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02 17:30:52

案例分析报告

案例分析报告范文第1篇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采购外包

1 企业采购外包的必要性

在当今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企业分工越来越细,一方面,大而全的国际公司因其运营成本庞大,内部流程臃肿繁沓,无法灵活而快速的应对市场的变化而渐行渐缓,另一方面,企业向专业化国际公司转型的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对于一个专业化的国际型企业来说,发现并保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是使企业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对于一些零售业和制造业企业来说,产品的价格无疑是其赖以生存的核心竞争力,降低成本是所有企业的必修课,因为企业的采购成本往往占其销售额的50%以上,控制成本的实质是控制采购成本。

如果一个国际型企业在发展中发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不是采购,就可以将采购部分进行外包处理。采购外包是指企业在关注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同时,将全部或部分的采购业务活动外包给供应商的业务。沃尔玛作为全球最大的零售商的采购外包成功案例足可以说明在控制成本方面,采购外包是很好的一步棋。

2 沃尔玛采购外包案例

2.1发包企业“沃尔玛”和接包企业“香港利丰”背景分析

2010年1月28日,作为全球最大零售商沃尔玛宣布该公司将启动一项新的全球采购战略,沃尔玛将与国际专业采购公司香港利丰订立采购协议,成立合资公司,并计划首个财年将20亿美元大单抛给利丰集团,由利丰为沃尔玛全球采购商品,帮助沃尔玛节约采购成本,为顾客提供品类更丰富、价格更低的商品。

美国人山姆·沃尔顿先生于1962年在阿肯色州创建了沃尔玛百货有限公司。经过四十多年的励精图治,如今的沃尔玛公司已经变成了美国最大的私人雇主同时还是世界上最大的连锁零售企业。1991年,沃尔玛年销售额一举突破400亿美元,跃居成为全球大型零售企业之一。1995年沃尔玛销售额保持持续增长,实现年销售额936亿美元,在《财富》杂志95美国最大企业排行榜上名列第四。而且至今仍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

沃尔玛成功的原因有很多,但提出“帮顾客节省每一分钱”的宗旨,并实现了价格最便宜的承诺无疑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不仅如此,沃尔玛还向顾客提供世界一流服务的新享受。只要你走进世界上任何一家沃尔玛,都可以亲身体验到宾至如归的购物乐趣。再次,沃尔玛推行的“一站式”购物新概念深入人心。顾客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就可以选购到所有需要的商品,这种快捷便利的购物模式契合了现代快节奏生活方式并成功地吸引了现代消费者。 此外,虽然沃尔玛为了降低成本,积极缩减广告开支,但对各项公益事业的捐赠上,却毫不吝啬、广施善缘。在公益活动上长期大量投入以及活动本身所具的独到创意,使得沃尔玛的品牌知名度大幅提高。

在沃尔玛的经营管理过程中,成本控制无疑是确保其他管理策略成功实施的最重要的一环。如何能最大范围内有效的降低采购成本无疑成为了沃尔玛管理层的重要议题,而在寻求各种成本控制的方法过程中,采购外包无疑能让人眼前一亮。

经过选择与比较,此次沃尔玛选择了香港利丰集团作为采购接包公司。该集团于1937年成立,是香港冯国经家族的利丰集团旗下上市旗舰公司,该公司也是全球主要的供应链管理公司之一,业务范围涉及40个国家及地区;美国市场占利丰总营业额约60%,其次为欧洲占30%,余下的则分布在日本、澳洲等地。利丰主要是透过私营的利和经销集团开展多元化的经销业务,并收购英之杰集团的亚太区品牌推广业务,为跨国客户提供一站式经销服务。利丰的三大核心业务包括:生产制造,市场推广及物流配送使得利丰在亚洲区为业务伙伴提供全面性综合分销服务,经过100年及三代管理层的专注经营,利丰集团已经成为一个国际性大型跨国商贸巨头;经营出口贸易、零售和经销批发三大核心业务。

2.2沃尔玛采购外包的动因分析

众所周知,沃尔玛在中国的业务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零售体系,即大卖场;另一个是采购体系,也就是沃尔玛全球采购办公室。沃尔玛此前全球采购的主力供应商是美国进口商,在商品流通过程中由于中间进口商本身赚取的利润直接导致沃尔玛的采购成本增加,为了进一步降低成本,沃尔玛设立了全球采办中心,力求让海外沃尔玛商店的买手能够逐渐越过美国进口商,直接向中国本土供应商下订单采购。但由于种种原因,沃尔玛总部买手仍然通过美国进口商直接下单给工厂,进口商与工厂也都没有变,相反还多了一个全球采办在中间接洽,徒增运营费用。

全球采办运营费用的增加意味着采购成本的提高,对于沃尔玛商品在市场竞争力无疑是非常不利的一个因素。只有通过整合采购供应链效益,控制成本,加大直采力度才是降低成本行之有效的途径。沃尔玛采购外包业务势在必行。

2.3沃尔玛采购外包的执行

沃尔玛从2007年便开始对全球采购体系进行变阵了。同年10月,沃尔玛全球采办裁员250人;2008年7月,沃尔玛全球采购质检工作外包,导致国内4个办事处的180名员工被裁。随后,沃尔玛还关闭了新加坡、菲律宾、斯里兰卡、土耳其的采购部门。

2009年10月份,沃尔玛公司宣布以新成立的4个全球采购中心(GMCs)为核心的统一的全球采购架构。沃尔玛全球采购总战略的核心将是不断提高沃尔玛公司自有品牌的直接采购。现在,沃尔玛公司自有品牌年采购额超过1000亿美元,在这些商品中,直接从制造商采购的比例不到五分之一。如果转向直接采购,5年内在整条供应链上可节省5%~15%的成本。

沃尔玛正是看到利丰集团作为香港历史最悠久的出口贸易商号之一,可以做到利用供应链管理有效地节约成本,通过共享设备、减低库存等手段,减少占用客户的资产,极大的减少间接采购的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发展前景,沃尔玛最终决定将采购业务委托给第三方的利丰来经营。

沃尔玛与利丰公司此次达成战略同盟,签署了一系列非排他性协议,不包括对额度或运输的规定。作为采购商,利丰公司还将组建成立专门管理沃尔玛业务的新公司,为沃尔玛搭建一个专门的采购平台。 根据协议,利丰采购的并不仅仅只是中国的商品,也不是单一的某一类商品,而是为全世界的沃尔玛商店采购所需要的商品。利丰这次为沃尔玛采购的产品名单,几乎是遍及沃尔玛店内所有产品。作为合作战略的一部分,沃尔玛还将把部分现有采购业务与利丰新成立的一个子公司合并。事实上沃尔玛是与利丰签署了转包合约,利丰承包创建的子公司最终会成为沃尔玛自有全球采购业务的一部分。

2.4沃尔玛采购外包的效益

沃尔玛和利丰的战略合作为双方都带来了巨大的收益,受沃尔玛采购协议刺激,自该公告第二天,利丰 (00494-HK)便逆市涨8.51%。2 0 1 0年首个营运财年,利丰就预期采购超过20亿美元的商品。新的子公司WSG将提高它在沃尔玛业务中所占份额,而且在运营的第一年,就能形成为美国零售巨头沃尔玛采购价值高达20亿美元的产品的能力。而沃尔玛与利丰合作,可以弥补沃尔玛全球采购战略中的薄弱环节,通过利丰的专业水平和强劲资源,帮助沃尔玛在商品采购价格上更具竞争力,同时还会提升沃尔玛自有产品设计,发展沃尔玛综合采购能力,沃尔玛表示这一尝试最终或能为其每年节省数十亿美元。业界一致认为,这种合作模式是沃尔玛采购战略的一次回归,未来沃尔玛将可能与更多国际采购公司成立合资公司整合采购业务。

3 沃尔玛采购外包分析

沃尔玛的核心竞争力是价格优势,而利丰集团的核心竞争力是为专业化高效的供应链管理。

沃尔玛是全球最大的跨国零售商,选择利丰集团作为其采购商,是强强联合和服务外包的成功典范,也充分显示了沃尔玛现代化的经营理念,将采购业务委托给第三方来经营,充分利用世界最优秀的采购商资源,充分节约成本,充分发挥沃尔玛的核心竞争力,。而利丰最大的优势便在于它遍布全球的、高效分工与合作的供应链管理。始终坚持以顾客为中心,以市场需求为原动力;专注于核心业务,建立核心竞争力;与各企业紧密合作,共担风险,共享利益;讲求供应链的信息化运作;讲究系统整体效率的提升;实现按需生产,以减少存货积压的风险;尽量降低在采购、库存、运输和环节之间的成本。

4 沃尔玛采购外包带给我们的启示

沃尔玛和利丰战略合作成功案例带给很多的启示。第一、只有专注才能获取更大的成功,专业化能有效的降低成本,产生规模经济效益。通过采购外包,沃尔玛将不擅长的业务外包给拥有强大采购供应链管理的利丰集团进行操作,从而能将更多的注意力投入到零售和为客户提供更好的产品和销售服务的业务中,结果是显而易见的。第二、在采购外包业务中,选择合适接包公司的重要性。当一个国际型公司发展到某一阶段时,无法继续承揽其业务上下游上所有的业务,就应该选择保留核心竞争力的业务,将非核心竞争力业务外包,但在选择合适接包公司时应选择那些将你舍弃的业务视为核心竞争力的公司,如沃尔玛选择的正是拥有强大的全球采购能力的利丰贸易公司,这样才能得到强强联合和双赢的效果。第三、采购外包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也给企业带来控制失衡,核心竞争力丢失等问题,所以如何制定采购外包战略是十分关键的一步。

【参考文献】

[1]宋宏磊、李雪欣;企业采购项目的自制—外包决策 [J];物流技术;2007年第26卷第08期

案例分析报告范文第2篇

姓名:wjk(本人)性别:男年龄:22

生理特征:身材矮、青春期__意识萌动

性格特质:多愁善感,言行犹豫徘徊、瞻前顾后,性格内倾、封闭自保,自我观念差

家庭职业背景:农村农民

家庭感情:所谓“代沟”严重、少有交感互动

受教育经历:从初中到高中,是应试教育下十足的考试狂,在种种压力环境下,唯分数是从,忽视压抑其他一切方面的学习、锻炼、培养、体验。现为华中科技大学本科三年级学生。

二、案例陈述

[内容提要]案主在大学里偷偷喜欢同班的女生M,一年多后以一种不可思议的方式表白了,被拒绝后内心茫然失措,情绪多变,心情矛盾痛苦,影响了案主的日常学习生活。

[案主自述]大一时,我和许多新生一样盲目茫然、郁闷空虚。有一种声音告诉我:快点找个女朋友吧!由于平常上课总喜欢窝在最后几排,于是,一位不幸的女孩即M落入了我的视线。我看她越看越美啊,好像似曾相识啊,她给我的感觉太好了,特别是她很有气质。我开始疯狂的想她,但从不外露,没有人知道。我不敢表白,甚至连正面看她的勇气都没有,很害羞很害怕啊。我的“硬件”和“软件”都不如她啊,我怕表白,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啊?没门!加上她又是我班的,抬头不见低头见,要是失败了,我以后怎么在班上混啊,俗话说得好,“兔子不吃窝边草”。尽管有一对成功的同班情侣向我作了“示范”,尽管我真的一天到晚想恋着她,我一直不敢捅破这层纸。后来听人说她有男朋友,我本不自信,这样一来,我就更不敢表白了,好像有了借口啊,自我安慰着。你知道我是一个腼腆的男孩子。

后来,身边一些人知道后,“怂恿”我大胆往前走。我仍旧疑虑重重,徘徊不前。一次生日聚会上,有一人说M现在没有男朋友。我忽然有了越雷池的勇气和决心。偶然地,在QQ上认识了无话不谈的莎,江汉大学的,灵感来了:叫她替我写和寄情书——我随便她怎么写,不过问不指导不干涉。莎寄出信后,最初几天我都不敢去上课了。我豹着胆打了电话到她寝室,问她态度,她拒绝了。我挂了。那段痛苦啊我不想再复述一遍了,好吗?

但我并未死心啊。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我从不和她搭话,路上见了远远的躲之不及,或当作没看见、不认识:“冷酷到底”!我是个没用的人,胆怯懦弱的人。不是没有机会的,比如有一次搞调查,但是,我始终无法迈出当面和她表白的勇敢一步,因为我感觉自己太烂了,感觉她对我一点好感都没有,配不上啊。可是我真的好喜欢她啊。矛盾啊痛苦啊那种滋味真叫折磨人!我知道了什么叫刻骨铭心。

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单恋一枝花?道理我也懂的,可我总会钻牛角尖,自怨自艾,吊死在一棵树上。迷茫啊!

三、分析治疗

理论模式:人本心理治疗法(Rogers)

基本概念:自我观念(自我概念)(self-concept)——人在内心深处关于自己的形象,是个人在其成长生活的环境中对人、对己、对事物交感互动时由所得经验逐渐形成的综合性观念,是有组织的连贯的一整套自我看法和评价体系。

理论假设:

1)人的本性是善良、理智、仁慈的。

2)人有与他人和谐相处的愿望与能力,而且有自我成长、自我实现的内在动力(动机、需求)和潜能。

3)所以,要对人的本性、潜能抱有乐观的态度、十足的信心。深信每个人都可以自己挖掘、发展自己的潜质,要以当事人为中心,使案主独立自决,达到自我实现。

4)案主的问题(困境)产生的原因是因为他(她)拥有一个偏低的自我观念。不能接纳自我、袒露自我、自尊自爱、自信自主,自我形象感拙劣,自我评价较低;“理想我”与“真实我”、自我感觉到的我与别人眼中的我之间不一致而内心冲突矛盾、焦虑困苦,而自我否认、掩饰、逃避、防卫,形成恶性循环,陷入囚徒困境。6)因为,自我概念决定人的心理(思想、知觉、意识、动机、需求、心情、情绪、态度、观念等)和行为(记忆、学习、社交、活动、适应、习惯等)。

治疗目标:协助案主去伪、存真、自我认识、自我重建(此乃治疗必经程序),以自我实现。使其独立自主、自爱自信,悦纳自我、他人、世界,使人格更为统合,提高生活耐挫力和环境适应力,培养自我成长、实现的能力。

——对案例的剖析治疗:

开始,我(假象的我)以倾听为主,让案主尽情放纵宣泄,我尽量表现出真诚一致、无条件积极关怀,并表达同理心。基本上案主放开了自我,很坦白,这很不容易,敢于面对的勇气和坦然令人佩服。

案主淋漓尽致地泄情诉苦,表面上是在说他因为胆小怯弱、害怕不自信而不敢向暗恋对象表白,用间接的方式表白被拒后自我压抑郁闷,茫茫然无所措,陷入痛苦困惑、无法自拔的困境,实质上,根本性的问题是:案主不敢接纳面对自己,总在逃避,竭力掩饰,有意无意地自我防御和自我保护,对人对事缺乏主见(独立人格),自卑自贱、自怨自艾、自我想象。很明显,案主的自我观念有问题,从而导致了他内心和行为上的异常。在生活中,案主性格内向,自我封闭,不敢坦然面对真实的自我,不愿积极主动与人交往,自信心不足,多愁善感,内心敏感,感情细腻丰富,情绪易波动,容易受别人及环境的影响。于是,待人处事上采取防卫方式,这是不能应付、解决内心困境的,只会使自己更加焦躁不安、忧郁悲观。案主对自己的形象认知未免太过悲观和低贱了吧?他已经没有了对自己独立的价值判断标准,很在意别人对他的评价、别人眼中反照的自我,而不相信自己的认知、判断。

暗恋同班一个女孩,却迟迟不敢表白,其实不是他自己所谓的害羞或胆怯或害怕被拒或她有女朋友或她是自己班上的原因,而是因为他自我评价很低,自认为自己很垃圾、不会有人喜欢,毫无自信可言。连自己都不爱,怎么敢去爱别人?不表白算了,可案主也没有积极主动地与她交谈交往,以增进彼此了解,相爱总得先从相知相处交感互动开始吧?可案主采取“无为”策略,只有逃避,不敢面对她和她直接交流想法。事实上,从中学以来,案主与所有人的交往本来就很少,虽然说不上青春期自闭症。因为自我感觉不好,怕一旦和人交往相熟,看到自己的缺点(当然还有优点)、丑陋阴暗的一面和内心真实的情感世界而被人否定、冷漠、鄙视、抛弃,总是觉得自己很差劲,不如别人,不会被人喜欢,干脆以沉默、封闭、低调、逃避、压抑、幻想、转移、反向、补偿、阿Q式等防卫方式待人处事,以寻求内心的暂时的平衡和和解。案主说自己“硬件和软件都不如她”,真的如此吗?他的评判标准科学合理吗?还有,有可比性吗?人都是世间唯一的灵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闪光点,当然也有缺点和不足,可不能只看到自己的缺点并放大而产生“晕轮效应”,否则,久而久之,逐渐对自己形成不良的偏见和刻板印象,形成偏低的自我观念。恋爱可以使人加快社会化、成熟化,增强自我认知能力。恋爱的前提是爱自己,相信自己,悦纳别人,袒露心声(让心灵的天空不设防(相对)),与人互动。案主的行为让人失望,想想看,一个没有自知力、自信心的人,谁会喜欢呢?

案主的困惑其实就是认识自我的问题。因此,引导他大胆地面对自己,看清自己,还原自己,形成正确的自我观念和评价。让他看到一个真实客观、可爱不错的自我,开始自尊自爱自信起来,让案主自主自决、重建自我。

打开心扉,让心灵的天空不设防(相对),与自己、他人、外面的世界积极主动地互动,让案主感觉到,其实,生活很精彩!

四、疗效评估

由于采用的是人

本治疗法,不像行为治疗法那么易测量易评估,但是大致来说,还是可以试着观测评鉴的。

这里仅从治疗的工作目标实现的程度上加以分析。

经过人本心理治疗,按主明显自信、开朗、快乐多了,开始重新体认以往的经验,重新审视周围的人事,开始悦纳自己、别人、环境,行为表现上较成熟、较社会化、适应调谐能力增强,性格试着外倾,与人交往更开放更主动更自信更自然更开心更频繁了,独立、统合、健康的人格初具雏形,自我成长能力增强,逐步走向自我实现。

当然,有很多不确定的复杂易变的因素,以及含糊而弹性的评价指标(概念的可操作性不强),始终让人不能对本案的疗效抱有过分乐观的态度和期望。

另外,也很难确定当事人取得的疗效一定都是由于工作者的人本治疗贡献的。有些心理问题和疾病,可以自然痊愈,也就是不治而愈。可能,是多种环境、条件、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这点,真的很难鉴定,至少当前的心理学研究还无法“搞定”。五、工作感受

限于篇幅,我只谈遗憾、缺点、不足、局限性。

由于是自我治疗,带来很多问题,一些正规的治疗程序和方法无法尝试、训练、应用、实践和体味升华,不利于专业知识的有效内化。深为遗憾!

(一)、由于采用单一的人本治疗模式,导致以下一些问题不等:

i.只笼统解决了内心(主观世界)的根本的问题,

怀疑在实际生活中,在与人互动的行为中,缺少相关环境要素的系统配合(配套机制)而疗效甚微。

ii.人是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知道、懂道理是一回事,实际行动表现又是另一回事。似乎可以怀疑人本治疗的疗效。

iii.人本治疗模式对案主本身的勇气毅力、理性理智、认知思维能力、哲学气质等综合素质要求相当高,这就带来了哪些人适合人本治疗的模式选择上的困难,以及进行人本治疗究竟有多大的全面持久彻底有效的疗效?

iv.如果采用多种治疗模式综合治疗,似乎更合乎生活实际,更能收到疗效,但是,这样子就没有自己的专业权威和体系特色了。这是一个悖论。

(二)、个案社会工作的伦理要求尊重案主的隐私权,强调保密性,但这在实际操作中与目标任务在某些方面、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冲突、矛盾,此乃社会工作的伦理难题。

(三)、在做个案社会工作时感觉有时有些地方太过于程式化,(技术化、程序化、模式化),难免显得僵硬、做作、冗赘,让人感觉不自然。而心理学上的心理治疗看上去更单纯、间接、干脆、直接。老实说,心理异常及问题的治疗,个人认为只要运用常人的心理常识、生活常理适当加以开导开化就行了。当然,这对开导者的综合能力有一定要求。

案例分析报告范文第3篇

辛某,女,16岁,高一学生,五官清秀,皮肤白皙,身材苗条,身高1.7米左右。母亲陪同就诊,身体健康,未患过严重疾病。

独生女,足月顺产,13岁来月经,周期稳定,身体健康。从小聪明伶俐,漂亮乖巧,性格要强,学习刻苦,成绩优异,从小学到初中都是在省城有名的小学和初中上学,还都是学校里的尖子生,经常被评为三好学生和优秀班干部,倍受老师们的喜爱,初中毕业后考上省外语中学高中部,寄宿学校,原来上学都在家中吃住。父亲机关干部,母亲是教师,家庭经济状况良好。父母身体健康,无精神病家族史。

心理测试结果与分析:

SCL-90测试各因子分如下:躯体化2.3,人际敏感2.2,焦虑2.6。

SAS:标准分64分,为中度焦虑。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

来访者自诉从小学到初中成绩都很好,是老师的宠儿,父母的骄傲,同学、朋友们的榜样。考上高中后,考虑到这个学校的学生都是全市、甚至全省的优秀学生,自己很难会像以前那样拔尖,出类拔萃,但成绩在年级中上应该不成问题,但结果期中考试排名中等偏下,老师在总结时没提到自己,倍感失落,担心自己以后再也不会像以前那样引起老师的关注,得到老师的赏识。想把成绩提上去,但又对高中的学习有无能为力的感觉,以前的学习方法已不能适应高中的学习,现在又没有合适的方法,住校什么事都要自己动手干,如买饭、打水、洗衣等,耽误时间。一个月来,总是担心自己学习不再优异,再也受不到老师的赞赏,越想越难受,每天晚上偷偷给父母打电话,诉说哭泣,睡不着觉,到凌晨一、两点方能入睡,白天上课无精打采,听课质量明显下降,严重影响到学习;没有食欲,身体消,从入学到现在已经了十斤左右,父母曾带她去医院检查,没有发现躯体器质性病变,服药无明显效果。

三、观察与他人反应

求助者身体和智力发育均正常,神情焦躁不安。衣着整洁,思维清晰,语速迟缓,意思表达清楚,无泛化现象,无退缩行为,无妄想、幻觉,无智能障碍,自知力完整,有迫切的求助要求。家长反映,求助者从小乖巧,听话,感情细腻,自尊心强,平时稍有不顺心就会流泪哭泣,学习认真刻苦,性格要强,尊敬师长,和同学关系较好。

四、评估与诊断

(一)诊断及诊断依据。

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新生适应不良。

诊断依据:

求助者目前心理与行为问题是由其期中考试成绩不好引起的,担心自己以后学不好,得不到老师赏识,其冲突具有现实意义,持续时间较短,为1个多月,不良情绪没有泛化,而且经过医院检查,无躯体器质性的病变,符合一般心理问题的诊断标准。

(二)鉴别诊断。

1.与精神病相鉴别: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该求助者知情意协调、一致,有自知力,主动求医,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个性稳定,可以排除精神病。

2.与焦虑症相鉴别:焦虑症是“以广泛性焦虑或发作性恐怖状态为主要临床相的神经症”,是一种内心紧张不安,预感到似乎将要发生不利情况而难于应付的不愉快情绪,常伴有头晕、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出汗和运动性不安等。而该求助者虽然也有焦虑症状,但未严重影响社会功能和逻辑思维,心理冲突未变形、没有泛化,而且持续时间只有1个月,因此可以排除焦虑性神经症。

五、咨询目标

根据以上的评估和诊断,同求助者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近期目标:改变来访者认为“我应该一直成绩优异,受到老师的赞赏”不合理想法;缓解焦虑情绪,改善睡眠、食欲,稳定体重;获得适合高中学习特点的学习策略,适应高中学习和生活。

长期目标:完善个性,心态平和;增强其自信和社会适应能力,最终促进求助者心理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其潜能,达到人格完善。

六、咨询方案

(一)咨询方法。

合理情绪疗法认为,情绪障碍是由不合理信念所造成,这种疗法就是要以理性治疗非理性,帮助求治者以合理的思维方式代替不合理的思维方式,以合理的信念代替不合理的信念,帮助求治者减少或消除他们已有的情绪障碍。辛某的主要问题表面上是期中考试没达到预想的成绩,引起失眠,头晕,纳差,消,焦虑不安。实际上,真正原因是来自求助者本身对事情的不合理认识和评价所引起的,如“我应该考试成绩优异,最起码考到学校中上水平,应该一直得到老师的赞赏”。为此整个过程以合理情绪疗法为核心,辅之以放松训练,缓解焦虑情绪,改善精神面貌。

1.双方各自的特定责任、权利、义务(略)。

2.咨询时间:每周1次,每次50-60分钟。

七、咨询过程

(一)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的建立阶段(第一、二次咨询)。

填写咨询登记表,询问基本情况;介绍心理咨询的性质和限制以及咨询过程中有关事项与原则;了解求助者咨询的内容、原因和目的;发现求助者问题,做出评估和诊断;与求助者一同协商、确定咨询目标;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通过会谈进一步加强咨询关系。向求助者介绍合理情绪疗法,介绍了ABC 理论,通过她身边的例子来让救助者接受这一理论。在求助者稍有领悟后,马上结合她的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引导她按这个理论对自己的问题进行思考。

(二)心理帮助阶段(第三、四、五次咨询)。

引导求助者分析自己的问题,让她举一些例子说明自己的问题,发现自己在学习、生活中确实有绝对化的不合理信念。使求助者领悟到自己焦虑不安是由于“我应该考出优异成绩,出类拔萃,应该一直受到老师的赞赏,最起码考到中上水平。”这些不合理信念导致的。

运用“产婆术”式的辩论,使求助者自己感觉到自己的观点站不住脚。然后,又用了合理情绪想象技术,让她在情绪体验的改变中改变认知,以合理的信念代替不合理的信念,纠正完美主义倾向,调整目标,合理定位。

探讨求助者的合理自我分析报告,巩固新获得的合理信念;探讨高中的学习特点和方法;学习深呼吸放松训练,想象放松训练和肌肉渐进放松训练,进行了深呼吸和想象放松综合在一起的放松训练。

(三)结束与巩固阶段(第六次咨询)。

回顾咨询过程,使求助者对自己有个清醒的认识,了解自己问题的前因后果,及咨询过程中发生的变化;总结咨询成果,肯定求助者取得进步;向求助者指出以后要用合理情绪疗法不断分析生活中所出现的其他不合理信念,克服完美主义倾向,完善个性。

八、咨询效果评估

(一)求助者自我评估:“我想我是个普通学生,每天能认真地学习即可,学习效率提高了。”“我现在睡眠好多了,不再动不动就流泪,偶有头晕,有时不到放学就感觉到饿了,已长胖3斤。”

(二)咨询师的评估:一个月后做了随访,求助者情绪稳定,和同学们相处很好,学习状态良好。

(三)家长评价:“孩子最近情绪稳定,自理能力增强,成绩有所进步,平时不再打电话。”“她不像以前那样总是愁眉苦脸,经常和同学们说笑。”

参考文献:

[1]郭念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2]郭念锋.心理咨询师(二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案例分析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一般心理问题 考试焦虑 放松训练

一、一般资料

(一)人口学资料

李某,男,22岁,独生子,性格内向,某普通高校大四学生,汉族,未婚,中等个头,体态偏瘦,无重大躯体疾病史,无精神病家族史。出生于一个乡镇家庭,家庭成员还有父母。

(二)个人成长史

求助者家庭经济条件宽裕,关于学习方面的支出父母对李某从不吝啬,因此李某在读书的过程中没有经济方面的压力,更多的是学业的压力和父母对他的期望。学习成绩是李某和父母交流最多的话题,这无形也给李某很大的压力,李某也知道父母赚钱也不容易,这也是李某一直很努力学习的动力之一。一直以来成绩都不错,这成绩的背后都是李某努力的结果,而且李某也相信天道酬勤,自己的努力一定会有回报的。但是在复习考研以来,总是感觉自己的复习效率不高,该记的知识点,总是背了很快就忘记了,心里没底。最近觉得自己对考试产生焦虑,而且感觉越来越强烈,也害怕考试的到来。

(三)精神状态

情绪焦虑低落、精神不振,思维清晰,人格较为稳定。

(四)心理测验

焦虑自评量表(SAS)标准分 57,提示有轻度焦虑;(分界值为50分,其中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69分以上为重度焦虑。)

二、主述和个人陈述

(一)主诉:一个多月来情绪越发低落,倍感紧张焦虑,害怕面对考试,并伴有睡眠质量下降,食欲不振等表现。

(二)个人陈述:我来自南方的一个小城镇,独生子。父亲是建筑技术员,母亲在家开零食店,家庭经济条件宽裕,家人很重视我的学习成绩,且期望也挺高的。我自幼学习勤奋上进和有一股不服输的劲,记忆力较强,学习成绩在班上较为靠前。小学到高中的学业都较为顺利,也考上了自己理想的大学。但到了大学发现,随着学习的内容难度逐渐增加,自己原来的学习方法不太适应大学的学习内容,成绩不如从前,而且一遇到重要的考试就容易紧张和焦虑,虽然我凭借自身的勤奋刻苦还能勉强应对。现今到大四,经过考虑和父母的同意决定考某大学的研究生。刚开始准备时,还是信心满满的,但随着考试时间的临近,常常感到焦虑和紧张,心静不下来也看不进去书,感觉脑子不好使了和记忆力下降了,比如昨天背过的内容今天就不记得了。开始的时候自己认为这是经过长时间的复习的原因导致疲劳的产生,以为经过适当的调整就可以恢复的。常常明明感到很困,躺下来却睡不着,心里总觉得不踏实,总想着考试的事,担心自己考不上。可又担心自己休息不够,会影响明天的学习效率,害怕会形成这样的恶性循环,于是又强迫自己能尽快睡着,可结果就是失眠。特别是最近一个月,焦虑感更加严重了,更无法集中注意力去学习,总是担心自己在答题时脑子一下子空白了。因此影响食欲,而以前的胃口一直很好,饭量一般,现在饭都吃不下了,加上失眠的问题也很严重了。我以前每次重要的考试前都比其他同学更为紧张,比如期末考试,但都能通过。而现在无法很好地复习,睡觉也睡不着,对此非常懊恼。室友建议我放松一段时间试试看,完全放空自己,不想任何关于考试的事情,但效果不佳,所以来求助心理咨询中心。

三、咨询师的观察和他人的反映

(一)心理咨询师观察:衣着整齐干净,符合大学生身份。眼圈发黑,满脸愁容和倦态,情绪低落,语调较为低沉,语速较慢。身体和智力方面均发育正常,思维意识正常、清晰,语言表达正常。情感反应稳定,但在谈到考研的事情时,情绪明显担忧和焦虑。

(二)他人反映:其同学描述的情况与李某主诉的基本一致,但认为李某是面对考试太过于紧张和看重结果才会形成这样的心理状态。

四、病因分析

(一)生物学原因

求助者曾经到医院检测过,无器质性病变,因而并没有明显的生物学原因。

(二)社会原因

在李某的生活家庭环境中,父母对他的期望高,这无形的压力加到李某的身上,不想辜负父母对其的期望,加上近来的考研复习效果不好,因此心理感到非常焦虑,随着考试时间的越来越近,和复习的效率下降加重了这次的焦虑。

(三)心理原因

1. 认知方面:错误认知,认为自己的努力一定会有对应的回报的,考研复习的效果不好害怕辜负了父母的期望,担心考试的成绩不好;

2. 行为方面:遇到问题时缺乏解决问题的技巧和策略,进而加重了问题时焦虑的倾向。

3. 性格方面:性格内向,不爱交往。

五、评估与诊断

(一)评估依据

依据李某的症状和测试结果诊断李某的问题为焦虑情绪。理由有三:首先,该情绪是近期发生的,其反应的强度在可理解范围内;其次,时间上,该情绪持续的时间不到一个月,焦虑的情绪还未泛化;最后,对其他的社会功能也并未造成影响。因此诊断的结果为一般心理问题。

(二)鉴别诊断

1.与精神病相鉴别: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求助者的知、情、意是统一的,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有主动的求医行为,无逻辑思维的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与严重心理问题相鉴别:严重心理问题有强烈的反应,且已泛化,社会功能受到严重的影响的特征,时间上严重心理问题的病程大于2个月,根据求助者的情况,亦可排除。

3.与神经病症相鉴别:在病症上,神经症的特征是严重影响到社会功能,问题也出现了回避和泛化,且已经是充分泛化,神经症的反应与初始事件的本身是不相关的,在时间上,神经症持续的时间为大于三个月或三年。根据求助者的病症,可以排除神经症。

六、制定咨询的目标

(一)具体目标:缓解求助者的关于考试的焦虑症状,使其的生活和学习恢复正常,改善睡眠质量,以良好的心理状态应对研究生考试。

(二)最终目标:通过咨询,提高求助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充分实现人的潜能,促进人格完善,最终促进求助者的心理健康和发展。

七、制定咨询方案

(一)主要咨询方法与适用原理

1.主要咨询方法:系统脱敏疗法。

2.适用原理

学习理论是系统脱敏疗法的理论基础。基本假设是个体是通过学习获得了不适应行为的;个体可以通过学习消除那些不适应行为,也可经通过学习获得所缺少的适应。“系统脱敏法”是由交互抑制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治疗法。即当患者面前出现焦虑和恐惧刺激的同时,“系统脱敏法”就是通过一系列的步骤,按照刺激的强度由弱到强,由小到大逐渐训练心理的忍耐力、承受力,增强求助者的适应力,从而达到最后对真实体验不产生“过敏”的反应,保持身心正常的状态。

(二)咨询过程中,双方履行特定的责任、权利与义务

(1)求助者的责任、权利与义务

责任:向咨询师提供与心理问题有关的资料必须是真实可靠的;积极配合咨询师的咨询工作的进行,一起梳理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完成咨询师布置的作业。

权利:对咨询师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有权利了解;有权利选择或选换合适的咨询师;有权利了解咨询师的职业教育背景;有提出转介或终止咨询的权利;对咨询方案的内容有知情、协商和选择的权利。

义务:对双方协商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有遵守和执行的义务;作为求助者应当尊重咨询师并且遵守商定好的预约咨询时间,如有特殊情况须提前告知咨询师。

(2)咨询师的责任、权利与义务

责任:帮助求助者认清和解决心理问题;恪守保密原则。并向求助者说明保密例外。

权利:有了解与求助者心理问题相关的个人资料的权利;本着对求助者负责任的态度,有向求助者提出转介或终止咨询的权利。

义务:有遵守和执行协商好的咨询方案全面的内容的义务;作为咨询师应当向求助者介绍自己的职业教育背景且尊重求助者,遵守咨询行业的行业规定和职业操守,遵守商定好的预约咨询时间,如特殊情形可提前通知求助者。

(三)咨询时间和收费

咨询时间:每周1次,每次45―60分钟,共7次。

咨询收费:免费。

八、咨询过程

(一)诊断阶段

第一次咨询

目的:彼此建立起良好的咨询关系;了解基本情况,进行心理测试;确定主要问题。

过程:首先咨询师与求助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获得求助者的信任,并向其介绍咨询过程中有关的规则和事项;采用摄入性会谈法与求助者进行深入的谈话,引导求助者描述自己的烦恼,以及收集求助者的相关资料;并让其做相关的心理测试,如焦虑自评量表(SAS)

(二)咨询阶段

第二次咨询

目的:进一步加深咨询关系;初步学会放松技巧。

过程:首先简单明了地向求助者说明系统脱敏疗法的原理及过程:其次教授求助者放松技巧;最后布置家庭作业,让其放学后坚持放松技巧的练习,尽力做到熟练。

第三次咨询

目的:设计焦虑等级表。

过程:检查求助者放松训练的效果,看其是否已经掌握了放松训练技巧,再一次和求助者一起学习放松技巧:通过举例向求助者传授构建焦虑等级表的制作方法,接着让求助者说出引起焦虑的情形,并要求其把这些情境进行排序,从最小到最大的焦虑;最后布置作业,继续练习放松技巧。

序列事件焦虑程度(0―100):

1. 考前一个月想到考试时 10

2. 考前两周想到考试时 20

3. 考前一周想到考试时 30

4. 考前三天想到考试时 40

5. 考前一天想到考试时 50

6. 考试当天早晨 60

7. 考试即将开始 70

8. 坐在考场开始答题 80

第四次咨询

目的:使用系统脱敏疗法,缓解焦虑症状。

过程:首先向求助者说明脱敏训练的具体操作程序;接着按照在第三次咨询做好的划分焦虑等级表,病进行逐级脱敏(由小到大),反复的次数依据求助者在想象到每一等级时不再感到紧张和焦虑时来设计,如果焦虑的分数超过25分,则需继续做放松训练;最后布置家庭作业,依照本次介绍的方法,作为本次咨询内容之一,家庭作业布置(4级),用放松对抗焦虑。

第五次咨询

目的:继续进行脱敏的训练,减轻焦虑症状。

过程:检查作业完成情况,以此判断求助者是否已经掌握运用放松技巧来对抗4级焦虑事件:接着进行5、6级焦虑事件的想象与放松,不限次数的重复练习,直到求助者再次想象到此情景不再感到焦虑时为止:继续布置作业,要求求助者回去后继续坚持系统脱敏训练。

第六次咨询

目的:进行最后两级焦虑事件的脱敏,使求助者在应对考试时不会再有过度的焦虑情绪。

过程:回想4、5、6级焦虑事件的想象与放松,进行7、8级焦虑事件的想象与放松,不限次数的重复练习,直到求助者再次想象此情境不再焦虑时为止。

第七次咨询

目的:结束咨询,检查与强化咨询效果

过程:总结整个咨询心得,并强化、检查咨询效果;已经基本达到咨询目标,可结束咨询,鼓励求助者在未来的现实生活中,坚持运用放松技巧克服焦虑,树立起信心去面对以后的考试。

九、咨询效果的评估

(一)求助者的自我评价和主观体验:求助者认为焦虑情绪明显缓解了,能和同学探讨有关考研的事情了,自信心也提高了。

(二) 心理测验结果:焦虑自评量表(SAS),标准分48分,与首次测评相比,焦虑症状明显下降,说明此次咨询效果较好。[注:首次测评焦虑自评量表(SAS),标准分57分]

(三) 求助者生活改善:饮食、睡眠恢复正常,学习效率有明显的提高。

(四) 求助者周围人的评定:同学反映求助者情绪好转了,不再愁眉苦脸,睡眠、饮食状况改善,人也开朗多了。

(五)咨询师的评定:根据咨询师的回访了解到,求助者的焦虑情绪明显缓解,自我评价更为积极,能以正确的心态看待考研,达到了预期的咨询目标,也促进了求助者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编写.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

[2]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编写.心理咨询师(二级技能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12.

[3]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编写.心理咨询师(三级技能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12.

[4]张伯源.变态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案例分析报告范文第5篇

董某,男,19岁,性格内向,学习刻苦。高三理科班学生,父母双方家族无精神病史。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

1、主诉:焦虑,烦躁,入睡困难,不愿与人交往。

2、个人陈述:从小父母对自己很疼爱,并寄予厚望。高二下学期,因害怕考试出现了注意力难以集中、焦虑、入睡困难、食欲下降的症状。期末考试成绩下滑。现在沮丧、烦躁、失眠、上课不能集中注意力,学习效率明显下降。

三、诊断

对该生的初步诊断是一般心理问题,最终诊断为:考试焦虑。

四、咨询目标的制订

改变该生对于考试的不合理观念,降低焦虑水平,改善睡眠状况,逐步提高学习效率,使该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提高有效应对挫折的能力,促进该生的心理健康和发展,完善其人格。

五、咨询过程

咨询阶段可分为:心理诊断阶段:领悟阶段;修通阶段;再教育阶段。

第一次咨询:心理诊断阶段

1、目的:了解基本情况: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探寻改变的意愿;确定咨询目标:商定咨询方案。

2、方法:会谈

3、过程:

(1)填写咨询登记表,询问基本情况:介绍心理咨询中的有关事项与规则。

(2)与该生交谈,收集临床资料,探寻该生的心理矛盾及改变意愿。

(3)确定咨询目标。

(4)制订咨询方案。

(5)布置家庭作业:请该生回忆,以往生活和学习中,有没有碰到类似的情况,当时的感受是什么?最后是如何解决的?

第二次咨询:领悟阶段

1、目的:加深咨询关系:介绍ABC理论:鼓励该生发现影响其情绪、行为中的不合理信念:,进一步领悟对自己的问题及自身的不合理信念的关系。

2、方法:会谈、合理情绪疗法。

3、过程:

(1)反馈咨询作业,和该生一起分析他的思维倾向。

(2)根据ABC理论,使该生结合自己的问题进行初步分析。

(3)帮助小董进一步领悟对自己的问题其与自身的不合理信念的关系。

(4)帮助小董达到三种领悟:①是信念引起了情绪和行为的后果而不是诱发事件本身;②他因此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应负有责任;③只有改变不合理信念,才能减轻或消除他目前存在的各种症状。

(5)布置咨询作业:①让该生结合日常生活,举例说明自己问题的根源,反思自己的不合理信念;②问一问父母,如果自己考不上大学,他们会不会怪罪自己;③将埃利斯归纳的11条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引起心理困扰的不合理信念给该生并请其详细阅读,然后和自己的情况相对照。简略写出感想。

第三次咨询:修通阶段(1)

1、目的:学会合理评价:与不合理信念辩论;帮助该生改变思维,并放弃以往的不合理观念,用合理的信念尝试着代替不合理的信念。

2、方法:会谈、合理情绪疗法。

3、过程:

(1)反馈咨询作业;对该生的体验给予鼓励。

(2)与不合理信念作辩论。

(3)展示不合理信念的无效,以及这些不合理信念是如何影响到该生的行为,并导致相关的情绪困扰的。

(4)让该生认识到,不准确的语言是思维过程歪曲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他以往使用的“必须”、“应当”、“绝对”等,完全可以改为“希望-,“愿望”“可能”等。比如。我希望通过考上大学来回报父母。

(5)咨询家庭作业:让该生自己与自己的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学习制作RET自助表。

第四次咨询:修通阶段(2)

1、目的:巩固咨询效果:进一步与不合理信念辩论;放松训练。

2、方法:会谈、合理情绪疗法、放松训练。

3、过程:

(1)反馈作业:检查讨论,鼓励继续执行:

(2)继续与不合理信念辩论,用合理的信念代替不合理的信念:

f31进行放松训练和自信训练等,提高该生应对焦虑性情绪反应的能力,进一步改善睡眠。

(4)家庭作业:继续与自己的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写出合理自我分析报告;放松练习。

第五次咨询:再教育阶段

1、目的:巩固咨询效果;结束咨询,制定行为目标,加强自我管理能力。

2、方法:会谈、合理情绪疗法。

3、过程:

(1)反馈作业,检查讨论。鼓励继续执行。

(2)指出继续努力的方向:自我监督与控制。

(3)基本结束咨询:制定行为目标,加强自我管理。

六、咨询效果评估

1、自我评估:情绪比较稳定了睡眠有了很大改善。能够比较坦然地面对考试。

2、他人评定:能够劳逸结合,学习效率提高,睡眠比较正常,与他人交流渐多。

3、咨询师的评估:通过观察、回访,发现巳基本达到预期目标.

七、体会和思考

案例分析报告范文第6篇

关键词:强迫症 主诉 观察 测验 诊断 目标 方法 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b)-0249-01

1 一般资料

张某,女,23岁,吉林省辽源市人,某大学三年级学生,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独生女,家里经济条件较好。在学校、在家庭都备受关注。身体健康,无重大疾病。家族内无精神病史。

2 主诉和个人陈述

(1)主诉:心情郁闷、烦躁,做事情精力不集中,反复想一个自己认为不应该想的问题。明知是毫无意义的、不必要的,但又无法摆脱。越是想摆脱某种想法,越是反复不停地想,脑子关不上,状态已经持续四个多月。(2)个人陈述:我对自己的容貌还算满意,但总想着能更完美些。很久以前就想做双眼皮,但我父母都是斑痕性体质,担心术后创伤恢复慢,或者留下疤痕。看了几例双眼皮手术的失败案例,更是心惊胆战。一直不敢做,所以犹豫着,拖了三年。但是这种做双眼皮手术的念头从来没有打消过。

今年8月,两个同窗好友陆续做了双眼皮美容术,术后效果很好。于是受了鼓舞。但是到底是各人体质不同,担心总是有的。 虽然手术还算成功。但是术后才发现,有很多事情,自己未曾想到。总是担心做出来的眼睛与面部其它部分五官不协调,反复照镜子,总觉得是回事,越是强迫自己不去想,越是去想;走在街上总有人问我,双眼皮是真的还是假的,带了镜子也仍然有人看,变是特别受人关注。在人际交往中,很紧张,眼神、表情总是不自然。时时刻刻告诉自己要放松,但是始终做不到。

3 咨询师观察和他人反映

咨询师观察:

面容娇美,身材窈窕,着装打扮非常注重细节。目光闪烁,不敢与人对视。有较强的求助动机,想改变目前的状况;自知力正常,对自己的情绪现状有一定的认识,逻辑思维正常。

班主任的反映:

性格内向,不太爱说话。学习成绩优秀,做事务求完美。但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经常走神。

4 心理测验

卡特尔人格心理测试。

心理测试结果:

10分以下:没有强迫症倾向。

10~20分:有轻微的强迫症倾向,适当的自我调整。

20~30分:有强迫症。

30分以上:强迫思维或强迫行为已经对生活产生严重影响,社会功能可能受到损害。

求助者得分为22分。

5 诊断

诊断结果:有强迫症,但症状较轻。

诊断依据:(1)根据郭念锋教授判断心理正常与异常三原则,该求助者知、情、意统一,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有主动求医行为,无逻辑思维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排除精神病;(2)有明显的心理冲突,存在强迫与反强迫的对立,患者深感痛苦;(3)症状由现实刺激引发;时程较长,在三个月以上;反应强烈,痛苦,无法自行解决;内容有轻微泛化现象,人际交往不自然,有少许障碍,社会功能部分受损;(4)心理测验的结果及相关资料支持本诊断。

6 原因分析

(1)性格原因:追求完美,过分关心他人对自己的评价。犹豫不决,患得患失;(2)成长环境:从小成绩优秀,相貌端正,性格乖巧,被老师器重,被家长关爱,一直生活在被肯定的环境里,不能接受瑕疵;(3)诱因:双眼皮手术后所带来的心理冲突:自我同一性混乱,局部过度关注。

7 咨询目标

制定咨询目标最首要的是要遵循可行性原则。

(1)具体目标:纠正反复的、无效的行为(反复照镜子、逢人就问、言语神情拿腔作调等);(2)近期目标:学习注意力集中,人际交往自然生,生活恢复常态;(3)长期目标:正确看待自我,善于自我接受、自我悦纳;(4)最终目标:克服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

8 咨询方法

根据研究表明,强迫症的治疗方法主要有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疗法、行为疗法、催眠疗法新精神分析疗法、森田疗法等等,考虑到求助者是大三学生,知识层次较高,领悟能力较好,所以主要采用认知方法。

(1)认知疗法的原理:认知疗法旨在通过纯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辩的途径,改变求助者的非理性观念,以帮助他解决情绪和行为上的问题。这种理论强调情绪的来源是个体的想法和观念,个体可以通过改变这些因素来改变情绪。该理论认为,使人们难过和痛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对事情的不正确解释和评价。事情本身无所谓好坏,但当人们赋予它自己的偏好、欲望和评价时,便有可能产生各种无谓的烦恼和困扰。

认知疗法的基本理论模式主要是abc理论,在abc理论模式中,a是指诱发性事件;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反映及行为结果。通常人们认为,人的情绪的行为反应是直接由诱发性事件a引起的,即a引起了c。abc理论指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理解b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原因。

在本案中,双眼皮手术后的面容不能接受是诱发事件a,注意力不集中、社交障碍是个体的情绪反映及行为结果c,对自己求全责备、对事物苛求尽善尽美、不能接受瑕疵的一贯性观念是思维方式b。

(2)认知疗法的具体实施:改变求助者的错误认知方式:手术后的新生的美丽与原来的五官是否协调已经不重要的,这已经是不可改变的事实,我们只能面对现实,接受现实;越是掩饰,越会引起别人的注意,遮掩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强调。别人并不是象你想象地那样关注你,人们都有许多事情要做,他们的注意力不可能长时间停留在你身上;心理咨询师不解决现实问题,只解决由现实问题引发的心理问题。

建立正确的认知方式:你身体上的每一部分都是美丽的,自信才能自然,自然才能协调。精力要放在有效的思维、有效的行为上。改变现状要靠自己。

(3)心理辅导和干预的关键是:引导求助者加强对问题的正确认识,积极主动地配合老师心理辅导和干预,才能更快的消除症状,愉快坦然的面对人生。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任何一种疗法都不可能单独奏效,所以我们也辅助一些行为疗法,同时适量服用抗强迫药―氯米帕明。

9 咨询效果

通过对求助者的回访以及对其日常生活的观察,以及求助者家属的反映,经过咨询后,求助者的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消失,学习注意力集中、生活恢复常态、社会交往正常,此咨询是有效咨询。

参考文献

[1] 郭念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

[2] 郭念锋.心理咨询师(三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

案例分析报告范文第7篇

关键字:情绪不稳定 ;一般心理问} ;合理情绪疗法

一、一般资料

(一)人口学资料

陈某,女,汉族,40岁,已婚,目前家庭主妇,学历:专科。个人无重大躯体疾病史,无家族精神疾病史。家庭共三人,有一8岁的儿子。

(二)个人成长史

来访者从小生活在四口之家,有一弟弟。家庭条件较为富裕,父亲在银行上班,母亲家庭主妇。父母关系不好,目前也处于分居状态,父亲严厉,母亲较为软弱,且父母偏爱弟弟,重男轻女,忽视来访者,家庭缺乏温暖,所以来访者从小缺爱,自卑,但又好强,独立。

到上学时,来访者较为内向,朋友少,孤僻,但又好强,读到中专,来访者慢慢找到自信,更加独立和好强。工作后,单位上认识了现在的老公,当时觉得对她很好,上进勤奋,便结婚了。婚后近年来无工作在家带孩子,生活单调,将关注点全放在了孩子身上,老公平日上班对其缺乏关心,近期常为小矛盾吵架,觉得现在的家庭也不温暖。个人性格很敏感、极端。

(三)精神状态

感知觉正常,感到有一种无助感,伴有焦虑等不良情绪,且情绪不稳定,容易发怒。

(四)身体状态

身体健康,无躯体疾病。

(五)社会功能

能正常的生活和与人交流,但朋友少,极端,对喜欢的人是一个随和易相处的人,但不喜欢的就特凶,不搭理,爱恨分明。

(六)心理测验结果

SAS测试结果:标准分58,提示有轻度焦虑。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

(一)主诉

来访者目前表现为焦虑,情绪不稳定,爱打骂儿子心情低落且持续1个月,敏感、没有可以说心里话的朋友。

(二)个人陈述

我最近老是爱发脾气,每次看到儿子不做作业,我就想打骂他。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我觉得这样很不好。还有我对丈夫也不满,他平时忙工作,很少管家里,感觉他现在一点也不关心我和孩子了。我感觉家庭一点也不温暖,每天操心家里的琐碎事,也没有自己的时间,丈夫还这样不理解我,我觉得好难过,很焦虑。

三、观察和他人反映

(一)咨询师观察

求助者衣着整齐,神志清晰,说话有条理,回答问题清楚,情绪低落,偶尔会激动。自知力完整,求助愿望迫切,未见有明显的精神病性症状。

(二)朋友反映

案主的朋友反映,案主平时做家务,在家带孩子,平时特别在乎儿子,感觉她有点过于关注了。

四、评估与诊断

(一)诊断及诊断依据

1.诊断结果:一般心理问题

2.诊断依据:

(1)求助者经三级甲等医院检查,身体无器质性病变。

(2)根据郭念锋病与非病三原则,该求助者主客观世界统一,精神活动内在协调一致,人格相对稳定,可排除精神病。

(3)症状表现:生物症状:食欲正常,容易入睡;心理症状:情绪不稳定,觉得儿子问题严重,丈夫一点都不关心家庭,感到焦虑,被忽视;行为症状:最近常想打骂儿子。

(4)从病程上看不良情绪持续一个月,时间较短,社会功能完好,无泛化现象。

(二)鉴别诊断

1.与精神病相鉴别

根据郭念峰病与非病三原则,该求助者主客观世界统一,精神活动内在协调一致,个性相对稳定,排除精神病。

2.与神经症相鉴别

该求来访者的问题是由现实刺激引起的,内心冲突与现实处境相联系,有明显道德性质,属于常形冲突,可排除神经症和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3.与严重心理问题相鉴别

严重心理问题一般由强大现实刺激引起,内心痛苦程度大,出现泛化。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是由无工作,生活单调,夫妻为小事情吵架,将所有的焦点放于孩子身上引起的,持续时间短,没出现泛化,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三)原因分析

1.生物学原因

求助者为女性,40岁。

2.社会学原因

(1)存在负性生活事件:目前无工作,做家务在家带孩子,丈夫不够理解,近期常吵架,所有将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

(2)性格孤僻,极端,朋友少,周围的人都没有支持的和可倾诉的,缺乏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

3.心理学原因

(1)存在错误认知:把儿子当成中心,过度关注,一点的毛病都能引起她的不满。

(2)个性特点:求助者自尊心强,内向敏感,看问题极端,偏执性人格特质。

(3) 缺乏情绪调节方法和合理的认知。

五、 咨询目标的制定

(一)具体目标和近期目标

帮助案主缓解情绪,多些个人兴趣,分散对家庭的过度关注,少对儿子发火,多看到儿子的优点。

(二)最终目标和长远目标

帮助案主认识到自己对儿子的苛责其实也是源于自己的错误认知-看问题过于极端,性格过于偏执,还有将对丈夫的不满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

六、咨询方案的制定

(一)主要咨询方法与适用原理

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外在表现为情绪不稳定,容易对儿子发怒,内在根源是错误的认知。因此采用合理情绪疗法。

合理情绪疗法是帮助求助者解决因不合理信念产生的情绪困扰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属于认知行为疗法。其理论认为引起人们情绪困扰的是人们对事件的态度、看法、评价等认知内容,因此要改变情绪困扰应该改变认知,通过改变认知,进而改变情绪。认为外界事件为A,人们的不合理信念为B,情绪和行为为反应为C,因此其核心理论又称ABC理论。

许多学者对不合理信念B进行了归纳和简化,指出绝对化的要求、过分概况化以及糟糕之极是这些非合理信念的三个特征。

(二)咨询过程中双方的权利与义务

略,详见心理咨询书籍。

(三)咨询时间和费用

1.咨询时间:每周一次,每次50分钟,共5次,整个咨询需要约1个月的时间。

2.咨费用:学校免费提供家长咨询。

七、咨询过程

分为三个阶段:

(一)咨询关系的建立和诊断

(二)咨询的中间阶段

(三)巩固阶段

具体咨询如下:

第一次:20155年4 月288日 500分钟

1.目的:与来访者建立咨询关系,收集其一般资料,做出诊断。

2.方法:会谈法

3.过程:(1)填写咨询登记表,询问基本情况,介绍咨询中的有关事项与规则,双方的权利、责任与义务。

(2)与来访者进行摄入性谈话,收集临床资料,探寻来访者的心理问题及改变意愿。

(3)在征求来访者意见后,对其进行SAS量表测验;将心理测验结果反馈给求助者,并作出初步问题分析。

第二次:20155年5 月5 日 500分钟

1.目标:

(1)建立更加牢固的咨询关系,制定咨询方案。

(2)明确来访者的ABC,帮助来访者领悟合理情绪疗法的原理,使来访者者认识到她的情绪问题不是外界事件造成的而是她现在所持有的不合理信念造成的,只有改变自己的不合理信念才能摆脱或减少现有的焦虑情绪。

2.方法:

会谈法、合理情绪疗法(诊断阶段)

3.过程:

(1)一起商定咨询方案

(2)咨询师向来访者解说合理情绪疗法关于情绪的ABC理论,找出相应的诱发性事件(A),以及情绪困扰和行为不适的具体表现(C);还有两者之间的不合理信念(B),使来访者能够接受这种理论及其对自己问题的解释。

第三次:20155年5 月100日 500分钟

1.目标:

深入寻找和确认来访者的不合理信念,使其领悟自己的问题与不合理信念之间的关系。

2.方法:

合理情绪疗法(领悟阶段)

3.过程:

通过举例,启发、引导来访者领悟到A、B、C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他目前的情绪困扰是由于自身不合理的信念造成的。使其认识到通过改变不合理信念,只有改变了不合理信念,才能减轻和消除她的痛苦。并与来访者共同分析出其不合理观念。

与来访者列出不合理观念如下:

――把儿子当成一切的中心,觉得儿子问题极其严重,心情很糟糕,想打骂儿子(糟糕至极)

――对儿子要求多,看到一点不顺心的行为,就会生气(绝对化要求)

――觉得丈夫忙工作,不够关心她,不关心家庭。(过分化概括)

在与来访者的会谈中,发现来访者的不合理信念主要是“把一切关注点都放在儿子身上,过度的关注,将对丈夫和自己的不满情绪和状态发泄到儿子身上”,在这个阶段主要分析出来访者的不合理信念,和一些不合理的思维方式。

4.布置家庭作业:进一步领悟ABC三者之间的关系,罗列出所有对生活中使自己感到烦恼的事情的看法,并认真思考其中的不合理之处。

第四次:20155年5 月155日 500分钟

1.目标:

(1)巩固和加强求助者对合理情绪疗法原理的领悟。

(2)运用“产婆术式”的辩论技术,使求助者修正或放弃原有的非理性信念,并代之以合理的信念,从而使情绪症状得以减轻或消除。

2.方法:

合理情绪疗法(修通阶段)产婆术

3.过程

(1)简单探讨上次咨询布置的家庭作业,加强其领悟。

(2)通过产婆术辩论纠正求助者不合理的信念。从求助者的信念出发进行推论,利用不合理信念产生的矛盾进行面质,使求助者承认其中的矛盾,学会用新的思维方式去考虑问题。

4.布置家庭作业:

(1)让求助者自己与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运用RET自助表。

(2)运用合理情绪疗法行为技术中的自我管理程序,当求助者出现积极想法时自我鼓励,当自己开始重新努力找工作时及时对自己的表现进行正向强化。

咨询对话节选1:(“产婆术式”的辩论技术)

咨询师:你觉得儿子全是缺点,问题很严重?

来访者:是的,特别是不做作业,给我气的!

咨询师:这时候你很想打他?觉得他问题太严重了?

来访者:是滴,这是我心情糟糕透了。

咨询师:那排开这些,难道儿子就没有一点的优点吗?上次有布置家庭作业,让写写儿子的优点,您能谈谈么?

来访者:恩,好的。我儿子特别喜欢小动物,很有爱心。也很爱我。有一次,在路上走着,我让他走到边上,拉着妈妈的手,他就说:为啥?我说:“因为妈妈爱你,怕你遇到危险,妈妈要保护你。”结果我儿子就哭了,对我说:“妈妈,我爱你,我以后也要这样子保护你。”当时我的心都快融化了。

咨询师:说到儿子的优点时,我感觉你很开心,那你还认为儿子真的一点优点都没有吗?或者儿子的问题真是像你所描述的那样严重吗?

来访者:额,我好像明白了,我有点以偏概全,夸大自己的问题了,事情本来没我想象的那么糟糕,是我认为它变的糟糕至极了。

咨询师:是的,由于过分概括,你夸大了自己的问题,形成了自己的判定标准,使自己处于负性情绪中。

来访者:(思考)好像是这样,其实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糟糕。

咨询师:是的,只要改变了你的不合理信念,就可以从这些负性情绪中走出来了。

第五次:20155年5 月255日 500分钟

1.目的:帮助求助者在认知方式、思维过程以及情绪和行为表现等方面重新建立起新的反应

模式,减少以后生活中出现的情绪困扰和不良行为倾向。

2.方法:会谈法,合理情绪疗法

3.过程:帮助求助者进一步摆脱原有的不合理信念及思维方式,使新的观念得以强化,从而是求助者在咨询结束之后仍能用学到的思维方式、合理信念等应对问题,以便更好的适应现实生活。

咨询对话节选2:

咨询师:上次你有意识到自己看待儿子的问题是过份概括,夸大的问题。那你还觉得自己在咨询中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来访者:我觉得通过这几次咨询,我慢慢面对自己的问题,我觉得不仅仅是我自己太过极端了,还有自己也不够好,不够勇敢。咨询让我学会了面对自己。

咨询师:很高兴能听到你这样说,我相信你已意识到了自己的一些错误认知,和情绪产生的

原因,希望你在未来的生活中能继续保持这样的态度,勇敢面对自己!

八、咨询效果评估

(一)来访者自我评估

通过咨询、治疗和训练,我认识到了自己情绪波动的原因和认知上存在的偏差。现在能从更多角度去看待儿子和自己的问题。

(二)心理咨询师评估

通过回访和跟踪,发现咨询预期目标已基本达到,来访者放弃了以前的不合理信念,意识到自己将焦点过多的放在了儿子身上,将不满情绪发泄到儿子身上,现在懂得了调控自己的情绪,也意识到丈夫并非完全不关心家庭,也懂得去体谅对方,彼此关系得以缓和。此次的咨询目标设计合理,方案构建良好,咨询关系融洽,咨询方法恰当,咨询效果较为圆满。

(三)来访者周围人评估

根据来访者的朋友反映,来访者目前情绪稳定了,还常常帮助朋友分析题,也开始去上班了,平时也喜欢去做瑜伽,关注点不再全是儿子了。

(四)心理测验评估

经过心理测验,焦虑自评量表(SAS)得分低于50分,说明来访者心理问题已经基本得到了解决。

参考文献:

[1]郭念锋主编.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

[2]郭念锋主编.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二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

[3]郭念锋主编.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三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

案例分析报告范文第8篇

【关键词】学习动力不足 小学生 习得无助感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217-02

小华,男, 9岁,四年级插班生。父母均是工人,大专文化程度,家里独生子。从小隔代养育,上小学起回到父母身边。父母工作忙,经常加班。学习基础差,一至四年级主科考试均不及格。学习兴趣缺乏,上课不能集中,听课时从不看黑板,从不主动举手发言。写字时时常发愣,不愿动笔,书写极为潦草。做作业通常要花三四个小时而且必须有家长或老师陪伴才能完成。据家长表述,二三年级时,由于写字速度慢,原学校老师嫌其影响班级成绩,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对其进行辱骂,导致小华不愿上课,不愿写字,不愿写作业,不愿上学,一度休学一个月。

1.个案分析

首先,从家庭来看,小华的父母都是工人,家庭经济状况良好。但由于是隔代养育,加之父母工作忙,加班,无暇顾及孩子学习,使孩子长期处于一种放任自流状态。此外,由于老师不恰当地言语性攻击,造成孩子对学校,对老师产生了恐惧心理,怕学,厌学。性格也变得内向、孤僻。在学习等方面的多次受挫使他对学习失去了热情。

2.疏导过程

第一阶段的主要工作:

(1)对小华进行学习适应性的测试,了解他的内心状况。

(2)采用“沟通”法和“融洽”法与家长沟通,共同探讨教育问题,制定努力目标:第一、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责备;第二、多方面共同监督完成家庭作业;第三、正确引导孩子认识老师,认识学校,消除其对学校和老师的抵触情绪。

(3)多次与小华谈心。首先表扬他在劳动、纪律等方面胜过许多同学,在全班同学面前夸奖他是个好孩子。在他的学业方面有任何一点点的进步时,都不吝惜,对他大加表扬。鼓励同学多与他交流玩耍,帮助他树立学习信心,使其逐渐融入班集体。

第二阶段的主要工作:

(1)帮助小华克服不做作业的习惯。第一、布置一些适合他的实际水平的作业,并利用作业评语给予表扬鼓励,使他通过完成作业获得成就感,从而喜欢做作业;第二、设法使他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好习惯。与家长达成一致,要求他每天在家完成作业时,记录总时间及家长陪同的时间,无论是总时间还是家长陪同时间一方面有所缩短,就给予表扬肯定,培养他独立学习的精神;第三、加强对其作业的检查辅导,发现进步及时表扬,发现问题及时矫正。

(2)选小华当值周生,安排他做班里的值日组长,培养他的集体归属感,促进他在学习、行为表现等各方面的进步。

第三阶段的主要工作:

(1)注意小华表现的反复性,经常给予关心、提醒,发现问题及时耐心地进行教育。

(2)经常与家长保持联系,及时反馈小华的进步情况,让家长分享喜悦,从而树立家长对孩子教育的信心,更好地配合学校教育。

3.效果

经过一年多来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小华克服了许多学习上的不良习惯,逐步树立了学习的信心,学习态度明显好转,学习成绩和学习行为都有了很大的进步。现在的小华,喜欢上学,能主动朗读,主动学习,与同学关系融洽,课堂上也敢于举手发言了。

这个案例对我的启示意义非常大。

以前,对于学习动力不足的学生,我经常是看不顺眼,对他们做个别工作也常常是责备和讽刺。结果,我的一份苦心并没有换来学生的变化,反而使学习动力不足的学生与我越走越远。其中的原因复杂,但最根本的是没有真正唤起学生的良好自我概念,因此,我们教育工作者重点应以来展开工作。

(1)从内心里关心他们,拉近师生距离。古语说:“亲其师,信其道。”当学生感到老师关心自己,喜欢自己,他便会喜欢老师,并进而把老师的情感转化为学习动力。单纯而枯燥的说教并不能让学生感到彼此心灵地接近。老师更应该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对此表示欣赏,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被爱和被喜欢。

(2)对学习动力不足的学生,如果总是在公开场合批评责备,会严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只有让他们感受到同学的尊重和爱护,感受到同学的温暖和自己的力量,他们才会喜欢这个班级,喜欢同学,也愿意接纳自己,同时在学业上做得更好。

(3)增加他们学习的成功体验。经常地成功体验可以增强一个人的自我效能感,使其激发出“我能行”的力量。一方面,教师可采用“低起点、小步子、快反馈”的教学原则,对学习动力不足的学生因人而异地采取特殊政策。另一方面,经常给予他们鼓励性评价。

(4)引导他们学会积极归因。归因方式是一个人自己或他人行为的原因作出解释或推测的过程。例如某个学生某次测验成绩不好,他可能会认为是自己努力不够,也可能会认为老师教得不好,甚至是认为考试时别人说话造成。这些对自己行为原因(为什么没考好)的解释都属于归因。

(5)通过其他活动的兴趣来促进其兴趣迁移到学习中来。现实中,某些虽然对学校的学习动力不足,但他们也有着多种多样的兴趣。教师可以因势利导,使他们对其他活动的学习兴趣迁移到学业学习上。

(6)学习动力不足的学生在家长和教师的教育下,自己通常也会产生学习的愿望和热情,但由于基础薄弱,学习能力较差,对学习的热情难以持续。因此个别学习辅导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应对学生及时进行查漏补缺,同时进行有效的学习能力与学习习惯方面的辅导。

(7)给予必要的角色分工,培养自信心、责任心。一般学习动力不足的学生学习成绩较差,在班上没什么地位。如果教师能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委以一定的任务,可以让他们感到教师、班级的接纳和喜爱,增强他们自尊自信的力量,从而增强其学习自信心,同时也有利于他们在做事过程中培养负责、认真、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性格特点,有效地促进学习进步。

案例分析报告范文第9篇

[最规范的文秘资料网-文秘站网--写材料的都知道!]

阿兰是一位26岁女性,某公司的秘书,她一共在我的咨询中心做过6次个别咨询和15次团体咨询。阿兰出生在大西北,十几岁时,随父母举家迁到北京。十九岁时,她曾因学业中的困难感到焦虑、抑郁,并在她所在大学的咨询中心做过几个月的心理咨询,但疗效不佳。大学三年级后阿兰退学了,开始做一些秘书工作。到我们这接受咨询时她正在一边工作一边参加自学考试。

由于阿兰相貌非常出众,早在中学和整个大学期间就有众多的追求者,并且,她曾与一个男同学同居过几个月。她说,尽管和男朋友在一起也感到很愉快、很高兴,但是好像在性与情感方面并不是特别的满足。此外,她抱怨,当在学校里遇到困难或感到心烦时,男友对她并不关心同情,也不愿意为他们关系的分歧做任何努力。当她因同样的原因,在痛苦和泪水中与最后两个男朋友分手后,她最终感到跟男人在一起就象跟石头在一起一样,得不到情感交流和沟通。

大学二年暑假,阿兰参加了学校旅游协会组织的一个“女生夏令营”,发现与女性朋友在一起时要比与男性高兴得多,能让她体验到更多性和情感的满足,而且她的确与一个女同学建立了性关系。尽管这个关系因为她又去“调戏”别的女性只维持了几个星期,但是她开始明确地意识到:她的情感与更多地与女性联系在一起。去年,她和一个叫阿紫的女护士确立了比较稳定的性关系,并且不久前她向父母公开了这件事。父母对此表示强烈反对,严厉禁止她们的这种交往。由于阿兰仍我行我素,父母感到非常丢人,一气之下告诉她,绝不允许阿紫进家门,阿兰从原来的掌上明珠一下变成了眼中钉,并且,这给她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现实困难,因为她目前的工资很低要靠父母的资助补贴生活、完成自学考试。

阿兰到咨询中心来的主要原因是:她时常为公开同性恋后的结果和担心能否完成学业而感到焦虑、沮丧。她对咨询也抱着一种矛盾的心态,一方面,她担心咨询师会像她父母一样认为她变态;另一方面,她又希望咨询师能够帮助她,解决她的困难,从困境中把她拖出来。咨询中,消除了她上面的顾虑后,阿兰列出她希望咨询能够达到的目标:

1、能更好地处理因同性恋给她带来的各种麻烦;

2、增强学习上的自信心、能顺利的完成她自学考试;

3、减少因沮丧造成的暴饮暴食、体重超标;

4、消除过低的自我评价。

收集临床资料、评估问题之后,在第一次会谈的剩余时间里我用表格的方式(如下)向她简单介绍了合理情绪疗法(RET)的基本理论模型(ABC模型)。

诱发事件A

父母不让我和阿紫交往

不合理性信念B

一般的不合理信念:我必须得到赞同。

具体的不合理信念:

1.他不能用否定的态度对待我。

2.他们那样做,对我来说是糟糕至极的。

3.他们那样做,说明我是不好的。

一般的不合理信念:我必须感到舒心,必须得到公正对待。

具体的不合理信念:

1.我的生活不应该有这么多困难。

2.他不应该不公平地对待我。

3.他们这样对待我简直不是人。

4.我不能忍受这件事。

情绪及行为上的后果C(非功能性的)

情绪表现:沮丧,自我贬低

行为表现:回避,退缩,过食,牢骚,焦虑,气愤。经常与父母和情人发生冲突,工作拖踏,过食。

表格中包括了她的感受、信念(对事物的态度、想法)和行为。我把这个表格让她带回去,以期使她看出,她的不合理信念与情绪及行为反应之间的联系。我向她强调:她可以尝试把所有问题,都用这种表格的模式划分成三部分即诱发事件A(如:社会对她作为同性恋者的态度、学习压力、过食等)、信念B(对事件的看法和态度)和结果C(情绪反应和行为表现)。

此外,我向阿兰解释,会谈后布置的家庭作业是咨询的重要部分,对自己的信念的思考、检查越认真,咨询的进步就会越快。我还强调:咨询的目标不是要消除所有的负性感受,只是学会使感受与事件相一致相符合,消除过度的反应。

阿兰的第二次咨询中,重点主要集中于两个不同的问题上:对父母不认可她的情人,认为她变态感到极端愤怒;及因工作拖拉受公司领导的批评感到非常不满。从分析阿兰主要的非功能性情绪、认知和行为入手,经过双方的协商修订了阿兰咨询的目标。

行为目标:

1.学会以更有效地方式与父母及其他反对同性恋者沟通,而不是以敌对的、挑衅的方式对待他们。

2.纠正完美主义倾向及由完美主义而产生的对学业的过高要求。

3.纠正过食现象,降低或至少维持目前的体重。

情绪目标:

1.降低她在学业和社会困难(因同性恋而遭受的困难)方面感到的沮丧和无助感。

2.降低由人们对同性恋所持偏见而产生的愤怒。

3.降低因工作中的困难而产生的焦虑。

认知目标(须予以纠正的靶目标):

1.“我不应该总是面对这么多困难,生活不应该如此艰难”(如:我父母不应该阻挠我的爱情;老师不应该总给我布置这么难的作业;一边工作一边读书,钱又挣得这么少,这太可怜了;我的情人不应该在我很累的时候提出额外的要求)。

2.“社会和家庭必须认可我所做的每一件事”(我必须总是写出出色的论文,假如做不到我就是不好的,说明我不聪明、太笨)。

3.“因为我过去的生活一团糟,未来肯定也是这样,我没有什么希望了。”

阿兰:把世上的不合意、不公平视为糟糕至极(这导致了她的愤怒和挫折感)。或当自己的行为不 能得到认可、接受时,她也认为那是糟糕至极的(这导致了她的沮丧)。其实,这都围绕着一个中心即“糟糕至极”,这也是阿兰各种不合理信念的核心之一。在第一次咨询中已经对病人讲过,可以把她的任何问题都放入ABC模型中去分解,找出介于情绪和行为之间的信念是什么。第二次咨询我们开始了这个具体工作,以下是第二次咨询中的对话节选:

C(阿兰):我父母坚持让我参加表哥的婚礼,我说,除非阿紫陪我,否则我是不会去的。他们非常生气,我们为此几乎两周彼此没有讲过话,现在我觉得很内疚。

T(咨询师):你的情人被排除在家庭活动之外,你感到很生气,我是能理解的,你还有其他的感受吗?

C:是的,还有觉得非常沮丧。好像无论我做什么她们都不满意,我已经厌倦了总是这样挣扎着生活。

T:当父母要求你参加表哥的婚礼,并禁止阿紫同去时,你在想什么?

C:我都26岁了,他们无权告诉我可以带谁去出席婚礼,他们应该支持我自己的决定。

T:你是不是认为他们“没有权力批评你”的背后是“不应该批评你”?

C:他们就是不应该么!你是不是打算告诉我,他们批评我是对的,是件好事?

T:这当然不是好事,对你来说这是很痛苦的!我想你非常希望与阿紫关系被家人接受,不希望和他们处得这么僵,是吗?

C:是的。

T:那让我们做一个小的练习好不好?

C:可以。

T:假如你认为是希望与他们处好,而不是觉得他们和社会必须接受同性恋这种现象,或不觉得不被接受对你来说是件可怕的事,那么你的感受会怎样?

C:我还是不喜欢这种情况。

T:当然,你没有理由喜欢这种情况,我猜你仍会觉得失望和受挫,但不再是愤怒或沮丧了。但是,当你把希望你的家庭不去阻挠你的爱情变成他们必须不能阻挠你的爱情时,通常会感到愤怒、懊恼,而这些情绪又往往给你和家庭关系带来更多的麻烦和冲突,还使你为此感到内疚。

C:是的,每次我都特别烦,他们就把这作为进一步的证据,说我不正常,说这就是为什么我要搞同性恋的原因。

T:所以,我们可以试着谈一谈你的“应该”和“糟糕至极”。看一看会不会有不同的发现。首先,有没有哪条法律规定人们不能持有偏见?

C:很多人对很多问题都有偏见,我想没有法律禁止偏见。但是偏见的确很可怕,它能使人非常痛苦!

T:是,偏见是会带来许多不良后果,但是控制偏见比漠视或容忍这些偏见要难得多。偏见与死亡相比哪个更可怕?或说偏见给你带来的痛苦是不是最严重的?

C:也许换了您,可能不会象我一样,但他们向我和阿紫施加压力时我真的不能忍受了。

T:很自然,你不喜欢这样,但是没有理由说你应该象现在这种样子。而且你也正在忍受着你所谓不能忍受的事情,现在我们要做的,只是学会怎样痛苦更小地忍受它。

C:可为什么非要我改变呢?是我们父母又固执又烦人啊!

T:对,我也认为如果他们不固执,不让你心烦,完全接受你是最好的,遗憾的是,我们没有办法去控制世界、控制别人。他们可以愿意也可以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感情和行为。但是,如果你通过改变自己对别人的过分反应,第一,可以使自己的感受好一些,第二,可以有机会让他们更认真地考虑和容忍你对生活方式的选择,或至少不会因为父母拒绝接受你与阿紫的关系而对他们大嚷大叫,这样他们就不再有进一步的证据指责你不正常。(暂停一会儿)来,让我们在做个小的练习,这个练习叫“合理情绪想象”,请闭上眼睛想象你与父母正在吃饭时,他们责怪你带阿紫出席表哥的婚礼,你感觉非常心烦非常生气,对你的父母非常恼火,并感到做一个同性恋者怎么这么难!能想象得出吗?

C:能,太能了,这个场面跟昨天晚上发生的情况差不多,我非常沮丧、气愤、心烦!

T:好的,继续闭着眼睛,想象相同的情绪,但是,只让自己感到受挫、失望而没有沮丧和愤怒……,继续想象只是对他们的行为感到不高兴,继续想象……你是能够想象出来的……。

C:(大约两分钟后,睁开眼睛)这很难做,不过你说的情境我最后还是想象出来了。

T:好的,你做的很好,你是怎么想的?

C:我告诉自己,我不喜欢他们对待我的态度,但是他们非常困执。不过,尽管我不喜欢,我觉得还是能够忍受的。正如您上次的说的一样,这情况对我只是个困难,但算不上灾难,现在我好像能体会到这句话的含义了!

T:你做的非常好,假如你不仅在想象中而且在现实中也对自己说这番话,那你就可以大大地减少自己的沮丧和愤怒,当然,我想你可能仍然会体验到一些负性的感受。你说过你并不认为同性恋是缺陷或病态,如果你非常坚定地相信这一点,你还会不会对别人的不接受感到极端气愤呢?是不是别人的批评让你觉得自己是有缺陷的、是病态的呢?

C:从某种程度上您说的是对的,但是如果每个人都拒绝接受你、都反对你,要想感觉良好太难了,难道我们不需要别人的接受和认可吗?

T:大多数人都希望自己被喜欢、被接受,尤其希望得到对自己很重要的人的认可。否则,就会感到失望和某种程度的挫折感。但我认为,在你的例子中你感到自己被贬低了,因此你对贬低你的人感到愤怒。假如你放弃这样的信念,即:“别人认为我没有价值我就没有价值了”,那么你就不会总是感到被贬低和无助。能明白我的话吗?

C:理智上讲是这样的,但是从感情上说,如果受到父母或领导批评,我还是会感到相当沮丧。

T:理智上的理解,只会让我们短暂地明白:只是他们认为我不好,并非我真的不好。但多数时间,我们还会觉得他们认为我不好,我可能真的就是不好,我有缺陷,没价值或不正常。

C:是的,我就是这么想的,我怎么才能改变这种想法呢?

T:躯体上的肌肉可以通过锻炼变得有力,情绪的肌肉也是可以通过锻炼增强的。关键在于:锻炼!每次当你因被否定被拒绝而感到愤怒、沮丧时,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什么法律规定不能对同性恋有偏见?为什么我的所作所为别人必须赞同?第二,他们这样对待我,真是这么可怕吗?我真不能容忍吗?第三,他们这样对待我就说明他们是卑鄙的父母吗?第四,他们的批评能降低我做人的价值吗?此外,你也可以给自己一些正面的信息:“即使我同一般人的性取向不同,即使别人认为那是病态,但这并没什么,我有权选择自己的性取向,我并没有伤害别人。同样道理,别人也有权选择自己的好恶,有权不同意我的选择,虽然我不希望这样,但权力是别人的。”

C:我想在现实生活中能做到象您说得这样太难了!

T:的确,生活不容易。但是,通过学会当别人批评你时不再感到受侮辱,通过学会拒绝自己陷入“我太可怜了,生活怎么这么艰难”的自怜之中,可以大大改变你悲惨的境遇——愤怒、沮丧、强烈的挫折感——这些都是你对困境的反应。(暂停一会)好的,我给你布置两个作业,好吗?

C:作业!怎么干什么都这么难呢?

T:阿兰,你有没有注意到刚才你的这句话恰恰和我举的例子一样:“我太可怜了,生活怎么这么艰难”?

C:是(求助者笑了),是有点像。

T:当你那样想的时候,你有什么感受?

C:非常着急、沮丧。

T:好的,你的第一个作业是认知方面的,要和自己的这些信念辩论:“世界不应该如此不公平,我不应该为了高兴这么费力”;“我父母不应该反对我与阿紫在一起”;“我不应该非得来做心理咨询”。第二个作业是行为方面的:你用一种自信的而不是攻击性的态度让父母知道:虽然理解他们拒绝接受你的同性恋及你和阿紫的关系,是对你的关心,但是你的确为此感到受挫和伤心。

讨论:

当阿兰暴露出她的主要问题时(即:她的同性恋不被父母和社会所接受时,她感到极端的沮丧和愤怒),会谈把注意力放在问题背后的不合理信念上,这些不合理信念不仅存在于这个问题之后,同样存在于其它她认为不公平、不合意和被批评的情形下。因此,咨询的基本工作在于帮助病人提高挫折阈限。

在4次个别咨询之后,阿兰又参加了RET(合理情绪疗法)的团体咨询。在第2至6次会谈中,工作重点一直集中于提高她的挫折阈限和增强她的自我接受上。在自我接受方面,具体的工作是处理阿兰因体重过重引起的自我贬低;为要到27岁才能得到本科文凭感到无能;以及为经常缺课而感到焦虑。

提高挫折阈限的具体工作是:处理阿兰每逢因作业、工作感到焦虑时就大吃大喝;每当想到不能向同学、同事公开自己是同性恋者时就感到气愤。

在每次会谈中,我们都会讨论位于她问题背后的信念,她比较典型的自我贬低的认知如下:

1.由于现在的体重,我又胖又丑。

2.我又懒又笨。

3.我永远都不会快乐和成功。

按照RET的原则,我告诉阿兰,人的任何一个单独品质或行为都不等同于这个人的全部价值。一个人过去的失败并不意味着将来不能成功。在每次会谈中,与这些不合理信念争论的结果,是使阿兰有了一些相对应的合理信念,并要求她每天至少花10分钟时间强化这些合理信念:

1.即使我有一些缺点,犯一些错误,并不能说我不好,我有很好的品质,是一个有价值的人。

2.体重超标我不喜欢,但这并不会使我变得丑陋和令人厌恶。

3.尽管过去和现在表现得不好,但并不意味着我是傻瓜,永远不能完成学业做好工作。

咨询中阿兰逐渐识别出容易受挫和愤怒的不合理信念:

1.“我受不了这么繁重的工作,我的生活应该是舒适的,所以即使变得更胖,我也要把这些巧克力全吃了。”

2.“我太可怜了,我的生活不应该总是这么艰难。我的情人不应该在我又忙又烦的时候抱怨我没时间陪她。”

3.“做为同性恋者,不仅给我带来这么多麻烦,而且我不能像那些有丈夫的女人一样可以依靠丈夫的收入辞掉工作专心完成我的学业。”

4.“在外面被男人纠缠真是太可怕了。”

在咨询和家庭作业中,不断地让阿兰自己对这些不合理的信念进行辩论,逐渐得出以下建设性的态度。

1.“当我筋疲力尽的时候,我不喜欢阿紫对我提出额外的要求,但对我来说这只是一个困难,并不是什么极端可怕的事。阿紫也只不过是向我表达她的要求而已。”

2.“尽管我不能得到作为异性恋夫妻中的某些好处,但我与阿紫在一起时毕竟有很多愉快的感受,能得到情感与性的满足。”

3.“我不喜欢被男人们纠缠,但他们并不知道我是同性恋者,这个世界是复杂的,他们也和我一样,有时会犯错误。”

在第二次至第六次咨询中总共给阿兰布置了下面这些行为方面的作业:

1.和阿紫一起邀请你的姐妹和姐夫谈一谈你与阿紫的关系,争取他们的理解,并建议他们帮你找个合适的场合,使父母和你们两个有坐在一起沟通的机会。

2.当父母指责你时,努力表现得自信一些,而不是显示敌意。

3.每周为你父母做一件让他们高兴的事。

4.每天站在镜子前想自己的三个优点,多小的优点都可以。

5、当因为学习、工作感到焦虑时,做一些放松活动(如听听音乐、散散步等)而不是一味地吃巧克力。

6.与阿紫手拉手外出,不要因为别人觉得恶心就自我贬低或认为这是糟糕至极的事。

到第六次个别咨询结束后阿兰取得了很大进步,已经不为繁重的学业、工作和父母的批评感到过分的挫折和气愤,也不再为不能完美地完成作业和达不到理想的体重而过分担忧了。此外由于不再总是发脾气,和父母的关系也有所改善。父母不再指责她“情绪不稳定”,而且真的接受了她姐姐,姐夫的邀请和她与阿紫一起吃了顿饭。尽管父母仍然希望她能找一个男人过正常的生活,但是,也逐渐开始接受她与阿紫的关系,并且允许让阿紫来家里做客,参与一些家庭活动。

最后,她在完美主义方面的要求也大为降低,因此感觉很放松,这种放松的心情提高了她工作学习的效率,成绩反而有所好转,这种好转又进一步强化了她放松的心境。

在这样的情况下,阿兰转到RET团体咨询中,一方面继续巩固强化以前取得的进步,另一方面运用团体咨询的特点对人际关系中的不合理信念予以纠正。

结论:

在这个个案中,咨询师并没有对阿兰的同性恋问题给予纠正,因为DSM-IV中不再把同性恋置于疾病分类中,更重要的是阿兰并不认为同性恋是变态的,她认为自己有选择同性恋的权力。注意到这一点很重要,它涉及了心理咨询的基本原则。但是同性恋者在异性恋的人眼中仍然是异常的,由此带来的诸多问题及阿兰对此的非功能性认知、情绪、行为模式成为了咨询的重点。

在咨询中,对于阿兰的每个问题,首先要致力于减轻其面对具体情境产生的过度情绪反应(如愤怒、内疚、自我贬低、焦虑等),然后,再与她一起分析讨论引起问题背后不合理信念的核心是什么,以扩大咨询的影响,使之能从更高更抽象的层面上理解情绪反应的来由,有更多的机会确立建设性的适应模式。

参考文献:

1.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版P89—94

2.王登峰《临床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P270—278

案例分析报告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人际关系敏感;合理情绪疗法;模仿法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21-039-2

小芳(化名),女,16岁,某中学高一年级学生,中等身材,未患过重大疾病,父母双方家族无精神病史。小芳来自农村,母亲在家务农,父亲常年外出打工,家庭经济状况不佳。父亲性格顽固,不苟言笑,从小对她要求较高,常受到责骂,在家中总是小心翼翼,生怕说错话和做错事。前几日其因与室友发生矛盾,影响情绪,主动前来咨询。

一、求助者主诉

自上学以来,小芳一直与老师、同学相处和睦,关系融洽,是大家心中的“老好人”。因为不管同学们有什么事情,都有求必应,即使心里不愿意,还是会一口答应。如果拒绝了别人,她就会忍不住地想:他会不会不高兴?我是不是得罪他了?考上高中后,来到县城的中学,开始住校。跟室友的关系也都挺好,感觉她们挺喜欢自己。上个月的一天,由于感冒浑身酸痛,住上铺的同学叫帮她打水,没有去,从此以后就感觉跟她疏远了。最近一个月来,小芳心情很低落,一见她就觉得不自在,不敢看她的眼睛,也不敢跟她说话,就怕说错话做错事。在寝室时,不管做什么事小芳总觉得她老盯着我,所以尽量不呆在寝室,做什么事都自己一个人,很想摆脱这种状况,不知道该怎么办。

二、心理咨询师的观察和他人反映

咨询师观察:来访者身体和智力均发育正常,面容清秀,衣着整洁,双手环抱,动作有些拘谨,意识清楚,谈吐流畅,谈话过程中与咨询师有目光接触,偶尔低头并扯衣角,无幻觉、妄想,无智能障碍,自知力完整,有明确的求助要求,求助欲望较强烈。

求助者室友反映:来访者近段时间好像有什么心事,心情不太好,言语很少,在寝室呆的时间很少,几乎不怎么说话,不像以前那么活跃了,在寝室时经常呆在蚊帐里,不知道在干什么,特别是她上铺的同学在时,她的话好像更少,做什么事都一个人,不再跟大家一起了。

三、 评估与诊断

1.评估与诊断

根据来访者的相关资料以及郭念锋提出的区分心理正常与异常的三原则来看,来访者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是相统一的,其反烦恼是由现实事件引起的,对自身变化有所觉察,有自知力;来访者的认知、情绪、意志行为协调一致;人格相对稳定。来访者主动求助,迫切希望摆脱烦恼,没有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可排除异常心理。

同时,来访者的烦恼是由现实因素引起的,并因此体验到不良情绪,不良情绪已持续一个月,不能自行化解,来访者的反应不是特别强烈,仅限于室友一个人身上,没有泛化,能在理智控制范围内,能维持基本的学习和生活。由此判断属于一般心理问题——人际关系敏感。

2.鉴别诊断

根据郭念锋提出的区分心理正常与异常的三原则来看,来访者属于心理正常范围,可排除精神分裂和其他精神障碍。

根据来访者病程来看,持续时间一个月不足两个月,诱因为对个体威胁不大的事件,来访者有一些情绪反应和回避行为,社会功能遭到部分破坏但能维持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且反应对象没有泛化,可排除严重心理问题和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根据许又新提出的确定神经症的临床评定法,病程不到三个月,评1分;痛苦程度须靠别人帮助才能摆脱,评2分;能够照常工作学习以及人际交往只有轻微妨碍,评1分;总分4分,再综合来访者的其他信息和现实状况,可排除神经症。

四、咨询目标的制定

根据评估与诊断,与来访者协商,确定以下咨询目标:

1.近期目标与具体目标:帮助来访者剖析来访者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良情绪产生的原因,消除其不合理的认知和行为模式,构建新的认知行为模式。换言之,改变来访者认为拒绝别人就会很糟糕、会被人讨厌的错误观念,消除其情绪低落状态,恢复与同学的正常交往,同时学会拒绝他人,建立健康的交往模式。

2.终极目标与长远目标

完善来访者的个性,帮助其建立良好的认知行为模式,培养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激发潜能。

五、咨询方案的制定

1.主要咨询方法与适用原理

根据来访者的症状表现,比较适合用合理情绪疗法,并辅之模仿法。运用合理情绪疗法可以找出来访者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的不合理观念,使其认识到交往中存在的问题的原因;运用模仿法,特别是角色扮演可以训练来访者建立健康的交往模式。

(1)合理情绪疗法。

合理情绪疗法是20世纪50年代由艾利斯在美国创立。这种理论强调情绪的来源是个体的想法和观念,个体可以通过改变这些因素来改变情绪。

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理论主要是ABC理论,在ABC理论模式中,A是指诱发性事件;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反映及行为结果。通常人们认为,人的情绪的行为反应是直接由诱发性事件A引起的,即A引起了C。ABC理论指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理解B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原因。当人们坚持某些不合理的信念,长期处于不良的情绪状态之中时,最终将会导致情绪障碍的产生。

(2)模仿法。

模仿法(modelling),又称示范法,是向求助者呈现某种行为榜样,让其观察示范者如何行为以及他们的行为得到了什么样的后果,以引起他从事相似行为的治疗方法。

角色扮演是模仿法的一种具体方式。该方法是由咨询师和求助者一起扮演一个确定的情境,咨询师扮演求助者生活中遇到的人。这个方法常常由几个类似于生活中人际交往情景部分组成,用来帮助求助者学习和别人交往的技巧。

2.双方各自的责任、权利与义务

(1)求助者的责任、权利与义务

责任:向咨询师提供与心理问题有关的真实资料;积极主动与咨询师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完成双方商定的作业。

权利:有权了解咨询师的受训背景和职业资格;有权了解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有权选择或更换合适的咨询师;有权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对咨询方案的内容有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

义务:遵守咨询机构相关规定;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内容;尊重咨询师,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咨询师。

(2)咨询师的责任、权利与义务

责任: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并说明保密例外。

权利:有权了解与求助者心理问题相关的个人资料;有权选择合适的求助者;本着对求助者负责的态度,有权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

义务:向求助者介绍自己的训练背景,出示营业执照和执业资格等相关证件;遵守咨询机构的有关规定;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内容;尊重求助者,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诉求助者。

六、咨询效果评估

1.来访者自我评估。

通过心理咨询,来访者发现了自己以前人际交往中的许多不合理的想法,现在这些想法已经不再形成困扰,情绪已经平复,跟上铺的室友恢复了正常交往,学会了拒绝他人,只是偶尔还有点担心,认识到了自己的优点,更喜欢自己了。

2.来访者室友评估。

人又开朗起来,愿意呆在寝室,跟大家在一起,跟上铺同学关系较好,相互帮助。

3.咨询师评估。

通过观察、回访,已基本达到预期目标,来访者情绪状态良好,人际交往能力有所提高,更加悦纳自我。

七、总结与反思

上一篇:股票分析报告范文 下一篇:投资分析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