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新型工业化实施意见范文

时间:2024-02-05 15:35:30

推进新型工业化实施意见

推进新型工业化实施意见篇1

《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技术改造是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对现有设施、工艺条件及生产服务等进行改造提升,淘汰落后产能,实现内涵式发展的投资活动,是实现技术进步、提高生产效率、推进节能减排、促进安全生产的重要途径。”第一次在国家层面明确了新时期技术改造的内涵,对技术改造的路径、对象、范围、性质和重要作用进行了明确阐述和界定。一是明确指出技术改造的路径是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二是技术改造的对象不仅包括企业基础设施、生产设备等生产载体,还包括产品检验测试条件、生产服务平台、信息化水平等支撑能力的提高。三是强调技术改造从本质上来说不仅是实现内涵式发展的投资活动,更是实现技术进步、提高生产效率、推进节能减排、促进安全生产的重要途径。

新时期对于技术改造的新要求

最近,中央领导同志指出,技术改造是关键时期解决关键问题的关键手段,技术改造工作应实现“五个发展一个转变”,即由设备更新为主发展到对生产全过程和产品结构调整的总体改造;由单个企业的改造发展到整个产业链的配套改造;由单纯的生产制造环节改造发展到向研发、设计、营销、服务等领域延伸;由分散布点企业的改造发展到促进工业专业化、规模化、集聚化;由对企业个体的支持发展到对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支持;由使用、掌握技术向控制关键技术、核心技术转变。因此,技术改造必须紧紧围绕主题主线,聚焦在工业转型升级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更加注重促进技术创新能力的增强和创新成果的产业化,更加注重节能降耗减排治污,更加重视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更加注重产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更加注重产业转移和集聚发展。

加强技术改造对于促进山东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改造是推动我省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宝贵经验,已经成为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十一五”以来,我省企业技术改造投资年均递增18.8%,2012年达到9075.8亿元,占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由2005年的42.9%提高到2012年的65.1%;投资结构不断优化,与2005年相比,制造业技改投资占全省技改投资的比重由83%提高到2012年的91.3%,其中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技改投资占全省技改投资的比重分别由18.1%、9.5%提高到37%、35.6%。通过技术改造,促进了全省工业结构调整,企业装备水平明显提高,工艺技术加快升级,产品质量显著改善,产业层次大幅提升,工业实体经济基础日益坚实。

当前,我省正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工业仍是我省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力量。“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我省工业实现由大到强转变的攻坚时期。我省工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发展方式粗放、结构不合理、核心技术受制于人、资源环境约束强化等深层次矛盾日益突出,全球产业竞争压力日益增大,进一步加强技术改造工作是我省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要求,落实好《指导意见》和《贯彻意见》对于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推进工业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加强技术改造工作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内在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单列一节,专门对企业技术改造做出了明确部署。国家《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将“加强企业技术改造”作为“十二五”时期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之一。《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及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十二五”规划都对企业技术改造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贯彻意见》全面落实了国家和省“十二五”规划对技术改造提出的各项要求,明确了目标,细化任务,强化了措施,为实施好“十二五”规划打下了基础。

第二,加强技术改造工作是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保障。工业是我省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主战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在工业、难点在工业,出路也在工业。必须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步伐,应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引导各类要素向工业转型升级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集聚,推动工业发展从外延粗放、数量扩张型向内涵集约、质量效益型转变,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促进工业转型升级。

第三,《指导意见》和《贯彻意见》的实施为企业技术改造营造了良好环境。技术改造贯穿于工业化进程的始终,是推动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手段。长期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高度重视企业技术改造,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随着国内外经济发展内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新时期、新形势对技术改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技术改造工作尚存在认识有待深化、长效机制亟待完善、政策措施需要进一步加强等问题。《指导意见》和《贯彻意见》的实施,有利于解决当前技术改造工作存在的问题,完善促进企业技术改造的政策环境;有利于加强对企业的激励和支持,提高企业技术改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进一步明确技术改造的重点,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工业转型升级。

新时期山东省技术改造工作四原则

《贯彻意见》提出了技术改造工作的四条原则。一是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要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强化企业自主决策、自主投资的主体地位。政府要为产业发展提供公共服务,完善政策环境,提高综合性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作用;二是坚持技术改造与技术创新相结合。把技术改造作为技术创新成果实现产业化的重要途径,推动技术改造与技术创新良性互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重视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技术改造提供有力支撑。三是要坚持改造传统产业与发展新兴产业相结合。深入实施“双轮驱动”战略,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发展,促进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四是坚持突出重点与全面提升相结合。技术改造工作由重点领域、重点产业的改造向全产业链、所有领域延伸,拉伸产业链条,补齐短板,推动实现工业的整体跃升。

推进新型工业化实施意见篇2

各有关单位:

为加快推进杭州市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贯彻落实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杭州市委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十一次全体会议精神,我委依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建改发〔2020〕73号)及《关于开展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试点工作的函》(建改发函〔2020〕152号)的要求,结合我市工作实际,制定了《杭州市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拟以市政府办公厅名义发布,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各相关单位可结合实际提出修改意见,书面反馈意见(需加盖单位公章)请于2021年2月3日前反馈市建委科技处,并请留下联系人和联系方式。

联系人:吴安定,储伟伟  联系电话:87022510, 87027522

传真:87066617       邮箱:914977371@qq.com

附件:《杭州市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

 

 

 

杭州市城乡建设委员会

2021年1月26日

 

 

附件

杭州市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试点

工作方案

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下简称“新城建”),是贯彻落实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是贯彻落实杭州市委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十一次全体会议精神的重要举措。依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建改发〔2020〕73号)及《关于开展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试点工作的函》(建改发函〔2020〕152号)的要求,结合我市工作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总体目标

我市重点推进以下十个领域的工作任务:一是建设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构建包括基础地理信息、建筑物和基础设施三维模型等的CIM平台基础数据库。二是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系统,实现基于BIM的工程建设项目报建及监管。三是市政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实现全连接的城市数字化基础设施管理。四是智能网联车项目建设,支撑智能网联汽车应用,改进杭州智慧出行。五是建设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有效提升城市运行和管理水平。六是建设智能化城市安全运行管理平台,加强城市安全智能化管理。七是推进智慧社区建设,为智慧社区建设提供基础和应用支撑。八是建筑业智能化提升项目,以“新城建”拉动建筑工业化及高品质绿色建筑建设。九是探索建立多主体创新合作模式,引导社会各类主体参与“新城建”。十是促进产业发展,打造“新城建”产业集群,形成良好的产业生态。

二、工作阶段

(一)近期工作目标(2021年底)。基本建设完成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初步制定发布CIM数据标准。开展部分BIM模型的入库工作,构建不同建设时期的建筑物入库模式。探索项目审批的BIM报建工作。明确包括城市综合管理服务、智能化城市安全运行管理等基于CIM+的应用,并探索主题数据汇集模式。探索CIM数据的共享及发布机制。

(二)中期工作目标(2023年底)。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稳定运行,基本完成建成区范围内的地理信息、建筑物与市政基础设施的基础数据库。全市部分建设项目实现BIM审批,重点建设项目实施BIM监管。部分城市综合管理服务、智能化城市安全运行管理平台、智慧社区建设场景应用基本成熟。CIM数据的共享及发布机制基本建立,社会企业投资建设的CIM应用场景投入开始市场应用。CIM标准规范逐步完备。

(三)“十四五”时期工作目标(到2025年)。基于CIM基础数据的城市运行管理、城市综合管理、城市安全管理及未来智慧社区等方面的场景大量应用,城市开发建设管理方式有效转型提升。构建起以政府为引导,科研机构、投资机构、城市运营机构多方参与的CIM运营生态,打造杭州经济增长新亮点。形成完整的“新城建”标准体系和政策体系。

三、主要任务

(一)建设城市级CIM基础平台。构建城市大脑空间底座CIM平台,依托杭州城市大脑时空数据融合的能力,打造虚拟数字城市。

1.CIM数据标准建设工作。编制 CIM地方数据库标准,面向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等多领域的数据分类分级、采集建库、更新与共享应用的技术标准。按统一的标准更新、共享和协同应用城市公共的二维数据和三维数据。实现与国家级、省级CIM基础平台互联互通。

2.CIM数据基础平台建设。建立杭州市CIM数据基础平台,搭建和汇集城市三维数字底版,开展CIM+应用的先行试点,构建城市智慧治理应用场景。实现与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3.0、浙江省施工图“多审合一”系统、杭州市亲清数字平台等省市各级平台,建立CIM数据发布与共享模块,实现城市多层次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办公。建立CIM平台安全评价机制,不断提升CIM平台安全水平

3.CIM基础数据信息模型建设。建立包含基础地理信息、建筑物BIM和基础设施三维模型、标准化地址库和实景三维模型数据库。以CIM平台为基础,开展云城、三江汇、大城北新城、亚运村等重点项目或区域的三维数据收集及展示工作,建立完善数据采集、入库、更新及管理机制。

(二)深化工程建设领域CIM的运用。

1.实施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智能化服务。针对工程建设项目前期策划、全流程审批和事中事后监管等应用场景,提供业务协同、区域评估、并联审批、联合测绘、联合验收和信用监管等功能应用。

2.实施工程项目BIM审查。全面融合工程项目各类信息。在建设项目前期策划、施工图审查、联合验收等不同环节实现基于BIM模型的项目自动审查,推进三维地籍、土地立体化开发利用、工程建设项目BIM报建等应用试点。

3.实施工程项目施工全程BIM组织。以规模以上政府投资类项目为试点,推广施工组织的BIM模型运用。借助BIM模型探索建立新型验收模式,提升竣工验收的准确性。

(三)市政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

1.实现对市政基础设施三维全息建模。针对重点单位等实现精细化建模,面向规划、城建、交通、给排水、消防等单位,提供应用服务界面,实现日常管理和应急处置的数字化协同。

2.打造全连接的城市数字化基础设施管理平台。对城市主要的建筑、道路、园区、给排水设施等实现物联网设备和网络覆盖,将物联网实时动态数据与CIM数据结合,实现全市管线管网数据化、管网在线监控、运行管理智能化和全生命周期可追溯等功能,实现数字化连接设备上行数据采集和下行控制指令下发功能。

(四)智能网联车项目建设。以支撑智能网联汽车应用和改善杭州智慧出行为切入点,紧紧围绕“车、路、云、网、图”五大关键要素,打造杭州5G+车联网产业链的整体优势。

1.加快建设智能路网基础设施。部署智能路网试点改造工程,实现交通道路通信设施、视频监控设施、交通信号、交通标识标线智能互联,满足复杂的车路协同需要。在试点基础上,应用推广的智能路网技术和产品,建成一批互联网道路。开展城市公交、景区游览、特种作业、物流运输等典型场景应用以及信号灯优化、车速引导、拥堵提醒等效率类应用。

2.完善智慧出行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出行综合信息服务产业,提高出行效率,加强信息监控环境建设,提升市民高效便捷、安全出行的获得感。完善智慧出行服务体系,培育面向未来的智能交通出行新业态。

3.大力发展高精度地图产业。面向智能网联汽车高级自动驾驶地图应用需求,打造高精度地图产业生态体系,实现高精度地图的多领域应用,保持我市地图产业在智能网联汽车时代的领先地位。

(五)建设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提升信息化和可视化治理能力,建立集感知、分析、服务、指挥、监察等为一体的杭州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

1.实现城市综合管理数据感知。汇聚目前分散在各部门及企业自建的城市管理相关数据。整合与城市管理相关的市政设施、轨道公用等城市管理系统的各类数据,构建全市综合管理智能感知和数据中心。

2.提升城市综合管理精细化水平。建设整合公共慢行交通管理、市容秩序管控、渣土管理、智慧市政管理、智慧水设施管理等行业智慧化应用系统,通过流程再造和模式创新,推进城市管理事项“一网统管”。

3.提升城市综合决策指挥与服务能力。以CIM平台为核心利用大数据技术开展全局层面的信息综合展示、智能分析、预研预判,形成数据驱动的科学决策,持续提高城市管理服务民生水平和服务效能。

(六)建设智能化城市安全运行管理平台。

1.建设城市安全韧性感知数据池。整合危化品、道路桥梁、气象灾害、易涝点、地下管网及其他灾害监测监控信息,建设跨部门、跨地区的应急管理数据资源池。

2.建设城市安全韧性监测预警系统。整体提升防范城市生命线运行原生、次生、衍生和耦合灾害的能力。建立全市房建改建台账,提供道路、桥梁的智慧化巡检养护处置等功能,建立城市房建和基础设施管理系统。整合危化品生产、使用、存储、运输等感知监测数据,建立城市危化品管理系统。打造全市自然灾害与城市内涝监测立体一张图,建立城市自然灾害监测及城市内涝预警系统。

3.建设城市应急管理指挥调度系统。实现对城市空间全时段、全方位的监控和管理,实现对应急场所、应急物资和应急救援人员的有效管理和实时调度。建立城市安全管理平台与供电、水务、燃气等单位的协同处置机制。

(七)加快智慧社区建设。以和睦共治、绿色集约、智慧共享为目标,提升社区数据资源价值,为居民提供一个安全、舒适、便利的智慧化生活环境。

1.形成智慧社区全域数据归集平台。建立基于CIM技术的社区底图,实现各个业务条线的数据和业务汇集,建立社区管理的智慧化分析、辅助决策,实现社区安全管理的智能应用、指挥协同。实现小区、物业、街道、政府等多级多端互联互通,建立统筹、协调、响应及时的社区管理新模式。

2.形成社区众创共治和民生服务系统。结合CIM平台系统营造未来邻里、教育、健康、创业、交通、低碳、建筑、服务和治理9大场景,助力社区治理最后一公里,构建平安、温暖、绿色、健康于一体的社区服务体系。

3.建设智慧物业管理服务平台。强化CIM、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及智慧物业管理服务平台的协作,打造物业管理、政务服务、公共服务和生活服务等场景应用,为居民提供智慧物业服务。

(八)建筑行业智能化提升。以数字化、智能化升级为动力,以新型建筑工业化为载体,提升建筑业智能化水平。

1.推动BIM技术和建筑工业化双向共促。强化建筑构件的标准化建设,建立建筑工业化基础构件标准库,通过构件标准库在设计阶段的应用,辅助开展建筑设计和方案造价。 

2.探索建立建筑工业化全程溯源管理。按照工业化建筑构件类别、规模、用途等,从规划到建设、到运营,实现与各类建筑工业相关的数字化全生命周期溯源管理,形成统一完整的数字化档案,提升建筑设计、施工、运维的协同水平。

3.推动高品质绿色建筑的建设。结合绿色建材名录库的编制工作,推动绿色建材、物联感知产品在BIM设计中的应用,实现工程建设的高效益低排放,降低建筑建成后的运维成本。

(九)探索多主体创新合作模式。

1.统筹财政资金,积极引导社会资金。保证政府性投入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探索建立规范的投融资机制,通过多种形式,引导社会力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智能网联汽车等“新城建”项目,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

2.完善市场环境,促进各类主体的协同发展。通过数据开放、创新资源链接、技术研发应用等方式,培育面向政府—企业—公众生态体系。

3.加强引导科研投入。依托浙江大学、阿里巴巴等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骨干企业的优势,通过产学研一体化工作,组织开展“新城建”理论技术的前沿研究,建立我市“新城建”人才体系。加快培育现代产业化工人队伍。

(十)联动促进产业发展。探索推进“新城建”的产业导入路径,联动促进产业发展。

1.联动促进产业。梳理“新城建”具体任务框架和产业导入机会,绘制“一框一链”产业链图谱。以龙头企业为引领,鼓励相关的云计算和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物联网、位置信息服务、区块链等领域企业参与建设,推进产业集聚发展。

2.加强产建对接。适时举办“新城建”开发者大会、相关领域对接会、研讨会等多种形式,推进政产学研联动,着力形成咨询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应用开发、运营维护等产品和服务。

3.加强经济效果分析。建立“新城建”工作对城市经济发展效果的评价机制。加强“新城建”对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创造新产业、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等方面的分析研究,为扩大内需、发展新经济出谋划策。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成立“新城建”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各分管副市长为副组长,相关部委办局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建立完善协调工作机制,统筹推进“新城建”的实施。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建委。

(二)强化工作力量。抽调人员组建“新城建”专班,集中办公负责相关任务落实。其他相关单位依据“新城建”相关工作计划,组建专题建设小组,按照时间节点完成工作任务。鼓励第三方科研机构和专家参与试点建设,为“新城建”整体推进提供可行性研究、技术咨询和业务指导。

(三)完善政策法规。制定一整套保障“新城建”的政

策法规及技术标准体系。制定CIM数据管理办法,作为空间数据汇聚、管理、共享、考核及安全保障等工作开展的依据;制定BIM审批应用工作的指导意见,推动BIM设计文件法定化;制定BIM团体组织管理制度,针对BIM团体组织、行业协会制定管理制度等。

(四)加强资金投入。建立“新城建”专项资金,发挥专项资金的统筹和引导作用,完善管理办法,加强建设过程中的资金预算管理、立项审批管理、使用过程管理和使用绩效评价,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新城建”投资与运营。

(五)完善监管评估。严格按领导小组的要求和工作计

划推进各项工作,加强对工作进度和效果的检查和督导,确保按时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建立监督评估体系,建立项目全生命周期的评估评价工作。

(六)加强宣传引导。深入开展宣传,加大对“新城建”

建设宣传报道力度,积极推广研究成果、产品和典型经验,提升全社会“新城建”建设的认知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营造健康向上的“新城建”建设环境。

 

 

推进新型工业化实施意见篇3

一、

进展情况

1、2月2日召开的全区重点工作推进会议上,成立了沾化区冬枣产业化推进工作小组,由区委副书记**任组长,**副主任、**副区长、**副主席任副组长,抽调冬枣办、农业农村局、自然资源局冬枣研究院、下洼镇、富源办等单位多名同志组成了沾化区冬枣产业化推进工作小组。2月13日召开了全区冬枣产业化推进工作小组启动会议,确定了办公地点在水利局四楼,集中办公,统一协调、管理全区冬枣产业发展。

制定了《全区冬枣产业化推进工作小组成员分工》、《冬枣产业化推进工作小组财务管理制度》、《车辆管理制度》、《请示、报告制度》、《考勤制度》、《学习制度》、《重大经济事项决策制度》、《差旅费管理办法》等各项规章制度,便于冬枣产业化推进工作小组开展各项工作。

2、2月21日-22日赴河北农业大学进行对接,召开产学研对接洽谈会,请刘孟军教授及团队为沾化冬枣产业健康发展出谋划策,提出发展意见。

3、2月22日组织泊头镇部分枣农赴下河乡、下洼镇、大高镇参观冬枣大棚建设,举办冬枣管理培训班。

4、2月25日,区冬枣产业化推进工作调度会议在区水务局四楼会议室召开。区委副书记、区冬枣产业化推进工作小组组长**主持会议,副组长**、**、**及全体小组成员参加会议。

**通报了与河北农业大学产学研对接洽谈会有关情况,并就下一步重点工作做了安排部署:一是尽快启动“冬枣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项目建设,本项目拟与“枣产业国家创新联盟”对接共建,按照公司法的要求,成立实体性运营公司进行经营管理;二是抓紧安排召开冬枣产业座谈会,征求不同层面的意见建议;三是尽快起草“关于加快推进冬枣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意见要突出问题导向,按照有措施、有办法、有时间节点、有责任分工的要求充实完善;四是筹备好冬枣产业推进工作专题会议,起草好有关会议材料。

**强调:“冬枣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要加快,设计上要采取宽行密植、适度规模化种植模式,按照全程机械化、管理智能化、营销电商化的运营方式,建设占地面积500亩以上的“冬枣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园区涉及鲜枣种植资源圃、枣树优势品种示范区、不同种植模式示范区、设施栽培示范区、新技术集成应用示范区,探索以冬枣为主的鲜枣亚周年供应、可复制、可推广的现代种植经营模式,以此引领全区枣业向规模化、设施化、机械化、周年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关于“加快推进冬枣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的起草工作,要本着问题导向,突出方向性、针对性、可操作性、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同时,尽快启动两条采摘长廊建设。采摘长廊要与旅游相结合,高标准规划设计、统一标识,方案要尽快出台。关于冬枣节筹备工作,总体方案要早着手、早研究、早筹备,可以找国内专业团队进行策划,力争在形式上、档次上上一个新台阶。

5、目前正在编制《关于加快推进冬枣高质量发展意见》、《冬枣产业化推进工作实施方案》、《培训计划》、《重点工作实施方案》等有关方案及推进措施。

6、冬枣产业化推进工作小组2月27日赴下洼镇、2月28日赴古城镇开展冬枣产业调研,征求部分合作社及种植大户对冬枣产业下一步发展的意见建议。

7、3月11日,在下洼镇召开沾化冬枣产业“四型”提升工程动员会议。省“千名干部下基层”乡村振兴服务队,区冬枣办主任、冬枣研究院院长郭庆宏,镇班子成员、中层干部,各村党支部书记,镇内优秀企业代表、枣农代表参加会议。深入开展沾化冬枣产业“四型”提升工程,全力打造生态型、民生型、健康型、智慧型冬枣产业。

8、3月12日副组长**、**带领小组成员及各乡、镇、办事处分管负责人赴淄博源泉、临沂马泉等地考察学习水果业采摘长廊建设的先进经验。

9、3月20日在古城镇举办20人参加的培训班一期。

10、3月25日在冯家镇大流村举办冬枣春季管理及二代冬枣管理技术培训班一期,冯家镇本镇乡土人才和100余户冬枣种植大户参加培训。

11、3月25日,利国乡分管领导、冬枣办主任带领曹坨村、吴庙村主要负责人及部分冬枣种植大户8人,先后到冯家镇大流村、富源街道车王村参观学习了二代冬枣种植及现代管理模式。

12、3月底下洼镇、大高镇、泊头镇、富源办、冯家镇掀起二代冬枣嫁接、冬枣大棚设施建设高潮。

13、4月4日在下洼镇召开了全区冬枣春季管理现场会。参会人员包括各乡镇(街道)乡镇长(主任)、冬枣办主任、部分冬枣产业重点村党支部书记及枣农代表200余人。

二、

恳请支持方向

1、在省级层面开展科研工作,以省农科院、有关高等院校为依托,建立冬枣研发中心,加快推进沾化冬枣品种改良和栽培模式研发。

2、把沾化冬枣产业发展纳入全省特色产业发展规划,

推进新型工业化实施意见篇4

一、创新型单位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

开展创新型单位建设工作是市委、市政府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要举措,是提升各行业、各单位创新能力的重要实践,是提高我市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激发全民创新精神和城市创新活力的重要工作。全市各级各单位要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对创新型单位建设工作的总体部署上来,广泛动员,深入发动,积极参与创新型单位建设,全面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步伐。

二、创新型单位建设工作的基本原则

创新型单位建设工作坚持“政府引导、资源整合、分类指导、重点推进”的基本原则。

(一)政府引导。突出政府引导作用,加强对创新型单位建设的宏观规划、指导服务、政策支持和奖惩激励,提高创新型单位的创新积极性。

(二)资源整合。整合创新政策、创新品牌、创新人才、创新成果等资源,形成规模和合力,积极推动创新型单位建设工作。

(三)分类指导。选择不同类型的单位进行创新型单位建设,探索具有针对性的支持措施和相应的评价与管理办法,分类指导、分期分批开展创新型单位建设工作。

(四)重点推进。在重点行业、领域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单位开展创新型单位建设工作,发挥示范作用。重点支持创新单位开展体制创新、管理创新以及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创新创业活动。

三、创新型单位建设工作的目标任务

总体目标:到“十一五”末树立一批创新型单位典型,形成创新动力强劲、创新氛围浓厚的全民创新局面,为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具体目标:2008年全面启动“创新型区县(市)”、“创新型园区”、“创新型机关”、“创新型乡镇”、“创新型社区”、“创新型学校”、“创新型企业”建设工作,选择20家示范单位开展创新型单位建设工作,到2010年完成100家创新型单位建设工作。

四、工作步骤

创新型单位建设工作按照宣传启动、深化推广、评估认定三个阶段进行。

(一)宣传启动阶段(2007年12月—2008年6月)

1、宣传发动(2007年12月-2008年1月)。组织召开创新型单位建设动员会议。在省会新闻媒体进行广泛宣传发动,各区县(市)、各行业层层进行动员。

2、推荐申报(2008年2月—3月)。由各成员单位或相关部门组织指导和推荐,由各牵头单位汇总相关申报资料,要求于3月30日前报**市科技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市科技局)。

3、指导创建(2008年4月—5月)。由相关专家和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组成评价小组,分组对申报单位进行综合评价、现场指导,出具意见报告。

4、评估认定(2008年6月)。对评估合格的单位,报市委、市政府审批并授予“创新型单位”称号。

(二)深化推广阶段(2008年7月-2009年12月)

总结经验,推广成功模式,继续深化推进创新型单位建设。每年分别指导40家单位。

(三)评估认定阶段(2010年)

到2010年累计完成100家左右创新型单位的建设工作目标。具体工作安排由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每年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长a市)要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把建设创新型单位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列入议事日程,明确相关机构负责此项工作。各机关、园区、乡镇、学校、企业、社区等创建单位要成立专门工作班子,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明确相关职责和工作任务。

(二)明确责任分工。明确责任、分类指导、分层次推进创新型单位建设工作。“创新型区县(市)”、“创新型机关”建设工作由市政府办公厅牵头负责组织实施;“创新型乡镇”和“创新型社区”建设工作由各区县(市)人民政府牵头负责组织实施;“创新型园区”、“创新型企业”建设工作由市科技局牵头,会同市经委负责组织实施;“创新型学校”建设工作由市教育局牵头,会同市文化局负责组织实施。各责任单位要根据实施意见,结合本部门实际,制定工作方案并报领导小组办公室。市委组织部、市政府办、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和市统计局负责面上指导和协调。

(三)营造创新氛围。加大对创新工作的宣传力度,不断提高广大市民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在全社会培育敢于冒险、勇于创新、宽容失败、崇尚竞争的创新文化氛围。采取多种宣传报道形式,推介创新型单位典型经验。聘请有关知名专家对我市创新型单位建设工作中的重要决策进行咨询和论证。

推进新型工业化实施意见篇5

一、认真学习准确把握精神实质

在全国“两会”召开前夕,书记集中两天时间到我市调

研,充分体现了省委对的关心和体贴。在我市调研期间,书记进企业、访社区、走乡村、到田间,与基层干部群众深入交流,情真意切,感人至深,这种亲民、务实的作风,值得全市各级领导干部认真学习。在调研期间所作的一系列指示、讲话,内涵丰富,站位高远,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和操作性,为我们更好地贯彻落实省九次党代会精神、做好今后的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全市上下要按照书记“四个始终牢牢把握”的要求,扎实做好“三化”协调发展各项工作,争取走在全省前列。各级领导干部要按照书记在2月25日全市领导干部会议上的讲话要求,以书记讲话精神为统领,真正做到学明白、想明白、说明白、做明白,有效推进各项工作。

二、坚定不移地推进新型城镇化

书记在调研中就积极探索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切实抓好落实。

(一)要着力抓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从某种意义上讲,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继、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对农村发展问题的积极探索,是科学发展的深度实践,是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是新一轮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三化”协调的最佳切入点,是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的最有效途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统筹考虑广大群众的房屋产权、社保、就业以及社区管理等问题,以突出“城味”,区别于新农村建设的“村味”。关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之前我们已经做了一些工作,下一步,有关部门要积极探索,大胆尝试,抓紧研究出台一些管用、可操作的意见,形成一些有效的具体意见。市住建局要抓紧研究制定房屋产权方面的意见;市财政局要抓紧研究制定涉农资金整合方面的意见;市人社局要抓紧研究制定新型农村社区居民社保、就业等方面的意见;市国土局要抓紧研究制定土地方面的意见;市民政局要抓紧研究制定社区管理方面的意见。同时,相关部门还要做好培训等方面的准备工作以及指标体系设置等工作。要突出抓好571平方公里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试验区建设,相关县(市、区)和市直部门要认真研究,主动作为,把工作做好;对于需要省里支持的,相关部门要提出具体意见,“试验办”汇总,加大争取支持力度。

坚持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明确中心市区、县(市)城区、中心镇区和新型农村社区四个层次的新型城镇体系,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统筹城乡、“三化”协调的关键点、切入点,避免了过去就工业抓工业、就农业抓农业、就城镇抓城镇的老路子。通过建设新型农村社区,腾出土地,为二、三产业发展提供空间,也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对此,各级各有关部门一定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齐心协力把这项工作做好。

(二)要加快推进新区建设。按照“三年出形象、五年显成效、十年铸新城”的总体要求,今年是新区实现“三年出形象”目标的关键之年,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尤为重要。要加大融资力度,完善提升能够助推新区持续发展的投融资平台,破解资金难题;要克服一切困难保障土地,积极破解用地难题;要群策群力,全力破解拆迁难题。要强化产业支撑,促进产城融合,充分发挥新区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三)要持续抓好县(市)城区、中心镇区建设。要加强各方面的统筹协调和指导工作,尤其是中心镇区建设,要研究出台一些具体的措施,突出抓好几个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的典型。市委、市政府确定的30个中心镇区,要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全面启动,尽快取得突破性进展。这项工作由副市长牵头抓好落实。

三、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新型工业化是推进“三化”协调发展的主导力量。书记在调研中指出,新型工业化主导,关键在科技创新,关键在产业集聚。下一步,要从解决制约当前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着手,以企业为主体,有针对性地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全面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助推新型工业化发展。要立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聚,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优化产业布局,延伸产业链条,壮大主导产业,尽快形成一批百亿元产业集群、千亿元产业聚集区。要积极推进企业战略重组,扎实做好企业上市工作,使企业做得更大更好。焦作市去年一年有4家企业上市,上市企业达到8家,在短时间内走到了我市前面。有关部门要增强紧迫感、压力感,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培育更多的上市企业。

四、坚定不移地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

新型农业现代化是“三化”协调发展的基础。要按照书记要求,千方百计抓好粮食生产,妥善处理好保粮与发展的关系,在发展的同时稳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现代农业发展要以现代农业产业集群为重要抓手,以农业公司为主要平台,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有效结合起来,致力打造几条精品线路,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要围绕打造精品的思路长期抓下去,争取抓出成效。要坚持建设、管理和配套服务并重,切实解决好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问题,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五、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推进新型工业化实施意见篇6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扣“突出转型升级、致力科学发展”工作主题,按照省、市发改委“双重”行动的总体部署,围绕县委县政府重大决策部署,以扎实推进“一走访二服务三推进”系列活动为载体,通过省市县三级发改部门联动、有关部门协同推进,有效推进事关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项目,为我县“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打下坚实基础。

二、主要任务

围绕县委县政府决策部署,按照省市“双重”行动工作要求,集中力量、集中时间,创新工作方式、优化服务手段、靠前主动对接,突出抓好“四个一批”重点工作任务。

(一)深化谋划一批重大项目。围绕县委、县政府重大决策的深入实施,结合新形势新任务,按照有利于经济转型升级、有利于区域一体化发展、有利于基础设施现代化、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和有利于和谐社会构建的原则,重点实施“现代产业培育工程、社会民生保障工程、基础设施网络工程”三大工程,谋划提出一批产业集聚平台、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循环经济、重大基础设施、民生保障、小城市培育、中心镇发展等领域重点项目。按照以规划带动项目的思路,合理确定“十二五”时期我县重点项目建设规模、布局和建设时序,推进各相关规划明确的重点项目顺利实施。

(二)提速报批一批重大项目。按照重大项目年度前期工作计划的要求,进一步督促项目业主深化项目前期质量,加快项目前期进度,充分利用省、市发改“双重”服务平台,采取主动上门、靠前服务等方式,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前期推进中的困难和问题。对国家和省审批、核准的项目,要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向国家和省争取,进一步加大上报国家和省审批项目的衔接、催批力度。

(三)协调推进一批重大项目。结合我县“三个一批”项目建设计划、政府投资项目年度计划、省市重点项目等一批项目年度计划,健全完善重大项目推进机制,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在征迁政策、建设进度等方面加大协调力度,努力破解项目制约要素,确保今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70亿元,其中工业投资200亿元、现代服务业(含政府性投资)投资165亿元、农业投资5亿元,并力争在引进20亿元以上或5000万美元以上的新兴(优势)产业项目上有新的突破。

(四)强化保障一批重大项目。针对土地、资金等要素紧张问题,积极协同相关部门,重点破解要素保障难题。在用地方面,加大与上级有关部门的沟通衔接力度,积极申报省重点项目,争取得到上级更大支持。同时,注重内部挖掘,盘活闲量土地。在资金方面,加强与上级部门的对接联系,摸清国家政策,加大跑省进厅、跑部进京的力度,多管齐下争取项目,使项目尽可能挤进专项笼子,争取更多资金支持,切实保证重点建设资金需要。

三、工作载体

围绕“推进大项目、培育新产业、建设小城市”工作重点,深入开展“一走访二服务三推进”系列活动,深入项目、深入基层,通过交流对接、听取意见、主动服务,分层、分类协调破解重大建设项目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提高项目推进建设效率。

(一)“一走访”即开展一系列全面深入的走访调研。

(活动时间:7-12月;责任领导;牵头科室:各科所室)

①主要内容。以重大项目业主单位、新兴产业龙头型企业、骨干企业作为重点走访服务对象,集中开展调研摸底,深入了解项目推进和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倾听基层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提供政策、信息服务。加强工作衔接和服务,协调推进项目建设,促使项目早开工、早投产。

②进度安排。7-12月,每季度筛选一批单位进行走访调研。

(二)“二服务”即开展“对接协调服务”和“价格服务进项目”活动。

活动安排:

1、开展重点项目前期推进服务(时间:7-12月;责任领导:康;牵头科室:投资科、重点办、审批科)

①主要内容。突出服务转型,整合部门力量,实行主动服务、靠前服务,及时协调解决重点项目前期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确保重点项目前期工作按计划推进。

②进度安排。7-12月,做好省重点项目和省或国家审批、核准的项目前期审批服务工作。

2、实施解忧破难行动(时间:7-12月;责任领导;牵头科室:综合科、发规科、投资科、审批科)

①主要内容。加强与省市发改委的沟通联系,为基层单位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对省或国家审批、核准的项目,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加强与上级部门沟通对接,争取项目提速报批;主动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破解项目制约瓶颈,促进项目顺利实施。

②进度安排。7-12月,通过走访调研,摸排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针对问题提出建议和措施,为企业破解发展难题。

3、开展新兴产业发展交流对接(时间:7-8月;责任领导;牵头科室:综合科)

①主要内容。组织有关职能部门、镇(街道、开发区)、企业召开恳谈会,解读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政策意见和推进计划,了解新兴产业企业发展现状和问题需求,交流新兴产业发展意见建议和对策措施,积极开展新兴产业企业和央企对接活动,注重与央企在技术创新方面的合作交流。

②进度安排。7月中旬,召开新兴产业恳谈会;8月中旬,召开汽车汽配行业座谈会。

4、开展“价格服务进项目”活动(时间:7-12月;责任领导:;牵头科室:价费科、检查所)

①主要内容。开展价费政策宣传,帮助企业正确、全面了解有关价格收费政策规定;调查了解重大项目前期、建设、运行等环节的行政事业性和经营服务性收费执行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时提出完善价费政策、规范价费行为的意见建议;针对大项目建设、生产、运行过程中出现的价费矛盾和价格争议,主动从中沟通协调,及时化解。

②进度安排。7月,走访调研重大项目收费情况;8-12月,针对存在困难和问题,及时协调化解。

(三)“三推进”即开展“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推进新兴产业培育、推进小城市新发展”活动。

加强督查协调力度,开展“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活动。

活动安排:

1、优化政府投资项目协调机制(时间:7-12月;责任领导;牵头科室:重点办)

①主要内容。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性投资项目监督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组织召开政府性投资项目联席会议,交流资项目推进工作动态和工作措施;通报政府性投资项目推进情况,提出拟新上项目和需调整计划的项目情况并针对项目推进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对策措施。

②进度安排。7-12月,摸排政府投资项目推进情况并根据会议要求准备好相关材料;定期召开会议。

2、举行重大项目开工仪式(时间:8月;责任领导;牵头科室:投资科)

①主要内容。举行重大项目开工仪式;县领导讲话并宣布项目开工。

②进度安排。8月上旬摸排拟开工重大项目(重大工业项目、基础设施项目、服务业项目)情况;8月中旬,筛选确定一批项目集中开工,编制开工仪式方案报县政府审定。

3、开展重大项目督查(时间:6-12月;责任领导:牵头科室:投资科、重点办)

①主要内容。定期抽查一批政府性投资重大项目,重点按照工程建设项目“保工程质量、保建设进度、保施工安全、保干部廉洁的要求”等内容进行排查;按照“三个百分百”的要求开展中央投资项目的督查。

②进度安排。6-12月,每季度随机抽取项目进行督查。

加强产业培育力度,开展“推进新兴产业培育”活动。

活动安排:

1、出台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时间:1-7月;责任领导:牵头科室:综合科、发规科)

①主要内容。编制《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并组织开展规划的评审和。

②进度安排。1-5月,进行规划编制调研,形成初稿,完成意见征求;6月底前,对规划进行评审;7月底前,完成规划报批。

2、实施新兴产业发展推进计划。(时间:7-12月;责任领导:牵头科室:综合科、发规科)

①主要内容。明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提出项目建设、龙头培育、产业基地、公共平台、专业人才、关键技术等领域的重点工作,并分解相关部门职责任务,进一步加快实施一批战略性重点项目,培育一批创新型骨干企业,建设一批特色型产业基地,打造一批孵化型公共平台,引进一批攻坚型专业人才,突破一批关键型共性技术。

②进度安排。4月,完成初稿;5月份,下发新兴产业发展推进计划;7-12月,每季度开展一次专项督查。

加强平台打造力度,开展“推进小城市新发展”活动,重点是推进钱清镇小城市培育试点工作。(时间:1-12月;责任领导:牵头科室:体改科)

①主要内容。切实加强和省、市发改委的衔接沟通,加快小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健全“行政服务中心、城市综合执法中心、土地储备中心、就业保障服务中心、应急维稳中心”等五大中心;进一步协调落实配套政策,加强督查协调力度,加快推进钱清镇小城市培育试点镇“三年行动计划”。

②进度安排。4-5月,“三年行动计划”进行省级评审报批;5-12月,按照“三年行动计划”的具体内容,切实推进各项工作。

四、实施步骤

(一)部署落实阶段(5月下旬—6月中旬)

制订县发改局开展“双重”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创建工作载体,形成活动计划,明确目标和任务;建立县发改局开展“双重”专项行动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明确总体安排和工作职责。

(二)全面推进阶段(6月中旬—10月下旬)

围绕重大项目深化谋划、提速报批、协调推进、要素保障等重点工作任务,深入开展“一走访二服务三推进”系列活动,全面实施“双重”专项行动,认真开展项目服务、信息通报、舆论宣传等工作,确保“双重”专项行动取得实效。

(三)总结巩固阶段(11月)

要结合“双重”行动,认真总结成功经验、工作成效、存在不足及改进措施,特别是专项行动中行之有效的做法。要及时做好与省、市发改委“双重”专项行动办公室的汇报总结、信息报送、经验交流。要在完善制度上下功夫,形成务实、管用的作风建设长效机制。

五、组织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局“双重”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名单见附件1),下设办公室,负责开展专项行动的日常工作。各相关科所室要明确工作目标,制定工作计划,分解落实责任,扎实推进各项具体活动。

2、落实工作责任。各相关科所室要根据行动工作方案,要根据各自职责,明确目标任务,选定服务项目和对接单位,制定具体工作计划,要把“双重”行动计划落实到月度重点工作,并指定专人负责具体工作,确保专项行动有效推进、取得实效。

3、注重统筹协调。要坚持统筹安排、协调推进,使活动的每个阶段有机衔接,要把开展“双重”行动与深化作风建设、开展争先创优活动结合起来,与完成年度重点目标工作结合起来,做到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同时要加强与项目相关部门的联系合作,形成协同推进重大项目的合力。

推进新型工业化实施意见篇7

下半年,外部环境依然严峻杂,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很大,我委将统筹处理好增长与转型的关系,深入开展经信系统“六位一体”评议政风行风创新行动,围绕“稳增长、促转型、增后劲”三大任务扎实做好各项工作,确保全面完成市委市政府的各项工作任务。

1、千方百计确保稳定增长。加强运行调节力度。突出重要节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的预警监测。优化企业发展环境。优化企业融资环境,和相关部门一起建立企业互助基金,促成建立企业应急周转资金,引进国内龙头担保公司改善小微企业融资环境。加强本地协作配套和外地市场开拓。加快各种政策落实兑现和对上争取。减轻企业负担。加快诚信体系建设。推动“万企贯标、百企示范”信用品牌创建,分阶段推进全市信用体系建设,推进部门联动监管及“黑名单”制度的使用。

2、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加快先进制造业载体建设。加强园区载体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进高效用地和高标准厂房建设,加大力度培育重点产业集群和特色产业集聚区。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推进物联网、分布式光伏电站等新兴产业示范应用,深入推进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建设,启动实施“智慧城市”计划,加快建设全国领先的节能环保产业基地。推动企业加速转型发展。加快推动生产型制造企业向服务型制造企业转变。完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加大电子商务推广应用。推动产品结构优化。鼓励企业大力实施品牌和标准化战略,培育一批新兴产业自主品牌。

3、扎实增强工业发展后劲。加大重大产业化项目招引力度。围绕工业机器人、海洋工程装备、燃气轮机等重点领域,做好与世界500强、直属央企和重点民企的合作。完善重大工业项目绿色通道制度,尝试“能评”和“安评”后置,切实加快项目落地。推进“千企技改”项目建设。定期跟踪项目进度,完善项目建设条件,促进项目早竣工、早达产。对重大技改项目实行“一事一议”、“特事特办”。加大企业梯次培育力度。加强对100家龙头骨干企业、100家高成长型企业和首批365家小微企业进行监测培育,通过企业的提质发展带动引领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推进新型工业化实施意见篇8

市人大常委会:

按照市人大常委会工作评议安排,下面我就XX局主要工作及履职情况报告如下,请予评议。

一、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在市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市人大的监督支持下,我局认真践行新发展理念,主动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持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深入开展“高质高效稳企活企服务年”、“处级领导干部及部门联系服务企业”等系列活动,不折不扣落实中央、自治区、XX市关于企业降本增效的政策措施,全力帮助企业解难纾困,全市经济总体呈现出“缓中趋稳、稳中有进、稳中有序、稳中向好”的良好局面。

(一)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认真落实国家、自治区出台的各项促进工业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宣传自治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20条”、“降成本30条”、“创新驱动30条”、XX市“优化营商环境25条”以及“专精特新”、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小微企业服务补贴券、工业企业贷款风险补偿金、企业人才工作等各项政策;大力开展“七五”普法宣传教育,学习贯彻落实《宪法》《安全生产法》《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中小企业促进法》《环保法》等相关法律、法规20余部,成功创建“法治建设示范点”。深入全市工业企业开展“法律进企业”活动,成功举办了“工业企业减税降费政策培训班”等专题讲座,为企业经营发展指明了方向,最大限度降低了实体经济企业成本。

(二)加大运行监测,稳步推动经济发展。紧紧围绕市委、政府确定的工业经济增长目标任务,加强对冶金、化工等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监测。认真分析主要产品市场、价格及原料供应等经营变化情况,逐项梳理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及时提出应对措施。针对2017-2018年全市工业经济低位运行情况,我局将深入走访调研工作贯穿于日常工作中,加大企业服务力度,成功实现工业经济转负为正,呈现高速发展态势。2017年以来,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548.5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148亿元。积极鼓励企业入规,小升规企业累计达到20家,共形成经济运行分析20余篇,形成各类调研报告8篇。

(三)产业发展规划、产业政策的制定和组织实施情况。三年来,积极引导全市工业企业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传统工业,加强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推广应用,增强企业科学创新能力。先后组织全市工业企业申报XXX机器人推广应用示范项目、XXX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项目、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关键技术、“专精特新”示范、互联网+制造业试点示范项目、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企业等。截止目前,全市工业企业中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家,科技小巨人企业(自治区级)5家,自治区科技型中小企业47家,企业技术中心4家,技术创新中心(自治区级)7家,博士工作站(国家级)4个,院士专家工作站(自治区级)3个,工程实验室(自治区级)1个,“专精特新”示范(标杆)企业12 家,智能化工厂1家,数字化车间2家;为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和结构优化,确保工业经济平稳增长,制定下发了《XXX市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的意见》《XXX市工业对标提升转型发展“十大行动”实施方案》《关于加快工业转型升级 文化旅游融合助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等促进经济增长的实施方案,立足项目建设、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增产达效、多元融资、积极纳税、绿色发展7个方面,支持本地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增强发展后劲。加大与自治区上级部门的对接,积极组织企业申报各类资金项目。累计共为全市工业企业争取新型工业化发展、工业企业融资租赁项目补贴、工业行业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财政奖励、转型升级项目、制造业行业领先示范企业等奖补资金1.38亿元,组织30余家中小企业申报贷款风险补偿资金项目,争取到19.74亿元的贷款支持。

(四)调结构促转型,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XX市及我市有关会议精神,主动适应工业新常态发展要求,积极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制定出台了《XXX市工业对标提升转型发展“十大行动”实施方案》,指导全市工业企业开展对标行动,截止目前,全市90%以上的规模以上企业完成了对标备案,力争2022年完成对标工作。加大能源、冶金、化工等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创新升级。坚持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作为实现全市工业振兴的关键环节,力促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做大、做优、做强。三年来共实施XX工业型材和建筑型材制造,XXX综合技改、PVC循环经济升级项目,XXX业大口径高性能复合钢管等技改项目56个,完成投资18.63亿元。加快产业升级改造步伐,积极规划建设X产业园,先后引进XX等X深加工产业,延长X产业链,全市工业产业链逐步完善,企业竞争能力进一步提高。

(五)紧盯项目进度,全力推进项目建设。认真落实市委、政府提出的项目建设“四制”管理制度,按照“投产项目抓效益,在建项目抓工期,未动工项目抓开工”的工作思路,深入开展 “高质高效稳企活企服务年”、“处级领导干部及部门联系服务企业”等系列活动,帮助企业和项目单位协调解决涉及融资、土地、项目审批、环保、人才、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确保项目尽快落地建设,有效弥补减量,扩大增量。自2017年以来,全市实施工业重点项目109个,累计完成投资94.08亿元,XXXX四期、XX科技、XXX等35个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准确把握中央、XXX政策导向和投资方向,围绕产业转型升级、生态环保等重点领域,累计争取上级各类资金2亿元。

(六)发挥平台作用,努力提高服务水平。深入开展“高质高效稳企活企服务年”、“处级领导干部及部门联系服务企业”等系列活动,切实为企业解决融资、政策兑现、土地、项目审批、环保、人才、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问题;综合运用法律、市场、行政、金融等手段和办法,“疏”“堵”结合,精准施策,采取淘汰退出、破产清算、兼并重组、改造提升、倒逼退出等措施,依法依规推进“僵尸企业”有序处置,尽快实现“腾笼换鸟”,截至目前,被认定的18家僵尸企业已成功处置8家,剩余18家正在处置中;三年来共编印《中小企业扶持政策汇编》《人才工作政策指南》等资料2000余本,成功举办“新西部开发战略背景下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业企业减税降费政策培训班”“小微企业创新·云服务推广及服务补贴券政策培训班”等专题讲座19次;积极组织56家企业成功申报“专精特新”、标杆及隐形冠军、企业“双创”平台、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等项目,累计争取各类资金970万元;积极做好企业入规工作,累计为企业兑现小升规奖励资金XXX亿元;先后联合市财政局、工业园区管委会等部门召开银企对接及政策解读会,累计为企业融资贷款23.78亿元。

(七)落实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决定、审议意见及办理代表议案建议情况。坚持为民、便民、利民的原则,以“让代表委员满意、让人民群众受益”为目标,把提案办理工作同发展工业经济、促进转型升级、部门履职尽责、提升服务水平、改进工作作风进行统筹安排,共同促进。三年共收到人大代表意见建议1件,现已按要求办结。

(八)审计、信访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市审计局对XXX同志任期内经济责任审计共提出贯彻执行财经法规、项目管理方面共2项问题及整改意见,我局及时完善了财务制度,规范了财务管理,现已全部整改落实。三年来,共收到市信访局转办的信访事项30件,现已全部办结。

二、班子建设及个人履职情况

本人自担任XXX局长以来,紧紧围绕经济发展重点工作,创新理念,勇于担当,抓好班子,带好队伍,转变作风,面对经济下滑的严峻形势,千方百计止下滑、保稳定、促发展。一是狠抓理论学习,提高业务能力。到任以来,积极学习习近平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精神及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以党的理论知识武装头脑。扎实学习中央、区、市宏观调控政策精神及经济、投资、法律等知识,在经济运行、项目申报、投资建设等实际工作中融会贯通,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创新思维,不断提高统筹经济发展的能力,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二是狠抓班子建设,共谋经济发展。坚持民主集中制,“三重一大”事项由集体研究决定,充分调动领导班子成员干事创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树立全局一盘棋思想,遇事多商量、多沟通,各尽其能,各负其责,共同谋划做好全局工作。面对2018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各项指标不尽人意的情况,深入企业摸情况、送政策、强服务、促发展,积极对接XXX、XXX等上级部门,帮组企业享受优惠政策,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力促企业止滑促增。三是依法行政,自觉接受人大监督。自觉主动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认真落实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高度重视和认真办理人大代表提出的议案建议,不断提高自身的领导能力和工作水平。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经济运行方面,对经济运行分析的不深不透,产品价格、市场空间研判不准,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缺乏行之有效的措施,针对停、减产企业复工复产、达产达效方面办法不多、思路不清、创新能力不足。二是项目建设方面,抓项目力度不够、方法单一,服务企业力度不够。

四、下一步工作措施

下一步,我局将在市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盯目标任务,强化责任落实,强化工业运行监测,抓好项目建设,着力优化营商环境,扎实开展处级领导干部及部门联系服务企业工作,采取行政推动、服务带动、企业主动、各方联动的办法,确保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推进工业企业高质量发展。

(一)着力强化运行监测保障。认真落实国家、自治区出台的各项促进工业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挖潜增效力度,联合统计等部门,加大对企业的监测力度,进一步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点,紧盯拟入规企业培育工作,确保成熟一个、入统一个。

    (二)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认真贯彻落实《XXX市工业对标提升转型发展“十大行动”实施方案》、《关于加快工业转型升级 文化旅游融合助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XXX市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实施意见》等政策,继续加大工业技改投入,充分挖掘企业潜力,着力培育产业集群,促进工业转型升级。支持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培育发展一批创新型企业,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

(二)着力优化服务促增长。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加大服务力度,协调解决融资贷款、扩大产销等突出问题,力促经营困难企业尽快摆脱困境,挖掘存量,不断收窄停减产面;全力争取自治区“降成本30 条”、“创新驱动30条”等助企惠企政策,切实降低企业运行成本。加大企业技改投入,力促技改企业延链扩能,新入规企业达产达效发挥效益。

(三)着力破解融资难题。继续搭建新型工业化专项担保基金、中小微企业转贷资金和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金,搭建多个融资平台,拓宽融资渠道,切实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题。

(四)着力推进项目建设。认真贯彻落实项目建设“双百”责任制,积极多方筹措资金,着力解决好工业项目建设中的立项、用地、环评、安评及资金等问题,力促项目尽快建成投产、发挥效益。

上一篇:房产公司质量管理制度范文 下一篇:自来水公司安全生产工作要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