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探究题浅析

时间:2022-08-16 05:46:26

高考探究题浅析

2012年全国17套语文高考试卷,探究题考查依然势头强劲,题目数量与2011年相比有增无减,共有13套试卷考查了探究题,共设题20道。13套试卷中多套试卷出现了2道探究题,其中北京卷(阅读延伸题)、广东卷2道均为必答题,湖南卷、福建卷、山东卷、辽宁卷、全国课标卷为二选一。这样,13套试卷中必答题为15道。探究题出现的范围主要集中在实用类文本与文学类文本,北京阅读延伸题今年依然在诗歌部分考查。

2012年高考探究题在沿承往年特色的基础上,又有所变化发展,这一点从题目的设问上便可见一斑。往年探究题设问的主要方式,是让学生谈对某一特定问题的“看法”“见解”“观点”“理解”“感受”“启示”“启发”等;还有让学生判断分析文章的某一具体内容(观点)或表现手法“对不对”“好不好”“恰当不恰当”等。2012年的高考语文探究题有一部分题目延续了这样的设问方式,也有另一部分题目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概括为三:一、强化“探究”(探析):二、“分析”(评析、赏析、探析)有序;三、凸显“对话”。

第一,强化“探究”。2012年高考语文试卷中的探究题,多道题目的设问直指“探究”。往年这样的设问偶有出现,2012年有4道探究题直接使用了“探究”“探析”的问法,占全部探究题总量的20%,约占探究必答题总量的26.7%。如安徽卷第14题:

结合作品,对下面两个问题进行探究:

(1)文章后一部分,作者写“我”在海上望见灯塔,其用意是什么?

(2)文章结尾部分写“我”“决心”从此了结!“拈得起,放得下,愿不再为灯塔动心,也用不作灯塔的梦”,“我”是否“放得下”?请谈谈你的理解。

湖北卷第19题:

选取一个角度,结合文章对“杜鹃这种鸟就这样被美化了几千年”的原因加以探究。

福建卷第15题:

请结合文本简要探析作品蕴涵的情感。

江苏卷第14题:

作品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这样写对表现小说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试作探究,

上述题目,有的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有的让学生对“原因加以探究”,有的让学生对“作品蕴涵的情感”进行“探析”,有的让学生对表现手法的特点和表现内容进行“探究”,这不仅使题目所考查的能力要求豁然醒目,而且加深了题目的“探究”意味。这些题目的设问在主观上既指向对作品内容的“探究”,也指向对作品表现形式的“探析”。在客观上,以“探究”“探析”设问,深化了学生的“探究”印象,也强化了学生的“探究”意识。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这些题目虽有探究之名,但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课程标准实验版)(以下简称《考试大纲说明》)中“考核目标与要求”对探究能力的基本规定(“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来判断,这些题目的探究之实还略显不足。实际上,这样的问题,学生在作答时只需对文本的意蕴进行阐发,或者对“原因”“作用”加以解说,或者对作者的观点进行印证即可,一般不需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也不要求学生有什么创新之见,答案通常在文章中能够直接找到。学生完成这些问题充其量是对文本进行了深入的解读。

第二,“分析”有序,强调基础,重视过程。2012年高考语文探究题有4道在题干中规定学生对文章某一内容或形式特点进行“分析”“评析”“赏析”“探析”等。这4道题考查内容丰富,侧重点各不相同,有的考查一般分析能力,有的重在考查“评价”能力,有的侧重考查“鉴赏”能力,有的侧重考查“探析”能力。其“分析”能力考查层次分明,题目的要求更加具体,考查指向更为清晰,表达更为规范,学生作答更为明白。无论题目是让学生“分析”“评析”,还是让学生“赏析”“探析”,都离不开对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考查,也就是考查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分析”问题的能力是基本的探究能力,也是探究所需的基本能力。这几道探究题重视对探究基本能力——分析能力的考查。同时,也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如北京卷第15题:

这首诗运用了由景及理的写法,这种写法在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等诗中也有体现。任选上述诗歌中的一首,也可选取其他诗作,具体说明其中景和理的内容,并分析景理之间的关系,(不少于150)字)

湖南卷第19(2)题:

自选欣赏角度,谈谈所选文段是如何塑造盖拉新这个人物形象的。

上海卷第12题:

“冬阳”在行文中着墨不多,却是标题的一部分联系全文,对此加以评析。

广东卷,第18题:

在第②段和第③段中,“我”都见到了残荷,感受有什么不同?你认为造成不同感受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这4道探究题,从题面看是要求学生回答“什么样”“怎么样”“如何”“为什么”等问题,考查分析、评析、赏析、探析等不同能力,而实际上它们都重视考查探究的基本能力,重视对探究过程的考查。如北京卷第15题重点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思维过程,它给出诗歌在写法上的特点,并提供一定的参考信息,然后让学生具体说明景和理的内容,分析景理关系。它让学生说明诗歌的写作方法在诗歌中是如何表现的,分析表现手法是怎样产生作用,又产生了怎样的作用。这是分析过程,也是鉴赏过程,它同时考查了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审美能力。湖南卷第19(2)题也同样具有这样的特点:学生要“欣赏”文段“如何塑造盖拉新这个人物形象”,先要判断说明文段采用了什么方法、何种手段来塑造人物形象,然后具体分析这些方法、手段对人物塑造产生了何种作用,达到了何种效果,这也是一个分析欣赏的过程。

考查“评析”“探析”能力的探究题,要求学生对文本中内容与形式的特点做一个基本的判断,然后进行分析,说明自己认同、反对或提出某个观点的理由。它们不仅让学生说出“其然”,还要说出个“所以然”。这对改变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现状,在高考复习中大讲答题套路、模板的不良风气是一种遏制,也对高中教学做出积极的引导——加强思考问题的过程性训练,提升学生探究问题的基本能力,即分析能力。

上一篇:背诵,可以不是那么艰难 下一篇:如何摆脱“状元”纠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