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需要重视的几种能力培养

时间:2022-08-19 11:24:44

语文阅读教学需要重视的几种能力培养

摘要:阅读教学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重视多种能力培养,通过丰富的人文内涵,熏陶感染学生,使他们产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在精神、道德、社会和文化方面都得到相应的发展,充分体现人与自然及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关键词:训练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训练写作能力训练创新能力 训练语感

新课程标准更加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这是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基础。而阅读教学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环节之一。记得作家叶文玲曾说过一句话:“社会与人生这部无页码的、亘古的大书,我要什么时候才能读得通啊!”根据学生的生理及心理发展特点,以课本阅读为基础,在具备了初步的阅读能力后再作课外阅读的延伸,进而再去读社会、读人生这部无字大书,这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我认为应着重培养学生在阅读方面的以下四种能力。

一、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语文阅读活动是一个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它要求学生必须学会思考,主动的思考,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自己创造性的阅读思考来获得意义。在阅读教学中怎样进行研究性学习呢?

1.以点带面,课内精读与课外略读相结合,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独立研究的能力。精读是一种精心细致地、逐字逐句地钻研体味,并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从文章中提取信息的阅读方式。略读则略去或绕过文章中某些次要的方面,迅速掌握全篇的大意和纲目,抓住要领和主旨的阅读方式。

2.以问题为载体,阅读与提问结合,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理解性质疑:让学生在阅读中向自己提问题,如:文章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怀疑性质疑:就是大胆地提出怀疑或补充。如:前人或教师的理解分析正确吗?这样的分析深刻吗?能否更深一层地说明?

实践性质疑:就是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写作对阅读材料再做思考。如:怎样把别人的说法与写作吸收到自己的文章中?这样的吸收,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应怎样改动?

3.以思考为线索,阅读与思考结合,让学生直接体验、享受阅读的过程。阅读要靠学生自己去体会和领悟。在教学过程中,应避免不通过学生研究就把现成的结论或定理告诉学生,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脚踏实地进行研究,使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阅读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够自己阅读,不依赖老师讲授,为实现这个目的,要让学生学会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

二、写作能力

“劳于读书”、“逸于作文”,阐明了阅读与写作的密切关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自外而内的吸收,是学习语言;写作是阅读的目的,是自外而内的表达,是运用语言。阅读是提高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甚至是主要的途径,它对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写作水平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1.通过阅读,可以使学生累积大量的丰富的写作素材。中学生通过阅读所了解、掌握的书本的内容,是一种生活,甚至是一种更广阔的生活。这种“生活”大多是经过艺术加工的,至少是经过作者精心锤炼过的。学生通过阅读,就可以弥补了他们接触社会生活的不足,为他们的写作提供了所需的材料。同样,阅读多了,积累就丰富了,学生也不再会有“茶壶装饺子――倒不出”的苦闷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

2.通过阅读,可以培养学生作文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想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中学生写作是十分重要的,没有想象思维,写作的内容就难以生发,意境就难以深远,主题就难以深刻。而文学作品中准确、生动的艺术形象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能够刺激读者的感官,作用于大脑,引发相应的再造想象。因此学生在想象、思考中阅读,在阅读中想象、思考。这就无形中培养了想象、思维能力,也就解决了学生作文中“有很多材料,但不知怎样写”的问题。

三、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种高层次的能力,凭借这种能力能够产生新的独特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产物,也就是“掌握不断获得新的知识的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顾明远《教育质量是通向21世纪的通行证》)。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创新能力呢?

1.营造宽松、愉悦的环境。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一个人如果在思想和行动上都具有独创和革新精神,那他就必须承担犯错误的风险。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营造宽松、愉悦、民主的环境,给学生足够的心理安全。必须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使学生的学习自始至终处于自由发展、生动活泼之中。教师、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自身的潜能。

2.充分展示个性。知识经济社会要求教育的终身化、教育的民主化和教育的个性化。所以,我们在培养学生阅读创新能力时,要实施基本的统一要求和多解性、个性化要求相结合,做到基本要求和多解性、个性化要求相统一。例如教授《“诺曼底”号遇难记》,大家讨论“我眼中的哈尔威船长”时,刚开始大家纷纷发言:是个忠于职守富有航海经验的老船长,是个临危不惧做事干练的领导者,是个舍生忘死能为事业献身的英雄……突然一个微弱的声音:他是个不能承受失败的人,接着有人说:他是个没有长远眼光的人,他是个不顾亲人感受自私的人……当然从雨果创作意图看,通过悲剧来宣扬一种伟大的人性美。不过从这次训练来看,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思维得到开阔。

四、语言感悟能力

语感是一种能力、一种技巧。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指导。让学生在课内课外,或浏览或诵读,或揣摩探讨或凝神静思,去形成自己对汉语言独特而敏锐的感觉。

1.“阅”、“诵”并重,培养语感。阅览是手、眼、脑等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是直觉体悟语言的基本方式之一。在抓好精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速读博览,这是训练直觉思维的有效途径。广泛浏览,能拓展阅读范围,扩大学生视野,丰富其感知对象,增加其词汇、句式的储备,厚积薄发,促进其语言经验、知识向语言能力转化,从而形成语言直觉。

琅琅成韵的诵读,是眼、手、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吟咏诵读可以感悟文章真谛,在不经意之间对语言那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与奇特严谨的结构拥有深切的体验。另外,吟咏诵读可以使学生领悟作文之道。

2.深入探究,揣摩比较。古人曰:“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深思的过程就是探究、揣摩、比较的过程。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道:“连最末次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似乎”表示作者对自己的印象不能完全肯定,“确凿”是完全肯定的语气。有矛盾吗?该怎样理解作者的用意?这就必须引导学生细细揣摩。通过揣摩比较,学生就能准确把握其丰富的意韵,从而深入理解作者情感,才进一步加深对语言深切的感受。

3.切身体察,积累体验。在语文教学中,如果切断了语言文字和学生生活的密切联系,即使是十分优秀的作品也难以感受到其意义和情味。如朱自清笔下的“春”只有他才“真正感受过”。但中学生又不同程度地有过对春的盼望、春来的欢欣,有过对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的回味,无疑是学习《春》所不可缺少的经验基础。

通过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增强语感。通过阅读,坚持多读一些古今中外名著,那些名家的精彩、生动的语句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语感的培养实在是大有益处的。由此可见,在阅读中,在对古今中外名著的大量欣赏中,学生可以尽情地在文学海洋中徜徉,体味到文学的奥秘,因而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加强了语言能力,增强了语感。

上一篇:记叙文“说读式阅读”教学模式初探 下一篇:激活生命深处的“古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