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管理工作育人实践研究

时间:2022-08-15 12:20:47

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管理工作育人实践研究

摘 要: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学生是一个较特殊的群体,具有较鲜明的特点,学生管理工作应本着关注学生生涯发展,以人为本,服务学生成长、成人、成才的原则,从改革管理制度、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提升职业技能等方面入手,提高学生管理育人的实效性,实现提升“高职教育水平,培养国际化人才”的目标。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管理;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11-0086-03

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是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产物,目的是通过借鉴国外先进的职教理念和经验,提高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水平,其最终目标是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人才,增强人才培养的国际竞争力。但由于中外合作项目内的学生往往分数层次相对很低,生源质量不高,学习生活习惯、思想认识等都处于营养不良的状况,大大制约了中外合作办学的办学质量和良性发展。高难度的学生管理工作影响着中外合作办学的健康发展,如果管理方法不得当,只能出现事倍功半的局面。因而,必须准确分析学生特点,精心谋划学生管理策略,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引领学生健康发展,服务学生的成长、成人、成才、成功。

一、“生涯发展”运用于学生工作的必然性

“生涯发展理论”是职业心理学中的重要理论,舒伯是这一理论的集大成者,其系统地提出了有关生涯发展的观点。根据他的观点,生涯是一种连续不断、循序渐进且不可逆转的过程,根据年龄可划分为成长、探索、建立、维持和衰退五个阶段,个人的兴趣、价值观、需求、对父母的认同、社会资源的利用、学历,以及其所处社会情况等都会影响个人生涯选择。大学生正处于探索阶段,其对自我能力及角色、职业都在不断的认知和探索,可塑性极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应该包括认知能力的培养、职业技能的准备以及价值观的发展等内容”[1],“表现为学生的成长、进步以及其他能力的提升过程”[2]。教育以育人为根本,以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为出发点,学生管理工作服务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将“生涯发展”的理念贯穿于学生管理育人实践,关键在于自始至终将学生个体的生涯发展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树立以人为本,服务学生生涯发展、成长成才的发展性教育理念,并以此为基点,设计学生管理制度和管理活动,满足高等教育的教育教学要求和学生的个性化成长规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竞争力,促进学生全面多元发展、成长成才。

二、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的特点

(一)薄弱的学习基础

高职院中外合作项目的生源一直处于较低层次,招收的是高考录取中分数偏低的学生,通常是以专科省控线为标准,更为严重的是录取时只看高考总分,对英语成绩没有限制线。以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2009―2012年中外合作类投档线平均低于普通类86分,其中英语成绩严重偏低,90%以上低于及格线,40%的学生只拿到1/3的分数。整体学习基础相对薄弱,学习能力和习惯较差,兴趣不浓,且两极分化情况严重,如此生源结构给以英语为主要教学语言的中外合作课程学习设置了很大的障碍,也给学生管理、学风建设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二)模糊的价值观念

经调查,学生家境普遍较好,衣食无忧,通常带有由良好家庭背景给他们的盲目自信,虽然个性鲜明,但对人生无明确规划,价值观模糊,自我约束力较差。部分学生受到社会不良风气影响较大,外籍教师带来的西方思维方式、价值观等,让他们处于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冲击之中。相对其他学生群体,他们对社会的认识和人生价值的理解多元化趋势明显。

(三)较强的活动能力

良好的家庭环境使得中外合作办学中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从小接受了多样化的文化教育,个体特质明显,文体才能较强,社会化程度较高。很多学生视野比较开阔,在某方面有强烈兴趣或者特长,有较强的表现欲望,社会活动能力强,更能在各种学生活动中找到展示自我、张扬个性的舞台。

(四)突出的心理问题

这些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且家境普遍较优越,不当的家庭教育和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造成他们通常自我意识强,受挫力弱,攀比心理突出,甚至有些学生由于家长的溺爱,责任意识、规则观念缺乏,自私自利情况严重,过分追求个人的权利和利益,不合群,加之在校期间面临的学业压力、就业压力、价值多元化冲击的压力等,使得这一学生群体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三、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管理育人实践

(一)更新理念,改革管理育人机制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的高等职业教育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高等职业教育,它有自身的特有属性。学校要根据中外合作办学的普遍特点进行管理制度和实施模式设计,使这个新兴事物能在整个教育环境中健康发展。科学的管理模式是学生管理育人的基础,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从2006年开始,先后与英国、加拿大等国外院校开办合作办学项目,从最初的2个专业到现在的6个专业,走上了一个良性发展的进程,这得益于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在管理模式上的借鉴和探索。2008年设立的国际学院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外教管理等各项管理工作为一体,共享专业所在系部的优质师资和教学资源,使各项管理工作更加高效。学生管理模式设计以扁平式管理为构架,将工作模块化,细化辅导员分工,减少工作层级,提高管理工作效率。

同时加强学生管理育人制度建设,特别是针对管理育人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特点,分析其内在特征和共性,制定新制度、新规章,增强制度的针对性、实效性。针对中外合资办学学生的特殊性,尝试实施有别于普通类学生的“学生综合素质考评体系”,充分考虑学生多元化发展的特点,旨在用科学合理的制度来规范管理和服务学生,保障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的良好开展。

(二)多措并举,提升学生工作人员素质

中外合作办学处于接触西方教育理念、价值观和理论思潮的前沿阵地。学生工作人员要及时更新育人理念,积极学习先进的管理育人理论和技能。目前,以辅导员为主体的学生管理工作队伍正在努力向“专业化、职业化”的道路发展,这支队伍不仅需要有坚定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基础,还要有丰富的学生管理工作经验,提高学生工作人员素质势在必行。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一直重视学生工作人员的职业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通过政策配套,以职业资格培训、学历学位进修、挂职锻炼等方式提高学生工作人员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通过多年的培养,全院学生管理人员100%具有“职业指导人员”或“创业培训讲师”等资格证书,100%参加过心理教育方面的培训,80%具有硕士以上学历或学位,并鼓励攻读思想政治教育博士学位。针对国际学院的国际化特点,在学生工作人员的选聘上还特别重视外语能力,能熟练运用外语与外籍教师交流。通过学生工作队伍管理水平的不断完善,提高管理效率,形成以人为本、有教无类、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良好工作局面。

(三)优化教育阵地,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考虑办学目标和学生特点,切实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并主动吸收西方德育教育的理念和经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线,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公民道德、爱国主义、法制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世界优秀文化等为主要内容,重视学生的个体发展和自我完善,努力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优化思政课堂育人模式。结合中外合作办学课程相对较多、课时有限、学生思维活跃等特点,立足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优化思政理论课教学内容,在有限时间内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德修养、法律基础、形势政策等内容进行合理化整合,形成结构紧凑、针对性强,并富有实效的课程体系。采用专题教学、案例教学、课堂研讨等启发和体验式教学方式,配以多媒体课件、影像资料等,将理论教学和实际案例紧密结合,将理想信念教育与学生素质发展相结合,努力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激发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对政治理论和政治事件的观察力和判断力,积极引导学生认识他们的根本和长远利益所在,并使之内化为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

2.拓展思政教育的课外阵地。传统的两课课堂、宣传栏等教育手段已远不能满足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要与时俱进,延伸思政教育的触角,不断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服务的阵地。

要充分发挥党团组织的引领作用,发挥学生党员和优秀学生干部在学生中的模范带头作用。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学生大部分的课余时间都在宿舍里度过,宿舍已成为学生管理服务和思政教育的重要场所。根据新形势下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拓展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推进党团组织进公寓,建立公寓团组织、党员工作站等,通过党员和学生干部的示范作用,开展与学生联系紧密的各种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要充分发挥班级、学生会、公寓管理委员会等各类学生自治组织的主渠道作用。强化学生组织和学生干部队伍的引领作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自我管理、教育和服务中来,在指导、锻炼学生自身内在素质上下工夫,通过开展文明礼仪、社会公德、诚信做人、安全法制、心理健康、中西文化对比等主题教育活动,帮助学生增强公德意识、法律意识、自我约束意识、自立自强意识等,让学生通过广泛参与自治活动,学做事,学做人。

要主动占领网络阵地。信息时代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学生管理工作积极构建网络宣传教育服务平台,不仅要有专门的思政网络,还要有QQ群、论坛、微博等,通过经常性的网络互动,保持学生管理服务和思想政治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续性和连贯性,尽可能在最短时间内掌握学生的动态,解决学生的困惑,大大提高学生管理服务和思政教育的时效性和实效性。

要建设多元化的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基地。“实践育人工作对于不断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3]。校外实践基地,往往有它的社会感染力,如参观苏州市革命博物馆,让学生感受革命先烈的艰辛奋斗和丰功伟绩;赴敬老院慰问,培养敬老感恩的品质;赴民工子弟学校支教,传递爱心、收获付出的幸福;组织“三下乡”活动,让学生增强对社会的认知度等。有组织、多覆盖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了解社会、传递爱心、增进学习、收获快乐、受到教育。

3.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健康学习生活的基础,是接受教育的前提。实施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有助于增强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新生心理健康普测”、“心理状况月报表”、“心理咨询日”、“心理健康月”等工作,合理运用心理测评和个体性格测评等工具,开展心理普查,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建立心理健康互助协会,建立心理健康信息员队伍,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学业压力、人际交往、情感困扰等众多心理问题实行危机干预,重点咨询,做好心理咨询和团队辅导工作,提高学生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有效地了缓解和预防各类心理问题,减少心理性突发事件的发生。

(四)突出发展理念,服务学生成长成才

1.营造氛围,强化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入校时学习基础普遍较弱,学风建设是促进和培养学生良好专业素质的必要抓手。针对以英语为主要科目的中外合作办学实际,建立以加强英语学习为重点的学风建设工作机制。除了在学生管理制度上对课堂学习提出规范、严格要求之外,应积极营造全英文的学习生活环境,如在教学区要求学生只能通过英语沟通,教育教学管理文件以英文为主要工作语言,迫使学生使用英语。形成以英语为主要特色的中外合作办学学生活动品牌,如组织英语歌曲比赛、英语话剧比赛、英语演讲比赛、学习交流会、英语文化沙龙等,增加学生应用英语的机会,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邀请国外院校教师、英语培训讲师、成功留学学生、雅思/托福高分学生等举办优秀学生报告会、英语学习论坛、企业交流联谊等活动,积极引导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乐趣,积极发挥榜样的引领作用,挖掘和宣传项目内学生的成才、成功典型,以点带面,引导学生向身边典型学习。

此外,积极构建对外交流平台,通过与境外院校学生的交流访问、短期境外游学、企业参观、与外校联谊等方式,拓宽对外交流的渠道,尽可能地创造接触外国文化、外企文化、参与国际性活动的机会。通过各种交流、服务活动,如选拔学生参与上海世博会、苏州国际旅游节等国际性大活动的志愿服务等,让学生在交流中进一步拓宽视野,展示学习成果,加深对异域文化和习俗的了解和理解,增强学习动力,获得一定进步。

2.尊重个性,突出多元化职业发展方向。个性化发展是学生自身生涯发展的内在需求。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教育需要满足人的不同层次的需求,要充分尊重个体的差异和特性,不能完全按照统一的标准、模式和内容对待一个群体。“生涯发展理论”提出根据每个人不同的特性因素,每个主体都应有不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因而,职业指导应建立在尊重个体差异、发展个性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合理选择职业方向,满足学生多元化职业发展的需求。

根据学生多元化的发展需求,开展了职业测评、个体咨询、创业教育、模拟职业演练、企业家讲坛、留学升学指导等多样化的职业指导教育活动,效果显著,学生反响良好。如近年来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在职业指导教育中逐步加大创新创业教育的比重,通过出台“创业教育实施方案”、建立大学生创业园、与苏州市人社局合作建立“苏州高校就业创业指导站”等措施,形成创业教育、创业模拟、创业实践和孵化为一体的创业指导服务体系,着力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实战能力,学生自主创业比例逐年提升。学生职业发展呈现出国留学、国内升学、自主创业、本专业就业、按兴趣选择职业等多元化取向,这与他们个性特点明显、社会资源丰富有相当大的关系。

学生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是高等教育育人的有机组成,也是提高中外合作办学质量的基础性工作。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的教育目标要求学生管理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手段,积极探索和构建符合国情和学生特点的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管理育人途径,关注学生生涯发展,以人为本,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促进中外合作办学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美]克里斯汀・仁;李康译.学生发展理论在学生事务管理中的应用――美国学生发展理论简介[J].高等教育研究,2008,(3).

[2]张超.美国大学生事务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64.

[3]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Z].教思政[2012]1号.

上一篇:浅谈《广告法》的修改完善 下一篇:没有长寿爷,照有长寿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