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注意力要做到“五感”

时间:2022-08-16 01:16:25

培养学生注意力要做到“五感”

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关键,如何在课堂上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住,是这一中心环节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笔者认为要想达到这一点就必须做到“五感”,即强化学习的责任感,突出授课的新颖感,创设教学的惊奇感,形成教法的独特感,激发学习的成就感。

一、强化学习的责任感

一个人只有懂得了自己所进行活动的重要性,了解需完成的具体任务,明确自己的责任,才能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因此,学习目的教育必须时时注意。在数学教学中可以结合教材配合史料,向学生讲解数学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学生对学好数学产生强烈的责任心,对学习数学产生极大的兴趣。例如在学习椭圆的概念时,笔者向学生播放了“神州六号飞船”绕地飞行的全过程,在这场举世瞩目的行动中,“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沿地球运行的是椭圆轨道,这个轨道是如何设计的?有什么特点?从而使学生对学习椭圆产生兴趣,注意力格外集中。在微观上,要让学生懂得每一节课的要求,目的越明确,任务越具体,越容易引起学生的自觉注意。

二、突出授课的新颖感

要把课堂教学组织得具有吸引力,使学生感到新颖有趣,不只是体现在教学方法灵活多变,教学语言生动形象且富有情感,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授课内容上,不落俗套,新颖别致。

例如:在讲三垂线定理时,给学生出示了号码1435868,要求学生学完后能解释它的含义,学生立即精神振奋,带着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通过学习知道了号码的含义:“一面四线三垂直,58个同学顺发”,这种强烈的新颖感,激发了学生的注意力。

三、创设教学的惊奇感

思维从疑问惊奇开始。教师在教学中应常给学生创设一个个“惊奇”情境,或在小处设疑,或在关键之处设障;有时正面强调,有时反面刺激;疑难处引导学生觅契机,出奇制胜,差误处反馈解题失误思路,指出正确解题方法;善从正面与反面多方剖析解题策略,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是生动的、激动人心的。

例如,A={xax2+2x+1=0}只有两个元素,求a的取值集合,学生很快解出:=4-4a0,则a<1则a的取值集合是{aa<1}

这时,老师明确指出,此题解答有错。学生感到迷惑不解,注意力顿时高度集中。教师点拨:a<1时集合中必有两个元素吗?这时学生反应过来了,必须注明a≠0,则a的取值集合是{ aa<1且 a≠0}。这样一来,既能使学生达到注意力集中,又增强了数学能力。

四、形成教学的独特感

像戏剧中有各种流派一样,教学也有各自的特色和风格。教学风格是教师在执教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技能手段与方法的表现。我在讲一些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问题时,喜欢引入生活中的“活水”,让课堂教学“回到”生活实践中去,充分揭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和趣味性。比如在讲了对数之后,我出了一道趣味问题:假设某城市有800万人口,现有一人带来一个好消息,在该城市传播。若每隔一个小时,每个知道此消息的人都传播给另外俩人,问一昼夜间这个消息能传遍全城每位居民吗?

一开始,学生们都认为不可能,这时我引导学生进行计算:

1小时后,有1+2=3人知道好消息(3=31);

2小时后,有3×2+3=9人知道好消息(9=32);

3小时后,有9×2+9=27人知道好消息(27=33);

猜想,n小时后,有3+9+27+ =3n人知道好消息,那么当n≤24时,能有3n≥800万吗?学生注意力顿时高度集中,带着极大的热情,投入到问题的解决之中。当然,在引入“活水”时,应该是每个学生都非常熟悉的,让他们通过分析思考,作出判断,把一些非常抽象的问题生活化、具体化,想通了、想透了,必然在认识上有个飞跃,而这种独特的教学有助于学生的注意力集中。

五、激发学习的成就感

学生在心理上,总是希望自己学到的东西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学习“一元二次不等式”时,利用多媒体,创设了这样一幕:在一个限速40km/h的弯道上,汽车司机发现状况不对,立即刹车;若其刹车距离略超过10m,又知此种车型的刹车距离s(m)与车速x(km/h)之间的关系式:s=0.05x+0.0005x2,请同学们算一算,他违章了吗?同学们顿时跃跃欲试,积极地行动起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为求解而奋斗的喜怒哀乐,体会到了“学以致用”的成就感,从而自觉地集中起注意力。

以上从五个方面来探讨了怎样培养学生的注意力,除此之外,教师在实际教学时,当然还可以辅以一些技术性措施,如教师可用一些指令性语言如:“这一点很重要”“请注意此方法”“看看此图”等等,还可以运用提问、暗示等手段。

当然,培养学生注意力的方法很多,但是无论什么方法,都要求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酌情实施,区别对待,决不能死搬硬套,一定要围绕出色完成教学任务这个前提而进行,只有这样,教学效果才会更好!

上一篇:学好初一数学之我见 下一篇:新课程背景下高考政治复习的思考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