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问题

时间:2022-08-19 03:33:24

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问题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以市场化经济为主导的经济体制改革。产权制度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国有资产的作用,发挥经营者的积极性,解决产权制度在日常交易转让中存在的矛盾。从就业质量和获利情况来看,非国有企业明显高于国有企业。国有企业改革应该将股份制定作为最主要的方式,这既是国企改革的最优路径,也是基于实践探索作出的最优选择。根据我国目前的国情,必须建立一种适应中国国情和市场经济的高效而规范的现代产权制度,推动改革,以及改善内部与外部的产权关系,设置合理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目的。

关键词 产权制度 改革

一、产权制度改革历程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从1978年以后,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年~1984年。这一阶段主要措施有:第一,两权分离。标志着我国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开始。两权分离,是指从完整的国家所有权中分离出经营权。第二,改革利润分配方式,不再全额上缴国家,提高了企业积极性。

第二阶段,1984年~1992年。这期间的改革重点是增强企业活力、减少亏损、增加盈利。主要针对工业、交通业、服务业等行业。这一期间,推行的改革措施包括承包经营制、租赁制、资本经营责任制,让利空间更大,方法更灵活。出台《企业破产法》《企业法》,相关立法取得重大突破。

第三阶段,1992年~2002年。由于国家与企业之间规范的产权约束关系仍未完全形成,这一阶段被称为国有企业改革的“攻坚阶段”,改革的难度大、措施多、力度大。主要措施:1993年颁布《公司法》,从此取代《企业法》、启动“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建立现代化企业、寻求多样化的公有制实现形式等。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股份制成为国企改革的一种重要形式。

第四阶段,2002年~2008年。一个主要的内容是建立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主要特点是:国有资产为国家一级所有,中央地方分级管理,并界定资产范围。第二,大型国有金融企业股份制改革实施,境外发行股票上市工作启动,建立了新的金融产权流转机制。

第五阶段,2008年以后。金融危机爆发,太多的措施都是应对金融危机的提出的,如经济刺激计划。国有企业特别是大型国企在稳定经济中起到稳定器的作用。

二、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原则和形式

产权制度改革要按照提高国有企业的工作效率、实现政企分开、权责统一等基本要求,实现股权多元化,建设全新的国有企业制度。国有股份制公司要实现产权主体的多元化,包括个人股权的广泛参与。多元化的产权主体形成了利益制衡,给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提高了资产的流动性。

产权改革的形式有以下几点:

第一,实行具体现代法人特征的股份制经济。这种制度可以迅速筹集资金、再配置资源、经营规范化和专业化。

第二,区分不同类型的企业,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企业应该掌握在国家手中。这就要把国企分为经营性和非经营性。对国家的发展有影响的能源、通信、科技等行业,则更要体现社会主义性质,目前不宜采用股份制经济。

第三,建设新的社会主义利益机制。对行为主体的激励和约束还要通过非财产关系。

三、国企产权制度改革的方向与途径

(一)进一步推进产权清晰化

明晰产权是国有企业产权转让的基础,是增强国有产权流动性的首要条件。“产权清晰”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层是财产的所有权明确;第二层是指在财产所有权清晰的前提下,产权转让过程中不同主体之间的权利、责任和利益的关系是清晰的。

推进产权清晰化的主要方法有:第一,建立并完善公司法人、董事会结构,规范公司股东、董事会和经营管理者的职责,形成权力机构、决策机构和经营管理者之间的制衡机制。第二,完善国企资产管理体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政府不得直接干涉企业的经营权和管理人的任命。由国资委负责资产的管理、监督和运营,企业的兼并与拍卖等产权转让行为都要经过国资委的批准才能进行。第三,减持国有股,多元化企业产权结构。

(二)进一步推进产权市场化

从事实上建立起清晰的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最好的方式就是实现国企产权的市场化,将国企产权通过市场竞争选择真正有实力的资本运营主体。市场化意味着产权结构中的占有权、收益权等各项权利都能在市场竞争中确定,完成一种自然的优胜劣汰。

国有企业产权市场化分裂可以实现国有企业改革的新突破,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第一,改善国有产权的虚置情况。市场化分割既能体现民主性,又能统一所有权、支配权与责任主体,有利于增强企业的生命力。第二,产权分割市场化是建立激励相容国有资产营运主体的有效途径。营造一个真正代表国家,有责任心的强大的股东群体。第三,是解决委托关系复杂而低效的根本手段。市场化从体制上真正解决了政企分开的问题。政府只是产权市场组织者,除此以外不得参与经营管理,企业真正具有独立性。

(三)进一步推进产权社会化

我国的大型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战略目标还应关注产权资本结构的社会化,建立全民共享的现代国家财富管理体系,为建设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奠定基础。

产权社会化的具体做法是把国企产权转化为三种不同形态的社会化资本,即公益资本、国有股权资本和国家年金资本。这些资本以不同的方式和途径实现社会共享。公益资本是将股权分配给社会公益机构,以股权红利和增值来支持公益事业。国有股权资本是将产权交给专业产权经营公司,股权增值成为国家财政收入。年金资本适合公共事业和基础设施的投资,回报率求稳不求高。

这种产权改革将原始的国有产权转化为真正的社会化产权,又解决了所有者问题。而且大幅度减少了国家的财政支出,降低了系统风险,保障了社会事业单位的稳步发展。

(四)进一步推进产权法制化

一个企业的产权代表了企业的财产权利,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解里,是有关所有制的经济关系在法律上的表现,包含财产的所有权和经营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也经历了产权改革的几个阶段,并且不断成熟起来。但是仍然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改革制度的不彻底和滞后性。

目前,必须首先对产权思想进行创新,建立“产权划分”的模式,才可以从法律角度进行创新。产权结构框架构建的成功,将会是企业产权划分清晰的一个重要保障措施。最后,完善股份制的实施。股份制是帮助国有企业实现政企分开的有效手段。

四、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国有企业的股权改革虽然已经解决了诸多弊端,但是还有几点需要重点注意的问题:第一国有企业直接责任人缺失。第二,政企不分,政府机关管理部门对企业的影响较大。第三,股份制容易导致市场中的恶意收购。

针对这三点,提出的解决措施有:第一实现国有资本适当退出,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第二,股东应具有重大问题的决策权,董事会成员的任免权,但权限要适当,股东以自己的出资额为限对企业承担责任,实现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第三,要尽快制定相关法律制度,为市场化收购建立良好的竞价平台与制度环境,促使定价过程公开化和透明化,并完善外部监管。

当前存在的问题较多,解决起来难度也较大,需要的是长远的目标和计划,不断地认识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我国的产权改革问题才能走向成功。

(作者单位为南京大学金陵学院)

参考文献

[1] 周学东.我国国有企业产权改革最优路径研究[D].武汉大学.

[2] 史正富,刘昶.看不见的所有者:西方现代企业中的产权革命[J].文汇报,2012.

[3] 陆建平.国企产权制度改革法律问题研究[D].延边大学.

上一篇:谈一切为了群众依靠群众做群众公仆 下一篇:我国互联网金融风险分析及应对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