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农村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质量

时间:2022-10-13 09:44:07

如何提升农村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质量

提起上初中历史课,许多人都认为这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起初,我也是这样认为的,但随着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我的教学观念逐渐改变了,要上好初中历史课,提升农村初中历史课的教学质量可真不容易。那么如何提升农村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质量呢?

一、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农村中的绝大部分学生基础知识差,再加上刚进人初中,功课多了几门。他们第一次接触到历史课本,里面的内容五花八门,历史年代、历史人物等,他们看了眼花缭乱,上课时无法把握,有时甚至产生了厌恶的现象。历史教师必须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一,教师运用语言和情感等激发学生兴趣。一般来说,在课堂上,教师运用风趣、幽默、合乎逻辑的技巧语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以最快的速度和最佳的状态进入学习角色。历史中的可歌可泣的历史人物、优美动听的历史故事,教师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饱满的热情将它们叙述出来讲给学生们听,让学生们从这些语言中感知历史,以达到喜欢学习历史的目的。第二,充分运用史料、模型等再现历史,以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运用模型、史料等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和解说,能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第三,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再现历史情景,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现代的科技成果广泛地应用到课堂教学当中来,使教师告别了只靠一块黑板和几支粉笔的单一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扩大了视觉和听觉,使他们感受到历史的真实性,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当中。第四可以借助讲故事,借助诗歌,借助一些竞赛活动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讲到七七事变时,卢沟桥事件爆发后,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于是,我灵机一动,唱起了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河西河北高粱熟了——保卫平津,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歌声把学生带到了那种血与火的岁月,使得他们更能理解这一历史事件。当讲及国家对少数民族的政策时,我就提到《爱我中华》“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这首歌。这样,学生便轻松地了解了民族团结的方针。还有像澳门回归可以唱《七子之歌》,发展大生产运动可以唱《南泥湾》等等。

二、构建和谐的历史课堂教学氛围

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个体形成积极的学习情绪,学生容易把潜在的情感转移到学习上来。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是实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为了搞活历史课堂,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全班学生个个能张扬个性。

一方面要对学生多进行鼓励。教师对学生多鼓励欣赏,少批评惩罚,有助于师生之间产生亲和力。有了师生之间的亲和力,师生之间就容易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记得有这样一个男学生,因他上课问题回答得好,我鼓掌表扬了他,以后,他在我的课堂上认真听讲,做笔记,积极发言,考试成绩一跃而上。可见鼓励的力量是无穷的。

另一方面是不带情绪上课。带情绪上课容易引起学生对教师的反感,容易导致部分学生与教师产生对抗情绪,不利于师生之间建立和谐的关系。如果你心里有什么不快,上课的时候不要把气出在学生身上,不要以训斥的口气对学生讲话,不要产生过激的话语;如讲一些“你们素质太差”、“我讲得不好,你们有本事上来讲”等等,这样的话语极大的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师生之间又怎能建立起和谐的关系呢?

再次就是幽默的课堂氛围。为了调节学生们的心理,我在课堂上有意地讲一些课文里有关人物的故事或笑话,让他们在疲劳中松口气,语言风趣幽默,常常引来学生们哄堂大笑,同时也能让他们在宽松的氛围中掌握历史知识。

三、引导学生学会掌握历史知识的方法

历史课程既简单又复杂,所谓简单是指历史表述简单;所谓复杂是指内容跨越时空大,学生很难把握。光靠教师教是不够的,必须教给他们会学历史,掌握记忆历史基础知识的方法,这样课堂教学质量才会很快得到提高。例如在教《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这一课时,记忆方法是把年代、人物、事件列出来简化,教学生这样记:三三三即三个历史年代、三个历史人物、三件历史大事。

四、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比其智力因素更重要。许多聪明的人结果表现并不是那么好,是他们的意志力、性格的坚毅程度等不够。但相反,能够坚持到底,永不放弃,则会取得重大的成果。我们初中语文课本里的方仲永不是很好的例子吗?相反的例子,童第周、爱因斯坦则小时候表现不好,但以后却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经过对比,我们得出,非智力因素在一个人的一生中占的因素更为重要。

作为农村初中历史教师要看到农村里的学生生源差、学校设备差的现状,要从实际出发,立足于本校的情况,以学生为主体,努力钻研教材,认真设计教案,上好每一节历史课,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总结、创新,一定能够把农村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上一篇:语文课堂提问浅谈 下一篇: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构建高效课堂的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