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如何培养学生参与探究意识

时间:2022-08-16 12:37:23

数学课堂如何培养学生参与探究意识

学生参与意识是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的前提,关系到数学学习的成败。数学教育的本质是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使学生不仅是学习数学结论,更要学习数学的思想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教师就不能只满足于学生遵守课堂纪律,认真听教师讲课,完成布置的作业,考试考出好成绩,而应重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数学学习的“建构学说”也认为:一切数学知识、技能、思想的获得,都必须经过学习者主体感知、消化、改造,使之适合自己的数学认知结构,才能被理解与掌握。可见,学生参与意识是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的前提,关系到数学学习的成败,而学生这种意识的获得,需要教师在课堂中运用各种策略进行长期的有意识的培养。本文结合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尝试,谈谈自己的想法。

1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空间

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探究式教学注重学生探究、思考的过程,就必须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探究式教学,实现了由“教”向“学”过渡;转变了教师的角色.首先教师创设一个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学教学氛围,这是培养学生参与意识的基础,是学生树立信心、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前提。因此,教师必须真正树立“与人为本”的教育教学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个性,在数学课堂中实施民主教学,创造宽松、和谐的参与环境,才能够提供学生以足够的心理安全感,激发他们产生学习的需求和兴趣,带着信心和勇气主动地投入自主性的学习活动,从而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产生情感共鸣,思维共振,便能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因此情感是课堂教学中的剂、催化剂,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做到与学生情感沟通,构建一种师生共进退的良好气氛。古人言“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做到以情激情,以趣激情,以动激情,以美激情,即教师不仅要精神饱满,热情洋溢,体态活泼,语言风趣,而且要方法灵活,富于激情,使学生始终处于最佳兴奋状态。同时教师应注意适时、适度,针对学生个性丰富的特点,灵活地使用激励性评价机制。如“好极了”“真不错”“你想到了老师前面”等或一个手势,一个点头,一个微笑,一个热烈专注的目光,一个的动作,都会使学生进入你情感的怀抱,这时学生会没有参与的兴趣和欲望吗?

其次,在课堂上要创设开放的人文环境。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给学生一个思维发展的空间,不轻易否定学生的思维成果,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学生设计出的办法、方案,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错误,都应予以肯定,即使是一些看似错误的回答,也可能蕴含着创新的火花。因此,对于敢大胆想,又超出了你设计范围的学生应在给予肯定鼓励,同时恰当引导,不要简单斥之为“你错了”“怎么想的”。第三要尊重每个学生,平等对待每个学生。教学中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力争提供给人人表现的机会,不要总是只抽举手(或成绩好)的学生发言,而对那些不举手(或存在犹豫心)的学生却不问津,长久如此,课堂气氛会因失去依托而变得冷清,学生的参与热情也就不高了。因此应给与每一个学生恰当的关注,让他感受到教师的关爱,让他知道教师时时关注着他的进步,聆听着他的脚步声。

再次,为了成功营造良好、和谐的课堂气氛,平时,师生情感的交流、民主相处亦是实现课堂主体性参与的平台。例如,在课间、闲暇时候和学生一起谈谈心,说说笑话,摆摆龙门阵,一起游戏,消除学生对老师敬而远之的心理,建立起一种平等,信任的情感,学生亲近你,接纳你,信服你,主动参与便有了一个好的基础。

2 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探究教学通过“创设问题――猜想假设――获取信息――建设模型――讨论思考――应用拓展”的模式展开,关注数学知识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克服机械记忆概念、原理、公式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例;用火柴棒按下图方式搭三角形,并填写下表:

照这样的规律搭下去,搭n个这样的三角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 学生通过动手参与,可以搭出一个三角形需3根,搭两个三角形需5根,……让学生感受在图形的变化过程中火柴棒数的数量变化,然后引导学生探究n个三角形所需火柴棒数,充分肯定学生用不同的角度观察、思考,得出相同结果。

(A)每一个三角形要3根,n个需3n根,而中间的n-1个三角形,相邻的两个都有一根共用,所以需要3n-(n-1)=2n+1。

(B)从第二个三角形开始需要2根,共要2(n-1),加上第一个三角形的3根,共3+2(n-1)=2n+1。

(C)每一个三角形都要2根,n个要2n根,其中第一个多一根。故需要2n+1根。

在探究的过程中,经历了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数学化的过程,形成对数学的理解,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

3 满足多样的学习的需要

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的学习需要,鼓励与提倡学习多样化。

学生个体是存在差异的,这种差异主要表现为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因此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创造能满足多样化学习需要的环境,学生才可能人人参与,然而教学要求却要在较短的课堂时间内集体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对于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常常因没有能掌握某个知识点而不能参与课堂。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学习方法则可较好地解决这一矛盾,能发挥群体智慧使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共同探索、互帮互学、相互启发,相互提高。同时,心理学家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的提高。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能在课堂上积极交往的机会,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在交往中养成良好的合作意识,培养合作能力等方面都是有极大作用的。另外,除了师生讨论外,学生之间的多向交往,允许生生互动,有利于形成积极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各类信息的沟通,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数学的氛围,学生更易主动参与其中。因此,教师若经常性地创设有一定开放性、探索性的问题,抓住时机让学生在独立思索、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中解决问题获得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参与意识。

4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定性把握和定量刻划,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综合应用的过程。数学可以帮助人们对现代社会中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作出恰当的选择与判断,解决问题。所以,数学探究式教学要重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是让学生在“水中学游泳”,运用数学知识与解决问题。

在教学中,学生们对生活中的问题如何转化为数学问题产生了好奇,体验了数学化过程。让学生摆一摆,动手操作;想一想,观察思考;议一议,交流心得;使数学教学不是纯粹的x、y、Z的符号运算,而是充满着探索性、创造性的学习过程。学生通过分析、总结等一系列过程,经历探索数量关系,运用符号表示规律,通过运算验证规律,也达到了从探索规律中增加数学知识,培养创新能力;也体验了大千世界中事物的图形对称美,学会了倾听、交流、反思,发展了科学思维,增强了科学精神。

总之,通过创设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环境和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学习和开展数学活动课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有利于实现数学课程的育人目标: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上一篇:高中钢琴教育心理研究 下一篇:浅谈农村初中体育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