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地理课堂教学

时间:2022-10-23 12:58:41

浅谈高中地理课堂教学

课堂是教学主阵地。而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学生知识获得的多少,地理学科需要教师能够在传统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实现教育观念和手段更新,提高课堂效果。所以地理教师应根据新的课程标准,结合各自学校高中地理教学经验,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的方法。那么,如何选择正确途径,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是值得我们每一个地理教师的深思。

一、注重学生的学习

学生的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为,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而学生的主动发展是主体意识的本质特性,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对于教师来说,就要转变教学思想,改变教学方式,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么面对新课改的挑战,如何让我们的地理课堂焕发新的生命力呢?笔者以为:

(一)营造民主氛围,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陶行知先生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愉悦时,观察较敏锐,记忆效果好,想象丰富,思维敏捷。而人在沮丧时,这一切都将受阻。”教师是课堂教学心理环境的直接创造者,课堂教学环境与学生的学习有着必然的联系。教师良好的情绪和美好的情感是学生形成良好学习心理状态的开端。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可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激起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自主探索知识的欲望,才能给学生一个无拘无束的表现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愉悦的心情状态,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争辩。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起学习地理的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根据教学内容,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努力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空间,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探讨、发现的时间,将枯燥无味的填鸭式的课堂教学转化为形象生动的一幕幕情境,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作为地理学科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归纳、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地理思维能力,形成独特的地理语言,逐步掌握正确的地理学习方法。在教学中,同时还要注意创设合作的情境与机会,营造出探究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从牵着学生一步一步地过河,到让学生们自己互相帮助,摸着石头过河,体会与人合作的乐趣与价值。

1.生活实例融入地理

把身边的实例融入到地理课堂,让教与学跳出教本,走到现实生活中,使地理课堂大起来。城市的高楼、十字路口的红绿灯、家乡的小河、农民的菜地、以及阳光雨露等等,如此亲切,如此触手可及,全成了学习地理的素材。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这样的学习无疑是极大的激发了学生求知的内驱力,使所要学习的地理问题具体化、形象化。

2.地理问题回归生活

地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为此我们要创设运用地理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理解。这样,既对地理内容进行了拓宽,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达到学习地理的最终目的。

(三)优化评价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是提高课堂活力的有力保证

传统的评价方式往往重结果而轻过程,以结果的正确与否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地理新课程标准》中强调:“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地理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的评价体系。对学生地理学习的评价,既关注学习结果,又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又关注他们在地理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不仅要看课堂内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要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思考时是否积极,小组讨论时是否投入,能否倾听别人的意见,有没有创新精神等。有的学生上课思维积极、敢于打破常规,有的学生解法比较简易、独特等等,教师应结合这些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同时,也要打破教师评价的单一形式,让学生参与教学评价,把自评、互评、组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使地理评价“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评价”。只有这样,学生在评价中才能不断进步,才能保护学生学习的热情,真正使评价成为学生发展的“推动器”。

二、注重教师观念的转变

古往今来,教师一直被视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园丁”、“蜡烛”、“从事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的人”,现在看来这只是特定时期的特定称谓,教师必须从过去的光环中走出来,对教师角色进行重新审视与定位。地理教师的角色意识和角色转换,必须符合社会发展、课程改革以及学生发展的客观要求,体现《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一)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组织者就是教师要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合作的空间。组织者的含义应是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建立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氛围里受到激励和鼓舞;组织学生营造和保持教室中和学习过程中的积极的心理氛围等。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问题情境,把问题置于情境之中,激发学生去积极地思维或操作。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教师的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的辩证统一。一个教师应该是学习的引导者。引导者的含义是引导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激活进一步探究所需要的先前经验,引导学生实现课程资源价值的超水平发挥。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教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创共生的过程,师生同属于课程的构成因素,与学生平等地参与教学,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在参与中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与认识,一道寻找真理,勇敢地承认自己的过失与错误。新课程要求,教师要由“教师为中心”居高临下、注重表演的传授者变为共同建构学习的参与者。因此教师要打破“教师中心”的旧思想,在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中引导学生自由表达和自主探究,教师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从居高临下的权威中走向平等中的首席。在观察、倾听和交流中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一起分享感情与认识。教师要走进青少年学生的世界,学会用青少年学生的眼光看世界,分享孩子们的喜怒哀乐,欣赏孩子们的“闪光”之处,从孩子们的单纯中获得满足、愉悦和欢欣。

师生是“学习共同体”。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通过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和生生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二)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师即促进者,指教师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教师即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特征。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要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并且不断地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设置不同的路标,引导他们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前进。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催化剂,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

上一篇:激发数学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下一篇:语文课堂提问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