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问题分析及建议

时间:2022-08-18 10:31:25

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问题分析及建议

摘要:我国的新闻发言人制度是各级政府部门实行政务公开的一种具体措施,经过3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成效,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文章指出了现阶段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存在的弊端和隐患,最后针对现状提出了对现阶段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新闻发言人制度 信息公开 知情权

“新闻发言人制度”是指国家机关委派或指定专人,对其管辖范畴的重大或聚焦事件,进行新闻或立场阐述,并接受公众公开咨询、质询和问责的制度安排。它是政府对外进行信息公开的一种形式。

1.我国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发展概况

新闻发言人制度由美国的总统新闻发言人形式演变而来,最早出现在19世纪30年代。我国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建立于1983年,当年4月23日中国记者协会向海内外媒体正式介绍了国家各部委的新闻发言人,宣布了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正式建立和实施。30多年来,新闻发言人制度经过不断完善与发展,制度本身的应用也从国家拓展到地方、从被动转变为主动宣传,在信息、形象展示、舆论引导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003年发生的非典型性肺炎事件,卫生部在3个月的时间连续召开67次新闻会,是我国全面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的重要标志。目前,我国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已在中央至地方的各级政府机关和社会团体广泛推行。截至2014年10月12日,仅全国法院系统就有专门的新闻发言人3281名。

2.我国当前新闻发言人制度存在的问题

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进程,增强了政府的执政能力,提升了政府形象,但目前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弊端,制约其作用更好的发挥。

2.1制度建设仍需持续加强

2008年5月1日,国务院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条例的推行大大加快了公共信息的公开和透明程度,也切实有力的推进了法制社会的建设。但是,从当前执行的程度上来看,光是依靠部级的法律法规是不够的,对基层的机关单位很难形成具体的指导和约束。政府是公共信息的收集者、加工者和者,是信息强势群体,相对于公众处于绝对强势地位,如果在具体执行细则上没有形成明确的约束,很可能使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流于形式,使公众的知情权得到损害。新闻发言人应享有怎样的权利,承担怎样的责任和义务,具体的信息需要达到怎样的实效,的具体程序怎样,披露给什么样的对象,这些方面都仍需要下级主管部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去进一步制定和完善。

2.2信息回流机制有待完善

目前,我国的新闻发言人制度正处于一个外部干预力量有限,公关属性突出的阶段,信息的流动带有很强的方向性。政府、新闻发言人和公众之间的信息流通基本是单向、线性的(如图1)。这是由于政府部门对新闻后的后续反馈机制建设重视不够,使得信息反向回流不畅通,从而使政府不能听到群众的声音,不能对具体情况做出适时的相应的调整和二次反馈。在政府与大众的信息交互过程中,媒体报道往往也具有一定的倾向性,对政府和机关的主动的信息报道的多,对公众关心和关注的反馈得少;对积极的一面报道得多,对消极的一面报道得少。这种方向性和倾向性,在实质上是背离了新闻发言人制度作为信息和交互形式的初衷。

信息 信息 信息

图1 新闻发言人制度下公共信息流程图

2.3新闻发言人的专业化程度不够

一个合格的新闻发言人,除了在身份和行为上能够代表整个机构外,必须掌握新闻传播理论,熟悉政策法规,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危机处理能力和场面驾驭能力。没有经过专门的训练,很难具备这些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新闻发言人工作也是一项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的工作,需要开展常规信息、非常规新闻、管理发言人工作团队和与媒体保持联络等多工作。要胜任这个工作,新闻发言人既需要熟悉政府内部信息决策过程,又要兼顾外部媒体联络和及时掌握社会舆论,对于大多数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的新闻发言人来说,同时照顾好这几个工作环节具备一定的难度。

3.对现阶段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的建议

从上述弊端可以看出,当前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设和完善仍具备一定的上升空间。具体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进一步深化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

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推行,旨在进一步推行政府执政的信息公开和透明,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现阶段,最重要的就是要遵循国家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相关制度性文件,督促不同职能、不同性质、不同行业的管理机构制定能够指导和适用于自身信息工作的具体办法和细则。要明确新闻发言人信息公开的实效、范畴、程序和相关权责,使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推行真正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政府、新闻发言人、新闻媒体各尽其职。

3.2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沟通互动机制

新闻发言人制度是一种信息双向流动的制度,一方面旨在使公众通过官方渠道获取及时、准确的公共信息,另一方面,也要反馈公众关注问题和解答公众具有知情权的信息事项,后面自下而上的信息回馈机制是否通畅也是新闻发言人制度能否持续发挥作用的关键。政府要保证与新闻媒体和公众之间沟通渠道的畅通,除了召开常规的新闻会之外,也要广泛利用政府热线、意见信箱、听证会、见面会、记者招待会等多种方式,广泛听取和了解公众意见,在掌握全面信息和公众聚焦点的基础上,做好与社会公众的信息双向沟通。这个过程中,新闻媒体要也做到中央提出的“三个贴近”,即“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切实扎根基层、贴近基层,关注和倾听公众的声音。完善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应具备双向、多通道的信息流向,如图2所示。

信息 信息 信息

图2 完善的新闻发言人制度下的信息流向图

3.3大力加强新闻发言人队伍专业化建设

要大力推进新闻发言人队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建设,加强对新闻发言人的专业技能和岗位培训。在存量人才队伍建设上,对已经在职的新闻发言人可以进行系统培训,强化提升新闻发言人的专业素质。在增量人才队伍建设上,可定向选拔录用具备相应技能和知识的专业人才。同时,可考虑实施上岗资格认证,提升入职门槛,强调专业技能,保证新闻发言人队伍的专业性。一般的新闻发言人应具备以下三种素质:第一,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对党的基本理论、路线和纲领融会贯通,要了解全局的形势和政策,正确地把握舆论导向,维护党、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第二,具备良好的智力和心理素质,要充满自信,遇到问题沉着、冷静,不慌不乱,不卑不亢,恰当地处理新闻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第三,具备优秀的业务能力,能够弄清新闻事件本身的实际情况,了解社情民意、舆情动态,做到心中有数,讲究艺术,因势利导,把消息及时、准确的传播出去。

历经30余年,我国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铿锵前行,在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和成效的同时,但存在的问题同样需要我们重视。相信不久的将来,随着各项细化制度办法的出台和机制的持续完善,我国的信息公开体制会愈加健全,新闻发言人制度也会愈加完善。

参考文献:

[1]清华大学政府发言人制度课题组:新闻与新闻执政的紧迫性[J].新闻记者,2005,(1):44―47.

[2]彭姣时. 从公共关系学角度分析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J].当代传播,2004,(6):83―84.

[3]陈力丹.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再认识[J].传媒观察,2004,(6):19―21.

[4]陈力丹.健全对新闻发言人制度的监察和限权机制[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77―79.

[5]刘建明.宣传舆论学大辞典[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2.

[6]彭和平.公共行政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上一篇:践行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创新... 下一篇:浅谈农村宅基地档案的管理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