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增值税审计策略浅析

时间:2022-08-18 04:39:33

民营企业增值税审计策略浅析

摘要:民营企业增值税在整个国家税收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营改增”业务的全面实施,增值税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更进一步加大。由于部分企业会计基础薄弱,各种制度不健全,法制意识不强,有的民营企业会利用偷税漏税手段来维系企业利益,并且偷税手段随经营方式、会计处理方法不同而千变万化,所以对于民营企业的增值税纳税审计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对增值税偷漏税的具体手段以及如何进行税务审计进行探讨。

关键词:民营企业 增值税 审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F39.4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推动,民营企业快速成长,民营企业在税收上的位置也愈来愈重要。由于民营企业规模不一,经营方式多变,收入的隐蔽性又很强,税务部门管理不严,很多民营企业铤而走险,进行偷税漏税,特别是增值税方面。营业税改增值税是按着“十二五”规划纲要的指引提出的企业税制改革计划,到2016年为止,我国企业营业税将会被增值税全面取代。在以营改增为基础的税制改革大背景之下,企业要根据自身的需求和税负模式调整自身的发展,从而保证企业能够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的政策大环境。随着营改增脚步的不断推进,对于民营中小企业来讲,行业内相关的税法规定也面临着各种调整。新的税制办法会给各个企业的增值税纳税筹划和财务管理办法带来新的变化,也对企业内相关税务管理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偷漏税的主要手段

(一)减少销项

减少销项是惯用的偷漏税手段,为了企业利益,民营企业通常用少计收入来减少销项税额。常用两种手段:第一种设置账外账。一是企业把部分业务放在企业财务账面之外核算,从原材料的采购、车间的生产到产成品的售出,都在账外运作。二是废品、边角料收入不记账。比如工业企业的金属边角料、粮食加工企业的砻糠、已利用过的包装物等。这些收入多为现金收入,纳税人将这些收入存入私人账户,少数应用在职工福利上,如:食堂补助,多数用在吃喝玩乐和送礼上。第二种,减少产出量、增加成本比率。通过减低原材料的产出比率,然后不开具发票,直接销售给其他企业,多为现金交易,收入不通过银行结算,自然不用进行税务核算。通过这种手段偷漏税,企业的成本比率、收入波动都比较稳定。所以,纳税审计时如果仅仅是进行实质性测试就不能觉察到异常。

(二)增加进项

增加进项也是常用的方式。主要有下面几种:一是虚开进项发票。有些企业为了少缴增值税,会通过往来单位或者关联单位虚开增值税进项发票。未发生实际业务,从合同的拟定到原材料的采购,整个环节都是虚构的。二是业务内容不实。业务是真实的,合同的签订、材料的采购通常也是真实的。但是,取得的发票可能与真实业务无关或在发票上故意增加数量和金额。比如有些企业同时缴纳增值税和营业税的业务,就有可能将营业税项目不能抵扣的进项税票用来抵扣增值税。这样,就会降低企业的增值税税负。三是虚开抵扣凭证。主要存在农产品的收购上,按照现行税法规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购进免税农副产品可以依据收购发票上注明的买价和13%的扣除率计算抵扣进项税额,同时规定农副产品收购发票由企业自行开具” 。由于企业可以自行开具抵扣凭证,就容易出现虚开的情形。例如四川乐山健康药业、长江医药等公司,税务稽查发现虚开20.26亿元的农产品收购发票,减抵了2.63亿元的增值税额。

(三)进项不转出

商品用于职工集体福利按规定应于冲减库存商品的同时,冲减进项税额,但有些企业只冲减库存商品而未将进项税额转出,造成多抵扣税款。 在返利销售、返还实物等业务中,接到现金、实物后,不入账也不作价外收入,对应转出的进项税额不作转出处理,从而虚增了进项税额。对此类问题,应着重审计非增值税应税项目、增值税免税项目,非正常损失的在产品、产成品、在建工程、集体福利等项目耗用的购进货物或应税劳务。

二、增值税偷漏税的审计策略

(一)在审计过程中,实地了解企业的经营规模,全面了解业务情况

有些企业与关联企业相互间销售货物不开票,不入账,长期账外经营,从而少计收入、少计增值税销项税额,少缴增值税。仅从账面上很难发现,只有通过对企业的产能利用情况的了解,将本年度与以前年度的销售明细账、原材料台账以及水、电等支出数额进行对比,比较单位产品消耗是否均衡,分析出企业实际产量和财务账面产量是否一致,如果本年度的原材料、水、电等单位产品消耗数额大于以前年度,而销售数额却低于以前年度,则就可能存在账外经营、偷漏增值税等问题。

(二)关注投入产出比

对企业的当期全部销售收入、增值税的税负率、投入产出率等与企业上期实际数、整个行业数据等进行比较,联系大环境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核实有无偷逃增值税的情况。一般来说,企业的原材料,尤其是某些特殊的原材料,它们和生产的成品是一种对应的关系。比如说电子企业,它们的芯片的购入量和成品是直接联系的。假设它们的芯片购进很多,但产成品却远低于同行业,并且库存很少。还可以按照产品特征确定主产品、副产品、边角料等的大致比例、工资定额、运费支出等数据合理性来判断是否存在收入未入账。

(三)有的企业为了虚增进项税额,减少缴纳的增值税额,大搞虚假购货

在没有任何实际商品交易的情况下,让其他企业(大多为关系户企业)为本企业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或者虽有一定数量的商品交易,而开票时却有意增加数量和金额,以达到虚增进项税额的目的。更有甚者,向拥有农产品收购发票的企业非法购买发票,或者购买伪造的发票,然后自己开具,虚增进项税额,偷漏国家大量的增值税。对这类偷漏增值税行为进行审计时,首先要核对企业购进货物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与货物入库单、仓库台账以及销售方的仓库出库单、销售明细账、纳税申请报表,从中可以查出两类不合法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一类增值税专用发票上的购货金额大于实际入库数额,对此类未购买货物而开具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则可以通过税控装置以及销售方的税务机关来帮助核查,另一类是增值税专用发票上的购货数额是虚假的,这类发票关键是要识别其是真是假,就能得出增值税专用发票是否虚假的结论。对于改变用途的外购货物或应税劳务,要对货物出库记录、工资表等进行核查,如果对外使用(如对外投资、向股东分配或对外无偿赠送),应视同销售处理;如果单位内部使用(如用于非应税项目、集体福利或个人消费),应将货物本身及对应的运输费用相关的进项税全部作进项税额转出处理。

(四)应税劳务的进项税额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

按照增值税规定,对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免征增值税项目、集体福利或者个人消费的购进货物,或者应税劳务及非正常损失的购进货物及相关的应税劳务的进项税额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纳税人已抵扣的进项税额应予以转出。由于企业多抵扣进项税额未转出,从而少缴增值税,企业购进货物用于非应税项目、免税项目等可以从下列方面进行审核:

第一,审核“原材料”账户的贷方,确定原材料的用途。核对有关的原始凭证(包括出库单、领用部门)、“原材料”贷方发生额的对应科目如果是“其他业务支出”、“在建工程”、“应付福利费”等科目,则进一步核对,是否进行了相应金额的进项税额转出的处理。

第二,对于免税项目消耗和应税项目消耗不能分别核算的,应按“不得抵扣的进项税额=当月全部进项税额×当月免税项目销售额与非应税项目营业额合计÷当月全部销售额营业额合计”计算结果转出进项税额,在审核时要逐项核对免税项目与非应税项目销售额。

第三,审核“营业外支出”、“管理费用”等科目,确认企业在产品和产成品的非正常损失的购进货物或应税劳务按规定不得抵扣进项税额。《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二十四条规定,条例第十条第二项所称非正常损失,是指因管理不善造成被盗、丢失、霉烂变质的损失。应关注以下方面:一是区分正常损失与非正常损失。查“待处理财产损益”科目,调阅相关凭证及询问相关人员,核实损失发生的原因,确认是非正常损失则联查相应的进项税额是否转出。二是分析相关财务指标。部分企业在发生了非正常损失后,未通过“待处理财产损益”科目核算,而是通过“虚假出库”的形式增加当期生产成本进而虚增销售成本,导致月份成本偏高、毛利率偏低。应重点核对“原材料”、“产成品”、“生产成本”账户的贷方发生额,通过贷方发生额的具体内容判定企业是否存在将非正常损失项目自行消化的情况。三是债权赔偿分析。有些非正常损失应由外单位或个人承担责任,在双方协商一致的情况下,对方作出一定赔偿。签订赔偿协议内容可以反映非正常损失的真实情况;双方协商不一致的,可能产生经济诉讼,诉讼材料也会反映非正常损失的真实情况。

(五)实施必要的函证

在必要时,对金额较大的挂账和长期的挂账以及销售单价异常的业务单位进行询证,核实业务的真实性。比如对某个企业的往来有怀疑时,就可以函证确认企业业务的真实性、金额的准确度。

三、结束语

近年来,随着民营企业地位的提高,民营企业对税收的重要性也愈来愈大。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同国家经济的持续增长、人民经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有着血肉相连的关系。在税制改革的过程中,民营企业的发展涉及到了银行、证券、保险和劳务中心等众多单位和行业的配合。同时,由于当前经济环境下民营企业的发展和管理机制还不够完善,外部经济环境日趋复杂化,我国民营企业在营改增的税制改革前提下,面临的不单单是机遇,更有挑战。本文通过简单介绍民营企业的增值税的偷漏税手段,了解它们如何在纳税过程中偷漏税,然后探讨民营企业纳税审计中的应对策略,最终保证国家的税收。

参考文献:

[1] 张芹.民营企业纳税审计策略浅析[J].财会通讯,2006(05):56- 57.

[2] 潘林静.民营企业纳税审计策略浅析[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20):65.

上一篇:发电企业“量化”考核体系构建论析 下一篇:奥林匹克 蓄势待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