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观意愿者

时间:2022-08-19 06:32:09

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观意愿者

新课标指导之下,许多老师着眼于构建多维度的开放性课堂,给学生探索,让学生交流。仿佛没教师多少事,课前无需预设太多,课上跟着学生随机应变即可。这是新课程改革浪潮中的理解偏差。如何激发学生的求知愿望,引导他们把学习作为自身生存的第一需要;怎样为学生的主动探究铺好道路,引导他们在获取知识的前提下发展能力。这些工作的落实需要师生双效合一:在教师的精心辅佐之下,师生、生生互助,学生学会探索、懂得交流,才能真正成为学习主观愿者

一、扎根:立足知识基础,调动学习热情

在起始教学中,教师必须着重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基础知识状况。尤其是在讲解新知识时,要严格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点,照顾到学生认知水平的个性差异,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同时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借助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诱发他们数学思维的兴奋,也就能最大限度地预防学生思维障碍的产生,提高其思维能力。

二、抽枝:着眼自主探索,发挥学习能力

生成是一种思想,更是一种过程、一种结果。由于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个体间存在明显差异。依循课堂生成根基之个体差异,着眼学生的自主探索,呈现个体差异而生成的缤纷资源,归还学生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数学活动,发挥他们的主观学习能动性。

例如,学习“11~20各数的认识”,教师出示一道题:“桌上有20根零散的小棒,有2个整捆的。请你从中迅速数出15根小棒。”

生1:拿出1整捆,再数5根,合起来就是15根;

生2:拿出2整捆,从里面拿走5根,剩下的就是15根小棒了;

生3:先从散的中数出10根,捆成一捆,再拿出5根,就是15根;

生4:5根一堆,摆了这样的3堆;

……

第一种顺向思维:15根小棒就是1个十和5个一,所以拿了1整捆和5单根。这种方法体现了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学生掌握了11~20各数的组成;

第二种逆向思维:15根小棒就是2个十减去5个一,所以从2整捆中去掉5个一根就是15根。这种方法说明学生的思维是深刻的,没有形成思维定式;

第三种:先把10单根捆成一捆,说明学生对数的组成“10个一就是1个十,几个一就是几”和“计数单位、计算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非常清晰,基础知识比较扎实;

第四种:活用刚学过的连加巧妙解难,而且学生知道3个相同加数5的和是15。教师可以渗透“5是相同加数,求3个相同加数的和”,为学习乘法意义和乘法口诀做好准备。

这些方法展示了个体不同的知识建构过程。通过学生自主探索与展示,呈现不同思维的差异性,促进生生之间的思想共融,促使他们不断修正自己的想法,接纳和认同别人的想法,从而优化自己的认知结构。

三、长叶:反刍他人观点,提高学习意识

意识是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对自身行为的选择。它既不是对基础知识的具体应用,也不是对应用能力的评价,在数学课堂中,意识是指学生在面对数学问题时该做什么及怎么做的问题,至于做得好坏,属技能范畴。有时一些技能不是学生不懂,而是茫然于按什么样的逻辑去推理。

因此,数学教学中,在强调基础知识的准确性、规范性、熟练程度的同时,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关注他人观点,以强大的学习意识带动四基均衡发展。例如,课堂总结时,引导学生回味老师是怎样提出问题,怎么分析问题,又是如何解决问题的;复习课时,引导他们关注老师的比较表怎样设计,又是怎么把知识整理成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的。至于上课时学生的回答,有的论证头头是道,有的回答非常简捷,有的解题非常高明,有的反驳非常有力……这些思维的精彩之作,也不容放过,要认真回味一下,从中攫取思维火花。

在数学教学中只有加强数学意识的教学,如,“因果转化意识”“类比转化意识”等的教学,才能使学生面对数学问题得心应手、从容作答。所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意识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四、修剪:对接生活经验,催发知识改造与重组

冯・诺依曼说:“尽管数学的系谱悠久而又朦胧,但是数学思想是起源于经验的。”(转自郑毓信《数学教育哲学》)“动态数学观”要求我们把数学看成人类的一种活动,是一种充满情感、富有思考的经历体验和探索活动。捕捉关于数学的原始、初步生活原型,调动学生丰富的生活背景,对接生活经验,挖掘知识的内涵与外延,从而实现机动改造与重组知识,逐步建构完善的知识体系。

例:师:两位妈妈和两位女儿一起去看电影,可是她们只买了3张票。这是为什么?

生1:一个是婴儿,不用买票。

生2:她们是外婆、妈妈和女儿。

师:这里,谁的身份最特殊?为什么?

生:妈妈,因为妈妈既是外婆的女儿,同时又是女儿的妈妈。

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类似这样的数学问题。

一般认为:“集合”是很难理解的东西,平常学生极少有认知的机会,缺乏这方面的经验。其实不然,学生身边不乏这种现象的存在:奶奶既是叔叔家的成员,也是自己家的成员;如果自己既参加了绘画兴趣班,又参加了小提琴兴趣班,并不代表两个自己……本案例教师有意识地利用学生已有的“妈妈既是外婆的女儿,又是女儿的妈妈”这一生活经验,找准他们学习认知的停靠点,调动学生“集合”这一抽象数学概念独特的知识经验和生活体验,促进学生对“集合”内涵与外延的深刻探讨,巧妙地催发了学生自发地、有条理地(将新内容经由改造与重组纳入知识结构,实现有效、成功)学习。

教育,是慢的艺术!如若憧憬学生愿学习、会学习,作为教师,我们要拿出耐心和恒心,“倾尽所有”地引导好、配合好学生,而非“淡看花开”的旁观者。

上一篇:音乐元素在绘本阅读中的巧妙运用 下一篇:对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尝试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