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应注重创新教育

时间:2022-08-14 11:24:40

高校教育应注重创新教育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21世纪的人才应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高等教育既有着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 也面临着从来未有的严峻挑战。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要把培养创新精神作为核心,改革大学课程结构,引导创新课程及教学评价体系,从而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培养跨世纪的现代化创新型高级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028-01

90年代初,国家教委领导就提出“以教育思想的改革为先导, 教育体制改革是关键, 教育教学改革为核心, 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根本任务的高教改革思路”。通过几年来的改革, 高教宏观体制的改革已基本完成, 学校内部体制改革正在深人进行, 也取得了相当的成果,我国高校的教学改革已经开始呈现深人发展的良好形势。随着全国范围的教育思想大讨论的开展, 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逐渐比较明确, 教学改革已成为高校的迫切要求和普遍关注的问题。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推动下, 开展了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试点工程, 推进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试验,推出了一批精品课程和数百部面向21世纪的高质量的教材, 已经形成了一个积极开展教学改革的大气候。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高等教育既有着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 也面临着从未有过的严峻挑战: 要求它把培养创新精神作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使之贯穿于教改始终。必须在教育思想观念、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及方法手段等方面狠下大功夫, 实行根本变革,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大力培养跨世纪的现代化创新型高级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同志曾经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具体来说, 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贯穿着创新精神的培养。

一、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 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在教学中切实发扬并实践改革创新精神

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教师首先要为创新精神的典范。首先要树立教学相长的观念。因为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富有个性、朝气蓬勃的学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发生各种各样的意外情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创新.不断学习。教师只有彻底摒弃过去以权威自居的态度.与学生一起学习和探讨感兴趣的问题.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不断用学生提出的新观点和新方法来丰富自己,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教学情况。及时地对学生进行启发和引导。“一体化”教学可增加学生临床实践机会,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比如在超声诊断课胆系疾病学习中,复习胆道解剖的时候,讲解胆总管分四段,第一段包括胆囊管与肝总管汇合至12指肠上缘,这一段位置较高,肠气干扰少,因此是影像学上超声测量的位置。第三段即胰腺段内径较窄,易发生结石嵌顿,且该段离胰头很近,胰头病变很易使该段发生梗阻,因此对肝外胆管扩张,疑胆管下端梗阻的病人,胰腺段胆管切面的观察是超声检查很重要的内容。这样就把解剖基础与临床学习结合起来。学生印象深刻。长期以来, 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模式强调的是以谋职为取向, 以学科专业教学为中心,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我国现有的各类高等教育, 往往“ 囿于书本” , 并受制于现存的工农业经济。这种教育体制下培养出的各类人才, 讲求“适用性”, 多属“应用型”的。正如著名的科学家杨振宁教授一针见血地批评:“念书不应是学习的目的, 而应是创出新知识、新体系的一个手段。中国学生之所以囿于书本, 是由于分数与学生日后前程密切相关。这种以分数论英雄, 对特殊人才的压抑就更为可怕”。因此, 高校的领导者与教师, 当务之急是应切实摒弃那种陈旧、过时的教育思想观念, 自觉地确立面向21世纪的新教育观念。与此同时,还应清醒地认识到: 创新精神的教育培养, 不仅仅是一般教育方法的改革或教学内容的增减, 而是教育功能上的重新定位, 是带有全局性的、结构性的教育革新和价值追求。高教工作者只有树立了正确的现代教育观,乘势而上,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坚持发扬改革、创新精神, 敢于弃旧重新, 才能培养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强烈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高级人才。否则,若一味恪守过时陈旧的教育陈规,将所谓的教学改革也是徒有形式。

二、紧密围绕培养创新型高级人才的要求,大力改革高校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教学,课程教学又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多年来,高校的课程体系改革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仍然没有脱离原有的传统的框架,显得过于刻板、僵化,较难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灵活地进行自我调整, 缺少可持续发展性。课程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重要载体,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专业教育必然要落实到课程建设和课程发展上来。走进大学课堂,我们不难发现,课堂教学模式基本上是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的照本宣科式的讲授。由于老师一般都是从大学到大学,很少有基础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因此在讲授理论的时候,不能把枯燥深奥的理论用生动、形象的事例加以阐释,即使联系实际,也多是些老套的例子,很难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生一般是左耳进右耳出,收获甚少。在这种重教轻学的教学模式中,不仅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难被调动,而且由于缺乏独立深人学习与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严重抑制,能力得不到较好的发展,素质得不到有效的提高,个性也得不到良好的塑造,特长也得不到很好的发挥。目前不少高校的公共课一般都是实行大班上课制,即把几个相同或不同专业的小班合并成混合大班来上课。由于班级规模过大或专业不同,学生受到教师直接指导的机会少,与教师交流的时间、次数也受到很大的限制,既不利于因材施教,也不利于班级组织的管理,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当前高校课程对学生学业的评价,主要还是以期末闭卷考试成绩为主,而对学生平时学习过程的情况以及对学生知识的实际掌握程度,运用的水平,往往不大关注。任课老师会在期末考试之前划定考试范围和重点,这种做法使学生明白:只要在考试前花几天时问,临时抱佛脚,背一背考试范围内的条条杠杠,混个不好不坏的成绩不难。由于学生不是通过下功夫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而是通过死记硬背来应付过关的,这种应试教育不能使学生学到真正有用的东西。从学科建设到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最关键的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学科发展为专业建设提供的是理论基础和知识体系,而合理的课程体系,尤其是基础课程和主干课程,是专业建设的核心。

三、科学地建立充分体现创新精神的教学评价体系, 是教学行为的指挥棒, 对教育发展起着导向作用

随着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原有的教学评估考核体系已不能完全适应创新形势的需要, 必须逐步建立起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多级教学评价体系。高校发展到今天,其功能在不断拓展,不仅要培养创新人才,还要在国家技术和知识刨新方面发挥作用、做出贡献。因此,高校必须保持经常处于知识更新和技术创新的前沿,为在这里工作和学习的人们提供一个求知和创新的环境。加强创新能力培养.既培养了学生,又锻炼和提高了教师。并使师生在共同研究、共同创造的氛围中逐步成为国家科技与技术创新的骨干和中坚。同时,高校能否培养出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能否培养出具有现代意识和创新素质的教师。能否创造出一批高水平的技术成果,是学校“品牌效应”和“声誉”的具体体现,也是衡量高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尺,除了政治思想素质外,反映在业务水平与专业技能上,主要是看其所培养的学生是否具有突出的创新能力。国外一些著名高校成功的秘诀就在于对学生实行创新能力的强化训练,因而毕业走向社会后宛若灿烂群星,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较多,例如,美国的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 剑桥大学等均是如此。

新世纪社会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较好的科学素养和科研创新能力。因此,我们应转变只重教学的观念,加强对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培育出高素质学科人才开辟一条新的教育途径。

上一篇:浅谈小学班主任如何进行有效的班级管理 下一篇:计算机网络教学方法初探