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冲击与农户贫困动态变化浅析

时间:2022-08-16 08:08:51

健康冲击与农户贫困动态变化浅析

[提要] 本文立足于动态视角,利用CHNS农户匹配样本,探讨家庭健康冲击与农户贫困动态变化的关系。研究发现:(1)我国农村普遍存在着退出贫困与进入贫困并存的现象,农户贫困更多表现为暂时性贫困,保持贫困所占比例相对较小;(2)健康冲击不仅在短期内造成家庭收入的下降,而且会影响家庭的长期收入水平;(3)健康冲击加大了非贫困户进入贫困的风险,从而对家庭的长期贫困产生影响,迫使家庭陷入贫病交加的恶性循环。

关键词:健康冲击;进入贫困;退出贫困;保持贫困

本文受201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家庭养老视角下健康、贫困与代际支持的关系研究”(项目批准号:14YJC790044)以及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疾病与贫困代际传递的研究”(项目编号:2012SJD790018)资助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10月8日

一、引言

贫困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问题,具有广泛的内涵,因此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贫困的现象及其根源进行了深入探讨。早期的贫困概念强调收入的不足及物质的匮乏,难以维持基本的生活需要。如1898年,西勃海姆提出:“如果一个家庭的总收入不足以维持仅仅是物质生活所必备的需要,那么该家庭就处于贫困状态。”1899年朗特里认为,贫困是总收入水平不足以获得维持体能所需要的最低数量的生活必需品。随着贫困认识的深化,“基本生活需要”扩展为“人的基本需要”,联合国开发署和国际劳工组织认为人的基本需要除了基本生理需要外,还应包括基本文化需要,如文化和教育。部分贫困研究者指出,基本需要的内容会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随着范围的扩大和标准的提高,维持基本需要所要求的收入也相应提高。从收入或物质的视角认识贫困是最为普遍的,便于获得统计资料进行精确的度量。但其含义过于狭窄,对贫困的本质认识不够,没有触及贫困产生的深层次原因。

部分学者从能力视角探究贫困产生的原因,认为贫困不仅仅是收入的剥夺,收入或消费仅是贫困的一种结果,能力的匮乏才是造成贫困的本质原因。世界银行在《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将贫困界定为“缺少达到最低生活水准的能力”(世界银行,1990)。《2000/2001世界发展报告》在能力贫困的基础上又加入了脆弱性的涵义,贫困意味着“一个家庭和一个人在一段时间内将要经受的收入和健康贫困的风险”,同时还意味着“面临许多风险的可能性” (世界银行,2001)。阿玛蒂亚・森(2002)强调,贫困是基本可行能力的被剥夺,而不仅仅是收入的低下。可行能力方面的缺陷,会降低获取收入的能力,同时使得将收入转化为可行能力更加困难。这就决定了可行能力剥夺产生的“真实贫困”可能比在收入空间表现出来的贫困更加严重。从这个角度考虑,疾病意味着可行能力被剥夺,是造成家庭收入能力丧失并陷入贫困的重要原因。疾病对家庭收入能力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直接影响。这种短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患病者治疗花费的损失、一段时间内劳动能力的丧失以及其他家庭成员因看护而导致的劳动时间的损失,从而短期内家庭收入受到影响;(2)间接影响。这种长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家庭在健康方面的大笔费用会挤出其在生产设备方面的支出,从更长的时间来看,甚至会影响子女的教育投资,从而损害家庭的创收能力。这两种影响交织在一起使得疾病冲击使农户有陷入长期贫困的可能(高梦滔、姚洋,2005)。

传统的贫困研究主要集中于静态角度,侧重于衡量某个家庭或个体在特定时间段内的疾病对贫困的影响。这种静态的研究角度存在很多问题,首先不能提供受疾病的影响,家庭或个人处于贫困状态时间长短的信息。疾病风险将直接影响其当期收入,当期收入水平的下降不仅意味着当年可能该农户陷入贫困,而且如果农民缺少风险管理策略,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弱,在穷尽各种风险管理措施后仍不能应对负向的风险冲击,那么其长期的生产能力或者收入能力就会受到影响,从而加大了在以后遭遇贫困的可能性。甚至于长期处于贫困状态。静态的贫困研究并不能揭示这一动态的过程。同样,静态的研究也不能区分观察到的总体贫困是相同的贫困户还是不同的贫困户,即对于贫困水平的变化,静态的分析并不能识别是由于单一的新的贫困户的增加或原有的贫困户减少,还是由于新贫困户增加及原有贫困户减少两者相对交互作用的净结果,因此也就不能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反贫困政策措施。因此,需要从动态的视角研究疾病冲击与贫困之间的关系,以便为反贫困政策提供更精准的信息。

回顾以往研究,我们发现关注健康对动态贫困影响的实证研究很少。Jalan and Ravallion (1998)对我国农村的研究发现家庭成员的健康不良是长期贫困,而不是暂时贫困的关键决定因素。Sen(2003)利用孟加拉国的面板数据发现疾病是家庭陷入贫困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Dercon(2003)对埃塞俄比亚的研究也得出贫困者不同程度地遭受过健康冲击的结论。在这些研究中,健康并不是其关注重点,而本文的目的在于以我国农村居民为研究对象,探讨健康冲击与动态贫困的关系。另外,与以往研究不同的是,将动态贫困分为从不贫困、进入贫困、退出贫困以及保持贫困四个类型,并同时考虑了短期与长期的贫困动态变化,分析健康冲击对不同期限内贫困动态变化的影响。

二、数据来源

本文所用数据来自于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数据库。该调查自1989年开始,由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和中国预防科学医学院联合调查,调查对象为城镇及农村地区的常住人口,覆盖了中国不同地理和经济特点的九个省,包括:辽宁(1997年的调查换为黑龙江)、江苏、山东、河南、湖北、湖南、甘肃、贵州。调查内容包括家庭的基本情况、家庭和个人的各项收入的具体状况,同时涉及对个人健康情况以及医疗服务利用等方面的数据。除了家庭外,还包括社区和村的基本信息,基本涵盖了本研究所必需的相关信息。另外,该调查到目前为止,已经开展了9轮,是一个追踪调查数据库,有利于本文对于动态贫困的分析。

本研究立足于农村居民,所以选取农村样本进行分析的主体。同时选取1989~1991年、2006~2009年及2009~2011年三个时间段,通过样本匹配建立研究的基本数据库,经过对样本的匹配,1989~1991年的面板数据样本数为2,434,2006~2009年面板样本数为2,615,2009~2011年面板样本数为2,671。

三、健康冲击与动态贫困描述

健康冲击,具体指健康的负向冲击,即在某一特定的时间段内,受到疾病的严重影响,因此一般的小病不能称之为健康冲击。本研究将大病视为健康冲击。高梦滔、姚洋(2005)将“大病”定义为住院治疗(也许仅一天)或者总共花费在5,000元以上的疾病。但是,鉴于农户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即使医疗支出从绝对值上看并不是很多,但也可能超出其承受范围,以致不能满足基本的消费需求,陷入贫困状态。另外,“小病拖,大病扛,重病就得见阎王”真实地反映出应对疾病的消极处理方式,因此上述“大病”的定义会产生疾病报告的删失,从而低估大病患病率。基于此,我们在上述定义的基础上,将健康冲击定义为家庭中有成员住院或医疗支出占家庭收入10%及以上(即家庭发生灾难性支出),从而避免了低估低收入人群的大病患病情况。1989年农户遭受健康冲击的比例为1.8%,2006年为3.6%,2009年为4.8%,说明目前农户家庭遭遇健康冲击的风险相对于过去来说更大。

某个时间段内贫困的动态变化过程,可以分为从不贫困、进入贫困、摆脱贫困以及保持贫困四类。本文中,我们首先根据CPI统一将家庭人均收入折算到2010年,并采用2010年的低收入标准来衡量家庭的贫困状况。表1给出了1989~1991年、2006~2009年以及2009~2011年三个时间段内的贫困动态变化情况。1989~1991年间,57.23%的农户从未经历过贫困,也即42.77%的家庭至少经历过一次贫困,其中退出贫困与进入贫困的比例分别为17.34%和13.89%,保持贫困的农户比例为11.54%。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农村普遍存在着退出贫困与进入贫困并存的现象,贫困的流动性水平较高。由于农户较易受到偶然性因素的影响,比如自然灾害、市场价格的波动、偶尔的疾病治疗,造成某一年份收入的减少或消费支出的增多,表现为在某一年份处于贫困状态。由于这些偶然性的因素不会持续太久,从而使农户的收入或消费水平迅速恢复到原来的正常水平,因此进入贫困与退出贫困的比例高于持续贫困的比例。

从较长的时间间隔2006~2009年来看,一方面时间间隔的延长大大减小了农户两次均处于贫困状态的可能性,持续贫困的比例下降为1.91%,降幅高达83.4%。这表明农户在受到负向冲击陷入贫困后,动用消费平滑机制,通过动用储蓄、借贷等措施能有效地应对偶尔的风险冲击,迅速恢复到原来的收入水平;另一方面上述贫困比例的下降也得益于我国农村总体贫困状况的缓解,相对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普遍得到改善,农村各项反贫困政策取得了实际的效果。

从最近的时间间隔2009~2011年来看,相对于较早的时间段,我们发现:(1)贫困动态变化的流动性相对减小,这从以下两个方面可以得到证实:第一,从不贫困的农户比例相对提高,与此对应,至少经历过一次贫困的农户比例相对下降;第二,农户进入贫困与退出贫困的比例也出现下降。至少经历过一次贫困的下降为13.25%,下降了近70%。退出贫困和进入贫困的比例下降为5.65%和5.73%,下降幅度分别为67.4%和58.7%。(2)持续贫困比例的下降进一步验证了农户贫困更多表现为暂时贫困。(表1)

贫困意味着收入的低下,而贫困的动态变化也直接表现为收入的上升与下降,因此我们首先从收入角度,通过绝对数量水平直观地认识健康冲击的负面影响。表2描述了健康冲击后家庭人均收入以及总净收入情况。数据显示,受过健康冲击的家庭人均收入及总净收入均无一例外的小于未受过健康冲击的家庭。比较不同的时期,可以发现2000~2004年受过健康冲击与未受过健康冲击家庭两者的家庭人均收入及总净收入通过了方差检验,说明两者之间差异较显著,而1989~1991年则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而且,2000~2004年健康冲击家庭与未受过健康冲击家庭收入差距相对较大。(表2)

同时,表3进一步比较了单个家庭在基期与末期收入的变化情况,不同家庭末期的人均收入水平和总收入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但受过健康冲击家庭的收入增加水平明显小于未受过健康冲击家庭的增加水平。在剔除价格因素的影响后,我们发现在1989~1991年,受过健康冲击家庭的人均收入和总净收入都有所下降,而在2006~2009年以及2009~2011年间,虽然末期收入水平仍高于基期,但是受过健康冲击家庭收入上升水平远远小于未受过健康冲击的家庭。(表3)

表2和表3数据表明:(1)相对于过去来说,健康冲击给家庭造成的收入负效应更大。虽然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但是收入差距的增大,医疗资源供给的不平衡,医疗价格的急速上涨以致医疗服务超过农村居民的购买能力,以及医疗保障制度的缺失,这些因素扩大了农村居民的健康脆弱性,同时也加大了健康冲击给家庭收入带来的负面影响;(2)健康冲击不仅在短期内造成家庭收入下降,而且会影响家庭的长期收入水平。健康冲击首先意味着人力资本的下降,从而对收入获取能力产生影响,并可能产生“配对效应”,即收入越低,越容易遭受健康冲击,健康冲击又致使收入水平的下降,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进一步,我们探讨健康冲击对家庭动态贫困的影响,表4 数据显示,首先在三个不同的时间段内,未受过健康冲击的家庭从不贫困的比例均高于受过健康冲击的家庭,即遭受健康冲击的家庭至少经历过一次贫困的比例高于未受过健康冲击的家庭;其次在较近的2006~2009年以及2009~2011年两个时间段内,虽然仍存在进入与退出贫困的动态变化,但两者的比例相对于1989~1991年间均有所下降,且农户遭遇持续贫困的比例也远远低于1989~1991年间。但是,总体上看,受过健康冲击的家庭进入贫困及持续贫困的比例要高于未受过健康冲击的家庭。由此可以看出,受过健康冲击的农户家庭加大了其陷入贫困的概率。(表4)

四、结论

本文利用中国健康营养调查数据库1989~1991年、2006~2009年以及2009~2011年三个时间段的匹配样本,以我国农村居民为研究对象,将动态贫困分为从不贫困、进入贫困、退出贫困以及保持贫困四个类型,首先探讨了我国农村贫困动态变化的整体状况,并比较分析了健康冲击对家庭收入的影响以及健康冲击前后家庭收入的变化情况,以及健康冲击与贫困动态变化的关系。我们发现:1、我国农村普遍存在着退出贫困与进入贫困并存的现象,短期内贫困的动态变化更明显,但是农户贫困更多表现为暂时性的贫困,保持贫困所占比例相对较小;2、健康冲击不仅在短期内造成家庭收入的下降,而且会影响家庭的长期收入水平。医疗价格的急速上涨以及医疗保障制度的缺失扩大了农村居民的健康脆弱性;3、受过健康冲击的农户家庭加大了其陷入贫困的概率,因此其进入贫困及持续贫困的比例要高于未受过健康冲击的家庭。

主要参考文献:

[1]世界银行.2000/2001世界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2]阿玛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高梦滔,姚洋.健康风险冲击对农户收入的影响[J].经济研究,2005.12.

[4Jalan,Jyotsna and Martin Ravallion,Determinants of Transient and Chronic Poverty Evidence from Rural China,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1936,1998.

[5]Sen,Binayak.Drivers of Escape and Descent:Changing Household Fortunes in Rural Bangladesh.World Development,2003,Vol.31.3.

上一篇:高职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研究 下一篇:河南新型城镇化发展问题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