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电影《耳朵大有福》的非典型性特征

时间:2022-08-16 09:57:27

论电影《耳朵大有福》的非典型性特征

[摘要]电影《耳朵大有福》在人物身份、人物精神属性和戏剧冲突三个方面具有的非典型性特征,导致电影主要人物形象模糊,电影主题不清,大大影响了电影的感染力。

[关键词]电影 《耳朵大有福》 非典型性特征

范伟主演的2008年“平民贺岁片”《耳朵大有福》年1月在北京上映。这部被称为轻喜剧的电影其实是灰色的,片中到处有英语电影中所谓的黑色幽默。叫人看了不是郁闷就是可能落泪,丝毫没有感到一丝快乐,电影中也确实没有一个人物是快乐的,该片枉称为喜剧了。

电影的梗概大约是:东北某小城的冬天里,沈阳铁路局的技术工人王抗美退休了。虽然每月有退休金。还享有医疗保险等福利待遇,但王抗美也许出了工人阶级勤劳务实的本质,希望找点事情做,继续为社会做点贡献。这样生活才过得充实。于是,电影故事就从他退休的那天讲起,在他想找事做以及事情来找他这种互动关系中展开了。

他老早先去菜市买菜。准备约儿女们晚上来家一起吃饭,商量一下退休后的打算。接着骑上他那辆破单车奔向医院,给已经在医院住院了一段时间媳妇送饭,本想和媳妇聊聊退休后的打算,但看到医院里其他病人,便没了情绪,没坐一会儿就走了。出了医院,王抗美相继走访了一元擦鞋厅、蹬倒骑驴的人力车夫、二人转小厅里的朋友……,他似乎有主意了。准备在晚饭时把想法跟儿女们说说,但姑娘和姑爷来到后两人便开始闹别扭,结果不欢而散。王抗美找老朋友谈想法,但话不投机。他转道去看和二儿子一起住的父亲,对父亲受到的虐待既感气愤又无能为力,在郁闷中他夺门而出,不巧和别人发生冲突,他摔了一跤,起来后他心情变得愉快了。骑着单车在夜大街上快乐的唱起了《长征组歌》,电影就此结束。

艺术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使艺术高于生活的首要原则是艺术的典型性,即在艺术中将从生活中抽取出来的素材进行艺术加工或再创造,赋予单个特殊的个体素材(如人物、场景、对话、事件等)以普遍性,使它具有普遍意义,从而使艺术形象能够从小见大,以少见多,从而加深和扩大艺术作品的感染力和影响面。典型性是艺术的最重要、最普遍特征之一。艺术作品中的主要艺术形象是否具有典型意义往往是一部艺术作品成败的关键因素。反观影片《耳朵大有福》,这是一部范伟个人的独角戏,范伟饰演的王抗美是影片中唯一突出的人物形象。其他的人物均暗淡无生气,因为他们基本都是只有一场戏的配角,像擦肩而过的路人。因此,影片中王抗美这个人物形象是否具有典型意义,是衡量这部电影艺术价值高低的关键因素。笔者认为,影片在塑造这个主要人物的典型性方面是失败的,即王抗美这个人物具有非典型性特征。

一、人物身份的非典型性

典型人物源于具体生活中的特殊人物,是对具体生活中人物艺术加工后的形象。典型人物要获得令人可信的艺术真实性,必须建立在具体可信的个体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即普遍性必须建立在特殊性上,以特殊性为基础。否则典型人物的典型意义就会受到削弱。影片中王抗美的身份是沈阳铁路局的退休技术工人,按理说,具体人物的言行举止都应带有这个个体的身份特征,只有相关细节丰富。个体身份特征鲜明的特殊人物才可能代表同样具有这个身份的其他人物。才可能具有典型性。但在影片中这个人物的身份特殊性并没有得到多少刻画和显现,观众除了在电影开头的介绍中得知王抗美的身份是沈阳铁路局的退休技术工人外,在随后王抗美的所有语言、思想倾向和遭遇事件里,几乎看不到这个身份对他有什么影响,也就是说,他的所思所想几乎不受铁路或他的技术专业的一点影响。因此。观众只看到一个泛化了的退休男性,而不是一个沈阳铁路局的退休技术工。影片导演也许想通过刻画沈阳铁路局的一名退休技术工的心路历程和行为,希翼王抗美这个人物能体现一批铁路退休职工的遭遇,甚至代表一部分中国普通退休职工的遭遇。但是人物的普遍性必须建立在人物的特殊性上,只有首先是特殊的,才能是普遍的。王抗美首先必须是形象丰满、真实恰适的铁路退休职工。他的思想和遭遇才有可能代表同身份的其他退休职工。影片显然没有着力刻画他作为铁路退休技术工的特征,而只是表现了一个一般退休男性的形象。一个抽象的人物只有抽象的普遍意义,而一个过于抽象的人物不可能具有典型意义,因为典型性源于具体性。王抗美这个人物身份的非典型性特征,无疑损害了这部电影的普遍意义。

二、人物精神属性的非典型性

人物精神属性是指人物的思想倾向性特征,人物的出生背景、受教育程度、种姓、人生遭遇、职业特点、经济状况、社会政治地位、等等。都会影响人物的精神属性。人物精神属性的非典型性是指人物的思想倾向不鲜明、不具体,精神形象不丰满。因而不具有精神意义上普遍代表性。众所周知,一个人物所以能在精神上代表某一类人,具有典型性,他必须有鲜明的思想倾向特征,一个精神形象模棱两可的人物不可能作为某一类人或阶层的精神代表。根据电影中王抗美自己介绍,他出生于1952年,是个刚刚退休的工人,按我国相关法规,男工人55岁退休,因此正常情况下王抗美应该是55岁,并且据此也可以推断电影故事发生的时间在2007年。这部影片介绍了王抗美的职业和出生年月,因此,王抗美思想倾向至少受职业性质和出生背景及所处时代影响。影片中不时展现过去时代的画外音乐,(如《友谊地久天长》、《粉红色的回忆》、《长征组歌》等)与当前歌坛流行曲(如张绍涵和周杰伦等的歌曲)的对比。以此暗示出生在过去时代而如今仍然生活在当代的王抗美头脑中遭遇的新旧思想的冲突。另外,在2007年。王抗美与老朋友依然生活简朴,吃一包康师傅。一包榨菜,喝一瓶雪花啤酒,抽一支大前门香烟。说着“咱抽的不是价格。咱抽的是信仰”以及“时光流逝。岁月无情”这样的话,与网吧里狂玩CS的青少年们和电视中播放着长征70周年的影片形成鲜明对比,说明作为老一辈人的王抗美其思想主要依然是过去年代的传统思想。然而,传统的王抗美其思想特征是模糊的,观众所能看到的隐约只是有些传统思想的王抗美,却无法知道他有什么样具体的思想观点和价值取向。因为影片仅仅展现了退休后的王抗美不断寻找自我,试图对自我进行重新定位的具体行动过程,却基本没有展现他寻找过程中的精神思考和自我发现。影片使用了一个又一个的小事件,不厌其烦地刻画王抗美的每个行动细节,但是却几乎没有展现王抗美在每个遭遇中的思想斗争,观众仅仅看到王抗美不断地碰到生活小挫折。但看不到他有什么思想感受。在王抗美经常性的欲言又止的压抑中,王抗美这个人物的精神形象也就被模糊化了。影片着力表现了人物的行动细节,却忽略了借助人物行动对人物思想和个性进行塑造,因而使影片展现出的王抗美变成了一个勤于行动却缺乏鲜 明思想特征的人物,观众除了知道王抗美是个有些传统思想的退休老同志外,对他的思想、个性基本没有什么具体认识,而思想和个性不鲜明、精神定位模糊的人物形象在艺术的意义上是失败的人物。因为人物精神属性的非典型性使他无法在精神上代表某一类人物,因而也就降低了艺术作品的感染力。

三、戏剧冲突的非典型性

戏剧冲突是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思想特征的最佳方式,人物就是在冲突、在决断中体现其鲜明的精神个性的。因此,电影作品中利用戏剧冲突来突显人物形象是电影艺术最常用的手法,同时,戏剧冲突的设计不是凌乱或散漫的,而必须是有选择有安排的,不同的冲突之间要有内在逻辑,是为表现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服务的。戏剧冲突的典型性,有两个含义,如果某个戏剧冲突能够深刻的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或典型个性,这个戏剧冲突就是典型戏剧冲突,就具有典型性,另外,如果不同的典型戏剧冲突在凸显人物某个或几个特质方面具有同一或类似功能,都是为反映某一主题服务的,这些戏剧冲突就是典型戏剧冲突,具有典型性。一部艺术作品如果缺乏典型戏剧冲突。作品往往缺乏生动,显得平淡乏味。主题思想不鲜明,而如果不同的戏剧冲突目的不同,功能不一,就往往导致作品主题混乱。影响作品的整体性。

影片《耳朵大有福》除了在结尾时发生了一个像样的戏剧冲突外,影片从头到尾基本是波澜不惊,不紧不慢,王抗美在遭遇到的各种问题面前基本都是软弱的忍让或小小的郁闷一下而已,外部和内心冲突既不激烈,持续时间往往也很短暂,因此影片从头到尾显得灰色而沉闷。这些冲突或许只是暗示(而不是突出的表现)了王抗美一些方面的思想特征和性格特点(而不是典型思想和性格特征),因此很难说是典型戏剧冲突。影片末尾的冲突是唯一给影片带来一点难得的紧张气氛的一个场景。但紧张很快就消失了,摔倒在地的王抗美爬起来以后不知为何就快乐的唱起了《长征组歌》,影片随即结束了,这一场冲突的目的为何。终究难以让人难以明了。如果说这个冲突是王抗美长久压抑后的突然爆发,体现了他血性男子汉的一面,那么这个冲突和电影前面诸多戏剧冲突的功能相异,表现了不同类型的人物特性。因此可以说,影片中的戏剧冲突缺乏典型性。戏剧冲突的这种非典型性使影片不能有效的塑造王抗美这个人物的典型特性,也就无法塑造出一个形象清晰的王抗美,从而影响了影片主题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四、结语

影片在人物身份、人物精神属性和戏剧冲突三个方面的非典型性特征使影片在主要人物王抗美的外部形象塑造和内部精神定位上模糊不清,从而导致影片主题的模棱两可。观众看完电影后,极有可能对影片中的诸多有趣细节津津乐道,但接着可能会发出这样的疑问:这部电影主要讲什么?

上一篇:浅析李安“家庭三部曲”的冲突表现 下一篇:电影中的艺术辩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