紧密联系教材的知识点、重点和难点,并且“任务”应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前后相互联系,概念由浅到深,由易到难进行安排;第二,教师设计“任务”时要牢牢抓住学生的专业和特点,从实际出发,设计出符合教学要求的任务;第三,教师要把日常教学中获得的宝贵经验加入到已有的任务当中,对已有任务进行不断的扩充和更新。

三、教学过程设计

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学过程,如图1如示:

我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把任务分成“基础与验证型”、“ 综合与设计型”和“研究与创新型”三类任务,教学活动过程如表2所示。

四、总结

本文是针对我校VB程序设计课程而进行的研究,我们认为在我校VB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成功关键是:能否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能否抓住高职教育的特色。

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入学率的升高,学生入学成绩逐年降低,生源质量受到很大冲击。因此,我们在教学内容的安排和组织形式上充分考虑学生专业和个体的差异(例如,对于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授课时偏重讲解算法分析,界面设计,为实现把他们培养成软件蓝领人才的目标打好牢固的基础;而对于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授课时讲解的案例大部分与小学教学有关),尽量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给他们各自发挥的空间,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既保证了主要教学内容能够讲清楚、讲透彻,又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

由于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一般教学流程是:情境创设——展示任务——自主协作完成任务——总结评价[2],而此流程并不完全符合教授对象的特点,所以我们对此流程进行了扩充调整。在“情境创设——展示任务”之后,增加“演示操作——讲解——实训”步骤。它们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下面两点:

1.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任务驱动教学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3],它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而我校的大专生自学能力较差,因此,教师必须通过反复的操作演示和讲解,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任务,以免学生因为完成不了任务,而失去学习的兴趣。

2.强化技能。我们通过布置一些与知识点相关联的实训任务,达到提高学生操作技能的目的。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讲,教师的讲解与学生的实训有机的融合,会使师生之间产生化学作用,不仅老师能够更加清晰地向学生表达教学目的,实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使教与学更加的同步,并且学生在强化操作技能的同时,也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

参考文献:

[1]郭晓敏.“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等职业学校VB课程中的应用[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8(03).

[2]易虹.程序设计基础教学改革实践与创新[J].计算机教育, 2010(08).

[3]陈万仙.任务驱动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06).

上一篇:简析《金锁记》中曹七巧恶妇形象 下一篇:姓名的语音特点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