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多媒体走进古诗教学

时间:2022-10-13 03:19:34

让多媒体走进古诗教学

随着国家对农村教育的重视和对农村学校教育资金的不断投入,我们农村学校的教学条件近年来越来越好,由过去的一个讲台、一块黑板、一盒粉笔到一台录音机、一个小广播、一台电视机,再到现在的集电脑、录音播放、高清投影、实物展示于一体的多媒体设备,我们一线教师见证了教学信息化的发展之路,也切身体会到教学信息化手段的不断改善给学校、老师和学生带来的巨大帮助。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深感到多媒体教学手段对古诗的教学有着更重要的作用。所以,下面本人结合教学实践具体谈谈多媒体在古诗教学中的尝试性的做法。

一、音像示范诵读,感知诗情

经过小学的古诗文积累,学生对古诗有了一定的感悟能力,预习后对所学古诗内容有了大致了解,但往往忽视诗歌的诵读,缺乏情感。

在音像的示范诵读下,学生不仅学会了如何去诵读诗歌,而且在多次诵读中也感知了诗歌的情感,为体悟诗歌的意境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如我在教苏教版七年级下册中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这首词时,先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解决容易读错的字、长句子的停顿等问题。然后请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读这首诗。两个学生读得都有气无力的,没有豪情与悲壮的情感,有的重点词的重音也没读出来。我就追问学生重点的句子“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可怜白发生!”究竟应该怎么读,学生议论纷纷。此时我打开音像资料播放,学生立即鸦雀无声,认真听读。第二遍时,大多数学生已是情绪高涨,伴随录音时而高亢激昂,时而低沉感叹。当录音播放完时,学生还意犹未尽,自己轻声吟诵。在诵读的过程中,我知道学生对这首词的情感已把握得差不多了。可见,音像示范诵读确实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二、课件拓展内容,体悟诗意

由于教材注释提供的背景资料有限,学生对作者的经历、写作背景、重点句子的品味等都很缺乏。在预习的基础上虽然有所了解,但因为农村学生条件有限。不能够深入查阅资料,所以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对诗歌相关的资料要作仔细的准备,并呈现给学生。这往往对学生理解诗歌起着关键的作用。这样,多媒体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在投影上呈现更多的信息资料,这相对于以前教师拿着教参站在讲台上费劲地读来说,不仅时间节省了,而且直观地呈现给学生的印象更深刻,也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体悟、把握诗歌的意境,从而为诗韵的品析起到关键的铺垫作用。

如我在教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这首诗时,在诵读把握诗歌情感的基础上,先请学生讲解作者王勃、杜少府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等。学生大致讲清楚了情况,但也有遗漏的地方,于是我运用课件呈现出“初唐四杰”、王勃的生平经历、写作的具体原因以及难理解的一些词语“辅三秦”、“望”,句子“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的意思等,让学生更详尽地了解这首诗所写的意思,以便更好地体悟这首诗的意境。同时,也呈现了高适的《别董大》、白居易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比较了里面送别的名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拓展了诗歌的内容,也让学生了解了“送别诗”,这对中考复习也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三、画面展示重点,品味诗韵

诗歌的学习不仅要感知情感,体悟意境,更主要的要对诗歌的诗韵作更深入仔细的品析,它是一首诗的精华所在,是诗歌的灵魂,这也是它几千年传承下来的重要原因。所以平时我们语文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多练习诗歌鉴赏的技巧,把握诗歌的诗韵,体味它的魅力。我认为多媒体在这方面可以灵活运用,采用展示诗歌画面的重点,让学生多读、多领悟、多思考、多训练,品析诗歌的美点,品味诗歌的韵味,以形成鉴赏和审美的能力。

如我在教苏教版九年级上册中李煜的《相见欢》时,在感悟诗歌愁苦、孤寂、凄凉意境的基础上,请学生探究:你可以从哪些词语、哪些句子品出诗人的愁苦?学生很容易能找到“寂寞”“锁”“清秋”“离愁”等词语。接下来我又问:能否再去找一找更隐蔽的词语和句子呢?学生一下子没能反应过来,答案没找准确。这时我恰到好处地投影画面:诗人孤独地站在小阁楼的亭子里,周围高大的梧桐包围着,神情凄凉地抬头看着天上的一轮弯弯的新月,旁边有几缕黑云,并伴有低沉的音乐。我让学生再仔细诵读诗歌,联系画面,找出关键词品析。不一会儿,有学生找出了“独”“月如钩”“深院”等,然后请他们自己说说为什么能表现诗人的愁苦。最后又引导学生品味“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从修辞及作用提点,小组讨论,然后呈现答案,实物投影评比哪个组答案最合理。

总之,在古诗教学中,我们不能局限于教材,拘泥于教参,而要充分运用多媒体手段,在课堂上多形式灵活呈现教学的材料和内容,让学生感知诗情、体悟诗意、品味诗韵,从而提高学生诵读的水平,增强学生的鉴赏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上一篇:初中作文教学的主体性分析 下一篇:改进作文教学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