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央银行在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中的核心作用

时间:2022-08-19 08:40:40

我国中央银行在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中的核心作用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我国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协调研究”(11&ZD017);天津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金融结构变迁背景下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关系研究”(TJYY12-022)

作者简介:

周胜强(1971-),男,湖南人,博士研究生,经济师,主要从事金融监管理论研究。E-mail:

李向前(1972-),男,河南人,副教授,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金融监管理论研究。

摘要:

宏观审慎监管通过对风险相关性的分析、系统性重要金融机构的监管,来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避免经济危机的发生。次贷危机后,人们对于宏观审慎监管的重要性已达成共识,但对于由谁来扮演监管主体则存在很多争议。本文研究指出,中央银行所承担的维护金融稳定、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最后贷款人等职能,使其能够在宏观审慎监管中发挥核心作用。次贷危机后,美、欧、英、法逐步调整了监管格局,表明对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中中央银行的核心地位认识比较一致。本文通过对我国央行货币政策麦克洛姆规则的检验,证明其在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中具有有效调控的能力。指出我国中央银行应在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中扮演监管主体角色,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宏观审慎监管;中央银行;麦克洛姆规则;金融稳定

中图分类号:F830.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2)12-0060-06

一、引言

金融危机后,宏观审慎监管已成为当前各国都十分看好的一种系统性风险监管手段。这种监管模式主要通过对风险相关性的分析、系统性重要金融机构的监管,来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保障整个金融体系良好运作,避免经济危机发生[1]。

目前,从各国的改革实践来看,建立宏观审慎监管框架,提高中央银行在宏观审慎监管中的地位和监管权限,已成为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的主流发展趋势。但在理论界与实务界,关于中央银行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观点仍然存在很多的争议。

宏观审慎监管并非是在本次金融危机爆发以后才提出的,早在1979 年6 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前身库克委员会就首次提出“宏观审慎性”问题[2]。金融危机后,社会各界认识到宏观审慎监管是维护金融体系及实体经济稳定的必要手段,宏观审慎监管进入了一个里程碑式的发展阶段。对于中央银行在宏观审慎监管中的地位和作用,英国财政部长Osborne(2010)指出,只有独立的央行才具有对宏观经济的广泛理解,才能做出宏观审慎决策。加强央行的宏观审慎监管职能,可使其更好地运用宏观审慎监管工具,通过改变对金融机构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抑制其顺周期,实现金融稳定[3]。经济学家Blanchard(2010)指出,将宏观审慎职责集中于中央银行,有利于其分析、调整货币政策对杠杆率和风险偏好的潜在影响。货币政策与金融稳定的紧密关系,决定了中央银行必须在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中发挥重要作用[4]。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宏观审慎政策:亚洲视角”国际研讨会的会议(2010)总结中指出,宏观审慎政策应纳入宏观经济政策框架,货币政策制定者应在宏观审慎监管中发挥核心作用,中央银行有权针对系统性风险提出并实施监管措施[5]。国外理论界也存在一些不同的观点,亚洲开发银行研究所(2010)认为,将宏观审慎职责赋予现存的单一机构,会导致利益上冲突,建议新建一个独立的机构,协调中央银行、监管机构、金融部门,共同执行对系统性风险的监管[6]。欧洲中央银行理事Smaghi(2010)认为,宏观审慎监管政策与货币政策在目标上存在差别,把两种职能都放在中央银行会使其利用货币政策工具实现宏观审慎监管目标,反之也会使其利用宏观审慎监管工具实现货币政策目标,导致在这两个领域出现不良后果[7]。

我国对宏观审慎监管及其框架研究起步较晚,对于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下中央银行的职能和作用的研究也比较少,主要集中于理论方面来分析中央银行在宏观审慎监管中的重要性。李妍指出,加强宏观审慎监管,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是十分必要的,中央银行天然具有维护金融稳定和实施宏观审慎监管的优势,提议明确中央银行在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中的地位[8]。张晓慧强调,建立宏观审慎监管和微观审慎监管的协调配合机制,加强中央银行和监管部门的信息交流和共享机制,完善系统性重要金融机构、市场和行业的管理制度,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9]。尹继志研究指出,在新的金融监管框架下,中央银行在维护金融稳定和开展宏观审慎监管中均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中央银行的监管地位得到了明显加强,并提出中央银行应在宏观审慎监管中明确其管理地位并赋予其应有的监管权限[10]。胡建生等研究认为,中央银行实施宏观审慎监管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也存在一定的制约因素,如多目标冲突问题等。并建议国务院下设金融稳定委员会,以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以扩大监管范围,总体上控制系统性风险[11]。

国内外关于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下中央银行的作用的观点存在一定的分歧,有些人认为中央银行应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中发挥主导作用;有些人认为应创设宏观审慎监管委员会来协调中央银行及监管当局进行宏观审慎监管;也有些人主张以微观审慎监管工具为基础实现宏观审慎政策目标,认为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与宏观审慎目标相冲突。

二、央行的职能与性质决定了其在宏观审慎监管中的核心地位

宏观审慎监管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谁又将扮演宏观审慎监管的监管主体这一问题却又存在很多的争议。中央银行在维护金融体系稳定方面是不可或缺的,其是否也将在宏观审慎监管中扮演重要角色,这对一国的金融稳定都是至关重要的。宏观审慎监管的目标是抑制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避免系统性危机的形成及对实体经济造成负面影响,维护金融稳定。中央银行的内在职能决定其在宏观审慎监管中具有不可替代性。

1.中央银行维护金融稳定职能

追溯历史,世界大多数国家的中央银行在成立之初便被赋予了维护金融稳定的职责,这与宏观审慎监管抑制系统性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的监管目标之间存在着内在的一致性。在所有机构中,央行具有最强的经济金融信息的搜集、分析与判断能力,宏观审慎决策正是基于对上述信息的深入理解而作出的,所以央行实施宏观审慎监管拥有信息与行动方面的优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宏观审慎政策:亚洲视角”国际研讨会中指出,宏观审慎监管政策应纳入宏观经济政策框架之中,中央银行应在宏观审慎监管中发挥核心作用[5]。

2.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职能

宏观审慎监管要有以防范危机和稳定经济为目标的货币政策相配合,成功的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监管是相辅相成的,只有二者协同合作才会增强政策的效果。因此,只有由中央银行来主导宏观审慎监管,才有可能在实现币值稳定与金融稳定之间应寻求一个最佳平衡点,创造一个真正稳定的金融环境。IMF经济学家Blanchard指出,将宏观审慎监管职能集中于中央银行,有利于其考虑货币政策对杠杆率和风险偏好等因素的潜在影响,与此同时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结合又能提供大量应对危机的逆周期性工具[12]。

3.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职能

中央银行的最后贷款人职能可以向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化解银行风险,维护金融系统的稳定。经济学家Goodhart认为,央行是唯一能在短时间内向金融体系注入大量流动性的机构,所以赋予其宏观审慎监管职能是最简便、最低成本的方案[13]。正是由于中央银行独特的最后贷款人职能,使其具有维护金融稳定和实施宏观审慎监管的优势条件,使中央银行能够在宏观审慎监管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4.中央银行的相对独立性

中央银行的相对独立性可以防止由于国家机关或个人干预经济决策引起的人为性系统性风险。这种独立性与制衡机制是对立统一的,独立性建立在完善的制衡机制基础上,制衡机制为确保中央银行独立性而设。正是中央银行的这种相对独立性与制衡机制的存在,使得宏观审慎监管才能够有序、高效的进行,因此中央银行的相对独立性促使其在宏观审慎监管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综上所述,中央银行所承担的维护金融稳定、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最后贷款人等职能,使其具有能够在宏观审慎监管中发挥核心作用的优势条件。另外,中央银行还具有相对独立的特性,其支付清算系统是现代金融系统的核心,拥有着大量的可以用于分析宏观经济和金融形势的资源,在这样的金融环境下,只有央行才能深入了解宏观经济,并做出正确的宏观审慎决策。央行在维护金融系统稳定方面是不可或缺的,也必将在宏观审慎监管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次贷危机后各国央行在宏观审慎监管中的地位逐步加强

次贷危机爆发后,世界各国的监管理念发生了重大改变,深刻地认识到了加强宏观审慎监管,维护金融体系稳定的重要性。美、欧、英、法相继出台金融改革法案,对金融监管体制进行积极调整,加强宏观审慎监管,积极应对金融系统中的系统性风险,制定全面的金融稳定政策来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相对于理论上存在的各种争论,西方各国对宏观审慎监管中中央银行的地位认识比较一致,纷纷提高了中央银行在宏观审慎监管中的权限及地位。

1.美国金融监管格局的变动

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深刻认识到其自身金融监管体系的弊端,中央银行与金融监管机构的金融监管脱节严重性。为完善金融监管体系,美国政府公布了一系列改革法案:2008年3月,颁布了《现代金融监管架构改革蓝图》;2009 年3月,公布了《金融监管改革框架》;2009年6月,公布了《金融监管改革:新基础》;2010 年7 月, 奥巴马签署了由两院通过的《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案》。通过这一系列改革,提高了宏观审慎监管的力度。与此同时设立了专门的金融稳定监督委员会来识别和防范系统性风险,并确定由美联储负责对系统性重要金融机构的监管,实现了由分散的局部监管向统一的综合监管的转变, 明确了美联储在金融稳定监管中的核心地位,并赋予其系统风险管理者的职责,以及维护金融稳定的权力。

2.欧盟金融监管格局的变动

次贷危机后,欧盟也开始构建新的金融监管框架。2009 年6 月,欧盟颁布了《欧盟金融监管体系改革》方案,提出建立新的泛欧金融监管体系;2010 年9 月,颁布了新的《泛欧金融监管法案》,决定与2011 年成立的欧洲银行业监管局、欧洲保险和职业养老金监管局、欧洲证券和市场监管局以及欧洲系统风险委员会这四家欧盟监管机构,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加强对金融体系的监管。其中,欧洲系统风险委员会负责对欧盟金融体系进行宏观审慎管理,由欧洲中央银行行长担任主席一职,以确保其独立性和权威性。欧洲系统风险委员会进行系统性风险研究的宏观数据和信息主要来自于欧洲中央银行。可以看出,此次欧盟新的金融监管框架提高了欧洲中央银行的宏观审慎监管地位,这也将促使其在欧盟区域内的宏观审慎监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3.英国金融监管格局的变动

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为适应金融业环境的发展与变化,英国当局也在努力构建新的金融监管构架。2009年2月,英国颁布了《2009银行法案》,明确了英格兰银行在金融监管中的职责与地位;2009年7月,英国又颁布了《改革金融市场》,提出由财政部、英格兰银行和金融服务监管局三方组成金融稳定理事会;2010年7月,英国正式公布了金融监管改革方案《金融监管的新方法:判断、关注和稳定》,对英国原有的三方金融监管体制进行了根本性改革,明确了英格兰银行全面负责宏观审慎管理和微观审慎管理的地位,强化了央行的监管力度。英格兰银行理事会下设金融政策委员会,专门负责金融稳定工作,并被赋予了其强有力的宏观审慎管理手段。另外,由新设立的英格兰银行下属的审慎监管署承担原金融服务局的职责。改革后,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集中于英格兰银行,彻底地消除了原有的监管漏洞,强化了中央银行的监管权限。

4.法国金融监管格局的变动

金融危机后,法国也陆续推出了改革方案。2008年8月,法国议会通过了《经济现代化法》;2010年1月,法国颁布了《金融法案》,对金融监管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建立以中央银行为核心,包括审慎监管局、金融市场监管局在内的管理框架,以保证全面的防范金融系统性风险。金融当局合并了银行监管部门和保险监管部门,将其职能赋予了新设立的审慎监管局,其主要负责维护金融稳定和保护消费者的权益,并对银行业和保险业进行监管。审慎监管局与中央银行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委员会主席职务由法国中央银行副行长担任,中央银行对审慎监管局提供资源、员工、信息、金融和经济分析等各方面的支持。同时规定审慎监管局没有独立的法人资格,由中央银行代表其签署所有法律文件,并为其履行相关职能提供帮助。通过这种密切的联系与合作来预测和识别系统性风险,中央银行的系统性风险监管优势得以有效发挥。

通过对后危机时代美、欧、英、法金融监管改革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各国均将宏观审慎监管均赋权于中央银行(见表1所示),呈现出宏观审慎分析与政策以中央银行为主,微观审慎监管从属于宏观审慎监管的发展态势。显然,构建宏观审慎监管制度,加强中央银行的监管权限,已成为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金融监管改革的主流趋势。这也在实践角度证明了中央银行在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中的重要作用。

四、对我国央行宏观审慎监管中有效调控能力的实证检验

一国央行在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中是否能够发挥核心作用,还取决于其调控效率的高低。本文将通过对我国央行货币政策麦克洛姆规则的检验,间接讨论其在宏观审慎监管中是否具有有效调控的能力。麦克洛姆规则要求依据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的情况通过调节货币增长率来维持经济的平稳运行。针对我国货币政策制定的现状,麦克洛姆规则更能贴近我国的实际情况。我们选取了1992—2011年GDP增长率,通货膨胀率,M1增长率的季度数据进行相关检验(数据来源于中经网数据库)。

1.模型设定

本文使用基于事后数据的时变参数模型对前瞻性麦克洛姆规则进行实证检验。在模型中,引入被解释变量的滞后项来刻画货币供给的平滑性,使用GDP增长缺口和通货膨胀率的条件期望作为解释变量。模型中的参数时变化的状态空间模型可以用来观察不同时期中央银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的不同偏好,进而更好地利用宏观历史数据对货币政策制定的效果进行回顾。对于前瞻性的货币规则,由于期望数据不可获得,这里使用事后的数据作为当期的预期数据,为了解决由此产生的解释变量的内生性问题,本文选取相关变量的滞后项作为工具变量对方差进行分解即进行两阶段估计[14]。

前瞻性货币规则:

目标货币供给增长速度:

时变系数的非线性麦克洛姆规则:

其中,我们使用X-11法来处理数据的季节效应,使用HP滤波得出潜在GDP增长率,进而得到产出缺口。另外,由于模型是基于事后数据对前瞻性麦克洛姆规则进行实证检验,针对可能产生的内生性问题本文选择通货膨胀率、产出缺口、货币供给增长速度的四阶滞后项作为工具变量,采用Heckman两步法进行估计,同时利用Kalman滤波对模型中的时变系数进行估计,对于平滑系数的非线性设定将对其进行Tayor展开近似。

2.结果分析

运用以上的数据与模型,利用MATLAB程序,得出以下结论。图1反映的是过去近二十年间我国的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的反应程度,即模型中由Kalman滤波估计的时变系数β 。从图1中可以看出,我国货币政策对通胀的反应程度多属于逆周期,即对通货膨胀对经济产生的负面作用较为敏感。特别是在横坐标所对应的20—30这个区间,是我国20世纪90年代末面临着严重的通货膨胀的时期,央行采取的是逆周期性的货币政策,即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来抑制通货膨胀;60—70的这个区间是2008年末全球金融危机时期,在这个时期为避免经济出现进一步的萧条,央行采取的也是逆周期的货币政策,即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通过对该图的分析,可以发现央行在关键时期所采取的政策都比较及时,特别是近些年来对通胀的逆周期反应越来越明显,说明中央银行对通货膨胀的治理也日趋有效。

图2反映的是过去近20年间我国的货币政策对产出缺口的反应程度,即模型中由Kalman滤波估计的时变系数β 。从图2中可以看出,

我国货币政策对产出的反应程度多属于顺周期,说明刺激经济增长一直我国经济政策制定的首要目标。但是,其中比较特别的是在横坐标所对应的20—30这个区间,即20世纪90年代末的时期我国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现象,当时我国采取的是逆经济周期的货币政策,即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来抑制通货膨胀,不惜以放缓经济增长作为代价。另外,在60—70的这个区间,受2008年末全球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我国经济增长开始放缓,为刺激经济复苏,我国采取的是逆周期的货币政策,即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求促进经济增长水平能更快得到恢复。

通过对图1和图2的分析可以发现,我国央行在应对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动方面反应灵敏,能够在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寻求较好的平衡点,在控制危机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可以为宏观审慎监管提供必要的支撑。自2008年以后,我国运用逆周期政策的手段也越来越成熟,这与宏观审慎监管通过逆周期的政策来缓解金融体系顺周期性问题的方法是一致的,这也充分证实了有效的货币政策是宏观审慎监管的良好补充这一论断。通过上述检验,可以证明我国中央银行具有维护金融稳定的能力,可以在宏观审慎监管中发挥核心作用。

五、对策建议

鉴于中央银行在宏观审慎监管中的重要作用,我国的金融监管改革也应适当吸收西方金融监管改革的经验,加强宏观审慎监管,促进货币政策、金融稳定与金融监管的统一协调。但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国情与经济环境,因此我国的金融监管改革必须针对我国金融体系的特有问题来进行,不宜直接照搬。另外,中央银行在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下发挥作用仍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货币政策与监管政策的协调问题。有效的货币政策是宏观审慎监管的必要补充,但受限于信息不对称以及政策行动的滞后性,阶段性货币政策的实施通常会加剧经济不平衡甚至导致金融危机。因此,宏观审慎监管客观上需要有以稳定经济和防范危机为目标的货币政策配合,所以货币政策当局与金融监管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不可或缺。

第二,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的密切配合。微观审慎监管是宏观审慎监管实施的支撑,中央银行应根据宏观审慎监管的需要,加强和负责微观审慎监管的专业监管机构之间的合作,建立一个有效的监管协作和信息共享机制。

第三,金融稳定与金融发展问题的协调。金融稳定与金融发展之间存在着一个平衡点,若一国处于金融不稳定阶段,则其金融发展就会遇到阻碍,若一国金融环境过于稳定,则又说明该国的金融监管环境过于的严格,同样也会一定程度地抑制一国的金融发展。因此,若想在金融稳定与金融发展之间找到一个最佳平衡点,则需要宏观审慎监管部门与财政部、发改委等国家宏观调控部门建立有效地协调和沟通机制。

目前,我国的金融监管格局为“一行三会”的监管模式,同时国家的财政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在宏观审慎监管方面,中央银行与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都在行使宏观审慎监管的权力,并没有一个清晰明确的界定。结合我国当前的金融监管环境,与设立专门的宏观审慎监管部门来协调央行、监管部门、财政部之间的合作关系相比,确立中央银行在宏观审慎监管中的主体地位更加有益。首先,中央银行在我国金融体系内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在协调各部门合作方面会更加的有力度、有效率;其次,中央银行拥有比较全面的国家宏观数据资源,这促使其在检测识别和检测系统性风险方面具有绝对优势;最后,与设立专门的宏观审慎监管机构相比,由中央银行来主导宏观审慎监管可以节约部门设置的成本,缩短了部门协调的链条,能够达到效率与成本兼顾的最优状态。总之,综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以及国际金融监管的发展趋势,应当构建以中央银行为管理核心的宏观审慎监管体系,在中央银行的主导下,建立微观审慎和宏观审慎的协调机制,扩大金融监管范围,达到金融稳定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周小川.金融政策对金融危机的影响——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形成背景、内在逻辑和主要内容[J].金融研究,2011,(1):1-14.

[2]黄婷婷.宏观审慎管理操作框架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6.

[3]严丽丹.英国宣布扩大央行监管职能[N].金融时报,2010-06-18.

[4]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分析小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99.

[5]杨明.宏观审慎政策:亚洲视角[DB/OL].http:///News/20101222,2012.1.8.

[6]河合正弘,迈克尔·波默里诺,胡妍斌,邢予青,王辰.防范金融危机:宏观审慎监管与最低国际标准[J].新金融,2010,(4):4-11.

[7]刘胜会.基于通胀和稳定的多目标宏观审慎政策框架[J].金融与经济,2011,(8):11-17.

[8]李妍.宏观审慎监管与金融稳定[J].金融研究,2009,(8):52-60.

[9]张晓慧.从中央银行政策框架的演变看构建宏观审慎性政策体系[J].中国金融,2010,(23):13-16.

[10]尹继志.中央银行在宏观审慎监管体系中的地位与权限[J].财经科学,2011,(1):1-9.

[11]胡建生,吴清,周长富,陆彩兰.后危机时代构建宏观审慎监管的思考[J].商业研究,2011,(10):111-117.

[12]Blanchard,O.Rethinking Macroeconomic Policy[R].IMF Working Paper,2010.

[13]Goodhart,C.The Changing Role of Central Banks[R].Financial Markets Group,2010.

[14]Kim,C.J.,Nelson,C.R.Estimation of a Forward-Looking Monetary Policy Rule: A Time-Varying Parameter Model Using Export Data[J].The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2006,53(8):1949-1966.

上一篇:有原则地参与国际规则制定 下一篇:产权保护与公允价值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