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效性应用分析

时间:2022-08-15 10:07:14

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效性应用分析

摘 要:案例教学法最早于1870年由当时担任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的克里斯托弗・哥伦姆布斯・朗道尔教授创立,他在《合同法案例》一书的前言中说道:“……每一个原理都是通过逐步的演化才达到现在的地步。换句话说,这是一个漫长的、通过众多的案例取得的发展道路,这一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案例。因此,有效地掌握这些原理的最快和最好的、如果不是唯一的途径就是学习那些包含着这些原理的判例。”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法对人文地理部分的教学起着较大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在讲授四种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时效果非常明显。

关键词:高中地理;生产特点;案例教学法

一、结合农业地域类型教学的案例教学法

中学地理案例教学法是通过对一个具体的地理现象或情境的描述、呈现,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地理教学方法。笔者在高中地理必修二人文地理(人教版)的农业地域类型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分析第二节《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第三节《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发现用案例教学法来分析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效果非常好。

二、结合地理高考、高中地理会考,分析农业地域类型特点的地位

高中学业水平测试考纲中对农业地域类型特点的要求是,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地理高考考纲对农业地域类型特点的要求是,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农业区位因素、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例如,2010年聊城质检就有一题,下图为“四地区的农业产值结构和商品率示意图”,关于四个地区农业生产特点的说法,最可能正确的是( )。这道试题就明确提出对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进行考查。此外,在高考和高考模拟考中,对农业地域类型特点的考查,多数是以填空题的形式出现。

三、农业地域类型生产特点的教学在模块教学中的地位和

作用

农业生产是人类生产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高中地理模块必修二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通过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的分析,使学生明确应辩证地、发展地看问题;通过不同地域人类活动特点的讲述,使学生能够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等。通过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协调人地关系的意识,为其他章节和“环境保护”等选修模块的学习打下基础。

按照一般的教学思路教学,教师通常先对课本的图片进行分析,按照分布地区、区位条件、生产特点、主要农作物的教学思路逐一呈现知识点。但是笔者认为这种教学思路思维的清晰度不够。这是因为学生对两个概念容易混淆,一个是农业地域类型的生产特点,另一个是农业地域类型的生产区位条件分析。而且在分析农业区位的时候,学生往往只注意了区位条件分析,而忽略了农业地域的分布,因此,导致农业地域类型这一模块的学习思路不清晰或者知识结构不够完善。

为此,笔者从农业区位的概念出发,对原来的教学思路稍做调整,教学思路如下图:

这个教学思路是先进行农业地域的生产特点分析,之后分析不同农业地域类型的农业区位。这样就把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分出了前后顺序。由于对概念进行了明确的划分,并且是分开呈现的,经过教学实践,发现能快速掌握知识的学生比例明显增加了。

经过这样的教学思路调整,明确了各个农业地域类型生产特点的教学并非可有可无,并且在教学中应首先呈现,它也是各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教学成败的重要基础。为了讲好各个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笔者通过阅读多个版本的教材、参考多位同行的设计和课件,经过综合分析,认为要讲好农业地域类型的生产特点,首选案例分析法。

四、以四个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特点的教学分析案例教学法的实效性应用

地理教学案例的应用一般有三个方面:(1)用案例引述一个地理问题;(2)用案例印证一些地理原理;(3)用案例探究某种地理规律。下面用四个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特点的施教案例说明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实效性应用。

在进行农业地域类型特点的教学时,笔者注意到案例分析法能快速达到教学目标。以下就具体教学实施过程进行说明。

1.使用文字案例与图片案例相结合的实例分析

(1)施教季风水田农业特点的案例

笔者选取了图片案例和一段文字案例。首先呈现的是图片案例――“水稻的种植过程”共15张图片,分别展示了泡种、育秧、犁地、插秧、田间管理等,在展示过程中还对照图片特别讲解了地少人多的特点、地块小的原因、机械化和科技水平低的特点。由于图片展示直观性强,学生也能基本理解季风水田农业投入劳动力多的基本原理。之后呈现的是文字案例――“李守田一家的水稻种植简介”,案例如下:

李守田家住在江淮平原上。①全家6口人,上有两位老人,下有两个上学的孩子。李守田承包了8块地,共0.5公顷,农活主要由他和妻子来做。②李守田家与另外5家村邻共同购买了一头耕牛、一台水泵、一台电动脱粒机。其他小型农具每家自备。一般情况下,李守田用0.3公顷田种双季稻,用0.1公顷田种单季稻,用0.1公顷田种其他作物。③他家每年约收稻谷3800千克(双季稻产量为1050千克每0.1公顷,单季稻产量为650千克每0.5公顷),其中2500千克留作家庭口粮、饲料用粮及上缴公粮,其余的1300千克到市场上出售。

通过对文字案例的解读,学生可以自主归纳出季风水田的特点。对照①可以归纳出的特点是:小农经营,地少人多;对照②可以归纳出的特点是:机械化水平和科技水平低;对照③可以归纳出的特点是:单位产量高但商品率低。此外,回顾之前的图片,可知季风水田农业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水利工程量大。

(2)施教大牧场放牧业特点的案例

笔者首先选取呈现一幅潘帕斯草原的放牧图,指图对比潘帕斯草原的牧草与我国乡间常见的牧草,学生能马上得出潘帕斯草原水草肥美的结论。接着从图上看到放牧牛羊众多,学生可以基本获得一个大牧场放牧业的生产特点:生产规模大。之后呈现两个文字案例,如下:

文字案例1:“潘帕斯”意思是没有树木的大草原。它位于阿根廷的中、东部,面积约76万平方千米。潘帕斯草原气候温暖湿润,平坦的沃野无边无际。阿根廷人总是夸耀这块富饶的土地,说从大西洋岸边一直耕到西边的安第斯山麓,连一块石头也找不到。

潘帕斯草原的大部分土地已被开垦为农田和牧场。田里盛产小麦、玉米等粮食。牧草丰美的草原到处是白色、黄色、黑色、花色的良种牛群。

文字案例2:草原上种植的玉米,大部分用来饲养牛羊,牛肉产量很高。阿根廷每年要宰杀1千多万头牛,除了大部分供国内食用,还大量冷藏出口,牛肉出口量居世界第一位。牛肉是阿根廷的主食,菜市上最热闹的地方是牛肉铺,宴席上大都是用牛肉做成的佳肴。潘帕斯草原是阿根廷农牧业的主要产区,也是南美的粮仓。这里有着阿根廷全国67%的人口,80%以上的工业,以及许多重要铁路和城市,是阿根廷的心脏。

通过对文字案例1的解读,学生可以得出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的其中一个特点:生产规模大;通过对文字案例2的解读,学生可以得出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的另外两个特点:商品率高、专业化程度高。

2.仅使用图片案例教学的实例分析

(1)施教商品谷物农业特点的案例

笔者选取一幅广阔的麦田图片,在金色的麦浪中,零星分布着两三台收割机,图片上的情景已经强烈地表达了商品谷物农业的生产特点: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2)施教乳畜业特点的案例

笔者选取了多幅图片案例,首先是各种奶制品的图片,以此说明乳畜业生产特点之一是商品率高。然后呈现的图片是“利拉伐”AMR全自动机器人转台挤奶系统,由此说明乳畜业的其他生产特点:机械化水平高、科技水平高、集约化专业化程度高。

五、评价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效果

通过这个单元的几个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生产特点的教学设计和实施,笔者深深体会到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施教过程中的强大魅力。

上述展示的案例在教授新课的时候,由于直观、形象、生动,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于是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第一次施教就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到复习阶段,只要教师提醒学生回忆典型案例,例如,复习商品谷物农业特点时,让学生回忆麦浪中的收割机,学生就能快速反馈出“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这个特点。因此,教师备课时特别应该分析一下是否应该采用案例分析法,如果需要,应该选取哪些案例能使教学更加有效、更加容易地帮助学生学习,达到目标。

六、分析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选取原则

如何选取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呢?经过本次教学实践,笔者认同以下案例选取原则。一是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案例,它应具备最一般的地理知识,包含最基本的地理原理,能较好地体现地理事物的规律性和地理特征,具有典型性和拓展性,能较好地为完成教学目标服务。二是案例的呈现方式,可以是文字叙述、图像画面、数据表格、景观图等多种形式。三是不要贪多,选取案例时注意采用“减法”,以提高案例教学的有效性。在案例教学中,我们如果能遵循这几个原则,将会更好地发挥案例教学法的优势,使教学更具有效性。

上一篇:借助多媒体的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教学 下一篇:大功率长输管道输油泵的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