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运动对心理健康影响浅析

时间:2022-08-18 02:26:51

武术运动对心理健康影响浅析

摘要:本文以心理健康的基本要素作为衡量标准,揭示武术运动作为体育锻炼的特殊表现形式,其不仅具有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同时也是一种对心理保健措施起到积极作用的传统体育项目。实践证明,经常参与武术锻炼的人,能有效地调节自身的情绪、培养其坚强的意志及促进习武者个性和自我认识都具有良好的发展。

关键词:武术运动 心理健康

随着社会与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进步,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在不断地深化和提高,“无身体疾病即健康”的生物学健康观念已不再适合。

1989年, WHO(世界卫生组织)进一步提出健康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等要求,并明确指出躯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和前提,同时心理健康更是躯体健康的保证和动力。与此同时,我国国家教委也将过去的体育课程改为《体育与健康》,意在强调进行体育锻炼时,更应注重身心的全面发展。

20世纪60~70年代以来,大量的研究表明:长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对心理健康具有促进的作用,对身心疾病也具有特定的治疗效果。特别应指出的是, 某些国家在青少年心理、精神塑造方面,他们是通过有选择性的《体育与健康》教学课程,指导青少年进行在以自我塑造、自我修炼、自我完善人格的科学身体锻炼基础上,培养青少年逐渐养成乐观向上、坚强勇敢、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这便说明,体育锻炼不仅能促进身体的健康,同时对人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行为方式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而武术运动作为一种传统的体育锻炼方式,它本身所包含的文化不仅反映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博大精深的丰富内涵,更能使习武者在练习中逐渐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爱国主义精神观等方面的良好精神意识。

同时,武术运动特别强调形神统一、体用兼备和身心合一的科学练习方法,并注重对人的塑造,以“德”规范习武者的锻炼精神,对练习者的精神与道德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与规范作用。可以说武术作为一种增强人们文化与内涵的身体锻炼活动方式,已成为东方高层次人才在进行自我修行、自我锻炼时的一门重要必修课。

本文基于对武术运动的传统文化及其所特有的内在特征对促进和维护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内容,并通过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情绪和情感、意志、个性、自我认识等重要指标作为衡量标准,以此来证明武术运动对心理健康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以及促进的作用。

1 武术运动对情绪的影响

1.1情绪的概念及体育锻炼对情绪的调节作用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及人与人的需要关系的反映。情绪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积极情绪,另外一种是消极情绪。前者对人的身心健康十分有利,而后者则有损于人的身心健康。

人们或许都会有这样的体验,当遇到不愉快的事时,情绪会十分的低落,而这时如果去参加某项体育活动,而这项体育活动又是平时自己最喜欢的,那么情绪就会很快地高涨起来。这是因为在通过体育锻炼时,体育运动本身的趣味性带动了练习者的积极性,使练习者在进行锻炼时,缓解心理焦虑和紧张程度,体验体育运动的流畅性和运动高潮所带来的愉快性,加快积极情绪的释放,改善与抑制消极情绪的产生。这样的体育活动不仅能满足练习者的一些心理的需求,使练习者维持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同时也消减了因消极情绪带来的身体与精神方面的疾病。所以说体育锻炼对人的精神情绪有调节的作用。

1.2武术运动对情绪的调节作用

武术运动作为一种身体锻炼方式,对参与者的情绪调节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武术运动可以通过个人进行练习,例如,通过套路练习及表演能起到锻炼自我,稳定心境,张扬个性,享受成功愉悦等积极作用。就像武术套路的练习要求“动如波涛、静如岳”,动静结合,在静神的同时又必须动形,形与神俱,形神兼备,即人的形体与精神心理结合在一起,使习武者能自主地调节自身的情绪,体会武术锻炼带来的乐趣。

其中太极拳更是通过内动到外动,由内及外,以外引内,最后达到内外、表里一致,并“以练内为主”,兼具外动,从而达到身与神统一的练习要求指导着习武者进行系统规范的锻炼。同时太极拳还主张“心静意诚,术德并修”,通过养浩然正气,提高精神修养,最后达到“身心合一”锻炼境界。这些均说明太极拳作为武术运动的一个分支,其主要是通过对内在心、性、意的培养和锻炼,从而达到调节和改善习武者情绪状态和精神健康的一种武术运动的锻炼形式。

武术运动同时也可以通过多人集体演练,整齐划一的配合练习方式,在配合中使习武者探讨与学会与人和谐相处地合作,并抑制自己不良情绪的产生及学会包容他人等良好的道德意志品质。

因此,科学合理地武术锻炼能使习武者的紧张、愤怒、疲劳、抑郁、慌乱等消极情绪显著降低,积极情绪显著升高,并且,随着武术健身锻炼继续开展和进行,其疲劳、愤怒、抑郁和慌乱的消极情绪继续下降,较锻炼前的情绪差异非常显著,而同时其正视情感、正视体验等人生价值取向态度也均会显著升高。这也便说明长期的武术运动能够使参与者的心境向积极的方向转变,有助于调节参与者的精神面貌和提升心理的健康,对习武者的情绪调节和调动积极情绪均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2 武术运动对意志的影响

2.1意志的特点及武术运动对习武者意志的要求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克服困难、支配行动,以实现目的的稳定心理过程,是完成任务的重要心理保证。具有目的性、自觉性和果断性、坚韧性等特点。

我国武术素来强调培养精神意志和胆略气魄,明代戚继光说:“临阵若无胆向前,空自眼明手便”。拳谚说:“心力不坚,则无劲健”。而《少林拳术秘诀》一书则认为:拳术“以气功为始终之则,神功为造诣之精,究其极致所归,终以超脱于生死恐怖之域,而后大敌当前,枪戟在后,心不为之动摇,其气始可以壮往”;也有谚语“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等等。这些均说明了意志在武术运动中所起的重要性,从这些便也可看出,我国传统武术中,有关意志心理训练内容是十分注重与丰富的。

在武术运动中,散打练习其主要目的不是战胜对手, 而是战胜自我内心的恐惧,临危不惧,临战不退。散打是两人直接对抗的项目,勇敢、顽强是散打运动员必须具备的意志品质。同时散打也是锻炼习武者果断的一种心理品质,比如在散打比赛中,双方运动员都处在不断的变化中,对手防守的空隙稍纵即逝,能否抓住这一时机,体现了运动员意志品质的果断性,优柔寡断的运动员会坐失良机,丢掉得分机会,导致比赛失败。同时镇定,也是散打运动员必须具备的另一个意志品质。在比赛中,运动员受到重创或比分落后是经常的事,如果因此而乱了阵脚,是不可能取得比赛胜利的。只有镇定自若,处变不惊,变被动为主动,才能取得比赛的胜利。这便是武术中对习武者精神意志的一种要求与锻炼。

2.2武术运动能培养习武者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

武术运动要求习武者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而且还需要常年不懈、持之以恒。所谓“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三九原指的是节气,既是冬至,冬至天气最为寒冷,这个时候练功,对修行和毅力都是一种考验。而三伏,则是最热的气节,即夏至,夏至是阳气的极点,天气最为酷热,此时练功,也是对习武者意志的一种磨练。所以,民间有“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说法,说的便是在艰苦环境中才能锻炼人们的意志力,并培养习武者勤学苦练,立志成材的坚韧毅力。武术锻炼的坚持对习武者坚强的意志和敢于面对困难、正视困难、战胜困难的自信心和决心也都起到了有效的促进作用

同时对于武术运动来说,无论是练习还是比赛,都要求练习者要有明确的目的和战胜运动中可能出现一切困难的勇气。另外,武术运动还要求习武者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中迅速选择应变措施、判断力和遵守规则为集体克服个人欲望的自制力等等方面的良好素质要求。因此,武术运动对于磨练人的意志品质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3 武术运动对个性的影响

3.1个性的概念及武术文化对性格的影响

个性是指具有一定倾向性和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合,亦指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它包括个性倾向的需要、动机、兴趣、理念和信念。也包括反应个性心理特征的能力、气质与性格。

人的个性一方面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主要受诸多因素的制约。而一个人的性格形成则主要受两大因素的影响,即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

其中主观因素的形成受到一定文化理念和价值取向的直接影响。文化是构成人成长的重要参数,狭义的文化主要指人类的意识形态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设施;广义的文化则指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合。

武术文化正是在对影响人们的主观因素这一环节上的广义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武术文化伴随着武术的发展和强大而为广大武术爱好者所关注。因此,武术文化潜移默化地对习武者的精神和生活加以影响。武术运动也不仅仅反映了整个社会的文化,同时,也是习武者通过武术文化对社会的反馈使社会产生了变化。而这种社会反馈的不同,则正是由于个人性格与思想的不同而显得有所差异。这也便是,武术运动的文化对人的性格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3.2武德对习武者个性的影响

武术中武德对习武者个性的影响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武术运动中渗透强烈的人文色彩,武术中以德为先,习武者必须具备良好的武德。《昆吾剑箴言》中记载:“人品不端者不传,不忠不孝者不传,人而无恒者不传,不知珍重者不传,文武不就者不传,借此生财者不传,俗气入骨者不传。”这些不仅说明习武者在习武前必须严肃端正自己的习武动机,同时授武者也应具备有高尚的道德品质。

习武者在习武之前更应明白习武的宗旨,如许多谚语中对习武者的习武宗旨有:“济危扶倾、忍辱度世”、“主持正义,以武会友,以诚待人”、“以武强身,以武明德”等等。这些都是武术前辈对武术习武动机的正确诠释,同时也是激励历代武术爱好者形成正确价值取向的箴言。因此,在对武术运动的具体学习中,授武者都会将武德的教育放在第一位,在学习中不断输入正确的武术观,使许多年轻气盛的练习者懂得了正确的为人之道,并在他们潜意识中使之形成对美好品德与良好个性的追求。

3.3武术运动观赏价值对习武者个性的影响

武术运动也具有很好的观赏价值,无论是赛场上两人斗智斗勇的对抗性搏斗,还是精彩的套路练习,都会引人入胜,给人以美的享受。实践也证明,武术这一运动特点使经常从事武术锻炼的青少年,具有活跃和外向的个性特征,他们兴趣范围较广,工作学习效率高,社会动机较为强烈,在团体中的地位较高,受人尊重。他们中性格抑郁的较少,有自卑感的也较少少、而情绪稳定、积极进取等性格特征的比较多。这也更加说明参加武术锻炼不仅有助于青少年的需要、兴趣和动机的完善。更是有助于青少年养成良好的性格特征以及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信念的坚定。

4 武术运动对自我认识与自我教育、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影响

4.1武术运动对自我认识与自我教育的影响

武术运动有助于树立人正确的自我认识观,即能客观地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因为武术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技与竞心性的活动,自己的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在进行武术锻炼中都会明显地表现出来。因此,能使习武者对自己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同时,在竞赛中也能提高习武者的自信心和抱负水平,从而正确地认识自己的人生价值与社会价值取向。

武术运动的锻炼也有助于习武者进行自我的教育。在武术运动的练习中容易暴露自己的缺点和发现自己的优点,通过暴露缺点与发现优点,有助于习武者能正确地、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对自己的潜能和长处发扬光大,同时对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努力地改正与克服,使其能正确地对待成功与失败,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的良好意志品质特征。

4.2武术运动对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影响

武术运动也有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该具有宽容、热情、友爱、合群等品质,能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由于武术运动的集体性和公开性,在练习中能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融洽关系,团结协作,有助于加强心理的健康。因为武术运动以群体的形式进行身体练习时,习武者之间的相互接触合作,有利于调整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复杂关系,同时在群体教学和练习过程中,习武者为了学习和掌握运动技术和技能,完成规定的身体练习,他不仅要努力学会动作技术,而且更需要其他人的友爱与关心、支持与协作、尊重和信赖、理解与帮助。因此,在武术运动中,习武者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在掌握了动作技术基础上,便同时也磨练了意志,锻炼了自己,克服了困难,也了解了他人,从而获得心理和身体上的双丰收。

5 结束语

综上所诉,武术作为蕴含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的聪明与才智的传统体育项目,其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同时武术萌生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断粘附和涵摄,逐渐形成了以儒、道、墨、等思想为内核的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体育项目。其这一特点便是其他体育项目远远无法比拟的。

同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武术不仅反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审美观念、心态模式、价值取向等;其“心理价值层”更是武术这一传统运动内层最深层的文化结构层,因为它体现了习武者在长期习武过程中形成的心理习惯与定势,引导习武者正确的人生观与道德观,为习武者个性的良好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武术的实践性、紧张性、竞争性、公开性、对抗性、协同性和集体性等特点也对习武者的心理发展起到了特殊的作用。在当代社会的影响下,武术本着自身特有的功能,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使习武者的心理沿着一定的方向、以一定得速度、朝着某种良好的水平发展。它能够通过多种多样的身体活动满足习武者的心理需要,促进习武者运动能力的提高,调节情绪,陶冶情操,磨练意志,培养习武者合作、竞争的精神,并完善他们的个性。更直接的是参与武术锻炼能够调节习武者自身的情绪,端正习武者的人生道德价值取向,增强社会实践适应能力,为今后的社会多做贡献!

参考文献:

[1]虞重干.专项训练――武术运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6.

[2]郑薇娜.论武术文化对人形成良好个性的影响.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6,(4).

[3]杨永强.论武术对心理的影响.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7,(5).

[4]杨文轩,杨霆.体育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

[5]马启伟.体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2.

上一篇:中国“异化”现象浅思 下一篇:多措并举,力促职教师资本科生学风建设的实践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