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语文教学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09-30 16:03:07

对语文教学的认识

对语文教学的认识篇1

那么,什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呢?按道理说,《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应该对这一重要问题作出明确而规范地表述,但结果却令人失望。《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有一句:“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在“教学建议”中只是有一句:“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教学策略。”但小学语文教学的规律到底是什么,却未作有诠释。

那么,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究竟如何表述呢?笔者通过学习研究《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和现代教学论,认为,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有序地感知课文,领悟思想内容,积累知识和语言,并通过运用(即训练或实践)提升学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简言之,就是感知——领悟——积累——运用。

一、重视感知。

从认识论的角度说,语文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而感知即是这特殊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是对文本的感性认识。学习任何课文,不论是选修课还是必修课,都不能超越这个阶段。都要求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大体弄通词语、理清思路、概括要点,初步领会作者的思想倾向观点和感情。那么,如何感知呢?感知的方法多种多样,阅读是感知文本的主渠道,应根据文本的特点或默读、或略读、或跳读、或精读、或查资料、或述情节、或列提纲等等,一句话,要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根据不同的体裁和内容加以选择。可是有的老师往往超越这个阶段,以长篇累牍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自我感知,这正如张大文先生所指出的问题,是对其规律性和工具性的忽视,而空谈思想性与人文性。

二、重视领悟。

如果说,感知是阅读教学的初级阶段,那么领悟则是阅读教学的深化,是对课文的理性认识,是阅读教学的高级阶段,是知识形成能力的前提。所谓领悟,就不仅是知,知道是什么,而且要懂,能回答为什么,能够举一反之,闻一知十。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悟,觉也,从心,吾声。”可见,领悟从人的心智上、思想上启发人的“悟”。这种“悟”的特点是由感性的量的变化到理性的质的飞跃。在具体操作中,就是在感知的基础上,从文本的特点出发,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引导学生对文本或其经典段落进行默读、品读,读出重点、节奏、韵律、感情和意境,鼓励学生讨论、质疑。使学生不但明白文本写什么,而且还要明白为什么写,怎么写,这样写妤不好,好在哪里。同时,对文本的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进行深层的探究、评价与鉴赏,这也是语文教学人文性的本质要求。

三、重视积累。

积累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基础。素养,顾名思义,靠平时的积累和修养。何谓积累?即积累语言,积累思想,积累文化、文学常识,积累生活素材。积累要做到“三多”,多读、多背、多记。多读就是多读课文,多读文学名著经典、科普书刊和其他有益读物;多背就是多背诵名篇名句,特别是古典诗歌和优美散文;多记就是多记笔记,或存入电脑,并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古今多少硕儒、大师级的博学人物,其渊博的奥秘之一是善于积累罢了。当然,这种积累,不仅是简单的量的增加,而且通过梳理、归纳,使知识系统化、序列化、网络化的过程。

四、重视运用。

这里包括训练与实践两种形式。所谓训练就是学生在课堂上运用所学的知识,而实践则是学生回到社会上的运用。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提升学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能力是不能传授的,任何高明的教师都不能传授能力。要提高能力,就不能不进行科学的训练。如果说积累是提升语文素养的基础,那么运用则是形成语文能力的关键。语文的本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两者不能偏废。顾明远先生指出,“对于语文的工具性和文化性,不同年龄段应侧重于不同方面:在小学,要更多地重视语文的工具性,让小孩尽早掌握最基本的字、词、句、章,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宋晓梦.顾明远:中小学应分别侧重语文的人文性工具性[N]光明日报2009,08-25.叶圣陶先生说得非常明白:“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但训练要讲究“度”,讲究科学。要避免过重过轻、过深过浅,或无指导、无计划、无总结,就会出现题海战术等不良倾向。

对语文教学的认识篇2

一、阅读教学的意义和作用

阅读是从书面语言中获得意义的一种心理过程,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阅读教学占整个语文教学的百分之六七十,它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阅读教学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语文教学质量的高低,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其他学科教学质量的优劣。阅读首先是学生积累知识的一个重要手段,其次是一种不断获取新知识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如同人的眼耳。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都输灌给学生,但我们可以教给学生一种自己能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方法——阅读。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提高表达的能力。多进行阅读,可以丰富语言、积累词汇。另外,通过阅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写作水平。因此,阅读是识字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提高识字质量;有利于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提高听话、说话和写作表达的能力;有利于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和信息,发展思维,提高认识,受到思想教育和美的熏陶。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不就说明读书与写作、表达的密切关系吗?阅读是写作的基础,看多了、读多了,“厚积而薄发”,就能对写作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我们务必充分认识到阅读教学的意义和重要性,花大气力改进阅读教学,不断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二、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兴趣是学习的不竭动力,是学习成功的秘诀。因此,我根据学生的特点,抓住学习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和谐的对话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如《会飞的蒲公英》这类涉及自然中的植物等的教学内容,我会创设条件,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体验认识,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激趣。又如我在教《快乐王子》一文时,充分发挥电教手段的优势,创设王子和燕子在高空中对话的情境,王子后面藏着一些词语,接着小燕子答应了王子的请求,巧妙地引出下面要学习的内容,并用话语和音乐为辅助手段,做到意境交融、情真意切,使人如身临其境,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为学生的理解提供有力的佐证。

三、如何指导学生进行阅读

语文课程新大纲明确提出:“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这方面来说,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是培养学生独立的、自觉的阅读的能力。阅读教学要着眼于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研究证明,一个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量直接影响到他对新知识的接受强度。其中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关键。阅读课中,教师可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由字、词、句到段到篇;由浅入深,从能回答问题到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能思考“是什么”一类浅层问题,再到能思考“为什么”一类深层问题;由理解课文内容到掌握中心思想再到了解写作特点;由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通过独立思考,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逐步培养思维的深刻性、条理性和精确性,最后做到举一反三。培养自学能力,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因此,既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重视学法的研究与培养。学法主要靠在学习中领悟,而不是靠灌输。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读书的方法,是可取的,这样学生得到的学法更牢固、更灵活,可以用来指导今后的阅读实践。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强化学习效果,提高阅读能力都是十分重要的。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将会终身受益。在阅读教学法中,我们要根据课文的字、词、句、篇的基本要求,加强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的协调和训练,明确阅读教学的要求和任务,按照语文教学的客观规律和小学生的阅读心理规律,扎扎实实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坚决抛弃重结果轻过程的做法。这首先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先进的教学理念是进行课堂教学的航标。有了先进的教学理念,才能在教学活动中实践并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因此,教师要在进行教学实践的同时,加强理论的学习。

对语文教学的认识篇3

对语文教学中合作学习的认识研究

美国著名教育评论家埃里斯和福茨指出:“如果让我们举出一项真正符合‘改革’这个术语的教育改革的话,那就是合作学习。”语文《新课标》也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实践证明合作学习适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力,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技能和团队精神。

一次听《荷叶母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老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这篇课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哪一自然段最能体现这种情感?课文哪些自然段是描写红莲的?分别描写怎样的红莲?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前排学生“刷”地回头,学生4人一组七嘴八舌,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小组里每个人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几分钟后,老师一喊“停”,学生立即安静下来,站起来发言的学生一张口就是:“我认为……”“我觉得……”

此种现象在农村学校比较普遍,讨论热烈,发言积极,鼓励表扬,热热闹闹。但透过热闹现象看本质:学生都只是说出了自己的答案,没有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学生关注的是“我”,而不是“我们小组”;小组合作大多停留于讨论式的学习上,没有共同任务中的分工和个人责任的相互协作;没有学生的独立思考;更没有对成员完成任务进行加工和评估;当然也没有讨论出个所以然来。实则是“形式”上的合作学习。

语文《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充分说明合作学习要以学生的自主思考与自主探索为基础。

如何才能使学生进行切实有效的合作学习呢?

首先教师与学生建立真诚的合作伙伴关系。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当年倡导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对老师来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当“爱”面对纷繁复杂的日常生活,面对心烦、躁怒或怨天尤人时,我们要继续保持平和的面孔;当“尊重”面对来自学生的挑战,反衬出我们内心真实的虚弱时,我们不要收起那些暂时赋予学生的权利,不要以权威的姿态继续掌控他们的生活,要把这种温暖和希望带给每一个受教育者。要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师生间要建立起合作伙伴关系,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和合作者。

其次是教师的方法要科学:第一,小组分配要优化组合。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小孩子最好的先生,不是我,也不是你,而是小孩子队伍中最进步的孩子!”因此分组时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成绩、学习风格等合理分组,考虑小组内的人数搭配、男女搭配,不要落下任何一个学生。如按座位分组,一般以座位前后左右4到6人为一组,它适合小型的分量不重、不难的学习任务,这种分组易于操作,在课堂上随时可以进行分组。如按学力分组,教师在课前就要将小组分好,就小组内成员素质而言,又可采用同质分组或异质分组形式。小组内要有明确细致的分工,可设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小组长的主要职责是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活动。记录员的职责是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汇报员的职责是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让学生轮流担当,让每一个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第二,内容安排要有针对性、启发性和合理性。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因此要把学习重点和难点作为讨论的内容,应选一些解决问题方法多样、有一些争议、依靠个人力量较难以完成的问题作为合作学习的内容,同时抓住讨论的时机,让学生有效地参与讨论。像《皇帝的新装》的问题设计,以“骗”字为切入点,引发出学生“谁骗谁”、“怎样骗”、“为何骗”及“有几种骗法”等一系列问题的探讨,不从新装的“色泽、质地”等无关的问题来讨论。 第三,要留给学生思考、交流的时间、空间。有效的合作学习应以个体的独立思考为前提,小组合作交流前应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对问题有自己的见解,为后面讨论交流提供“厚实”的物质基础。这样,有助于学生把问题讨论得广阔和深刻。

同时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合作习惯。教育家叶圣陶指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正如“杜朗口”、“洋思”那些成功教育模式那样,小组合作,自主探究,人人参与,凸显“课堂成就梦想”、“我参与,我成功,我快乐”的理念。

1.发扬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温家宝总理说:“学校给予的是启蒙教育,但更重要的要靠自己学习。学和思的结合,行和知的结合,对于学生来讲非常重要,人的理想和思维,老师是不能手把手教出来的,而恰恰理想和思维决定人的一生。”合作学习的内容,是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确定的,这就要求学生首先必须进行自主学习。例如,学生自主收集、自主整理、自主尝试、自主领悟、自主质疑、自主反思,也包括教师提出目标,由学生自己动手去收集、提炼,去自我领会、自我感受、自我体味,如果还不能完成任务才可以放在合作学习中来解决。否则就失去了合作学习的意义与价值。没有自主学习,就谈不上合作学习。

2.培养学生认真耐心听别人说话的习惯。听不是听觉(纯生理现象),是听知(认知心理现象)。听的训练包括注意力、记忆力、理解力、品评力的培养。卡耐基说过:“一双灵巧的耳朵,胜过十张能说会道的嘴巴。”平时要培养学生:听他人发言时,眼睛注视对方,以微笑、点头表示感兴趣或赞同;努力听懂别人的发言,边听边想,记住要点,并考虑他人说的话是否符合实际,有没有道理;耐心听别人说完后再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等。

3.形成良好的协作习惯。温家宝总理指出:“孔夫子说,‘有教无类’,有教无类就是教育公平。收入不公平会影响人的一时,但是教育不公平会影响人的一生”。一个学习小组应该是一个班集体的缩影。小组合作也要体现公平,可采用“优等生带领,中下生优先,外向同学鼓励,内向同学优先”的原则,让每个成员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也乐于倾听别人的意见,使成员之间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达到互相交流的目的。这样小组合作学习就能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4.教师要作好示范引领和评价。教育就是为学生发展创造一个环境,通过一种示范引领,使他们在这个环境里得到很好的成长。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与学生共同解决合作中碰到的困难。例如进行现场观察和小组介入等等,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对学习小组的评价不仅看问题答案的合理性还要从见解独到性、合作过程的有效性等进行全面评价。

对语文教学的认识篇4

在日常语文课堂教学中,在师生对话问题上人们常常陷入一些误区:

误区一:单向灌输。教师喋喋不休地向学生讲授着从书本上搬来的知识,把学生当成一个个储存器,课堂上缺少真正的对话。误区二:放任自流。新课程理论要求实施“自主、合作、创新”的教育理念,于是一大批实践者把语文课堂变成了学生的自学研讨课,轻易缩短师生对话的时间,甚至放弃师生对话的大好机会。误区三:人机交流。许多老师紧跟时代步伐,将多媒体、网络技术运用到语文课堂教学中,但在这过程中,有些老师不能把握好分寸,用设计好的入机交流代替生动、丰富、有趣、充满意蕴的师生间的交流。误区四:逢场作戏。有的语文老师将整个语文课堂作为师生口头语言对话的舞台。这是公开课上经常看到的情形。它追求的只是一种效果,而这种效果常常是一种预先的设定,缺乏真正的内容。

以上种种误区说明,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对话这一问题上,许多老师存在着模糊认识。为避免陷入以上种种误区,我们首先必须明确师生对话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地位、作用。

师生对话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发挥以下一些作用:

一、促进学生知识的吸收、境界的提高

这是师生对话的主要作用。教师应通过与学生的对话,引导学生怎样去与文本对话,引导同学们怎样去探讨文本,还可以及时发现同学们对相关知识理解的偏差,并引导同学们作出更加准确的判断。语文是可以自学的,这话有一定道理。但作为学生,由于受到知识水平、生活阅历等的限制,短时间内要真正理解一些经典作品几乎是不可能的,这时老师就必须站出来,通过与学生的对话,提升同学们的认识境界。

二、情感上的沟通。精神上的鼓舞

这一点看起来是次要的,其实是更高层次上的要求。语文课堂上不仅要通过师生对话来组织教学活动,来促进同学们对知识的吸收,来提高同学们的认识能力,而且要通过师生对话来加强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传统单向灌输的做法,师生缺乏真正的交流,在这里教师是绝对权威,学生只有听从服从;放任自流的做法,看起来很民主,事实上师生之间全面交流的时间被挤占了;电脑代替人脑,看起来是进步,其实是忘记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因为人机对话永远取代不了师生之间面对面的交流;逢场作戏式的对话,看起来热闹,其实教给同学们的常常是机械和虚伪,我们的教师也常常在作戏中失去来自同学们的尊重。

真正的师生对话,老师要用博识赢得同学们的尊重,用机智赢得同学们的赞许,用真诚赢得同学们的信任;老师赢得了尊重、赞许、信任。其教学意图就能得到很好的贯彻,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将大大提高,教与学的良性循环就将达成。

师生对话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对同学们精神上的鼓舞。师生对话时,教师一定要有敏锐的发现的眼光,及时发现同学们的闪光点,及时表扬,这样同学们的自信心将逐步积累,同学们思维的积极性将大大加强。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赏识教育。如果老师总是用对学生的否定来维护自己的权威,那么,许多学生都会在不断的挫折中积累自卑,最终导致对答题的厌倦、对思维的厌倦、对学习的厌倦,教育必将走向失败。

三、训练语言。促进思维

在语文课堂上,师生对话是训练语言,促进思维的重要手段。学生语音是否标准,表达是否准确,表述是否流畅,言辞是否得体仪态是否大方都可以在师生对话中得到体现;教师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加以引导。语言是思维的外现,对语言的训练必将使同学们的思维更加敏捷、严密。

四、组织教学活动。活跃课堂气氛

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启、展开、收束都必须通过师生对话得到落实。其间穿插的学生之间的对话、学生与文本间的对话都必须通过师生对话来布置、控制。师生对话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怎样使语文课堂上的师生对话充分发挥以上效果呢?我认为,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下一些原则:

1.适度原则

这是处理师生对话的首要原则。我认为,必须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师生对话的程度:学生不同,程度不同。对低年级,师生对话宜多些;对高年级,宜简些。内容不同,程度不同。对一些浅显的散文诗歌,师生只需简单对话,同学即可领悟;而对古代哲言、外国名着则需多加辩难。

2.灵活原则

这是教师功力的试金石。我认为,师生对话应该是计划性与灵活性的结合。老师上课前只需准备简单的对话提纲,即可自信地走上讲台。对学生的每一个问题,他都会从容应对;即使遇到同学的困难。他也会以幽默的语言、宽广的心胸轻轻化解。灵活性是教师功力的真正体现。

对语文教学的认识篇5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需处理三种关系

(一)积极展现人性化,突出工具性

众所周知,初中语文最基本的特点便是人性化与工具化的统一,在新课标的发展中,初中语文的内涵更加丰富,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并且语文学科的基本魅力得到展现。但是,在我国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将语文学科所具有的人性化以及工具化进行淡化,从而导致语文课堂教学难度加大。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积极展现人性化,突出工具性,使其两者进行完美结合,在提高学生基本素养的同时,也促进学生具备扎实的语文知识。

(二)加强自主性,切勿放任自流

伴随着新课改在全国各地的推广,教师在教学中的任务得到加重。教师在组织好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要加强对学生自主性的培养。现如今,部分语文教师能够快速接受自主教学理念,并且能够使其运用到实践之中,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课堂上的教授内容得到减少,学生表面讨论得到增多。除此之外,甚至有部分教师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将学生的胡言乱语看做创新思维。因此,在缺乏教师指导的自主学习中,学生在课堂中过于放任自流,对于教师日后开展教学工作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因此,教师在无法正确发挥主体作用的同时,也会将课堂上的宝贵时间进行浪费。在此发展背景中,要想促进初中语文课堂的高效与稳定,那么需要将学生的自主与教师的主导进行紧密结合。

(三)促进探究性学习,切勿无度开发

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推行教学改革,需加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一般而言,探究性学习最为直观的表达形式为阅读教学,教师在课堂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深层系的阅读与探究。但是,归根结底,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有着明显的区别,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讲究规律、追求科学,并且还要加强对探究性学习的认识与理解,如果对其随意进行探究,那么便会浪费大量的课堂时间。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促进探究性学习,对其进行整合与优化,切勿无度开发,形成天马行空的现象。

二、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有效措施

(一)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

在初中语文课堂上积极推行课堂教学改革,最为重要的便是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其中包括上课之前的学习目标、课堂中的学习目标以及课后的复习目标,让学生在理解、掌握学习目标的基本上,从内心深处对语文知识进行理解与掌握。因此,教师在上课之前,要对学生阐明今日课堂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白、清楚本节课所讲授的内容,进行开展,重点以及难点是如何的,应该达到什么样的要求,帮助学生从根本上对语文知识有所掌握,加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与认识。除此之外,笔者认为,学生所确定的学习目标不宜太过抽象、笼统,需简洁、明了。

(二)积极遵循教学规律

通常情况下下,学生学习的基本规律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个别到一半,从零散到整体。教师在语文课堂中,要积极遵循课堂教学规律,积极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不断推动语文课堂的教学改革。在进行实践过程中,语文教师要注重对三方面的理解:一方面是将语文教学的目标与学生的学习目标近紧密结合,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将两者进行结合,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只是泛泛的阅读,教师在授课的时候也缺乏系统性,长期下去,学生对语文课程会产生烦躁与厌恶心理。第二个方面,要将整个朗读活动贯穿到课堂教学之中,教师在进行课程教育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阅读、理解、感受,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第三个方面,教师要设计课堂问题,将问题作为课堂发展与推动的动力,在提问的同时,能够帮助学生把握基本要旨,为学生指明正确的方向,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思考之中。

(三)加大评价力度

在初中语文课改的整个过程中,教师要给与学生适当的鼓励与评价。一般而言,教师在进行鼓励的时候,要以正面鼓励为主,在评价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所表现出的个体差异,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点、缺点,在语文课程中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除此之外,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教师的评价要客观、准确,多讲一些鼓励、赞美的话语,而学生所表现出的确定,教师应该用委婉的方式提出,利用其它形式进行指正,从而保护学生的积极性,避免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

对语文教学的认识篇6

【关键词】略谈 初中 语文 课堂教学认识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影响下,中学语文教学对文本内容过多地拔高分析和条分缕析地讲解,为了应付频繁的月考、抽考、统考等各种五花八门的练习和考试,学生挤占了对语文教学内容学习的空间和大部分思考时间,忽视了培养最基本的语文实用能力。在走入社会的很多初高中毕业生中,很多人在语文能力的应用方面捉襟见肘:普遍存在着汉字书写错别字连篇,讲起话来不是辞不达意,就是嗦重复,写起文章来不是不知要写什么、无话可说,就是空洞无物。在当今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时代,各种类型的信息交流日趋频繁,几乎随时随地都要应用到写字、说话、应用文写作等语文实用能力,所以我们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语文用来培养学生基本的语言能力的工具性特点,充分认识并尽快纠正上述偏向,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语文实用能力的培养,提高语文教学的教学效率和社会效益。教师要结合不同课文的不同特点,为实现上述目标选择科学的教法,组织高效的课堂教学。

一、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初中阶段是我们国家九年制全民义务教育的最后阶段,为了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我们要在改进教学方法上功夫。所以教师既要抓住以学生为主体的核心理念,又要针对初中学生有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但心理上尚不成熟,逻辑思维能力有待加强、具有很大的可塑性的心理特点,在促进学生独立的思想指导下,把学生“扶上马”,并为学生牵蹬引缰,为他们放开思维自主学习“送一程”。按照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由易到难、由低到高、由单一到复合的教学基本原则,我们对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进行分项集中训练,努力在初中阶段使学生的写字、口语、应用文写作等实用性语文能力基本过关,在不加重学生的负担的基础上,让学生系统掌握相关语文知识和技能。 如在训练学生写字的过程中,可以按照实用性的原则以硬笔为主。加强对学生进行硬笔书法训练,并为了巩固和复习中华民族的书法精粹,辅之以软笔书法训练。在训练过程中,要把教师讲解示范与学生定时定量练习相结合,可先通过板演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的用笔要领,再让学生像古代学生描红学习书法一样,摹写基本笔画、偏旁部首,然后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临写基本笔顺、基本结构。在这个练习阶段,要让学生学习小组的互评矫正和教师评价分析相结合,最后让学生集中一段时间进行独立背帖练习,逐渐养成独立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并把写字训练与课文字词教学融会贯通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与教材内容的有机联系。

二、根据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语文教学的首要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可以说,中学语文教材的选编都是围绕着这一目标的。无论是选用的文言文课文,还是现代白话文课文,都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学习、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但是文言文毕竟在现实的交流、交际中不再广泛使用,要培养学生基本的语言能力,还必须以现代文为主。以白话文为基本工具的现当代文学使学生在阅读接受起来没有像面对文言文那样的语言障碍,当代文学作品更是和当前的汉语同步,而且所选的课文都是在语言运用方面的典范之作。这些课文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现代汉语语汇,掌握现代汉语的基本语法,而且不同体裁的课文对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和写作能力都大有帮助。教师在讲授现代文时,要注意采取与文言文不同的教学方法,切忌上成单纯的知识传授课,要放开让学生自主学习,并尽量让学生多动脑、动口、动手,着重让学生自己分析、比较、运用,这样才有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如朱自清在《背影》中运用了一系列的描写“父亲”去买桔子的动词,可以让学生运用比较、替换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精确,并及时地让学生活学活用,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准确描写自己或亲人朋友在生活中的一系列动作,让语文能力起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要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先要排除学生怕字当头、惧怕当众开口讲话的羞怯心理障碍,让学生有说话的勇气和学习兴趣;然后在口语交际的练习中,对学生进行发音准确、语速、语调得当、中心突出、条理分清、表意准确、文明礼仪等基本功训练;在此基础上可在口语交际训练课上,创设口语交际情境,指导学生了解准确复述、口头问答竞赛、即席发言、交谈采访、对特定的对象进行解说、小组讨论、正反方辩论等各种口语交际形式的基本要求。

三、利用应用文写作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在应用文写作训练中,要按照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先让学生根据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内容,让学生在已有语文知识的基础上,了解掌握写作结构格式、内容语言的顺序等写作规范,再由易到难地重点进行语文应用规范训练,并让学生贴近现实,联系实际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同时也要注意现代白话文与文言文的有机结合,让学生感受并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经典文言文的语言精炼、准确、含蓄的精华,这样才有利于更好地达到《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的目标。

对语文教学的认识篇7

[关键词]初中语文 微写作 意义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210022

初中语文作为一门实践性与综合性融为一体的基础课程,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增强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是学科教学的目标。在语文训练中,听说读写作为基本技能,是学科教学的核心任务。其中,“写”的重要作用不仅仅让学生学会正确的语言表达,还注重学生的情感表达、写作构思等具体能力。在初中语文写作训练中,微写作也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初中语文开展微写作的意义

微写作是在信息化背景下产生的新颖的写作方式,伴随着微博的流行,进入了公众的视野,并被教师应用于语文写作教学领域。它一般是在一定的情境或者要求下,用最简练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体现一定的思想情感,写作为150字左右的“微作文”。

微写作有着显著的作用,首先其篇幅短小,没有长篇大论的负担,为学生争取更多的课外时间,这样易于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便于教师开展日常的写作训练。其次,可解决学生写作中遇到的不想写,没有内容写,写得多产生厌倦心理的问题,有效培养他们“三言两语”的写作习惯,激发写作的热情。同时,结合语言学科的交际功能,微写作赋予学生充分而具体的真实语言动机,学生更愿意表达自己的内心,找到表达的成就感,不知不觉中完成微写作的任务。学生还能利用微博、微信等媒体手段互动交流,有效解决不想写、不愿意写的问题。

二、如何引导初中生进行微写作

提高初中生的微写作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当微写作训练积累到一定量时,学生的写作能力自然得到提升。因此,教师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积极开展微写作训练,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

1.帮助学生选准切入视角

从训练题材看,微写作的命题材料往往是开放性的,不固定写作的对象,这不仅给学生的写作发挥提供较大的空间,同时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可以引领他们从平时的教材中挖掘微写作对象,并结合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思想认识,选好写作的切入点。可以从点到面,从整体到局部,可以从正面突破,也可以选择不同的侧面,这些不同的选择切入点,能够给学生不同的启示,为微写作训练提供广阔的空间,结合平时教学中大量的实例演练培养学生的写作灵感。

2.凸显个性微写作,让学生尽情展示

微写作与其他不同类型的写作形式有着不同的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写作要求,凸显个性微写作,让他们尽情展示自己的写作能力。比如,对于部分有着相对较强写作实力的学生,应该激活他们的思维,鼓励他们大胆张扬写作个性,敢于突破一般性写作思维方式,运用自己较强的写作能力,充分展示个性品质,大胆、明晰、有条理、有重点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在文字词汇选择方面要文采璀璨绽放,观点鲜明果决,气势卓尔不群,勇于放弃平庸。

3.充分锤炼语言特点

尽管微写作的篇幅短小,有时候仅有几句话组成一个语段,但其中的每句表达都蕴含着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独特理解,充分体现了他们对语言的驾驭能力。教师在组织对微写作评价时,需要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的基本规范及要求出发,对文字的简明、连贯、得体等方面进行认真细致的考查,让他们能够形成清新脱俗、平淡质朴、含蓄隽永、简洁干净的语言特点,对于表达的观点要有理有据,语言生动、形象、准确,阐述观点要鲜明且语言美感和表达效果达到预期的效果。

4.要加强平时的语言积累

积累是写作的基础。微写作不仅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还从写作手法、遣词造句等方面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综合运用能力,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比如,对于初中基础年级,教师可以从学生的思想认识、扩大阅读视野、掌握写作要领等方面,让学生广读书、多感悟、细观察、深思考,并将自己的总结与体会记录下来,课堂上开展主题交流活动,通过语言表达说出来与他人分享,并动笔记录下来,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拓展写作空间。同时,加强初中生优秀传统文化阅读教学,为他们提供中华璀璨国学文化、悠久历史文化等,对于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有积极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广泛开展古今文学名著阅读,充分拓展他们的阅读视野,加强阅读过程中的语言知识积累,为微写作提供基础知识储备。

对语文教学的认识篇8

一、语文是什么

语文是什么?语文是读破的万卷书。冰心等作家小时候读书也是一知半解和似懂非懂,但就是这“一知”和“似懂”,在脑袋里储存的时间长了,左冲右撞,自有豁然开朗融会贯通的那一天。相反,没有这“知”的基础和“懂”的前提,即使有所谓的豁然开朗,我相信也只是昙花一现。万卷虽有夸张之嫌,多读却是实在的诤言。多读反映在语言上,或下笔有神,或口若悬河;反映在思想上,则应是更敏锐、更深刻。名著与经典,多读多品;武侠与言情,看看也无妨。就好比盛宴与快餐有机结合,鸡鸭鱼肉和酸菜萝卜荤素搭配,方能让语文素养“健康成长”。

语文是什么?语文是行走的万里路。闭门造车能够成为大师?如果单以学校教育而言,学生活动仅限于理化生的实验、体育、劳技,语文教学与行路是不搭界的。但我们很多古人不是这样的,他们或遍访名师,采众家之长而成一家之论,或仗剑远游,聚天地之变而养浩然之气。这是怎样的一种学习方式,这就是今天我们所推崇的西方的开放式教育和学习。让语文的学习和生活、工作结合起来,课堂的学习与各种活动结合起来,教科书与报刊电视广告等结合起来,这是方法,也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思想和理念。

语文是什么?语文是听和说,既而是读和写。先为听说,再是读写。听说的功用远远大于读写,但却严重缺失,这或许是语文教学中最大的本末倒置。我曾在一段时间的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听短文,提炼文段信息,并曾为此在一次测试中出了一道 “听力”测试题,但因为没有坚持,效果不很明显,有待进一步尝试和优化。愿听、会听,要说、能说,也成为现代社会中交际文明的必备素质。而读写呢?除了专业作家外,它是绝不会比听说更重要的。我们可以不读不写,但我们绝对不能不听不说。所以,让听说回归语文,而绝非那形同虚设的、仅有的几次口语交际。

语文是什么?语文应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这是古人言说写作的,我认为这是人脑应有的想象与联想。如果没有联想,世界将会怎样?如果没有联想,我们的语文和语文教学又将会怎样?加强学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思维品质训练,应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语文是什么?语文是摘抄、旁注和日记的习惯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万卷书也好,万里路也罢,听说读写、想象联想通过什么来落实:动笔摘抄、旁注和日记。摘抄、旁注和日记,是心灵的表白,是情绪的发泄,是万卷书、万里路的升华,是与天地日月古今学者的对话,有助于积累和审美能力的培养。日记和旁注,当然不必强求洋洋洒洒,只求逐步让自己要记、有记、乐记。

语文是什么?语文是求真、向善、至美。然而,从人类发明语言之日起,谎言、伪善、遮丑的功能就伴随始终。玩弄文字游戏和语言技巧,成了一些人学习语文的目的,这是人类的退步而绝非进步。

语文是什么?归根结底就是常常说到的两句话:语文就是生活,语文就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二、语文怎么教

首先,树立“读书为己”的思想,尽可能祛除语文教学中的功利因素。即使这是我们很难改变的,但我们必须有这样的认识和责任感,哪怕是逐步的慢慢地改变。市场经济和教育产业化应该是语文教学功利化的大背景,但我们仍该坚守的是:语文本就应该是真实和牢骚的语言表现形式,是人的筋骨和灵魂,绝不应该是华丽的辞藻和美丽的谎言编织的文字玩具。文学史上最值得称道是百家争鸣诸子散文的自由学术之风气;是魏晋嵇康长啸山林的铮铮风骨;是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的唐诗宋词;是张扬个性,追求解放的性灵之说;是无情的解剖国人劣根性和刺向残暴敌人的投枪匕首。所有的这些乃至更多,总和起来就是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就是语文的全部。虽然早就有书中自有千钟粟,金榜题名光耀门楣的功利,但多少还保留了一点上古“读书为己”的可爱本性。

其次,逐步培养摘抄、旁注、日记的能力和习惯。老师教要踏实,学生学需扎实,这里强调的摘抄、旁注、日记就是踏实和扎实。在摘抄中积累词句篇章;在旁注中加强读的有效性;在日记中培养说写能力,从而培养关注和思考自己、他人、自然、社会的能力和习惯,成为一个有心人,人生也在摘抄、旁注、日记中得到提炼和升华。相信这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不二途径。

再次,加强听和说的训练。我们很多同学都是课上沉默寡言,课下则滔滔不绝,但又很少能说得清楚,说到点子上。什么原因?积累与训练少了。让听说回归语文,回归课堂,老师的、同学的,能够听,听得懂;自己的、别人的,愿意说,说得出。

最后,立足文本,大胆延伸。这里主要指课堂上,也指所有的学习和生活。延伸中有万卷书,延伸中有万里路,延伸中就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延伸中就有了自主和创新,延伸中就有了摘抄和日记的内容。当然,这是在老师的指引和学生自主的前提下,而非课堂上信口开河似的无限和无效的延伸。课堂上,是应该讲究效率的,但生活中的思考却不必这样,那是无限的。

上一篇:互联网医疗的投资逻辑范文 下一篇:城市园林绿化实施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