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延伸:影视营销的唐山西安承德样本

时间:2022-08-17 11:36:29

案例延伸:影视营销的唐山西安承德样本

1. 唐山:6000万拍《唐山大地震》,政府首次由赞助商转变为投资商

2010年7月28日是唐山大地震34周年纪念日。电影《唐山大地震》自当年7月22日全国公映以来,票房3天破亿、7天破3亿,并最终拿到了6.7亿元的收益,成为2010年国产票房冠军。这部由唐山市政府作为最大股东投资拍摄的纪念电影,不仅实现了政府资本与商业资本的一次成功合作,也吹响了唐山城市营销运作最响亮的冲锋号。

角色转换,政府成为定制电影最大股东

随着环渤海经济圈的崛起以及京津唐一体化的规划定位,地处渤海湾重要交通枢纽的唐山正面临着转型。唐山的经济水平在全国同等城市里可以排到20名以内,但在文化上大家感到很陌生。2007年底,刚上任的唐山市委书记赵勇提出,唐山的文化建设与唐山的经济建设不匹配,必须要有一个在全国打得响的产品。此后,赵勇主持重点推动了一项新工作:由市政府投资一部以唐山大地震为背景,表现唐山人民精神风貌的电影,把唐山的新形象展现给世人。其实早在2006年,为纪念唐山大地震30周年,市政府即请人拍摄过《但愿人长久》,片子虽然在海外获得了最佳故事片奖,但在国内并没有发行。

经过商讨,唐山市“做一部主旋律的唐山大地震的电影项目”上报到国家广电总局并得到有关领导的全力支持,当时该项目还被列入建国60周年献礼影片之一。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副局长张宏森给出了三个投资标准建议:一种是参照《云水谣》,投资在5000万,票房不求,但能赢得口碑;一种是参照《集结号》,投资在1.2亿,能够双赢;一种是参照《后天》、《赤壁》,总投资在3亿,能够拿到世界市场上去。最后唐山市政府选择了1.2亿的投资拍摄《唐山大地震》,定位是30%~40%的城市居民会看影片,70%的城市会知道这部影片。在国内产生这样的影响力正是唐山市政府最初的考虑。最终,在《唐山大地震》1.2亿元的投资额度中,唐山市政府出资6000万元成为最大股东。值得一提的是,唐山市政府实现了政府投资电影定位的转换,由以前的电影赞助商变成投资商的角色,《唐山大地震》也被舆论定义为是唐山市政府的“定制电影”。《唐山大地震》制片人、唐山电视台对外部主任姚建国表示,影片不能偏离政府调性。政府绝对控股就是为了保证话语权,不至于让片子拍得偏离主旋律,偏离唐山城市形象宣传的轨道。但与纯粹的政府投资不同的是,唐山市采取了政府主导、推动,通过唐山广电传媒有限公司筹措资金作为投资主体,各方扶持,进而形成城市资本的形式与其他投资方进行合作。

全程参与,确保电影突出唐山元素

唐山市政府早在2007年底就已经明确了《唐山大地震》的拍摄计划,2008年因为发生汶川特大地震搁置了一段时间。从2008年秋天开始,唐山广电和宣传部门的领导在电影局的介绍下,和韩三平、冯小刚以及华谊兄弟领导层见面,确立了以“一个遭遇地震的普通家庭浓缩千万个家庭情感故事的电影”的影片总体架构,该项目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在片子拍摄过程中,唐山市政府都是积极主动的。市委书记赵勇、市长陈国鹰及宣传部长对于剧本剧情都会亲自阅读。赵勇会亲自通电话与导演沟通剧情,也会通过唐山方以函件的形式发文件提出加进唐山元素、剧本改编修改等问题。在片名的选择上,唐山市政府明确提出要叫《唐山大地震》,而非制片方提出的《余震》或者《大地震》,以此与汶川区别开来。

在确保电影符合唐山城市营销需要的同时,电影在拍摄过程中,唐山市政府的配合工作也是一路绿灯。为电影拍摄免费提供基地、人工降雨消防车、在唐钢拍摄开新闻会等。同时,唐山市政府还要支出首映礼、城市宣传片制作以及给电影院的广告等费用。对于唐山市政府而言,盈利不是目的,媒体的连续高曝光度所带来的效应远远不是钱所能衡量的。透过《唐山大地震》的热映我们不难发现,唐山市政府很好地磨合了政府意志和商业公司。一方面,影片中出现了大量介绍唐山城市景象的镜头。另一方面,唐山市政府也充分尊重了导演的创作和电影的规律,不少个性化的台词和情景都得以保留。对于其他投资方的广告植入以及宣传攻略,唐山市政府也没有“求全责备”。与一些政府投资电影“领导专家叫好,观众不买账”相比,《唐山大地震》通过一部“主旋律”电影的商业化运作,真正借助电影使社会各界的目光聚焦唐山。借着《唐山大地震》公映,唐山城市营销也进入快车道。

按照唐山市的构想,“我们要用电影《唐山大地震》吸引目光,更要用34年的建设成就留住目光。”事实上,早在影片公映前的5月25日,唐山市就专门召开了对外宣传工作调度会。唐山市宣传部专门组建了一支策划队伍,对借助电影深度宣传、深度展示唐山进行了详细策划。让唐山所有的投资者甚至未来唐山的投资者,有归属感、荣誉感,成为此次城市推介的目标之一。以《唐山大地震》电影先行,唐山方面目前与上海、广州、香港等地的合作也颇为引人注目。“电影”+“城市”,唐山市追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城市资本与市场资本双赢”的目标正在变为现实。

2. 西安:3000万拍6集《大明宫》,游客超百万

除了《唐山大地震》,另一个影视营销的成功范例就是西安拍摄的《大明宫》。这组共6集、每集时长30分钟的纪录片被西安当地宣传部门称为“文化史诗电影”,由西安市政府投资,并请拍摄过电影《圆明园》的导演金铁木拍摄,投资金额超过3000万元。

拍摄成功后,2009年9月3日,《大明宫》的全国首映式选择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9月9日,全球公映式更是选择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随着这部气势恢弘的纪录片的上映,西安大明宫遗址的保护和改造工程走进了普通人的视野。让更多人了解大明宫的,则是2010年2月这部纪录片在央视《探索・发现》栏目的首播。经过这部精品纪录片长达一年时间的烘染,2010年10月1日,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正式向公众开放。令人惊讶的是,截至10月7日的一周时间,这座刚刚开放的公园共接待游客150万人次,成为这一年国庆期间西安接待游客量最多的旅游景点之一。纪录片对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的骄人战绩功不可没。

3. 承德筹拍片堪比《大地震》

电视剧《乔家大院》和电影《唐山大地震》为当地带来的旅游热潮尚未散去,史诗般恢弘壮阔的纪录片《大明宫》又为开园仅半年的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引来无数参观者。就在国内旅游城市的影视营销方兴未艾之际,河北的承德和张家口也在筹拍各自的影视作品。承德筹拍中的《热河之恋》(暂定名)预计最低投入6000万元,投资规模看齐大片《唐山大地震》,更是6集纪录片《大明宫》投资规模的两倍,而且影片将运用城市营销电影中并不多见的3D技术。当地主管部门表示,希望该片能实现票房和宣传的双赢,力争在国内各地的影视营销风潮下实现突围。

承德影片投入堪比《大地震》

《热河之恋》目前正在寻找合作伙伴,与北京一家影视公司接触。目前双方已有初步意向合作,剧本也未敲定,所以赶贺岁档期的原计划有可能更改,具体上映时间还无法确定。《热河之恋》的操作模式取法了唐山当时拍摄《唐山大地震》时的做法,承德有关部门还专门去唐山取了经。影片计划由承德当地投资,签约北京有经验的影视公司负责营销操作,并聘请国内一线导演执导,以保证影片质量。这与外界的分析一致。外界普遍认为,《唐山大地震》的成功,除了影片本身找准了切入点之外,唐山市找到了冯小刚和华谊兄弟合作,也是电影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据承德市委宣传部有关人士称,投入方面,承德计划最低投入6000万,最终影片能够在全国院线播放。预计的效果方面,希望电影能够达到双赢――既能在上映时有所盈利、不至于亏本,更重要的是在最大范围内宣传承德。同时,他说,之所以选择3D,是因为这种手法对于承德山水的全景展示效果更好。

“借助市场,考虑市场”

上述人士强调,承德市拍这部《热河之恋》,虽然投入很大,但盈利并非最重要的目标。更多的是以承德的自然风光为背景,讲一个风格上浪漫的、轻松的、以感情为主题的故事。力求更多地体现当地的文化元素,潜移默化地让电影观众了解承德,喜欢上承德。他透露,唐山市与冯小刚和华谊兄弟的合作,虽然影片票房达到了6.5亿元左右,但当时唐山的6000万元投资属于“风险投资”性质,也就是说,假设上映后票房成绩糟糕,成本无法收回。

承德方面的心态体现了国内旅游城市在影视营销方面的一大特点――不确定性。河北省影视家协会副主席汪帆说,这种影视营销虽然投资巨大,动辄上千万,但最终效果要看市场。“要让善事更善,一定要借助市场的力量。我认为最好的模式是‘政府搞前期,影视公司搞后期’。”汪帆解释说,政府主管部门负责投资、寻找好的合作伙伴、选择好的剧本,把拍摄的具体事宜、尤其是后期的营销部分交给经验丰富的影视公司。他表示,这是他看到了很多经验教训之后总结的最佳模式,一定要“借助市场,考虑市场”,拍出人们爱看的电影,否则即使投入巨大,也未必能达到推介当地的良好初衷。

影视营销,高投入、高风险

在这一轮影视营销中,除《热河之恋》外,承德另一部定位为“超现实纪实影片”的《避暑山庄》也在筹划。与《大明宫》类似,《避暑山庄》也将走复原历史的路线,用发生在避暑山庄的几件大事来体现这里的历史气氛和文化氛围。而张家口市也将推出《炎黄大帝》、《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两部体现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的电视剧。张家口市旅游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与电影相比,电视剧的拍摄周期更长,所需资金也更多,但同样需要面对效果的不可确定性。不过,这仍然是旅游城市必不可少的推介手段之一。该负责人表示,《乔家大院》一部戏就火了山西,可见影视营销的积极作用。可以说,这是一个高投入、高风险的方法,只要把游客吸引来就是成功。

上一篇:案例启示:“熊猫策略”创新性分析 下一篇:案例背景:贵州的扶贫效果关系全国扶贫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