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提问浅谈

时间:2022-08-15 03:27:27

语文课堂提问浅谈

课改以来,以生为本,注重学生个性发展,不断拓展学生思维,努力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及创新能力的理念已渐入人心。同时,广大教师也深知有效的课堂提问对实践这一理念的重要作用。那么什么样的课堂提问才能像磁石一样的吸引着学生,拨逗起他们浓烈的学习欲望,激发出他们思考、探究的潜能呢?

我认为务必使学生有“愤”,即通过设计好的方式使学生处于欲求通而暂不得通的状态时,这才是有效的课堂提问。如此才能诱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情智的潜能在课堂上最大限度的释放,如石投于水,沸腾成浪。为此,课堂提问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深钻教材,充分准备

古人云:以其昏昏,安能使人昭昭?教师倘若一知半解,又怎能让学生豁然开朗呢?所以,我们要全面透切地了解、钻研教材,依纲据标,制定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的重难点。通过各种方式查找、借鉴相关文字、视频,以备不时之需。制作精美课件,利用多媒体的声、光、影、像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入情入境。我们千万不要低估当下学生搜寻信息以及思考质疑的能力。有时学生冷不丁的提问本可能一石激起千层浪,让课堂活跃起来。如果我们因为准备不足而束手无策就会失去一次思维激荡碰撞的良机,而这应该是通过课前准备尽量避免的。

例如教授《孔雀东南飞》一课时,当分析完诗文内容后,我适时抛出一个看似无心的问题:“婆婆为何赶刘兰芝走?”马上有了很多学生举手发言,各自陈述不同的看法,忽然有个学生站起来就问: “老师,古人休妻好像很随便,到底有没有依据?”教室顿时一片安静。这时我们当然可以用善思将其鼓励一番,然后告诉学生这个问题可以在课后研究。但对于刚才活跃的气氛到底冲淡不少,这样会挫伤学生求知的积极性,如果我们事先有备就不同了。当我们用多媒体将“七出之条”显示出来时,是不是对学生在课堂上提问的一种保护和支持呢?

二、注意度量,巧设矛盾

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基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但这种研究和探究也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和思维实际。基于此,课堂提问设计要注意度和量。要由易到难,化大为小,层层深入,把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向纵深。要切中要害,以一当十,不用思考的地方不要提问,常问常新,避免学生产生思维惰性。

例如教授《短歌行》一课,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时可以设问:“课文中哪个词最能概括作者当时的心情?”学生很容易就能找出“忧”,继而追问:“诗文中的忧都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的回答可能会很零散,可引导其进一步概括(例如划分层次)进而得出“这是一首英雄的慷慨的壮歌”。此时可再进一步发问:“易中天在《百家讲坛》中概括了人们对曹操的三个称谓:英雄、奸雄、奸贼。请问你对曹操怎样评价?”然后将自己准备资料和学生已掌握和搜寻的资料结合起来,尽可能地让学生畅所欲言,将课堂推向高潮。

同时,教育者应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障碍”,以使其内心产生疑虑、困惑,激起情感上的波澜,诱发其探求的欲望。当学生急于解开冲突时,也就意味着对思维训练的完成,对课文重难点的突破也会水到渠成。

例如在教授《祝福》一文时,我开篇就问:“祥林嫂姓甚名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自然迫使学生认真地阅读课文,然后顺势利导让学生认识到祥林嫂没有名字背后隐藏着的深刻社会性。从而以一问而带全篇使学生从容地理解文章的深厚主题。

三、以生为本,评价得当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本质源于激励、唤醒、鼓舞。”因为学生思维的个体不同,方向不同,其思维结果也不尽相同。因此,教师应本着“课堂的主人始终是学生”的理念。深刻认识到,课堂提问不应是教师居高临下,庭审式的问答,应该充满关怀、充满期待、充满鼓励。要让人人有思考的机会,个个有回答的条件。应不识时机地给各种层次的学生创造“抛头露面”的机会。不能使其产生厌倦或被轻视的心理。要注意提问的口吻、方式、教态。要给学生留下足够回忆、联想,组织语言的时间,切忌急于求成。如果学生回答不上来,支支吾吾或答非所问时,不能冷淡、皱眉、不耐其烦甚至斥责,要适当地提示点拨,让其体尝到解决问题的乐趣。要注意评价的开放性,要善于发现学生闪光点,只要有合理成分甚至一点点道理都应给予及时的肯定。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真诚的激励会使学生以振奋昂扬的精神面貌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定会迸出智慧的火花。

有人戏称教师是:职业提问家。而语文教师更应对课堂提问有正确充分的认识。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须教无疑,至此方是长进。”可见置疑设问的重要性,作为教师应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并逐渐形成自己的特点,已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上一篇:浅谈高中地理课堂教学 下一篇:如何提升农村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