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流动人口的卫生服务与健康管理探讨

时间:2022-08-17 10:40:46

社区流动人口的卫生服务与健康管理探讨

[摘要]流动人口的保健意识、经济收入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没有接受到正规的卫生服务, 针对流动人口的构成和现状,健全医疗保障,建立以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基础,从育龄妇女保健和学龄前儿童保健着手,加强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促进健康行为和意识形成;降低医疗服务价格,着力改善生活环境,享有全面的社区卫生保健服务。

[关键词]流动人口; 社区卫生服务; 健全医疗保障

[中图分类号] R1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10-184-01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企业劳动力的密集型,吸引了大量外来务工人员。由流动人口素质的参差不齐、尤其是对自身卫生、健康意识的缺乏,直接或间接的导致了社区卫生状况和传染病发病率的上升。由于受到,导致黑诊所滋生,2008年6月~2009年5月,以我辖区为范围,按照我社区常住人口社区卫生服务标准,试行了流动人口社区卫生服务,社区健康状况大幅改善。

1 社区流动人口概况

1.1我辖社区地处城郊结合部,位于开发区,面积约7平方公里,与312国道、沪蓉高速相临,是我去辖区内外来人口居住最密集的地区。由于开发区建设的加快,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涌入本区,目前外来流动人口约 12500余人,本地人口与流动人口比例已达1:2。

1.2流动人口结构。经过调查发现,聚集在我社区的流动人口大多数是由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员构成,流动人口的构成主要是轻壮劳力为主,多为50周岁以下成年人。(见表1)主要从事劳动密集型企业、经营小饭馆、小商店、蔬菜种植、养殖业、建筑、理发、小贩小卖等行业,从业结构繁杂,管理难度大,流动性很强;文化水平较低,保健意识差,经济收入低;除在工业园区工作的部分员工外,几乎都没有本地的医疗保障。

1.3流动人口家庭结构。流动人口的聚集,往往是一家带动许多家迁来打工,因此育龄妇女、儿童数量较本地人口明显增多,育龄妇女和流动儿童的卫生、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2流动人口卫生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2.1流动人口人均居住面积小,公共卫生意识薄弱。由于我社区的小城镇建设尚未开展,外来人员大都居住在老旧出租屋内,人均居住面积不到8平方米,几乎无卫生设施。而且大部分来自贫困地区,生活习惯、人员素质差异明显,乱倒生活垃圾、随地大小便情况常有发生,个人生活卫生习惯不科学,卫生意识薄弱。

2.2流动人口健康知识缺乏。由于受教育水平和地区差异,环境卫生问题突出,外来人员的自我保健意识薄弱,自我防范意识差,在卫生防疫方面,特别是在儿童疾病预防和育龄妇女保健方面,流动性大,得不到及时规范的免疫接种和定期检查。传染病防治知识缺乏,导致传染病在流动人口中发病率高。在我项目实施阶段内,手足口病发病共23例,17例为外来儿童。

2.3流动人口获得卫生信息渠道狭窄。由于流动人口的流动性,社交环境陌生,地方卫生资源不熟悉。对地方政府提供的公共卫生服务知晓率不高,例如我社区组织的每年两次的妇女病普查,亦针对流动人口,但普查率仅为2.5%。调查发现,流动儿童,特别是学龄前儿童流动性更大,由于不了解地方预防接种机构,计划免疫漏种现象较多。我社区范围内现有200余名学龄前儿童,其中约35%未能按计划计划免疫。

2.4流动人口对地方医疗机构存在畏惧与不信任。由于经济水平的地区差异,大部分流动人口对当地医疗服务价格存在畏惧心理,担心承担过度医疗,另一方面,对当地医务人员不熟悉也产生了不信任感,导致黑诊所滋生,不能接受到规范医疗,危害自身健康。

2.5流动人口流动性大,慢病患病率低,不易开展长期家庭保健服务。由于外来人口的流动受诸多经济、社会因素影响较大,流动性大。试点范围内一年间流出率约为32%,流入率约15%,主要是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者和其他非自主经营户。

3采取的方法与对策

据资料显示,流动人口卫生保健服务的利用低于常住人口,孕产妇死亡率和围生儿死亡率均明显高于常住人口[1,2];儿童计划免疫率低,麻疹、新生儿破伤风等发病人群主要是流动人口[3]。针对我社区流动人口的构成现状以及流动性大的特点,社区卫生服务与健康管理,应以育龄妇女和散居儿童为主要服务对象,健康教育为主要手段,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发展,增强外来人员的认同感,降低医疗服务价格,着力改善居民生活环境,使他们自觉、主动的接受本地的卫生服务,享受到与本地居民同等的医疗卫生服务。

3.1以育龄妇女和散居儿童为主要对象,开展妇幼保健工作。会同当地计生部门,定期开展妇女病普查,加强前期宣传,使她们明确普查的意义和重要性;增加普查次数,使她们合理安排时间接受检查;及时告知检查结果,进行追踪随访,提高规范治疗率,确保育龄妇女低死亡率。对孕产妇进行系统管理,督促产前检查,做好产后访视。共对区域内的流动育龄妇女进行了三轮次的妇女病普查,检查项目包括妇科检查、阴道分泌物检查、宫颈刮片、B超(子宫、附件)等检查,有3600余人参加了普查,发现宫颈炎850余人,阴道炎190余人,盆腔炎34人,子宫肌瘤19人。自愿接受普查率由原来的2.5%提高到45%,并做了相应治疗、健康教育和随访工作,提高了查治率,有效的保障了流动妇女的健康。我站还重点对学龄前儿童进行登记随访,排查儿童280余人,督促定期体检,规范计划免疫,提高接种率,确保接种率90%以上,为有效控制传染病的流行与爆发建立有效屏障。

3.2 加强流动人口的健康教育,普及健康知识。立足社区,开展多方位,多层次的健康教育模式普及健康知识,促进健康行为,培养卫生意识。设立健康教育宣传栏、利用巡诊时间发放健康教育资料、面对面健康宣教,从生活方式、室内环境、饮食起居等方面,有目的的培养健康行为。提高起自身保健意识,了解疾病知识,特别是传染病相关知识。在传染病多发季节进行相关预防知识教育,根据疫情及时采取措施,防止疫情蔓延。

3.3 增加流动人口对当地社区医疗机构的认同感。以社区责任医生制度为依托,开展定期上门服务,了解服务需求,开展免费健康体检,宣传地方优惠服务政策,告知享受渠道,控制外来人员医疗服务价格,减轻患者经济负担,以优质可信的服务拉近距离。对试点区域内985户居民发放了就诊优惠卡,予零加价供应药品、免挂号费、诊疗费、床位费、半价收取检验费、治疗费,一年间有1566人次持优惠卡前来就诊,减免费用4300余元,得到了较高的就诊率,使他们得到了规范的医疗服务,获得了外来人员的好感。

3.4 改善基础设施,打击非法行医。试点期间,我站结合社区居委工作,指导环境整治,改造和新建公共厕所5座,增设垃圾房18个,定期疏浚河道,对各自然村进行综合整治,加强保洁队伍力量,实施长效管理,改善居民生活环境。非法行医和“黑诊所”大多设在简陋的出租屋内,医疗设施简单,卫生条件恶劣,更无医疗资质,而就诊者均为外来人员,事故隐患大。针对这一情况,通过实地明查、暗查、群众举报等途径,卫生监督部门不断加大打击力度,多次开展打击“黑诊所”活动,累计打击非法诊所十余家,使非法行医无藏身之处,确保外来人员就医安全。

4 预期效果与展望

根据流动人口的人口构成特点,流动人口结构、分布、素质等方面的问题日益突出,如果不重视流动人口基本保健需求的满足,将成为阻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安全隐患[4],所以健全医疗保障,建立以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基础,联合卫监、计生、社区居委,从育龄妇女保健和学龄前儿童计划免疫着手,加强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促进健康行为和意识形成,对流动人口的社区卫生保健服务与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得到了相当一部分外来人员认同,但与预期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在如何把握流动人口的流动性上,受到人力的制约较大,同时,流动人口基本医疗保障缺乏也是制约他们享受卫生保健服务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要健全医疗保障制度和保障人力资源,建立卫生、计生、地方政府联合管理队伍,以切实保障外来人员的卫生服务需求,提高健康社区建设的参与率,营造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引导广大外来人员逐步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享有与本地居民同等的卫生保健待遇。

参考文献

[1] 何锐志,陈爱娟,廖捷.东莞市1996~2002年外来人口孕产妇死亡情况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 2004, 11 (1): 103-104.

[2] 王克勤,郭艳军,倪艳梅.流动人口和本居人口孕产妇572例妊娠结局研究[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4, 4 (10): 1614.

[3] 连玉峰,杨卫国,黄彪,等.珠海市1993~2002年传染病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 2004, 20 (6): 695-697.

[4] 候建星.流动人口孕产妇保健服务状况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4,9 (19): 36-37.

上一篇:高血压病人服药依从性的研究进展 下一篇:临床路径实施在护理管理中的作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