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思考 激趣质疑

时间:2022-08-18 04:23:35

启发思考 激趣质疑

怀疑是探索的动力,是解决已知和未知之间的矛盾的关键,是创新的前提,质疑是学生深入思考探究的一种积极表现。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和善于质疑,培养他们同中见异,异中见同的能力。教学实际中应注意对启思激疑教学进行探讨。

一、从情感入手,营造宽松、活跃的质疑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实践证明,良好和谐的课堂气氛能激活学生的脑细胞,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开发他们的思维的潜能,更好的地促进他们接受新知识。师生交往包括信息的传递,情感的交流,物品的交换等,在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是情感的交流,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主要在教师,这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导作用的具体表现。

二、教学中关注开发训练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学生往往把教师和教材看作是知识的权威,“老师说的”、“书上写的”成了他们的真理。批判性思维就是不相信权威,敢于在既定理论、观点方面进行质疑,突破常规定型模式,超越传统理论框架,把思路指向新的角度、新的领域。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需要在教学中锻炼学生的各种思维,关键在于排除学生思维定势的干扰,引导学生变换角度去思考问题。如教学《桂林山水》时,在熟读课文的前提下,学生深刻感悟课文第二、三自然段“总——分”的结构特点,知道分述部分又紧紧围绕漓江水和桂林山的特点展开描述。学生在读中自然感悟到两段文章结构上的相似之处,但有学生提出“课题是‘桂林山水’,理应先写山,再写水,但文中恰恰相反。是不是像这种‘分述’部分的前后顺序可以调换?”作为老师应引导学生挑战“权威”,让他们反思作品中的人物、结构、语言、思想、情感,从而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形成自己具有个性的解读。这时,我引导学生读书、思考、讨论,得出结论:《桂林山水》开头写到:“我们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来观赏桂林的山水”,所以“分述”自然先写水,再写山。在生疑、释疑的矛盾中,学生的质疑能力不断加强。

三、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创新精神的摇篮”。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强烈的问题意识,作为思维的动力,促使人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至进行新的发现——创新。青少年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就是问题意识的种子。作为教师,应鼓动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动学生求新求异,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不讥讽、不嘲弄,挖掘其可贵之处,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培养学生建立问题意识创造一个好的环境。

四、掌握教材,处理质疑与释疑的关系

“疑难”对学生来说是暂时还不可能甚至是完全没有能力排除的。“有疑难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才是长进”。学生发现,排出了问题,怎样解决呢?这是教学中必须解决的问题,质疑是手段,释疑才是目的。因为如果对学生的质疑置之不理,将压抑学生的积极性,释疑的方法不妥,也将影响质疑问难的作用。因此教师只有在备课中,进一步加深对大纲、教材的理解和掌握,才能正确引导学生质疑问难,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要学会把问题交给学生去讨论,教师起组织引导作用,得出正确结论必然会产生更深刻的效果。如《落花生》一文的教学,先请同学们根据父亲的话提几个问题,通过教师的引导分别提出了几个问题:1、父亲的话是什么意思?2、父亲将花生与桃子、石榴和苹果相比,在哪一点上赞美了花生?说明了什么品格?3、父亲的话是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再引导学生带着这三个问题读重点部分,读完发挥小组协作精神,让学生自由讨论,尝试解答,最终解答问题。这样通过营造民主和谐的质疑氛围,从而激发了学生质疑问难的兴趣。

除了上述方法外,质疑的方法还很多。这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读中思,思中疑、疑中议,让学生的质疑逐步由“多而杂”变为“少而精”。只有引导得法,学生就能有所发现,逐渐学会质疑。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用好教材,抓住时机,善于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和善于质疑,培养他们同中见异的能力。总之、科技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需要最大限度地开发人的创造潜能。小学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引导学生善问,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自发求知,努力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上一篇:巧用vlookup函数实现考号编排 下一篇:小学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