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语文“生命教育”实践的反思

时间:2022-08-17 10:40:41

对语文“生命教育”实践的反思

【摘 要】 目前,生命教育已经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焦点,许多地区和学校已经开始了生命教育的探索,但是如何在语文课堂上实施生命教育,依然处在起步阶段,实践中也遇到了许多“桎梏”。在语文课堂上,开展生命教育时需要明确以下几点:以专门生命教育课为主体,在语文课中渗透生命教育;启发教师的生命关怀和生命智慧,实施生命化的教育;遵循青少年学生的天性,关注他们的生活。

【关键词】 生命教育实践;桎梏;破解之道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5-00-01

“生命教育”一词是美国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针对社会中吸毒、自杀、他杀、性危机等危害生命的现象作为对策而提出的,目的是为了唤起人们对生命的热爱,消解生命的威胁。美国的杰・唐纳・华特士最先与于1968年正式倡导生命教育思想。他在加州创建“阿南阿达村”学校,从此,生命教育受到人们的重视。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生命教育由香港、台湾被传入到国内,并引起国内教育界的广泛关注。现今,除了生命教育理论研究以外,各省市也纷纷在语文课堂上开展了相关的实践研究,但在这一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桎梏着生命教育的开展。本文尝试着探析破解这些桎梏之道,以期为顺利在语文课堂上开展生命教育实践提供相应的参考借鉴。

一、现状审视:语文“生命教育”的实践

(一)语文课堂淡化生命关注,缺失生命课程设置

近几年,在一些地区和学校已经开展了语文“生命教育”实践。但是由于各方面因素,这些实践在一定程度上没有起到期望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纯粹的生命价值知识灌输,而学生的人性、道德、意志等方面的培养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学生并不是一张一无所有的白纸,也不是一只有待灌输的容器,而是有着精神生命的个体。语文“生命教育”实践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关爱生命、尊重生命,而纯粹的知识灌输这一教学行为本身就不够生命化。仅仅依靠生命知识的习得,无益于丰厚学生对生命的感悟、体验及积极生活态度的养成,也难以培育学生对生命世界的热爱与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因此,知识化倾向的语文“生命教育”实践无法引起学生精神世界的应和与共鸣,也因此无力穿越、抵达人的心灵,在本质上只不过是游离于学生精神世界的外在物而已。

(二)语文教师漠视生命关怀,缺乏明晰教育策略

大多数语文教师教学内容的单一,教学目的的功利化也是造成语文“生命教育”实践难以达到实质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开展语文“生命教育”实践过程中,语文教师没有提前预设相应科学合理的育人策略,缺乏与学生情感世界的沟通,割裂了学生作为知、情、意、行高度统一的生命个体的完整性,这将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一旦遭遇挫折,消极情感导引下的学生甚至会运用所学知识扼杀自己的生命以寻求解脱。事实说明:频频发生的中小学生跳楼事件反映出,学生都已把握高空坠楼会危及生命这一知识,但恰恰是消极的生活态度促使他们要用这种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当学生遇到精神上的问题时,由于语文教师对生命关怀的漠视,他们找不到精神上的寄托,内心的情感无法倾诉,将自己封闭在狭小的心灵空间里,逐渐变得冷漠、孤僻。长此以往,语文“生命教育”实践得不到良性的发育,对生命的漠视也就产生了。

(三)学生轻慢生命价值,缺憾生命情感反思

统计调查表明,自杀已成为未成年人的第一死因,近两年青少年自杀有明显的低龄化趋势。青少年的自杀行为,往往是在情绪激动的情况下偶发的,在遇到突发困难时毫无应急能力,第一个念头就是用自杀来逃避现实。还有一些未成年人有盲从心理,看到电视连续剧里有些角色可以死而复生,也模仿寻死……青少年严重缺乏对生命的正确认识。除此之外,在我国屡屡发生的杀人案件,还是残待戏虐动物的事件,或是对生命的价值意义感到迷惘的“活着没意思”的感受,都暴露出青少年身上存在的对生命的不珍重和儿戏感。对于学生来说,他们一般回避对“死”的正确思考。偏执的主观认为身体与精神处于两个不同的空间,也许“死”仅是走向另一个空间的中转站。生命价值的思考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片空白。对于与天俱来的生命并没有给予足够的珍惜,一旦遇到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就随意结束自己的生命,殊不知其将带来的恶果。这种对于生命的认识已经在一些学生身上根深蒂固了,改变提升学生这种对于生命价值的理解任重而道远。其自杀念头。

二、破解之道:语文“生命教育”的实践

(一)以专门生命教育课为主体,在语文课中渗透生命教育

在学校开设独立的语文生命教育课程是最直接的、最基本的实施方法。学生需要每周安排一定课时,有特定的语文教师与教材。这样能够让学生系统的了解生命的起源与发展、生命的深度与高度、理解死亡并树立正确的生死观。目前,有不少地区和学校都开设了语文生命教育课程,但是语文生命教育课程的开设对语文教师的能力素质,以及教材、教学内容与方法都有很高的要求。如讲授事物性说明文时,语文教师要给学生留下爱惜生命、尊重生命的印象,从而影响他们对生命的态度。同时,社会实践课也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一个途径,带学生回归大自然,引导学生欣赏生命、热爱生命;还可以带学生们去敬老院、社区医院等地进行社会实践。

(二)启发语文教师的生命关怀和生命智慧,实施生命化的教育

语文教师在生命教育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他们自身的行为以及教育理念一定会影响语文“生命教育”实践效果。语文教师的自身魅力是语文“生命教育”实践过程中有待充分发掘的资源和优势。语文教师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能够触动学生的心灵。开展语文“生命教育”实践过程中,语文教师应提前预设相应科学合理的育人策略,加强与学生情感世界的沟通、交流,使自己成为整合学生知、情、意、行高度统一的纽带。让学生一旦遭遇挫折时,能需求到精神的寄托。同时,语文教师要学会倾听,并且科学、善意的引导消极情感的学生,让他们从扼杀自己的生命阴影中走出来,以寻求解脱。当学生遇到精神上的问题时,由于语文教师对生命关怀的重视,是他们找到了精神上的寄托,内心的情感有了倾诉的对象,将自己由封闭在狭小的心灵空间从新拉回到社会大家庭里,逐渐变冷漠、孤僻为热情、开朗。长此以往,生命情感教育得到良性的发展。

(三)遵循青少年学生的天性,关注他们的生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展委员会的报告《学会生存》中指出:“如果教育要继续成为一个生机勃勃的有机体,能够运用智慧和精力去满足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那么它就必须克服自满和墨守成规的缺点,教育必须经常检查它的目标、内容和方法”。语文“生命教育”实践的内涵就是关注人的生命,关注生命存在的价值,包括理解生命、保护生命、热爱生命、尊重生命乃至敬畏生命,认识自己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因此,在语文“生命教育”实践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个体生命价值,使生命教育触及学生的灵魂。学生如果脱离开外界社会的人文关怀,便成为一个抽象的纯生物人;如果外界社会给予学生过多的干涉,他便成为没有灵魂的社会附属品。因此,语文“生命教育”实践要平衡社会与学生个体生命之间的价值关系。要从互相促进的角度看待二者的关系。在尊重学生自身的兴趣和习惯的基础上,进行相关的生命教育,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的这些能力、兴趣和习惯必须不断地加以阐明――我们必须明白它们的意义是什么。必须用和它们相当的社会的事物的用语来加以解释――用它们在社会事务中能做些什么的用语来加以解释。

参考文献

[1]杰・唐纳・华特士.《生命教育》[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

[2]程红艳.生命与教育――呼唤教育的生命意识[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1.

[3]张美云生命教育[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3.

[4]刘济良.《生命教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5]刘慧生命道德教育[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2.

[6]万玉.关注生命[D].开封:河南大学,2003.

[7]李萍.生命教育的本体及其三个维度[M].北京:中华书局,1991.

[8]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上一篇:浅谈项目教学法在ASP.NET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如何引导低年段学生欣赏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