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逆差问题分析

时间:2022-08-16 11:19:42

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逆差问题分析

摘要:农产品是中国和东盟的传统贸易产品,双方农产品贸易由来已久。随着近年中国与东盟的贸易总量快速增长,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逆差越来越大。在国内,农产品的生产成本逐步提高缺乏比较优势,劳动者的素质普遍不高制约农产品的优质生产,农产品出口大都以原材料为主价格普遍偏低。综合以上几个因素,通过对中国与东盟贸易的现状、逆差表现及其原因的分析,探索性地提出一些减少中国对东盟贸易逆差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产品;贸易逆差;对策;中国―东盟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6-0167-03

一、中国―东盟贸易的总体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同东盟国家领导人互访活动更加频繁,中国―东盟在经贸领域的合作全面展开。随着双方的政治、经贸关系的深化,双方的农产品贸易也获得了迅速发展。总体而言,双方的农产品贸易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规模不大,但增长迅速。自从2002年11月达成在未来十年里建成自由贸易区的协议以来,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额得到大幅增长。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额由1993年的20多亿美元增加到21世纪初的70多亿美元,年均增长10%以上。自1996年以来,东盟与世界农产品贸易不断下降,由1996年的521亿美元下降到2001年的430亿美元。但东盟与中国的农产品贸易却保持了快速增长的态势,说明中国已成为东盟重要的农产品贸易伙伴。尤其是自从双方2002年11月达成在未来十年内建成自由贸易区的协议后,2002―2003年,农产品贸易年增长额均超过10亿美元,2003年双方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额达到70.4亿美元。虽然2004―2005年农产品贸易额有所回落,但2006―2007年又以更快的速度增长,年增长额均超过20亿美元,2007年年增长额为30亿美元,为近年最高。

2.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20世纪90年代初期,东盟出口到中国的农产品主要以木材、木材加工品和动植物油为主,1994年占到当年东盟对中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94%。其后,东盟出口到中国的农产品中的谷物、蔬菜、水果、食糖、鱼类等快速增长,21世纪初,东盟对中国农产品出口中,木材、木材加工品和动植物油出口比例下降到仅占总额的50%左右,其他农产品出口量比例上升到约50%。东盟对中国农产品的出口贸易呈现出多样化发展趋势。近几年,中国出口到东盟的蔬菜和水果、谷物和种子、加工食品分别约占其出口到东盟的农产品总额的28%、17%、37%。

3.进口国家集中,出口国家分散。东盟十国中,中国的农产品进出口贸易主要来自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越南、菲律宾、新加坡,与其他四国的贸易额较小。2007年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分别是中国第六大、第农产品出口国,而菲律宾、泰国、越南、新加坡的位置分别是第十二、十三、十四、十八位。中国对上述六国的农产品出口额占中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总额的97.59%,中国对这六国的农产品出口额分别为10.53亿美元、9.02亿美元、5.46亿美元、5.15亿美元、4.72亿美元、3.47亿美元。2007年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越南分别是中国第四、六、八、十三位的农产品进口国,中国对这四国的农产品进口额占中国对东盟农产品进口总额的93.71%,中国对这四国的农产品进口额分别为30.16亿美元、18.07亿美元、13.51亿美元、4.62亿美元。中国对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两国的农产品出口额占中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总额的49.52%,而中国对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两国的农产品进口额占中国对东盟农产品进口总额的68.11%,这表明中国对东盟国家的出口市场较进口市场分散。

二、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逆差的客观表现

1.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逆差总体呈上升趋势。东盟多年来一直是中国农产品贸易的主要伙伴国,是中国农产品出口的第四大伙伴国,农产品进口的第二大伙伴国,而中国也已成为东盟的第四大贸易伙伴国。中国对东盟十国的农产品贸易逆差约占中国农产品全球贸易逆差的约25%,东盟十国的农产品贸易逆差成为中国农产品全球贸易逆差的重要来源之一。中国对东盟的农产品进口规模迅速扩大,而出口规模则增长缓慢,贸易逆差加大。1992年逆差额为1.23亿美元,2007年达31.51亿美元,为历史最高点;1992―2007年期间虽然逆差额有增有减,但贸易逆差总体保持上升趋势,增长总额为30.28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19.44 。l992―2007年中国对东盟的农产品进口额由11.77亿美元增长至70.84亿美元,增长6倍,中国对东盟的农产品出口额由10.55亿美元增长至39.33亿美元,增长近4倍,可见进口增长速度快于出口增长速度,这也正是中国对东盟农产品贸易逆差持续扩大的直接原因。

2.中国对东盟的农产品贸易逆差存在国别差异。2007年,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逆差国共有五个。根据逆差总额的多少可将逆差国分为四个档次:逆差额在10亿美元以上的国家有马来西亚(16.04亿美元);逆差额在1亿美元~10亿美元的国家有印度尼西亚(8.06亿美元)和泰国(7.25亿美元);逆差额在千万美元的国家有老挝(0.105亿美元);逆差额在百万美元的国家有缅甸(0.069亿美元)。2007年,中国对东盟农产品贸易逆差最大的成员国有三个――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泰国,占逆差总额的比重分别为50.90%、25.57%和23.0% 。

3.“零关税”的落实将对中国脆弱产业带来冲击,进一步使贸易逆差扩大。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内各方是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大量产品实施“零关税”。自贸区建成后,中国一些比较脆弱的产业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和影响。东盟国家鲜果上市通常与我们有时间先后差异,除了部分早熟品种和水果总体减产,截至目前来自东盟的水果还没有给我们造成太大冲击。自2001年起,中国就成为世界第一大橡胶消费国和进口国,进口的天然橡胶超过90%来自于东盟各国。马来西亚等低纬度国家几乎没有台风,海南纬度高、台风多,天然橡胶生产很受影响,很难与之竞争。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总共7 000多种产品实现“零关税”,但天然橡胶被列为敏感产品而受到关税保护。农产品实现零关税后,东盟泰国、越南、马来西亚等几个在传统农业方面占有优势的农业国,必将进一步扩大对中国农产品的出口,这势必将进一步扩大中国在农业贸易中的逆差,将会对中国南方几个省份的热带作物和以谷物、棉、糖等传统产业产生较大的冲击。

三、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逆差的客观原因分析

1.资源互补性因素影响造成贸易逆差。由于农业资源禀赋存在差异,双方农产品贸易结构朝发挥各自比较优势的方向发展。相对东盟而言,中国在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而东盟国家则在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生产上具有明显优势。中国现有农业资源不能很好地满足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的需要,每年需要从国外进口大量农产品,特别是对粮食的需求还将大量增加。中国每年从东盟进口大量谷物来满足国内的市场需求。从农产品生产种类来看,东盟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使得其以生产和出口热带和亚热带的农产品为主,而中国则以生产温带农产品为主,是水果和蔬菜生产大国,水果产量占世界的13%,蔬菜产量连续五年排名世界第一。东盟国家每年需要进口大量的温带水果及蔬菜来满足国内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如鲜苹果、梨、胡萝卜、蒜头、干蔬菜、玉米和小麦等,而东盟则对中国出口棕榈油及分离品、热带水果等,产品种类充分体现了双方农产品贸易的资源互补性。

2.“早期收获”计划造成贸易逆差。双方首先启动的“早期收获”计划是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下最先实行的降税计划,旨在先期给予东盟国家一些现实的贸易利益,不对等开放农产品贸易。列入“早期收获”计划的东盟进口农产品,中国对其实行零关税。“早期收获”计划的实行给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带来的影响,之一就是加大了中国对东盟农产品贸易逆差。在东盟十国中,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泰国是中国对东盟农产品贸易的主要逆差国,对这三国的逆差几乎等于对东盟整体逆差。而“早期收获”计划自2004年开始实行后,最大受惠国为泰国,其次为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

3.中国农产品出口主要以原材料为主造成贸易逆差。近十多年来,中国出口到东盟的可直接消费农产品贸易额和比重呈逐年上升趋势,并且总量不断加大;而中国出口到东盟的加工后的中间产品在出口所占的比重逐渐下降,贸易额较20世纪80年代持平。从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出口到东盟的农产品,主要以原材料为主,加工后出口的农产品极少。有研究表明,发达国家农产品的加工品占总生产量的90%左右,加工后增值2~3倍,而中国只占25%,产值只增加30%左右。

4.中国市场规模巨大对农产品需求总量大造成贸易逆差。就各种农产品消费需求而言,中国市场规模巨大。尽管中国农民占国内总人口的60%以上,但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退耕还林等生态举措的实行,越来越多的农业用地转为其他用途,人多地少的事实决定了中国一些农产品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依赖进口。以热带水果为例,中国海南、广东、广西、云南和福建等纬度较低地区也可以生产鲜荔枝、龙眼、芒果、菠萝、火龙果等水果,但由于种苗、自然气候、口感等方面原因,与泰国产的水果在品质上仍有一定差距,国内部分消费人群更愿意消费来自泰国的此类产品,因此国内消费者对东盟农产品消费需求的增加是引起逆差的原因之一。

四、减少中国―东盟贸易逆差的相关对策

1.促进中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的措施进而减少逆差。(1)充分利用零关税安排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中国和东盟国家都属于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相近,出口产品具有明显的竞争性。中国东盟农产品零关税安排实施以后,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变得更加激烈。但是中国和东盟的农产品也有明显的互补性,虽然泰国、越南、马来西亚等国是传统农业大国,农产品竞争力非常强,但是中国与东盟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中国在温带经济作物如玉米、大蒜、辣椒等蔬菜和一些温带水果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中国要充分利用CAFTA构建的时机,认真研究中国东盟农产品的零关税安排,扩大中国优势农产品的出口规模,争取在出口数量上有较大增长。(2)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升出口产品竞争力。中国和东盟各国同属发展中国家,都有廉价的劳动力。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取得农产品的价格优势,在对东盟的农产品出口中作用不是非常明显。中国的农产品要在与东盟的贸易竞争中取得优势,必须要对原有的劳动密集型农业进行升级改造,利用高新技术发展生态农业,开发绿色产品、科技创新产品,对初级农产品进行加工,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要提高绿色产品、高加工度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改善出口商品贸易条件,才能不断提升出口竞争力。(3)开拓新东盟四国的出口市场。东盟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一般我们把新加入东盟的经济相对落后的越南、缅甸、老挝、柬埔寨称为新东盟四国。 由于这些国家经济相对落后,技术水平较低,产业结构跟中国的差距比较明显,中国的农产品跟这些国家有比较大的互补性,随着零关税政策的逐步落实,中国要抓住机遇,打开新东盟四国的市场,使之成为中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的新增长点。

2.充分发挥中国比较优势进而减少逆差。根据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理论,在与东盟的农业合作中,中国应该充分发挥本国在农业机械生产、化肥、农药、稻种、温带果蔬、蔗糖等方面的比较优势,东盟国家则要加强在热带水果方面的比较优势,在具体的实践中,应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1)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出口。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启动后,针对中国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在选择产业时,要避免与国内其他地方造成新的竞争,高度重视国内市场的需求,注重发展生态农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温带果品、蔬菜、谷物、水产品、特色产品及农副产品的深加工产业,依靠科学技术,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提高中国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因此,中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思路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从国民经济全局的高度确定农业结构的主要方向;其次制定产业结构规划,合理调整农业生产的区域布局,优化资源配置;最后培育市场主体,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的综合竞争力。(2)对国内农产品出口实施财政补贴。由于中国不同省区在参与东盟的农业合作过程中得失不一,国家有关部门应起协调作用,通过国家财政拨款或政策支持对受到冲击的行业、地区和农民给予财政补贴,或者给予相关部门某些优惠政策补偿。结合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状况,农产品的补贴还应向以下几个方面倾斜:首先补贴要向提高农产品加工、精加工能力方面倾斜;其次补贴要向提升农产品科技含量方面倾斜;最后补贴要向提高劳动者素质方面倾斜。(3)充分利用网络优势,促进农业信息共享。目前,中国―东盟已建立了中国―东盟自贸区网,中国云南也建立了东盟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网。今后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加强中国与东盟各国的农业信息交流,进一步加强GMS农业信息网站的建设,不断完善GMS农业信息网,丰富网络内容,开展信息资源共享和信息管理的合作;加强中国与东盟农业信息网络的互联互接,将各国农业发展概况,农产品需求、贸易信息以及相关政策法规,优惠措施等信息迅速共享;同时在网上有关的培训、合作和示范及农业技术交流活动,实现有关研讨会、培训班的网上报名,以加强信息沟通与交流的速度;要将网络作为中国与东盟各国农业信息交流的平台,加强农业有关信息的共享与交流,促进区域内各国之间、各有关农业机构之间以及区域内和区域外的合作交流,从整体上整合区域资源提高区域竞争力,进而扩大贸易额,减少逆差。

3.调整企业微观对策进而减少逆差。(1)提高产品质量,增加出口竞争优势。农产品市场的竞争主要是农产品质量的竞争。中国农产品的质量差距主要表现在农产品不整齐、品种特征不标准、贮藏性能不一致。此外,农产品的商品化处理程度和质量安全也制约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今后在农产品的采收期、分级标准、包装规格、运输、加工等方面必需要做好:1)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安全、高效、节能贮运保鲜技术体系;2)建立高效、实用、低成本的农产品物流销售体系;3) 研究农产品采后衰老机制和抗衰老生物调控技术,研发农产品采后抗衰老抑制剂和新型保鲜材料;4)建立农产品采后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贮藏病害诊断与预警系统;5)研究开发农产品多样化深加工技术及加工副产品的综合利用技,提高产品质量,增加出口竞争优势。(2)提高产品商品化程度,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在世界发达国家,农产品产值的70%以上是通过产后的储运、保鲜、加工等环节来实现的。在中国农业贸易自由化的进程中,提升农产品生产竞争优势的关键是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等生产环节联接起来,实行产供销一体化经营的农业产业化,对农产品进行多层次加工(粗加工和深加工),改进包装、保鲜和储存技术,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减少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缓解国内供求过剩的矛盾。(3)规模化生产,降低生产成本。现阶段中国农产品的生产60%左右都是小农经济,由于受地域和资金的限制,企业规模化生产较少,普遍以收购为主,从而增加了农产品的生产成本,给出口带来了一定的竞争压力。在金融危机过后,经济的快速复苏过程中,企业应该强强联合,集中力量投资建设规模化生产基地,促进发展。以大面积生产为主,引进高技术人才指导,科学化发展,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成产产量,从而提高国际竞争力。

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贸易逆差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问题。我们应采取多种农产品出口措施,充分发挥比较优势,调整企业微观政策,在区域经济内逐渐减少贸易逆差,缩短差距,提高收益。

参考文献:

[1]胡铁华.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格局分析[J].世界农业,2006,(60.

[2]李先德.中国农产品进出口回顾与展望[J].世界农业,2006,(6).

[3]孙笑丹.中国与东盟国家农产品出口结构比较[J].当代亚太,2008,(1).

[4]孙林,李岳云.中国与东盟主要国家农产品的贸易、竞争关系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9,(1).

[5]欧桂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广西水果产业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农村经济,2009,(4).

[6]窦建华,李金玲.国际经济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4).

[7]卢肖平.中国―东盟农业合作[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8).[责任编辑 陈凤雪]

上一篇:重庆自驾车旅游市场调查分析 下一篇:井网调整经济技术界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