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绍兴莲花落进入语文课堂”的思考

时间:2022-09-17 06:20:24

关于“绍兴莲花落进入语文课堂”的思考

【摘要】当今的学校教育中大众流行文化盛行,传统文化也因此遭到了强烈的冲击和挑战。大众流行文化的盛行,对学校课程产生越来越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其中就包括语文学科。作为传统文化和区域文化中的一份子的绍兴莲花落,也有一种被“压迫取代”的危险。绍兴莲花落是传统文化和区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潜在的语文课程资源。绍兴莲花落亟待开发的语文资源,在语文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充分利用绍兴莲花落的特点与优势,将之与语文课程结合必将对绍兴莲花落的发展、语文课程的提升产生较为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绍兴莲花落 语文课堂 课程资源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060-01

一、绍兴莲花落:“给我一天,还你千年”

绍兴莲花落,相传起源于宋朝,起初为乞丐乞讨时所唱,内容多为宣扬佛教思想。清代时出现了专职演员,其演唱的主要内容以民间故事为主。相传千年的绍兴莲花落,正在遭受着空前的冷落。面对之前喜欢绍兴莲花落的观众大多已步入中老年,青少年对于这种表演方式没有过多的兴趣,甚至作为绍兴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对于绍兴自己的曲艺已经失去兴趣的现实,传承、发展、弘扬已是迫在眉睫。将绍兴莲花落与语文课程结合,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充分利用绍兴莲花落的特点,发挥传统文化的优势,并以此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我们用一天的时间来欣赏,它会展现千年的积淀。

二、绍兴莲花落:一个亟待开发的语文课程资源宝藏

国粹京剧的四项基本功“唱念做打”在绍兴莲花落中也有不少体现。其中“唱念”的基础就是绍兴方言,但诸多因素造成了方言的没落,其中包括普通话的推广。“以北京语音为标准,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即为1955年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明确的现代汉语普通话的标准。现代汉语普通话的推广无形之中使人们对各自的本土方言开始变得疏远。现代社会的人已经受到了普通话的影响,一开口就是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也正因为如此,方言开始慢慢走向没落,逐渐淡出了人们的交流谈话之中。我们不难发现,现在很多青少年都不会讲自己家乡的方言,原因也在于普通话的推广。父母、老师、同学都是普通话的使用者,甚至有些学校对于在校讲方言的学生会进行处分。绍兴方言遭遇到此等尴尬也是在意料之内、情理之中的。

(一)传承与体会

绍兴莲花落进入语文课堂势必在一定程度上传承与发展绍兴方言。绍兴莲花落中的唱词是纯正的绍兴方言,对于目前普通话推广所造成的方言没落的情况有一定的拯救意义。绍兴莲花落中有很多经典故事,故事主人公的姓名也极具绍兴特色。如:《回娘家》中的阿二、《一言值千金》中的赵阿刚和罗阿兴、《卖座》中的阿飞、《糊涂村长》中的王阿炳和李阿三等其中还不乏一些与优秀文学作品结合的故事。例如:《说长道短话咸亨》就是以鲁迅先生笔下的咸亨酒店为背景而创作的情景式表演。该莲花落小段对当年的划船头脑、锡箔师傅以及孔乙己等酒客的寒酸相作了精彩的描述,且热烈地反映了一个崭新时代里的四方酒客欢聚喜饮的场面。这个作品的语言生动、流畅,富有浓郁的绍兴地方特色,给观众以美好的艺术享受。又如《阿Q与辫子》也是根据鲁迅先生的名著《阿Q正传》部分章节编写的。该作品通过一个旧中国农民的代表任务阿Q叹辫子、议辫子、盘辫子,反映了当时处于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们的生活愿望、理想和追求,同时也反映了他们的落后和愚昧。该作品的语言风趣诙谐,使观众在欣赏的过程中对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们的命运产生深刻的思考。

在需要学习此类情感的课文时,将这些作品以音频或视频的形式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在具有绍兴特色多的唱腔中学生更容易产生共鸣,更容易理解和体会课文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二)幽默与教学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一本正经的教学方式已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语文学科尤为突出。给语文课堂教学添加点兴奋剂是迫切的需要,幽默元素也是众多兴奋剂中的一剂。语文教学中添加幽默,可分为两部分:一是教师幽默,二是教师借助工具幽默。前者为教师主动“生产”幽默元素,后者为教师借助其他工具,让其他工具“生产”幽默。绍兴莲花落就属于后者。

对于曲艺或者戏剧,师生双方会产生“一难二无四不”的尴尬境地。“一难”即教师认为难教,“二无”即学生认为无趣也无用,“四不”即教师不会教也不愿教,学生不想学也不愿学。绍兴莲花落本身就含有幽默元素,这就极大地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于教师教学也就变相地降低了难度。

绍兴莲花落中的幽默唱词和片段较多,如:《白字先生》中的一些话。《白字先生》这个作品主要描写的是一户潘姓人家,家中长辈过世,家祭时请了一位看似学识渊博的老先生来当司仪,由此而产生的一场闹剧。这个“学识渊博”的老先生照着讣闻唱名时,将字面上有偏旁的都漏了念半边,其他字也不认识或不会读。于是,笑料就来了,他把讣文念成了这样:

“孝男:翻跟斗(潘银科)。”

“孝媳:也是(池氏)。”

“孝孙女:翻两次(潘良姿)。”

“孝孙:翻到死(潘道时)。”

最后的结局是孝男翻了一个跟斗,孝媳也翻了一个跟斗,孝孙女犯了两个跟斗,孝孙没有具体涉及。

又如《又出洋相》中蒋明在等待女友到来之前的种种言行举止,以及蒋明与其他人产生的各种矛盾冲突。看完《白字先生》后,除了笑那位老先生的无知和愚昧之外,学生也必定学到了认清字,读对字,写规范字的重要性。这样的幽默元素在绍兴莲花落中不在少数,通过幽默的手段轻松地进行教学。

(三)体验与表达

现在的学生在课堂上越来越“腼腆”,无论教师如何提问都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与想法。如何激发学生的在课堂中的表现欲与表达欲,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之中,已成为语文课堂教学中一个越来越重要的问题。绍兴莲花落是一种地方戏曲,它主要通过表演的形式进行。适当采取“体验式教学”,通过让学生模仿参与,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内心的表现欲与表达欲。观看欣赏与表演体验相互结合,充分激发学生的语言表达力,让学生对自己、对课堂充满信心。

三、绍兴莲花落:“唱得比说得更好听”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绍兴莲花落的鼎盛时期,但随着其他大众流行文化的兴起,绍兴莲花落也慢慢地走向了没落。种种现象也在提醒我们要弘扬传承传统文化。学校课程是主干和根本,深厚却平实,绍兴莲花落是花果和枝叶,浮浅却鲜活。将绍兴莲花落融入语文课堂,以语文课堂带动传统文化,以传统文化促进语文课堂。两者有机结合,语文之树才会枝繁叶茂,绍兴莲花落才会继承发展。

绍兴方言属于典型的吴侬软语,给人最直观的感觉是软软的、绵绵的、不生硬。绍兴莲花落是一种唱出来的绍兴方言。但“唱得比说得更好听”!绍兴莲花落乃至其他传统文化引入语文课堂的趋势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版》(上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16.

[2]金皙坤,马永俊.《方言保护与传承的意义浅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05):127.

[3]王艺,骆峰.绍兴莲花落[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8.5:118~169.

[4]刘良华.《校本教学研究》[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

[5]程朝霞.《论语文教师的教学幽默》[J].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上一篇:浅析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下一篇:中学语文课程“读写结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