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不同治疗方式的疗效比较

时间:2022-08-18 12:15:41

[摘要] 目的 探讨研究使用不同的治疗方式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 方法 将符合标准的68例76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成观察组(40眼)和对照组(36眼),观察组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房角分离术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治疗。 结果 观察组在治疗后眼压及眼房角开放程度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 < 0.05);观察组的中央前房深显著性高于对照组(P < 0.05);观察组在治疗完成后睫状体脉络膜脱离和前房炎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 结论 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临床疗效好,且并发症相对较少,值得临床进行推广,并进一步深入研究。

[关键词] 青光眼;白内障;不同治疗方式疗效比较

[中图分类号] R77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15-0048-03

白内障合并闭角型青光眼在临床上属于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近年来研究发现,白内障和青光眼两种疾病均有较高的致盲率,在临床的治疗过程中,患者处于白内障的膨胀期或过熟期往往会继发青光眼,而对青光眼的治疗又会加重患者白内障的病情,因此采用单纯的治疗方法很难达到理想的疗效[1]。目前,治疗白内障合并闭角型青光眼的手术方案较多,由于各种方案均有各自优缺点,给手术方案的选择造成了一定的困扰[2]。本研究对比了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房角分离术和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 2007年 1 月~2011年 1 月收治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68例76眼,其中男 35 例40眼,女 33例36眼;年龄 51~72岁,平均(56.2±4.3)岁。所有患者经过确诊均患有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并且伴有不同程度的视力下降。所有患者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皮质膨胀和晶状体浑浊。根据LOCSII白内障分级的标准,所有患者中核硬度Ⅱ级15例,核硬度Ⅲ级48例,核硬度Ⅳ级13例。根据患者入院顺序,将68例76眼患者分成两组,观察组40眼,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房角分离术进行治疗;对照组36眼,采用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治疗。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临床症状、等基本资料方面经统计学比较无显著差异(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观察组 在手术开始前1 h使用复方托品酰胺滴眼液对患眼进行散瞳处理。手术开始前,使用倍诺喜(0.4%奥布卡因)滴眼液进行表面麻醉,待患者麻醉后,于颞侧隧道式透明角膜切口,切口长度3~4 cm,完成后,使用前房穿刺刀在角膜缘开一辅助切口。在前房内注入黏弹剂,使用破囊针进行连续的环形撕囊,直径约为0.5 cm,然后在截囊口及皮质内注射平衡液,进行水分离和水分层。使用超声乳化仪,核碎方法为原位法对患者进行晶状体核乳化。清除晶状体皮质,注入黏弹剂,于囊袋内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吸出黏弹剂。待手术结束后,仔细检查切口,若切口有漏水的情况发生,需对切口进行缝合。

1.2.2 对照组 所有患者在手术前均给予药物对其眼压进行控制,在手术开始前1 h使用复方托品酰胺滴眼液对患眼进行散瞳处理。手术开始前,使用倍诺喜(0.4%奥布卡因)滴眼液进行表面麻醉。手术时,首先放出患眼房水,然后注入黏弹剂,于囊袋内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缩瞳后切除小梁,最后对虹膜进行复位。

1.3 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均记录手术前眼压、中央前房深,以及手术后眼压、中央前房深,通过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各自特点。在手术完成之后,记录两组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对两种治疗方法的术后不良反应情况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首先进行正态分布以及Bartlett方差齐性检验,在确认数据符合正态分布以及方差齐性后,采用SPSS13.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资料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手术前视力、眼压、中央前房深、眼房角开放程度比较

见表1。经过正态分布以及Bartlett方差齐性检验后,确认所有数据均符合正态分布和方差齐性。两组患者在手术治疗前,在视力、眼压、中央前房深以及眼房角开放程度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 > 0.05),具有可比性。

2.2两组患者手术后视力、眼压、中央前房深、眼房角开放程度比较

见表2。在手术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眼压和眼房角开放程度分别为(15.6±2.46)mm Hg与(69.7±8.45)°,显著小于对照组的(18.7±3.28)mm Hg与(81.2±9.11)°(P < 0.05);观察组患者的中央前房深为(3.24±0.13)mm,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07±0.18)mm(P < 0.05);两组患者在视力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 > 0.05)。

2.3 两组患者在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

见表3。两组患者主要出现的并发症为角膜内皮水肿、人工晶状体偏位、睫状体脉络膜脱离以及前房炎症。见表3。观察组的睫状体脉络膜脱离和前房炎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两组患者在角膜内皮水肿以及人工晶状体偏位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 > 0.05)。

3 讨论

白内障合并闭角型青光眼是临床上的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相关研究表明,白内障和青光眼两种疾病均有比较高的致盲率,在临床的治疗过程中,患有白内障的患者会继发形成青光眼,而对于青光眼的治疗又会加重白内障的病情,所以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不能采用单纯的方法进行治疗[3]。目前,治疗白内障合并闭角型青光眼的手术方案较多,由于各种方案均有其各自优缺点,这就给手术方案的选择造成了一定的困扰。近年来,在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时越来越倾向于采用联合手术的方法[4]。在手术开始之前,必须详细了解患者角膜散光的情况,因为在术后影响患者视力恢复的主要原因即为患者角膜散光的情况,所以,在术后评价患者角膜散光情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5]。有相关文献报道,患者在术后出现角膜散光的主要原因是术后患者的角膜形态发生了改变,而这种改变与手术切口等很多手术因素是相关的,所以必须严格按照规定完成手术,保证术后患者的视力恢复[6]。采用联合手术的方法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手术成功的关键在于手术操作的准确和熟练程度,所以在手术过程中必须时刻注意保护角膜内皮。

在本次实验中,在手术治疗之后,观察组患者的眼压和眼房角开放程度分别为(15.6±2.46)mm Hg与(69.7±8.45)°,显著性小于对照组的(18.7±3.28)mm Hg与(81.2±9.11)°(P < 0.05);观察组患者的中央前房深为(3.24±0.13)mm,显著性高于对照组的(3.07±0.18)mm(P < 0.05);两组患者在视力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 > 0.05)。两组患者主要出现的并发症为角膜内皮水肿、人工晶状体偏位、睫状体脉络膜脱离以及前房炎症。本次实验中观察组的睫状体脉络膜脱离和前房炎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两组患者在角膜内皮水肿以及人工晶状体偏位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 > 0.05)。

目前,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房角分离术被认为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一种很好的方法,但是该手术方法还存在一些缺陷,该手术对于手术操作者的要求比较高,只有熟练的操作者才能获得较好的手术效果[7],同时,该手术对医院的医疗条件有要求,部分基层医院则难以开展该手术[8],另外,该手术对患者的经济条件要求较高,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开展。

[参考文献]

[1] 方腾,李秋明,舒华娥,等. 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术治疗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J]. 临床眼科杂志,2010,18(5):413-415.

[2] Choi DY,Kim JG,Song BJ. Surgical management of crystalline lens dislocation into the anterior chamber with corneal touch and secondary glaucoma[J]. Journal of Cataract and Refractive Surgery,2004(3):758.

[3] Lam D S,Tham CC,Lai JS,et al. Current approaches to the management of acute primary angle closure[J]. Curr OpinOphthalmol,2007, 18(3):146-151.

[4] 丁晓艳. 联合手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的临床观察[J]. 临床眼科杂志,2009,17(3):232-233.

[5] 葛坚,郭彦,刘奕志,等.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初步临床观察[J]. 中华眼科杂志,2008,37(12):355-356.

[6] Greve EL. Primary angle closure glaucoma:extracapsular cataract extraction or filteing procedure[J]. Int Ophthalmol,2008,12(8):157-162.

[7] 高婧,黄旭东,姜雅琴. 白内障术后角膜散光的相关因素[J]. 滨州医学院学报,2010,33(4):290-293.

[8] 张磊,贝明珍,曹晓滨. 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摘出术后角膜散光变化的研究[J]. 国际眼科杂志,2010,10(12):2363-2364.

(收稿日期:2012-08-27)

上一篇:糖尿病性骨质疏松发生情况和影响因素分析 下一篇:铁路站区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微生物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