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生命深处的“古莲子”

时间:2022-09-18 02:03:38

摘要:本文针对学生基本不阅读、阅读层次较低、阅读面窄量小等令人堪忧的现状,旨在转变我们教师的教育观念,将学生的能力发展放在首位,纠正过去的零碎阅读的习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灵活选用科学的读书方法进行课外阅读,切实解决“怎么读”的问题,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学会运用情境创设法、影视辅助法、读书批注法、吟哦涵泳法等,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关键词:阅读方法 语文教学

培根曾说:“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在我们的阅读生活中,那只“船”里装的货物显然不是一般的物品,而是像古莲子那样有生命的东西――使时间凝固于其中的生命之物,是以无生命模样出现的有生命的东西。如果没有后人去激活、孕育、培植它,古莲子始终是无生命的古物。要实现这一飞跃,必须充分认识阅读功用,为学生创设有效的阅读情境,优化阅读过程,提高阅读效率。

然而,现实生活中,学生不明确阅读的重要性,丧失独特的体验性,加上审美需求普遍不高,审美能力比较低下,导致学生基本不阅读、阅读层次较低、阅读面窄量小等令人堪忧的现状。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在我们教师的教育观念的转变,把学生的能力放在首位,纠正过去的零碎阅读的习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灵活选用科学的读书方法进行课外阅读,切实解决“怎么读”的问题,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提升学生阅读能力。怎样才能取得好的阅读效果,阅读方法的选择十分重要。

一、情境创设法

要想让学生能真正去读书,氛围必须创造,这就需要教师创设优质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有真切的感受,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激发求知的欲望。学生进入文本,真切感受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意义,这样的学习才会主动,这样的课堂才会生动。

鲁迅的小说《社戏》是一篇充满江南水乡生活气息的文章。它描绘了江南水乡令人神往的月夜美景:起伏的连山,蒙的月色,含香的水气,令人自失的笛声,还有一大帮顽皮无私友好的农村儿童一起煮豆的经历,读来令人回味无穷。然而时代的变迁和生活经历的不同,学生对小说中的生活环境和人物的感知认同程度也各不相同。有农村水乡生活经验的学生,觉得课文描述的就是自己的童年,而没有这种生活体验的学生,乌蓬船和豆子就没有那么大的吸引力了。为了让学生体味那豆香般的童年,在课堂上,我让同学们打开记忆的闸门,由自己的童年的趣事说起,接下来跟学生说起江浙一带的风土人情和鲁迅童年生活的轶闻趣事。这样学生说得有劲,听得有味,阅读的兴趣油然而生,自觉把思维的触角伸向那迷人的水乡和亦真亦幻的月夜,和那些孩子一道去品味豆子的清香。

二、影视辅助法

欣赏一些电影、话剧等文学剧本或小说时,变文字吸收为音像吸收,文字阅读和视听感知两种行为之间相互依赖、激励、阐释、补充,这样变换方式,帮助学生了解相关文学作品的主题和主要情节,帮助学生解析文学作品的人物塑造,深刻体会重点情节。这类方法需要搜集电影资料,还要选取时间,要考虑诸多因素。

对于文学剧本、长篇小说等,学生一般很难有时间在学习节选文字的这几节课上通篇读完,这种窥一斑不见全豹的阅读很难从整体上理解作品的情节结构和主题;观看影视材料可以在两三个小时之内迅速地了解作品的主要情节,不失为一种阅读补充的有效手段。如在学习“长征之歌”这一单元之前,可以先放相关影片《长征》等,使学生先了解故事情节,在了解整体故事的基础上阅读课本上的选读章节,这样他们对所阅读章节的理解会更深刻。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可以从影片中选取集中体现人物性格的片段让学生观看、欣赏,这样学生对人物的总体认识会加强,对人物的兴趣会提高。同时要求学生细读文学原著中相应的章节,运用原文细节深入分析人物特征。

三、读书批注法

古语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说的就是批注。给词语加解释,给段落标段意,这仅仅是批注中最简单的内容。学生要真正做好批注,走进课文感悟文本,可以做实做细以下三个方面:(以朱自清先生的《春》例析)

1.对课文的赏析。这种批注主要展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弄懂写了什么,怎样写的,有什么好处。赏析的对象可大可小,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对重点词句的品味。例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一句中的“钻”字,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小草娇嫩、细小的形态,表现出小草迫切探望春光的情态,十分形象。②对重点段落的品味。品味出段落的结构、写法、情感等,例如《春》中的“春风图”,作者从通过触觉、听觉和嗅觉的描写,借助写实和想象,写出了春风的和煦、柔和、芳香,突出了春天的活力。③对全文的品味。品味出文章的中心、技法、情节结构、人物形象等,这种批注可以放在文章的最后,在一个空间比较大的地方来写,文字可以稍多一些。

2.对课文的评价。这种批注重点在于发表学生的观点,评价文章在某方面的失误。这似乎比上面讲的批注要难一些,但只要我们允许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是能够有话可说的。例如某个词句用得欠妥,某个段落存在什么不足,文章还应该补充什么内容等等。有人认为朱自清的《春》可以加一个“春种图”,描写农民春耕春种的景象,展现一份耕耘一份希望的美好愿望,这样更能催人奋发,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中心。这样的评价融入了学生对课文的构思,即使不完全正确,也是难能可贵的。

3.对课文的疑问。这种批注主要展现学生在阅读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只有读得深,才能问得深。学生提出的问题越多,对课文的理解就越深。有了疑难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就能对症下药,有效地解决教学难点。例如有同学在读《春》时提出这样的疑问:对“天上风筝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一句产生疑问,问为什么不在“风筝”和“孩子”前加“的”;对“春游图”搞不懂,问前四幅图都写景,这一幅为什么写人。这些疑问都融入了学生对文章积极的思考,很有意义。

四、吟哦涵泳法

阅读文学名作,在文学鉴赏的教学范畴里,引领学生静下心来涵泳,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怀以及作品蕴含的“诗意”,这是积淀语言、陶冶性情、提高审美力的一条重要路径。

阅读实践中,我们要充分尊重作品,通过朗诵,把主观感受同作品实际统一起来,渐入佳境,沉浸在作者所创造的艺术世界里,爱作者所爱,恨作者所恨,使情操的陶冶寓于审美享受之中。例如,朗读《背影》,要求学生调动有关知识(社会背景、叙事写人的要求等等),展开想象和联想,让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把握课文内容,体会描述的情景,争取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

“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者在阅读活动中不是被动地接受作品的信息,而是在积极地思考,对情节的推进,意义的展开都不断地作出期待、预测和判断。而传统的“涵泳法”只尊重维护作者的权威,讲究寻求原作者本意,忽视了作品本身意义的开放性以及读者理解的主观性、创造性,极易造成思维的偏隘、单一。因此,我们在引领中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社会阅历、人生体验去体悟,在尊重作品的同时,争取有独到的发现。

“文学艺术的最大价值就在于它们能够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爱因斯坦语)当学生通过涵泳、比较,用心灵去领悟时,作品中的真善美的情感也就渗透到了学生对世界、对人生的认识中去了,进而获得了感知和判断生活的能力。当阅读成为学生的最爱,学生的语言积累将极大丰富,视野将会更加开阔,审美能力将得以提升,学生自主阅读的春天就一定会到来,传承文化的“古莲子”就一定会生机盎然。

上一篇:语文阅读教学需要重视的几种能力培养 下一篇:浅析阅读习惯的误区及阅读习惯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