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的背景研究

时间:2022-08-16 12:37:56

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的背景研究

摘要: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是在一个特定历史背景下,对文化建设提出的一个新的要求。我国文化建设如火如荼,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面临着西方国家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围堵与渗透,以文化政治为手段,在市场中输出价值观念,促使我们不得不加快推进体制机制的创新。

关键词:文化政治;文化冲突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4)-04-0086-01

我们的文化建设是在一个非常特殊的国际背景下进行的,就我们现在的经济实力,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西方国家也好,敌对势力也好,想从经济上来封锁我们,卡我们的脖子是很难做到的。军事上,所谓的美国重返亚太、中日问题、南海争端等,以致我们面临的压力很大,但世界局势总体上还是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这方面封锁我们也不大可能。目前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斗争,在整个国际的文化竞争中,我们还处于弱势。文化建设还是我们的一个短板,并且西方加大了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围堵与遏制。使得我们在国际舆论斗争中还掌握不了话语权,在国际文化影响力方面,我们还处于弱势地位。每天在我们国家上空有50个境外电台,385个频道对我们进行广播,在新闻信息方面,西方提供了90%的信息。网络中有90%的信息来源于西方,我国在网络上的信息输入量只有0.05%。70%的文化产品由跨国公司垄断,75%电视节目由美国制作,可见在文化的竞争中,我们的压力有多大。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今天无论是在世界上还是在中国,文化传播在很大程度上事通过市场上的文化产品来实现。直接导致了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转向了市场转向了消费,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学术界称之为文化政治。文化政治这个词,让你会联想了文化冲突,其实他们之间有很大差别,文化冲突主要指不同性质文化之间矛盾性的表现,比如中国历史上道教与佛教之间的相互排斥,佛教东汉传入,魏晋已有相当势力,同时道教也不甘示弱,两者由竞争发展到相互诋毁,以致公开冲突。道教教徒认为道教是正统,并先于佛教并编造老子西游化胡成佛的故事来说明佛教为道门弟子,《老子西升经》《老子化胡经》,佛教教徒也不甘示弱,他们也伪造经典,说佛遣三弟子震旦化教,儒童菩萨为孔丘,净光菩萨为颜回,摩柯迦叶为老子,这样儒道宗师也就成了佛门弟子,争吵到后来,魏太武帝扬道灭佛,唐武宗下诏毁佛寺,都是在保护国教的名义下进行的活动,其性质属于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冲突。但然,最终走向了融合。

而文化政治侧重于文化传播过程所产生的权利关系。异质文化通过日常生活这个载体来传递自己的核心价值观,从而影响甚至改造接受的一方。文化政治更多与消费、娱乐、享受相结合,具有二个特点。首先它区别以往的直接政治斗争,比如军事打击等裸的战争行为,以文化产品的竞争代替了军事斗争,转而在意识形态领域里进行抗争与抢夺权利,无实体化的特质,既作用于感官也作用于心灵。其次它将政治生活引向泛化和世俗化,人们的吃穿住行、饮食男女,但凡与权力相关,便都具有了“政治”意味,于是有“身份政治”“性别政治”“审美政治”“形式政治”“娱乐政治”“消费政治”“身体政治”“肉体政治”之类说法。在日常生活中,你吃的、用的、穿的、戴的、不论是物质的东西还是精神的东西,它们的生产都愈来愈打破了过去那种孤立的局部的范围,愈来愈具有全球的性质,它不仅表现了世界市场的支配力量,也表现了西方价值观的全球输出。外来文化产品总是传递西方国家的价值观以及它们的生活方式。西方国家以文化政治为手段,不断通过其文化产品如影视剧与饮食等世俗化的产品,语言,西方节日,三片文化,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方面的渗透。最典型例子就是2014年2月14日,这天是我国的元宵节,但很多年轻朋友只知道这天是西方的情人节,西方文化产品输出价值观的同时,获取巨额利润。如果我们不加快文化体制机制的创新,不加强对意识形态领域的管理,不加快形成有利于提高文化产品竞争力的体制机制,我们将失去文化阵地,失去对文化市场的控制力与影响力,也就不能维护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

上一篇:精神之“钙”不可缺 下一篇:莫合特·吐逊:做职工群众满意的法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