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留守学生管理的实践探究

时间:2022-08-15 03:39:38

农村中学留守学生管理的实践探究

【内容提要】 大多数留守学生存在学习成绩较差、性格孤僻、心理障碍等问题。学校教育作为未成年人教育的主体,就必须切实担负起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职责。本文认为解决途径主要有:建立帮扶机制、改善办学条件、打造高效课堂、进行心理辅导、开展丰富活动、加强教师修养。

【关键词】 留守学生 学校 教育

【作者简介】 聂昌凤,湖北省红安县华河中学教师,红安县优秀教师,湖北省农村骨干教师。黄萍荣,红安县第二中学教师,中学一级教师。

【中图分类号】 G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4)08-0048-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量农民进城务工,把孩子留在农村老家,从而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留守学生。由于受生活环境、年龄特征等因素的影响,大多数留守学生存在学习成绩较差、性格孤僻、心理障碍等问题,留守学生问题也成了当今教育研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话题。笔者认为学校作为未成年人教育的主体,就必须切实担负起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职责。

一、农村中学留守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 安全无保障

农村中学留守学生的监护人大多是爷爷、奶奶、姥姥、叔父、姑姑等,由于年龄、经济、环境等各方面的因素,他们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监管。他们往往认为只要让孩子吃饱穿暖,就算尽到了监护责任,孩子到了学校,一切就都是学校的事情。而学校与家庭的监管存在很大的盲区,使得留守学生的安全得不到有力保障。学生自我约束、自我防护能力较弱,经常发生恃强凌弱的现象,还容易遭受意外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例如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留守女童被的恶性案件。此外,由于父母常年不在孩子身边,孩子缺乏亲情的温暖滋润,导致心理脆弱、轻生自杀的案例也不在少数。

2. 心理有缺陷

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很隐密,不易被人发觉。第一种表现为:存在自卑心理和人格障碍。由于父母常年不在身边,留守学生觉得自己没有生活依靠和坚强的后盾,他们自惭形秽,怕被别人瞧不起,因此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第二种表现为:存在孤僻心理和沟通障碍。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学生一旦与人产生矛盾冲突,内心的烦恼无从倾诉,也得不到正确引导,导致对外部世界缺乏信任,容易对周围的人产生戒备和敌对心理,害怕与人交往,逃避各种活动。这种情感交流的欠缺,严重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习与生活。

第三种表现为:存在逆反心理和交往障碍。因为缺少父母的关心爱护,留守学生逆反心理极强,对抗情绪严重。他们对周围的一切充满怀疑,对亲情、友情不信任。这种不信任导致了他们潜意识中的逆反行为,对老师、亲友的批评管教产生较强的抵触心理,常表现为“不顺从”“恶作剧”“对着干”等。

3. 行为不规范

初中留守学生正处于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如果是由祖父母隔代抚养教育,往往存在溺爱、偏爱等错误的教育思想;如果托付亲戚照管,又往往会产生放任、放纵的现象,而学校教育由于受条件限制,对每个学生的关注也十分有限。留守学生长期处于这种状况,在行为习惯上容易产生消极变化,且难以得到及时的纠正,有的甚至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违法乱纪的现象,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4. 学习缺动力

农村留守学生和年迈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生活在一起,由于监管人年龄普遍偏大、文盲比例较高,在学习上无法给予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一些父母在家的孩子同样很难得到父母在学习上的辅导,一方面家长本人文化水平较低;另一方面在家的父亲或母亲需承担繁重的田间劳作和家务,少有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留守学生中成绩优秀的较少,而成绩差的学生在家无人督促学习,自控能力差,再加上受外界的影响,常发生完不成家庭作业、逃学的现象,导致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对学习毫无兴趣,产生厌学情绪,甚至沦为流失学生。

二、对策和建议

1. 建立帮扶机制

一是学校成立以校长为首的留守学生管理专班,由学校统一部署管理,制订留守学生管理制度,层层落实,责任到人。二是建立留守学生个人档案,全面了解学生的家长和监护人信息,加强与他们的沟通,记录留守学生成长经历。三是建立对口帮扶机制,每名教师代管1-3名留守学生。要求他们深入学生家庭进行家访,跟问题学生交朋友;对寄居家庭建立“月访”制度,在每个月底由帮扶老师把家庭教育情况及学生情况进行反馈,共同商讨解决办法。

2. 改善办学条件

民以食为天。留守学生在校生活的质量事关孩子身体的健康成长,时刻牵挂着父母的心。学校要始终把保证学生在校吃得好作为工作重心,确保学生吃得安全,吃得营养。寝室实行精细化管理,注重寝室文化的打造,确保学生住得安全,住得舒适。班主任、生活教师担当留守学生的“爱心爸妈”,让留守学生从心灵深处找到家的温馨,使他们拥有一个快乐、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促进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3. 打造高效课堂

为保证留守学生在校学得好,首先从打造教师的兴趣课堂、魅力课堂、高效课堂入手,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率和学习实效。教师用宽容的心态对待学生,用欣赏的目光鼓舞学生,用赞赏的话语激励学生,从而使进步的学生更有自信,落后的孩子不再气馁。教师不失时机地肯定学生、表扬学生,哪怕是一丁点的进步或成功,如字写得认真、拾到东西主动上交、帮助其他同学打扫卫生、答对一个极简单的问题等,驱散了他们的自卑与孤僻,让他们焕发出学习的激情。

4. 进行心理辅导

留守学生因父母远离,缺乏沟通,缺少赏识,自律能力相对较差。针对这一特点,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配置心理辅导室和心理辅导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给学生健康的心理知识,指导他们以书信、电话等方式来加强同父母的情感交流,引导他们倾诉生活和学习中的苦与乐,使压力得以舒缓,情感得以宣泄。心理辅导教师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走进他们的内心深处,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为他们建立起“心理健康卡”,留意每个学生的心理变化,进行有关的心理辅导,和这些学生进行情感上的交流,以填补他们缺少父母呵护的心理空白。心理辅导教师还要深入到学生的家庭里去,对他们不正常的行为表现及时干预,正确引导。

5. 开展丰富活动

学校以班级为单位,定期组织班集体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旨在参与,并结合当前学生关注的热点,不拘泥于常规,活动只需要把握方向,往有益的方面进行引导。例如开展“亲情对话,真情暖心间”“感恩的心,与爱同行”“留守学生生日聚会”“可怜天下父母心”“勤俭节约的重要性”等以亲情教育为主题的班队活动,通过真情体验,感悟亲情,激发学生情感,丰富情感积淀,把亲情回报付诸于实践,有意识地引导留守学生学会感恩,适时对留守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感恩教育。

6. 加强教师修养

对于留守学生来说,教师就是他们的父母,教师的一言一行,打麻将、喝酒、玩游戏、说脏话……都可能被学生模仿。因此学校不仅强调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更注重提高教师的道德品性和个人修养,提倡教师身体力行,率先垂范,用纯洁的道德情操、端庄的言行举止、乐观的生活态度、高尚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感化学生。

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既关乎个人家庭的幸福,更维系社会的稳定和谐。笔者相信,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尤其是学校的努力,一定能让每一个留守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也一定能让这一特殊群体成长为未来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

上一篇:中职幼教专业音乐教学反思实践之我见 下一篇:系统功能句法分析对英语句法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