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的影响研究

时间:2022-08-19 07:58:32

产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的影响研究

摘要:基于2009―2014年广州市12个辖区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产业集聚区域产业品牌影响,结果表明,一方面,产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有积极影响,但其影响程度具有产业差异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的积极影响大于工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的消极影响,从而使得广州市产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总体上呈现出积极的影响;另一方面,产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的影响具有区域差异性。在工业集聚区域内,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和服务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具有促进作用,传统劳动密集型工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则具有负面影响。在服务业集聚区域内,工业集聚和消费业集聚会不利于区域产业品牌的发展;生产业集聚会促进区域产业品牌的形成和发展。因此,广州市仍然应发展产业集聚以促进区域产业品牌发展,但在产业发展方面应实行差别化措施。

关键词:产业集聚; 区域产业品牌; 广州

中图分类号: F06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055X(2016)03-0008-09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形成了以“珠三角”和“长三角”为代表的各式各样的产业集群。产业集聚作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为中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而随着产业集聚的发展,区域产业品牌也逐渐成长,以广州为例,广州已形成了花都狮岭皮具、增城新塘牛仔等多个区域产业品牌,这些区域产业品牌的发展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了产业集聚的发展。但随着中国逐渐从短缺经济向过剩经济转型,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现象也日益突出,产业集聚也逐渐出现过度集聚和集聚中心转移的现象,从而引致区域产业品牌出现衰落和区位替代的现象。2007年国家发改委把区域产业品牌定义为除土地、资金、技术、人力资源以外可供利用的独特经济发展要素,2015年11月指出,应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中促进劳动、土地、资本、创新以及区域产业品牌等经济要素的活力以实现要素的最优配置已称为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和经济结构的关键所在。因此,研究产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于产业集聚的研究最早起源于Marshall(1890)[1]的研究,他认为产业集聚具有外部经济性,从而影响本地区经济发展。而Hoover(1948)[2]进一步研究发现,产业集聚并不是规模越大越好,而是存在一个最佳的规模,过度集聚(集聚的企业太多)或集聚程度不足(集聚的企业太少)都不能充分发挥产业集聚的正外部性,甚至过度集聚会导致产业集聚的负外部性增加。Perroux(1955)[3]、Bagnasco(1977)[4]以及Krugman(1991)[5]、Baldwin et al.(2003)[6]、 Forslid & Ottaviano (2003)[7]等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产业集聚进行了研究,发现产业集聚地区通常都具有知名的产业,但并没有学者从品牌角度对此进行归纳和解释。Porter(1998)[7]首次从区域产业品牌的角度对产业集聚进行了研究,将产业集聚所形成的区域整体品牌优势概括为“声誉”,并进一步分析了产业集聚与区域产业品牌之间的内在关系,这为分析产业集聚的效应开启了一个新的视角。此后,Thode & Maskulka(1998)[8]、Mitra(2007)[9]、Levidow & Boschert(2008)[10]等学者分别从食品产业、汽车产业和农业出发对不同产业集聚地区的区域产业品牌进行了研究,发现产业集聚地区不一定形成自身的区域产业品牌,但区域产业品牌所在地区通常都有较高程度的产业集聚,这表明产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的影响存在差异性。Krajnovic et al.(2013)[11]则以伊斯特拉半岛和达尔马提亚为例对区域产业品牌进行了分析,认为这两个地区应联合形成旅游产业集群品牌,这样更有利于经济发展。

国内学者近几年才开始从区域产业品牌角度对产业集聚进行研究。吴传清和刘宏伟(2008)[12]对区域产业品牌的概念和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发现区域产业品牌虽然有很多种名称,但都是从产业集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李永刚(2005)[13]构建了产业集聚与区域产业品牌的模型,认为区域产业品牌具备企业品牌所没有的“公共品”特征,因此产业集聚所带来的外部性会对区域产业品牌建设和发展产生较大影响。马向阳等(2014)对区域产业品牌建设模式进行了梳理,认为区域产业品牌下的企业品牌相互联合有利于形成强有力的区域产业品牌。[14]赵平(2006)对中国区域产业品牌的建设情况进行了分析,发现当前中国主要以中小企业所形成的产业集群为主,并没有形成区域产业品牌,这不利于中国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应加强产业集群的建设,引导形成集聚效应突出、具有自主特色品牌的产业集群。[15]赵存丽(2013)则对政府主导型区域产业品牌进行了研究,认为区域品牌可以增强集群竞争力,因此政府应大力支持区域产业品牌建设。[16]郭鹏洲(2009)以福建省为例分析了产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的影响,结果表明区域产业品牌是产业集聚发展的产物,而区域产业品牌的建设和发展也有利于促进产业集聚的深化。[17]夏曾玉和谢健(2003)[18]、李大垒和仲伟周(2015)[19]则分别针对温州市产业集群品牌、大唐袜业和义乌袜业集群品牌进行了案例分析,探讨了区域产业品牌的建设,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

从国内外现有研究来看,大部分学者都认同产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有较大影响,但影响程度存在差异。但国外研究很少以发展中国家作为研究对象,而国内研究虽然从中国整体、省际层面以及城市层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大部分研究都是定性分析和案例分析,模型分析较少,实证分析更为缺乏。而少量实证研究着眼点也主要在工业区域产业品牌的发展方面,缺乏对服务业区域产业品牌的研究。因此,本文以广州市为例,基于面板数据分析不同行业和不同地区产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的差异化影响。

一、相关变量选取与计量模型构建

(一) 相关变量选取

考虑到广州市各个辖区在产业发展和区域产业品牌建设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因此本文选取广州市12个辖区作为研究对象。在变量选取方面,本文主要对产业集聚程度与区域产业品牌这两个变量进行了相应的量化,结果如表1所示。其中区域产业品牌是本文所要考察的被解释变量。各个地区每年企业商标申请数和注册数的变化、各个地区著名商标数量等指标都可以反映区域产业品牌的发展状况,但具体而言,每年企业商标申请并不一定能获得批准,或者无法在当年获得批准,而驰名商标数等相关指标存在数据不全的情况,因此,考虑到数据的代表性以及可获性,本文选取广州市各个辖区每年核准注册商标数来反映区域产业品牌的发展状况。

产业集聚程度是本文中所要考虑的解释变量。产业集聚可以反映一个地区产业发展和产业升级的水平,用来衡量一个地区产业集聚程度的方法有很多,包括基尼系数、赫芬达尔指数以及区位商指数等。我国正处于工业化进程当中,服务业集聚和区域产业品牌虽然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整体而言,工业集聚和区域产业品牌发展水平仍相对较高,因此大部分研究都从工业角度去分析区域产业品牌的发展情况(唐松,2015)。而从广州市产业发展情况来看,尽管广州市工业发展一直保持较高水平,2015年工业增加值达到了5 070.6 347亿元,对广州区域产业品牌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广州市服务业发展也十分迅速,自1998年以来服务业占GDP比重已经超过了50%,而2015年服务业占GDP比重甚至达到了65.22%,远远超过了工业占GDP的比重(2015年为30.35%),这表明广州市工业和服务业发展都处于较高水平,因此,在考察广州市产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建设的影响时,不仅要将发展时间较长的工业集聚和区域产业品牌作为研究对象,还需要将在广州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服务业纳入考量。有鉴于此,本文用广州市各个辖区的工业集聚度和服务业集聚度来反映一个地区产业集聚程度。其中工业集聚度指“每个辖区工业增加值占该辖区GDP比重与广州市工业增加值占广州市GDP比重的比值”本文未选取工业总产值作为计算工业集聚度的依据,而是选取了工业增加值和服务业增加值分别作为计算集聚度的依据,从而为之后对工业和服务业进行对比分析奠定基础。 ,而服务业集聚度的具体指标为“每个辖区服务业增加值占该辖区GDP比重与广州市服务业增加值占广州市GDP比重的比值”。

(二)计量模型构建

(三)数据来源

考虑到本文以广州市12个辖区作为研究对象,涉及面较窄,因此本文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式来搜集数据:一方面,产业集聚度主要用广州市总体和各个辖区的工业增加值、服务业增加值和GDP来计算,这些数据一般统计机构通常都会予以公布,因此本文主要利用中经网城市数据库、广州统计年鉴,以及广州市各区县统计信息网来收集广州市12个辖区的工业增加值、服务业增加值和GDP的年度原始数据以计算产业集聚度,考虑到数据的一致性,本文将广州市12个辖区的数据加总得出广州市的数据;另一方面,区域产业品牌主要利用广州市12个辖区每年核准注册商标数来表示,这类数据较为专业化,获取渠道较窄,通常只有在有关部门专门进行统计时才可以获取。本文关于广州市各个辖区的商标有关数据来自于中国商标局所的《中国商标战略年度发展报告》以及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网站。由于广州市各个辖区区域产业品牌数量的时间序列数据难以获取,而近年各个辖区层面的区域产业品牌相关数据较为完备,因此,本文在考虑到数据的差异性和可获性两个方面之后,最终本文选取广州市12个辖区2009―2014年的面板数据作为样本,主要考察广州市不同行业和不同地区产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的差异化影响。

二、广州市工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影响的实证分析

本文首先选取广州市12个辖区2009―2014年工业集聚和区域产业品牌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从而分析广州市工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的总体影响以及不同地区工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的差异化影响。

(一)广州市工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的总体影响

本文利用eviews统计软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对工业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回归模型的R2达到了93.7594%,说明模型拟合程度较好,可以用来分析工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的总体影响。D.W.检验值为2.017155,表明模型不存在自相关性。此外,常数项和工业集聚的t统计值分别通过了1%水平下和5%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表明广州市工业集聚总体上对区域产业品牌确实有显著的影响。其中常数项的回归系数为7.173489,而工业集聚程度对区域产业品牌的弹性系数为-1.38618,即广州市工业集聚程度每上升1%,会引起广州市区域产业品牌减少1.38618%。这表明随着广州市工业集聚的不断发展,2009―2014年间广州市工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的弱化作用已经超过强化作用,从而使得广州市工业集聚水平的提升总体上不利于区域产业品牌的发展。

(二)广州市工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的分地区影响

通过上述关于工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总体影响的分析可以发现,从整体来看,自2009以来,广州市工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的弱化作用已经超过强化作用,即广州市工业集聚水平的提升对区域产业品牌的发展存在负面影响。但从广州市各辖区的情况来看,广州市12个辖区的工业集聚和区域产业品牌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这会导致广州市工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的作用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接下来本文考察广州市工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的分地区影响,从而分析广州市各个辖区工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影响的差异程度。本文利用eviews软件的变系数固定效应模型对2009―2014年间广州市工业面板数据进行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可知,模型的拟合优度为0.962996,表明模型拟合程度较好,具有比较强的解释力,D.W.检验值为2.279454,表明模型不存在自相关性。从各个地区的弹性系数来看,除了常数项、天河区、南沙区的弹性系数通过了1%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荔湾区的弹性系数通过了5%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广州市其他辖区工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的弹性系数都未通过10%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这表明广州市大部分辖区内工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的影响并不显著。这主要是由于广州市大部分辖区的主导产业逐渐从工业转向服务业,导致大部分辖区内工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的影响并不显著。具体到各个辖区看,在工业集聚程度较高的辖区,工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的影响呈现出相反的趋势。一方面,在南沙区和萝岗区这两个广州市工业增加值和工业集聚度最高的辖区内,工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的强化作用也最大,其弹性系数分别为26.25762和5.181352,这两个辖区主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有利于区域产业品牌建设,因此,在这两个区域内,工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的强化作用十分明显。另一方面,在花都区、黄埔区和增城市这几个工业增加值和工业集聚也处于较高水平的辖区内,工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则呈现出负面影响,这表明在这些辖区内工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的弱化作用已经超过强化作用。尤其是黄埔区的弹性系数为-19.0112,表明在黄埔区工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有很强的负面效用。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这些辖区内的工业集聚仍然以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集聚为主,不仅不利于形成有效的区域产业品牌,而且即使形成了区域产业品牌,侵权、假冒等“搭便车”行为出现的概率也更大,转型升级迫在眉睫。此外,在越秀区、海珠区、天河区、白云区和荔湾区这些服务业集聚区域的弹性系数也为负,表明这些地区工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也存在负面影响,但与工业集聚较高的地区相比,这些服务业集聚区域的回归弹性系数为负的原因并不是存在低水平工业集聚,而是因为这些区域已经经过了工业集聚的时期、迈入了服务业集聚的阶段,在这些区域内工业集聚的增加会影响服务业集聚的趋势,不利于区域产业品牌的发展。因此,对于广州市不同区域而言,工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的影响具有区域差异性。

(三)结果分析

第一,从工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的总体影响来看,2009―2014年间,广州市工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总体上有消极的影响。其弹性系数-1.38618,这表明2009―2014年间广州市工业集聚程度每上升1%,就会引起区域产业品牌减少1.38618%,这意味着随着广州市主导产业逐渐从工业转向服务业,广州市工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的弱化作用也逐渐超过了强化作用,使得整体呈现出负面影响。

第二,从工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的分地区影响来看,2009―2014年间,广州市不同辖区工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的影响也有所不同。一方面,从存在工业集聚的辖区来看,南沙区、萝岗区(工业区位商指数超过了2)等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辖区中,工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具有强化作用;而在花都区、黄埔区和增城市等发展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辖区内,工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则呈现出负面影响。另一方面,越秀区、海珠区、天河区、白云区和荔湾区这些服务业集聚区域的工业集聚弹性系数也为负,但其原因并不是低水平工业集聚,而是因为广州市服务业集聚区域主要以发展服务业为主,在这些区域内工业集聚的增加会影响服务业集聚的趋势,不利于区域产业品牌的发展。

三、广州市服务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影响的实证分析

在利用广州市12个辖区2009―2014年的工业面板数据就广州市工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的影响进行分析之后,接下来本文将进一步分析广州市服务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分析广州市不同行业和不同地区产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的差异化影响。

(一)广州市服务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的总体影响

本文仍然利用eviews软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对广州市12个辖区2009―2014年的服务业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从表4关于服务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总体影响的回归结果中可以发现,D.W.检验值为2.072692,表明模型不存在自相关。而与工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的总体影响为负不同,服务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的总体影响为正,其弹性系数达到了2.358571,且与常数项都在1%的水平下显著,比工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总体影响弹性系数的显著性要高。服务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总体影响模型回归结果的拟合优度也达到了93.9774%,略高于工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总体影响模型回归结果的拟合优度。这些都表明2009―2014年间广州市服务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的影响更为显著,广州市服务业集聚度每增加1%,会引起广州市区域产业品牌增强2.358571%。这也进一步证实了广州市服务业集聚已经发展到一定水平,从而促使广州形成了一系列服务业区域产业品牌。

(二)广州市服务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的分地区影响

尽管服务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的总体影响为正,但具体到广州市各个辖区来看,各辖区的服务业集聚程度和区域产业品牌发展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例如广州市天河区、白云区和越秀区等辖区服务业增加值和服务业集聚程度都较高,其区域产业品牌数量在2014年分别达到了17 240件、12 679件和7 543件;而黄埔区、萝岗区、从化市和南沙区服务业增加值和服务业集聚程度都较低,区域产业品牌也较少,2014年分别为967件、618件和331件。因此,本文将利用eviews软件的变系数固定效应模型进一步分析2009―2014年间广州市服务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的分地区影响,从而考察广州市各个辖区服务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的差异化影响,回归结果如表5所示。

从表5可知,除了海珠区和番禺区的弹性系数不显著以外,其他所有辖区的弹性系数都通过了5%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且大部分辖区的弹性系数都在99%的水平下显著,而模型的拟合优度为0.984406,表明模型拟合程度较好,具有比较强的解释力。从各个地区的弹性系数来看,大部分辖区的弹性系数都显著为正,从而促使服务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总体影响也显著为正。在天河区、白云区和越秀区等服务业增加值和服务业集聚程度都较高的辖区内,服务业集聚主要以生产业为主,服务业区域产业品牌也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因而服务业集聚程度的进一步提升会促使区域产业品牌的数量和价值也得到进一步提升。而在黄埔区、萝岗区、从化市和南沙区等服务业集聚程度较低的辖区内,服务业区域产业品牌仍在建设过程中,此时服务业逐渐向集聚发展有利于促进服务业区域产业品牌的形成和发展。此外,在荔湾区、海珠区和番禺区这三个服务业集聚程度也较高的辖区内,服务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的弹性系数为负,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这几个辖区内虽然服务业增加值较高,生产业也有了一定发展,但消费业所占比重仍然较大,其区域产业品牌容易被学习模仿,产生机会主义经营行为的概率较大,从而导致服务业集聚程度的提升不利于区域产业品牌的发展。因此,对于广州市不同区域而言,服务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的影响也具有区域差异性。

(三)结果分析

第一,从服务业来看,2009―2014年间,广州市服务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的总体影响为正,这表明广州市服务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总体上有促进作用。这主要是因为服务业是新出现集聚趋势的行业,而广州市作为服务业集聚的先驱城市,越秀区、荔湾区、海珠区、天河区和白云区都出现了服务业集聚的趋势,但程度都未超过2。服务业集聚所带来的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都为广州市区域产业品牌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使得区域产业品牌价值不断提升,而相应地损害区域产业品牌的行为相对较少,使得服务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发展总体上呈现出促进作用。

第二,从服务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的分地区影响来看,2009―2014年间,广州市不同辖区服务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的影响也有所不同。在大部分辖区内,服务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具有促进作用,其中天河区、白云区和越秀区等服务业集聚程度较高的辖区中,以生产业为主的集聚发展模式促使区域产业品牌的数量和竞争力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而在黄埔区、萝岗区、从化市和南沙区等服务业集聚程度较低的辖区内,服务业逐渐向集聚发展也有利于促进服务业区域产业品牌的形成和发展。此外,在荔湾区、海珠区和番禺区这三个服务业集聚程度也较高的辖区内,由于消费业仍保持较高比重,区域产业品牌的发展总伴随着“搭便车”行为,导致服务业集聚水平的提升不利于区域产业品牌的发展,需要进一步优化服务业结构。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利用广州市12个辖区2009―2014年的面板数据分别就工业集聚和服务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的总体影响和分地区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在此基础上考察了广州市不同行业和不同地区产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的差异化影响,得出了以下结论:

第一,产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有积极影响,但其影响程度具有产业差异性。2009―2014年间,广州市工业集聚与服务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的影响呈现出相反的趋势。其中工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的弹性为-1.38618,而服务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的弹性为2.358571。这表明服务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的积极影响大于工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的消极影响,从而使得广州市产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总体上呈现出积极的影响,即广州市产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发展总体上仍有促进作用。随着工业集聚程度的加深,但伴随而来的侵权假冒品牌等机会主义经营行为也越来越多,从而使得知名品牌的建设逐渐放缓,甚至引起广州市区域产业品牌竞争力的弱化,从而形成了工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的负面影响。而服务业集聚处于起始阶段,服务业集聚所带来的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都为广州市区域产业品牌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使得区域产业品牌价值不断提升,而相应地损害区域产业品牌的行为相对较少,使得服务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发展呈现出促进作用,其影响程度超过了工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的负面影响,最终导致产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总体呈现出积极影响。

第二,产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的影响具有区域差异性。总体而言,在工业集聚区域内,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和服务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具有促进作用,传统劳动密集型工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则具有负面影响。在服务业集聚区域内,工业集聚会影响服务业集聚的趋势,不利于区域产业品牌的发展;生产业集聚会促进区域产业品牌的形成和发展,而消费业集聚则会对区域产业品牌的发展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因此,尽管广州市产业转型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需进一步优化工业和服务业结构。

因此,广州市仍然应发展产业集聚以促进区域产业品牌发展,但在产业发展方面应实行差别化措施。首先,广州市应加强基础设施和服务配套环境建设、促进生产业发展。从广州市整体来看,广州市各辖区应大力发展服务业集聚,充分发挥广州市服务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的促进作用,例如南沙区可借助广东自贸区成立的契机,大力发展商贸、航运、旅游、信息等服务行业,促进服务业集聚。在部分消费业集聚达到一定程度的地区,应逐渐向发展生产业转型,例如在荔湾、海珠和番禺等地区,在发展餐饮、旅游业的同时,应加大对物流、金融等生产业的投入和发展力度,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其次,广州市应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在改造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一方面,广州市应在关停或转移污染较大产业的同时,巩固传统竞争优势,继续发展纺织品、家具和玩具等传统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产业,但需要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增强产品附加值和企业竞争力降低产品被模仿和假冒的概率,从而减少传统工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的消极影响。另一方面,广州市还应大力发展移动通信、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技术溢出效应较强的高新技术产业,推动新兴产业集聚,从而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的促进作用,提升整体工业水平和区域产业品牌的价值。

最后,广州应制定整体规划,在各辖区发展差异化产业集聚。考虑到广州市各个辖区工业和服务业集聚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广州市应在不同辖区重点发展不同产业,形成差异化产业集聚。例如在越秀区和天河区等生产业集聚辖区可继续加强生产业集聚的发展,而在黄埔区和萝岗区等工业集聚度较高的地区则重点进行传统劳动密集型工业改造,同时发展先进制造业和信息产业。通过差异化多层次的产业集聚,实现广州市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深度融合,促进广州市区域产业品牌的发展。

参考文献:

[1]Marshall A.Principles of Economies[M]. London: Macmillan Press Ltd, 1890.

[2]Hoover E. M. The Loc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y[M]. New York: McGraw Hill, 1948.

[3]Perroux F. Note sur la Notion de Pole de Croissanee [J]. Economique Appliquee, 1955, l(2):307-320.

[4]Bagnasco A. Tre Italie: la problematica territoriale dello sviluppoitaliano[M]. Bologna: Il Mulino, 1977.

[5]Krugman P. Geography and Trade[M].Cambridge: MIT Press,1991.

[6]Bldwin R E, Forslid R, Martin P, et al. Economic Geography and Public Policy[M].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3.

[7]Forslid R, Ottaviano GIP. An Analytically Solvable Coreperiphery Model[J].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2003, 3(3):229-240.

[8]Porter M E. 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veness[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8,76(6): 77-90.

[8]Thode S., Maskulka J. Place-based marketing strategies, brand equity and vineyard valuat ion[J]. Journal of Product & Brand Management, 1998,7(5): 379-399.

[9]Mitra S. India as the Global Outsourcing Destination: A Critical View of the Future[J]. Global Business Review, 2007,8(1): 69-86.

[10]Levidow L., Boschert K. Coexistence or contradiction? GM crops versus alternative agricultures in Europe[J]. Geoforum, 2008,39(1): 174-190.

[11][JP3]Krajnovic A, Bosna J, Jasic D. Umbrella Branding in Tourism-Model Regions of Istria and Dalmatia[J]. Tourism & Hospitality Management, 2013,19(2): 201-215.[JP]

[12]吴传清,刘宏伟.区域产业集群整体品牌的名称术语规范研究[J] .中国经济评论,2008(1):34-40.

[13]李永刚.企业品牌、区域产业品牌与地方产业集聚发展[J].财经论丛,2005(1):22-27.

[14]马向阳,刘肖,焦杰.区域品牌建设新策略――区域品牌伞下的企业品牌联合[J].软科学,2014(1):26-30.

[15]赵平,陈荣,苏凇.我国产业集群品牌创建思考[J].市场营销导刊,2006(4):46-48.

[16]赵存丽.政府主导产业集群区域品牌构建研究[J].税收经济研究,2013(2):92-95.

[17]郭鹏洲.基于产业集群的福建区域品牌建设初探[J].价值工程,2009(5):15-17.

[18]夏曾玉,谢健.区域品牌建设探讨――温州案例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3(10):43-48.

[19]李大垒,仲伟周.大唐袜业和义乌袜业的集群品牌模式比较[J].企业管理,2015(2):66-69.

Abstract:Based on panel data from 2009 to 2014 of 12 districts in Guangzhou city, this paper makes an 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influence of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on regional industry brand, and the results indicates that the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has a positive influence in different industries. Concretely the positive impact of service agglomeration on regional industry brand is greater than the negative impact of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which makes the overall influence in Guangzhou positive. On the other hand, the influence is also different in different regions. In industry agglomeration areas, hightech industry and service agglomeration have postive impacts on regional industry brand, while traditional labor intensive industry agglomeration has negative effects. In the service agglomeration area, industrial and consumer service agglomeration will go against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al industry brand, while producer services agglomeration ca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Therefore, Guangzhou government should strengthen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industry brand, but the strategies should be differentiated in different regions and industries.

Key words: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regional industry brand; Guangzhou

上一篇:用琴键作诗的人 下一篇:探讨当前高校农村电商人才的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