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的自评互改应得到重视

时间:2022-08-17 02:31:59

作文的自评互改应得到重视

进入初中,有些学生读书的时间越久,语文学习的热情越低,出现了轻视语文学习的现象,表现出种种消极心理。由于学校本身对语文学习的认识不高,重理轻文的现象较为普遍,语文学与不学对考试分数影响不大,随便学学就算了,最多做一些模拟试题,把功夫都花在所谓能提高分数的学科上了。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出现了题做得多书读得少、读英语的多读语文的少的情况。至于课外阅读,就不用提了。

作文能力是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学生在阅读中的发现与领悟,在思考中的焦虑与收获,在生活中的喜怒与哀乐,都可以通过作文来体现和完成。让学生通过作文反映生活,抒写性灵,发表见解,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需要。为了学生的将来着想,应该重视语文教育,特别是作文教学,改变当前学生语文学习的不良现状,不断提高语文教育质量。

可是,另一方面语文老师恐怕最怕改作文,因为作文的量相当大,要求又特别高,以至于作文批改中敷衍了事的现象比较普遍。在这种负面做法的影响下,作文的计划难以得到实实在在的落实,学生的作文水平和写作能力很难得到相应的提高,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只能是一句美丽口号而已。其实,在老师的有效指导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展自评互改活动,不但减轻了老师的负担,更是实现作文素质提升的有效途径。

给自己的作文写一写评语。写作文时,学生必须对自己的作文有一个规划,包括文章的主题、材料的选择、结构的构思、语言的推敲等等。通常老师是批改作文的主体,也是学生作文的唯一读者。精要地详改作文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却在不知不觉中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真正做到眼中有“人”,把写作主体游离在评改范围之外,这是千万要不得的。作文评改的过程绝对不是简单彰显教师写作意图的过程,如果这样,学生只会被动接受,丧失了参与的热情和主动。老师一厢情愿地批改作文费时劳力,收效甚微。学生自己修改习作的积极性逐渐消失,久而久之,就陷入了教师越改越累,学生越来越懒的误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作文自评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是双方的、互动的,老师在这个活动中仅仅是发挥主导作用,提出总体的要求、评改的方法、评改的步骤,对学生自评作文的过程作出有效的监控。

自己的作文,自己最了解不过了,熟读自己前几天写的作文,给作文下一个中肯的评语,在选择素材的时候是如何考虑的,在好词好句方面哪些词用得准确生动,在描写方面是否能够多种手法并用。其中一个很实用的方法是找出自己最精彩的片段进行交流,就这一段的内容进行多方位的评价,集中笔墨实实在在地说出优点和不足。这样避免了面面俱到却没有实际效果的误区。

动笔改一改自己的作文。清代文学大师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最终著成了令后人景仰的巨著――《红楼梦》。至于韩愈与贾岛“推敲”的佳话,以及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炼字美谈更是众人皆知了。从某种意义上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这话说得真不错。“文章不厌百回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互相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师生共同制定统一的评分标准,有助于操作和对照。1.符合题意;2.符合文体要求;3.思想健康,感情真挚;4.中心明确,内容充实;5.结构完整,语言通顺;6.书写规范,标点正确。发展等级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评分:1.深刻。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观点具有启发作用。2.丰富。材料丰富,形象丰满,意境深远。3.有文采。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意蕴。4.有创新。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精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特征。当学生写完作文初稿后,老师不可以一手包办,一做到底,也不能听之任之打个分数了事。教师教学生自己改作文,不是为了减轻教师负担而找借口,而是着力提高作文批改的效率和学生评改作文的能力。

在确定了统一的标准之后,要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批改修改作文,方法要多种多样,尽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心理。采用眉批、夹批、旁批、尾批等方法,自评和互批作文,实实在在地提高修改的能力和写作水平。1.眉批:对文章自拟标题的评价。2.夹批:对字、词、句、标点的修改更换。3.旁批:对段落中某些问题的评议意见或建议。4.尾批:对文章的总体评价,主要从内容及写法两方面写出具体评语。

“教是为了不教”,教给学生作文的方法比单纯地给一个分数高明得多,效果在潜移默化之中得到体现。经过多次互评互改,学生不仅准确地记住了写作文的基本要求,而且给学生一个相互交流的机会,学会了转换角色思考问题,进一步提高了写作能力。

上一篇:改进作文教学之我见 下一篇:古代男人兴染发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