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性骨质疏松发生情况和影响因素分析

时间:2022-05-28 06:37:35

糖尿病性骨质疏松发生情况和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 目的 探究并分析糖尿病性骨质疏松发生情况和影响因素。 方法 制定自编问卷来收集我院内科2010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300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有无合并骨质疏松症将患者分为A组和B组,运用SPSS19.0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以找出糖尿病性骨质疏松发生影响因素。 结果 年龄大、体重指数高、血糖控制差、合并糖尿病肾病和既往脆性骨折史是糖尿病性骨质疏松发生的危险因素,而充分了解骨质疏松症相关知识是糖尿病性骨质疏松发生的保护因素。 结论 糖尿病性骨质疏松发生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我们应该采取针对性的预防干预措施来降低糖尿病性骨质疏松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 糖尿病;骨质疏松症;影响因素;横断面调查

[中图分类号] R580;R587.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15-0046-02

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可能与患者高血糖、胰岛素水平、激素水平和相关细胞因子等异常有关[1,2]。骨质疏松症的出现无疑严重影响患者正常学习和工作。为此,探讨糖尿病性骨质疏松发生情况和影响因素意义重大。但迄今为止,关于糖尿病性骨质疏松发生情况和影响因素的研究报道所见甚少。本研究笔者采用自编问卷收集我院内科2010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300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内科2010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300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入组条件:①患者有糖尿病典型症状和体征;②患者无言语和交流障碍,能够很好地与医务人员进行交流和沟通;③患者愿意回答调查员收集资料涉及的问题;④患者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自愿参加本次研究;⑤本研究经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排除标准:①患者合并影响骨代谢的其他急性或者慢性疾病;②患者服用影响骨代谢药物;③患者为重型精神疾病,无法承担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其中,男157例,女143例;年龄35~87岁,平均(67.38±26.73)岁。

1.2 资料收集工具和内容

采用自编问卷(各项指标客观信度的Spearman相关系数均>0.67,P < 0.05。各项指标的精确信度Spearman相关系数均>0.83,P < 0.05。重测信度各指标Spearman相关系数在0.786~0.952之间,各指标P < 0.05。内在信度>0.86)收集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糖尿病患者。内容主要包括性别、年龄、职业、种族、生源地、婚姻状况、文化程度、患者本人吸烟、配偶吸烟、体重指数、每日运动量、糖尿病病程、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骨密度、骨强度、皮质激素应用、血糖控制水平、空腹胰岛素水平、空腹C肽水平、血清碱性磷酸酶水平、雌激素水平、胰岛素敏感性指数、对骨质疏松症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糖尿病肾病、脆性骨折史、骨折家族史等。

1.3 骨质疏松症评价判断[4]

采用美国GE公司Prodigy Advance型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患者进行检查,选择正位腰椎1~4椎体(L)和左侧股骨近端行骨密度(BMD)测定。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在考虑中国具体国情的情况下参考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标准,具体评价方法如下:骨量正常:骨密度≥(x-s);骨量减少:(x-2s)≤骨密度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比较以绝对值或构成比表示,糖尿病性骨质疏松发生影响因素则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α入=0.05,α出=0.10。

2 结果

2.1 糖尿病患者合并骨质疏松症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以患者合并骨质疏松症与否为因变量,以性别、年龄、职业、种族、生源地、婚姻状况、文化程度、患者本人吸烟、配偶吸烟、体重指数、每日运动量、糖尿病病程、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骨密度、骨强度、皮质激素应用、血糖控制水平、空腹胰岛素水平、空腹C肽水平、血清碱性磷酸酶水平、雌激素水平、胰岛素敏感性指数、对骨质疏松症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糖尿病肾病、脆性骨折史、骨折家族史等为自变量,赋值后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年龄大、体重指数高、糖化血红蛋白高、血糖控制差、合并糖尿病肾病、既往脆性骨折史、既往骨折家族史是糖尿病性骨质疏松发生的危险因素,而每日适量运动量和充分了解骨质疏松症相关知识是糖尿病性骨质疏松发生的保护因素,见表1。

2.2 糖尿病患者合并骨质疏松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以患者合并骨质疏松症与否为因变量,以表1的9个自变量为自变量赋值后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α入=0.05,α出=0.10,结果发现:年龄大、体重指数高、血糖控制差、合并糖尿病肾病和既往脆性骨折史是糖尿病性骨质疏松发生的危险因素,而充分了解骨质疏松症相关知识是糖尿病性骨质疏松发生的保护因素,见表2。

3 讨论

为能够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减少糖尿病性骨质疏松发生,本研究笔者查阅糖尿病性骨质疏松发生相关文献[3-8],制定自编问卷,并将其应用于收集我院内科2010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300例糖尿病患者,结果发现:年龄大、体重指数高、血糖控制差、合并糖尿病肾病和既往脆性骨折史是糖尿病性骨质疏松发生的危险因素,而充分了解骨质疏松症相关知识是糖尿病性骨质疏松发生的保护因素。考虑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年龄大的糖尿病患者由于身体各器官功能明显减退,患者骨骼中合成糖、蛋白质和Ⅱ型胶原明显减少,导致骨基质成熟和转换下降,骨形成和骨吸收不平衡,出现骨质疏松症;(2)患者体重指数高意味着体内脂肪细胞明显增加,脂肪细胞分泌的瘦素参与成骨细胞和骨量调节,出现骨质疏松症;(3)血糖控制差是糖尿病性骨质疏松发生的危险因素,主要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有关:①患者血糖控制欠佳时出现渗透性利尿,尿钙和尿磷排出明显增加,患者血钙浓度下降而刺激甲状旁腺分泌激素增加,溶骨作用增强,骨形成和骨吸收不平衡,导致患者出现骨质疏松症;②糖基化终末产物能够刺激细胞因子分泌,导致患者破骨细胞的分化、成熟和活性增强,促进患者骨转换的增加,同时,糖基化终末产物堆积在骨胶原蛋白上,影响了成骨细胞的功能及其分化和增殖,最终因骨形成和骨吸收不平衡而导致患者出现骨质疏松症;③糖尿病患者多合并微血管病变,患者微血管病变影响骨的血管分布,患者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进而影响患者骨的重建,骨量进一步丢失,导致患者出现骨质疏松症;(4)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性骨质疏松发生的危险因素,主要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有关:①糖尿病肾病是患者肾脏抑制1-α羟化酶功能,合成1,25-(OH)2D3减少,小肠黏膜对钙的吸收明显下降,骨钙沉积和骨的形成受影响,导致患者出现骨质疏松症;②糖尿病肾病患者持续大量蛋白尿会明显增加患者钙和磷的排出,刺激甲状旁腺分泌激素增加,溶骨作用增强,骨形成和骨吸收不平衡,导致患者出现骨质疏松症。

综上所述,糖尿病性骨质疏松发生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在临床工作中,我们要加强糖尿病患者的健康宣教,控制饮食,坚持治疗,为每位患者提供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减少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患者的预后。

[参考文献]

[1] 曲冉,周洋. 老年2型糖尿病性骨质疏松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 中国实用医药,2010,5(1):243-245.

[2] 王燕,刘岩,张伟,等. 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骨质疏松影响因素及骨转换特点[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9):1506-1508.

[3] 刘锐,何成彦,徐冬岩,等. 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骨质疏松症相关因素分析[J].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36(2):408-411.

[4] 陈劲松,胡利东,栾晓军. 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变化及相关因素分析[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29(19):2520-2521.

[5] 王欣,刘芳. 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骨质疏松的多因素分析[J]. 河北医药,2009,31(20):2760-2761.

[6] 张洁,沈默宇,成金罗. 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相关因素分析[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1,(13):32-35.

[7] ,刘炳炜,干正琦,等. 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的骨密度变化及其相关性研究[J]. 中华全科医学,2010,8(1):32-33.

[8] 任惠珠,陈莉明,单春艳,等. 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骨密度及相关因素的研究[J].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09,15(2):281-283.

(收稿日期:2013-03-15)

上一篇:儿童急诊常见感染护理措施 下一篇: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不同治疗方式的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