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文化语境中武侠电影的景观化特征

时间:2022-08-19 09:52:32

视觉文化语境中武侠电影的景观化特征

[摘要]视觉文化是指文化脱离了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日益转向以形象为中心,特别是以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视觉文化语境中,我国武侠电影表现出景观化倾向,场景、色彩、服饰、身体等因素被无限夸大。这确实可以增加票房收入,但也必然导致欲望的泛化与人文精神的失落。在此语境中,武侠电影创作应重视情节安排和人物的塑造,注重“侠”之精神的弘扬,也应重视情感的力量;既有深刻的内容,又追求美的形式,武侠电影才能健康发展。

[关键词] 视觉文化;武侠电影;景观化;反思

一、视觉文化

美国著名学者W・J・T・米歇尔在《图像转向》一书中指出,视觉文化是指文化脱离了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日益转向以形象为中心,特别是以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我们现实的生活世界,充斥着视觉文化的种种表征:从主题公园到城市规划,从美容瘦身到形象设计,从音乐的图像化(MTV)到奥运会的视觉狂欢,从广告图像美学化到网络、游戏或电影中的虚拟影像……图像成为这个时代最富裕的日常生活资源,成为人们无法逃避的符号情境,成为我们文化的仪式。

电影是一种重要的视觉艺术。在视觉文化语境中,它表现出与以往“叙事电影”截然不同的美学特征。在此,笔者仅以最富民族特色的类型片――武侠电影为例进行探讨。

二、武侠电影的景观化特征

传统的中国武侠电影侧重展现的是故事性和情节因素,文学性在电影中尚占很大的比重。虽然武打场面大量存在,却不刻意追求形象的逼真和视觉冲击力量。但在视觉文化语境中,其叙事因素却逐渐淡化,表现出明显的景观化倾向。

1.场景唯美动人。

电影中,场景作为剧作元素参与创作,显示出了独特的艺术效果。与传统武侠电影相比,当今武侠电影更注重选取极度唯美的场景,以增强影片的视觉美感。在《十面埋伏》中,无论是山花烂漫的乌克兰,还是竹海青林,都经过精心选择。《卧虎藏龙》中周润发与章子怡“竹林大战”的场景更令人赏心悦目。两个主人公身轻如燕地在竹林顶端追逐,玉娇龙踩在竹竿中身段娇媚多姿,李慕白飘摇在竹梢潇洒倜傥。再如《英雄》中的九寨沟、大漠戈壁、胡杨林,《天地英雄》中众武士避乱的世外桃源,都体现出导演对唯美场景的关注,极度唯美的场景给影片增添了无限的魅力。

2.色彩魅力无穷。

法国电影理论家路易・达曾说,“电影的情绪感染力和说服力首先在于视觉力量,色彩则是进入人的视觉的第一感觉。”当今武侠电影的色彩运用绚丽多彩。如张艺谋的《英雄》,通过颜色的象征意味突出视觉效果。黑象征着神秘,预示着阴谋、恐惧、威慑与死亡。红代表着血性与激情,野性与迷狂,意味着血腥、杀戮、人性之扭曲。白意味着纯洁,影片结尾残剑、飞雪一袭白衣,殉情于对方,白色的纯洁和真挚的爱情交融在一起。《英雄》故事少,人物对白精简到极致,大部分场景都在用色彩讲故事,突出了色彩的叙事功能,增强了影片的视觉效果。

3.服装精心设计。

在武侠电影的画面调度中,服装的作用是为影片烘托气氛,营造视觉效果。当今武侠电影十分注重服装的精心设计,如影片《无极》,倾城穿的千羽衣,既滑稽,又不丧失美感,视觉效果十分飘逸;光明大将军鲜花盔甲的设计灵感来自中国京剧花脸的造型;无欢的“休闲装”,设计理念是“滑稽”和“故弄玄虚”;鬼狼既恶,也有善的一面,帽子上垂下的半幅面纱暗示他个性中的两面性。可以说,《无极》服饰设计之精致,服装样式之华丽是武侠电影前所未有的,夺人眼目,给人以极强的视觉冲击力。

4.大肆渲染。

传统武侠电影的表达含蓄而清浅,皆游离于叙事的主线,这正是东方民族自身在历史、地域、社会、文化共同作用下的一种表征,是东方人群观察生活、看待事物、体味生命的文化心态的折射和反映。这种含蓄与淡雅之美也使中国武侠电影具有了无穷的魅力。然而在视觉文化语境中,武侠电影越来越有大肆渲染的趋势,《十面埋伏》中的场面在视觉呈现上过于注重肉体的细摹,章子怡饰演的卧底的黑帮在逃亡途中在林间沐浴的场面,精致、湿润、美丽;《无极》中有光明大将军与倾城的隐约;《英雄》中有残剑与如月在柔滑红绸下的肌肤之亲;《卧虎藏龙》中描摹罗小虎与玉娇龙的数次交欢;《夜宴》中有厉帝与宛后的调情与宛后的鲜花池沐浴;《七剑》中刻画志邦与郁芳在马棚里的缠绵,《满城尽带黄金甲》充斥对女性胸部的特写。如此大胆直露的场景强烈冲击人的眼球,不加掩饰的张扬了人的感性和欲望。

三、武侠电影景观化的反思

叙事性向景观性的转型,使观众完全被快乐与欲望包围,吸引大量观众走进影院,增加了票房收入。从商业化角度考虑,实在是一条很好的经营策略。但离开叙事而一味追求视觉冲击力,极力夸大人的感望,也必然导致欲望的泛化与人文精神的失落。武侠电影的精义在于“侠”之精神,而“侠”之精神在电影中主要通过人物、故事体现。只注重美轮美奂的景观描摹,观众获得的不过是即时的与享受,走出影院留下的只能是一片苍白――苍白的故事、苍白的人物。“侠”之精神被炫人眼目的画面疏离、消解,而失去侠义精神的武侠电影不过是刺激人眼球的武舞表演。武侠电影的景观化倾向也使影片缺失了一种真实而厚重的情感。而这种情感的作用在于让观众的精神有所依托,唤起人类一种共通的情感体验。光追求形式上的美感,确实也能具备一定的艺术震撼力,但在经历了狂风暴雨般的奇观场面的洗礼,观众在进入艺术反思阶段之前,已被耗尽了审美的热情,欣赏影片之前的各种审美预想终将在强势的形式面前坍塌、遗忘。

所以在视觉文化语境中,武侠电影的创作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它应重视情节安排和人物的塑造,注重“侠”之精神的弘扬,也应重视情感的力量,然后再辅以唯美的场景与画面。既有深刻的内容,又追求美的形式,武侠电影才能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姜华.大众文化理论的后现代转向[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 [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刘精明译. 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3] 陈晓红,刘桂荣.审美现代性与视觉文化转向中的电影艺术[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5,(6).

[4] 邓伍英.试论服饰文化在影视作品中的视觉表现[J].理论与创作,2006,(1).

[作者简介]赵洪义(1972―),满族,辽宁锦州人,文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文艺学、影视文学。

上一篇:论林徽因小说叙事的影像化特征 下一篇:音乐与电影的完美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